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1268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国大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开国大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开国大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开国大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开国大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国大典.docx

《开国大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国大典.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国大典.docx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学案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通过读课题,我知道“开”和“典”分别是____、____的意思,“开国大典”的意思是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我能用“__”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bèn) 旗杆(gāngǎn)  首都(dūdōu)

排山倒海(dǎodào) 外宾(bīnbīng) 擎着(qínqíng)

2、我要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争取把它写正确、端正、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1、我要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是按_____的顺序叙述开国典礼的。

以此为依据,课文可以分为__部分。

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场面。

2、快速默读课文,和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场面一,感受“大典”

1、默读第一部分,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是大典?

(在书上勾画、批注)

2、从这部分的描写中,我能感受到典礼的___和___,还感受到人民群众___、___的心情。

我能通过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达标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xié shāng       zhān yǎng

(       )        (       )       (        )

qí zhì          xú xú shàng shēng

(       )       (                   )

  二、选字填空

  檐、瞻()仰()檐

  钮、纽()扣电()

  爆、暴()发()动

  佛、拂飘()仿()

  效、郊率()()区

  防、妨()碍()守

  

三、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汇集聚集

  1、几个人()拢来,站成一个圆圈。

  2、丁字形的广场()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诞生出生

  3、小明于1989年6月()了。

  4、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了。

      肃立站立

  5、三十万人一起脱帽(),一齐抬头仰望着鲜红的国旗。

  6、他()在那儿,一动不动。

四、读课文第二段,将下列句子按先后顺序排列。

  ()乐队奏国歌。

  ()升国旗,鸣礼炮。

  ()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

  ()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草

  很多人爱花,因为花朵娇艳多彩;不少人爱柳,因为柳树柔美多姿。

然而,我却爱那平凡的小草。

  小草是报春的使者,它最早把春天到来的信息报告给人们。

不信你瞧,冰雪刚刚融化,大地还未脱尽冬装,这时你如果用手拨开紧贴地面的枯草,就会看到一棵棵、一簇簇的小草,已经钻出针尖一样的嫩绿的尖儿,它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再过些日子,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小草却默默地躺在万花丛中。

那绿油油、软绵绵的草地,可供孩子们游乐,供大人们休息;那鲜美柔嫩的茎叶,是牛羊虫鸟的美餐。

  你别看它的身躯是那样柔弱,而生命力却是惊人的。

狂风暴雨休想摧毁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镰刀锄头,把它拦腰折断,车轮把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从地下倔强地挺直身躯,开始了新的生长。

  多么可爱的小草!

我要高声赞美它,赞美它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1、写出第四小段的段意。

2、

  2、写出开头与结尾照应的句子。

  3、短文赞扬小草()。

邓政委的棉衣

  1947年8月,大别山上已经是寒霜季节。

由于我军远离后方,被服供应不上,邓小平政委和十几万将士仍穿着单薄的旧棉衣。

战士们心疼地说:

“我们没什么,要是把政委冻坏了,还怎么指挥我们打仗?

”于是便聚在一起,专门为邓小平同志做了一套新棉衣。

  第二天,副官长抱着这套新棉衣走进政委的小屋。

他看到政委正伏在桌上聚精会神地看文件,便轻手轻脚地走到跟前,小声说:

“首长,这是您的新棉衣。

”政委放下笔,搓搓手,看到副官长抱着的新棉衣,一时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

副官长说明情况后,政委站起来严肃地说:

“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

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大家穿得和我一样单薄吗?

棉衣破了,可以补一补再穿嘛!

”他看到副官长左右为难的样子,又慈祥地笑了:

“这样吧,棉衣既然做好了,就给通讯员小万吧,他年龄小,身体又单薄。

”在一旁的小万赶忙说:

“不行,不行!

这是专门给首长做的。

”政委在屋里来回踱了几步,用手指了指门,命令似地说:

“就这样吧!

”然后又坐下继续工作了。

  邓政委的模范行为,长期为群众所传颂。

  【练习】

  1.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战士们心疼地说……()

  A.疼痛B.关切、喜爱

  

(2)邓政委的模范行为,长期为群众所传颂。

()

  A.做B.变成C.被

  2.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带点的词。

  

(1)邓小平政委仍穿着单薄的旧棉衣。

  单薄:

  

(2)小万的年龄小,身体又单薄。

  单薄:

  3.总结本文记叙的顺序。

  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4.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二、预习导航

  1.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逶迤()磅礴()岷山()云崖()大渡桥横()

  2.查阅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含义。

  

(1)等闲:

(2)逶迤:

  (3)磅礴:

(4)云崖:

  (5)尽开颜:

  3.“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这首诗以“长征”为题,写出了红军的辉煌战斗历程,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问题导读

  1.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合作探究

  探究1:

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自我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wǔlǐnɡ    wēiyí    wūménɡ      yǘnyá     tiěsuǒ

  (      ) (      )  (       )  (      )   (       )

二、给多音字组词。

   hénɡ(    )       jìn(    )             bànɡ(    )

