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339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6-2017年上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

韩雪钗韩国军张银凤邢星审题人:

石永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6分,每小题2分)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

“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

“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

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检测(每小题2分,共16分)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中:

合乎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导:

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

众D.如土委地委:

卸落

5、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B、抑本其成败之迹(事迹,事情的始末)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D、乃凯旋而纳之(收藏)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7.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B.项王则夜起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8.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

奔驰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

率领

C.然今卒困于此卒:

却D.马童面之面:

面对

9、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10.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①项王乃大惊曰②平明,汉军乃觉之B.①以故汉追及之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C.①汉围之数重②乃分军为三,复围之D.①吾为公取彼一将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1、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 

例句: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共16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

“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②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

“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

“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

“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释】①蜩(tiáo)腹蛇蚹(fù):

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

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

②扫取:

画得。

③箨(tuò)龙:

笋。

1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

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

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

荒谬

D.苏子辩矣辩:

有口才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B、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C、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D、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是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古代八尺长为一寻;文中提到的“十寻”“千寻”是虚指,并非实指,极言竹之高。

B、古代丝织品统而言之都叫绢,分开说洁白的叫素,带黄色的则为缣。

文中“缣素”是指供写字、画画用的丝织品。

C、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合称“岁寒三友”。

文中“扫取寒梢万尺长”中“寒梢”就指松、竹、梅。

D、古代对名、字的称呼十分讲究,平辈之间相互称字是有礼貌的表现,因此苏轼在文中称“子由”而不称“苏辙”。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16、翻译下列句子。

(8分)

(1)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4分)

(2)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共11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分)

(2)、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6分,每题1分)

①谢公宿处今尚在,。

②,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秦爱纷奢,。

,用之如泥沙?

④,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

⑤出师未捷身先死,。

⑥心非木石岂无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19分)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读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1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2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

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4分)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

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7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6分)

20.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lù)不霁何虹(jì) 骊山(lì)肩之所倚(yǐ) 管弦呕哑(ǒu)

B.妃嫔(bīn)囷囷焉(qūn)砉然向然(xiǎnɡ)技经肯綮(qìnɡ)莫不中音(zhònɡ)

C.剽掠其人(piáo)弃掷逦迤(yǐ)锱铢(zī)批大郤(xǐ)仇雠(chóu)

D.直栏横槛(jiàn)在庾之粟粒(yǔ)导大窾(kuǎn)发于硎(xínɡ)辇来于秦(niǎn)

2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坐落 圆舞曲 老牛舐犊 夙兴夜寐B.真缔 舶来品 目不暇接 怙恶不悛

C.誊写 肇事者 门可落雀 抵足而眠D.讴歌 拌脚石 佶屈聱牙 谈笑风生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B.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

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C.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警方决定顺藤摸瓜寻找在幕后操纵的黑手,最终全面破获了这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制贩毒大案。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同学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B.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2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2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

B.美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

26.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

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

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分)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分)

五、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

我该相信谁的话呢?

也有人想:

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