横                  尽                    磅

   hènɡ(    )       jǐn(    )             pánɡ(    )

三、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填空。

1.《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         ,写于   年   月。

他不仅是一位     家、     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        。

这首诗对      作了生动的描写和歌颂。

诗歌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                的崇高革命精神。

2.总括全诗的两句是:

                                    

3.写山的大,表现红军     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困苦当做                     的英雄气概。

4.表现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心情喜悦的诗句:

                                      。

五、查字典。

1.“丸”按顺序查字法先查字母   ,再查   部,意思是                     。

2.“岷”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岷山”在我国的            省。

3.“征”的韵母是   ,在词语“南征北战”中的意思:

        

六、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

共八句、四联,其中第二联,第三联对仗(对偶)。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中的“腾细浪”写水,“走泥丸”写山,都采用夸张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写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D《长征》写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泽东。

7.改正下列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字填在横线上。

(1)A风尘扑扑B平易近人C戒骄戒躁D只等闲__________

(2)A风烛残年B无边无际C来龙去脉D云涯暖__________

(3)A围追堵截B巍峨高大C翻山岳岭D腾细浪__________

(4)A艰苦卓绝B水流湍急C气势磅礴D尽开彦__________

8.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对偶)

B.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比喻)

C.在我们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

(拟人)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夸张)

9.下列句子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势磅礴,感情奔放。

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B.《七律·长征》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全诗四句,每句七字,首联和尾联必须对仗。

C.《七律·长征》这首诗,它不仅精练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具体写红军长征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10.诗不同于散文,作者把红军的革命气概及大无畏精神浓缩在四联八句的诗里,体会“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句中,“寒”字有多样化的理解,诸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法?

或者谈谈你自己的见解。

A有人认为,一个“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B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C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还有人认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

答:

 

<将相和>导学案

导学过程

一、知背景

1、课文根据(                          )改编。

2、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作品是(             ),作者是(                           )。

学法提示:

自读资料袋,了解《史记》,完成以上内容。

二、学字词

读通课文我能行!

学法提示:

1、读两遍,第一遍消灭所有生字(自己想办法记生字、或者组词说话记生字),第二遍读正确流利。

2根据上下文确定多音字读音。

三、理情节

(一)填空,概括了解文章内容

u“将”的读音有(    )(     ),在本文题目中应该读(       );“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

《将相和》中的“将”是指(    ),“相”是(     )。

课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

(       )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课文讲了(    )个故事,用四字词语概括分别是:

(        )(         )(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ojíyǔnnuòjùjué

  ()()()()()()

  zhūwèihéshìbì

  ()()()()()

  二、按查字典知识填空。

  1.“瑟”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

组词、、。

  2.“怯”按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音节,

  “胆怯”的意思是。

  三、填字成词。

  ()口不()()无不()

  无()之()()无()胜

  四、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完璧归赵()

  A.全,完整B.完结C.完成D.消耗尽

  2.负荆请罪

  A.依仗B.背C.享有D.遭受

  3.理直气壮

  A.挺直;使笔直B.公正的,正义的

  C.直爽,直截D.简直

  4.同心协力

  A.调和,和谐B.共同C.协助

  五、照样子写句子,用上带点词语。

  1.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2.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到秦国去。

  六、课内阅读。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

秦王拒绝()。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1.给文中加点的词个词语,意思不变。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

  

(2)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改成转述句: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七、课外阅读。

  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

“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卞和回答说:

“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人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15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鉴定:

  

(2)罕见:

  (3)至宝: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奉献()欺骗()

  戏弄()来历()

  3.卞和把玉献给厉王、武王,为什么他们砍掉他的脚?

  4.为什么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5.从卞和献玉这件事,看出卞和具有怎样的特点?

.根据课文填空。

1.“完璧归赵”的起因是(                                ),事情的经过是(                                       ),事情的结果是(                                                  )。

2.“渑池会”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

3.“负荆请罪”的起因是(                                   

                  ),经过是(                                 ),

结果是(                                                 )。

4.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才能在“渑池会”上随行,所以,“完璧归赵”是因,“渑池会”是()。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中立功升官导致了将相失和,所以,“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是“负荆请罪”的(),“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

 

《草船借箭》导学案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丞相()  饮酒() 都督() 惩罚()  水寨()  呐喊()  调()度

二、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然”的词,请用线把他们和后面的解释准确地连起来,并选择带“然”的词填入下面各句中。

1.诸葛亮说: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  )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  )不提借船的事。

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  )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三、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

(   )(   )(   )(   )

2.呐喊(一对近义词):

(   )(   )(   )(   )

3.顺风顺水(ABAC):

(   )(   )(   )(   )

4.探听探听(ABAB):

(   )(   )(   )(   )

四、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   》,作者是(     )。

2.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

(         );经过是:

(         );结果是:

(         )。

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

4.“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         )。

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

五、阅读答题。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

张飞嚷道:

“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

“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    )

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

经过:

结果:

六、文学常识填空。

1.(   )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与(   )、(   )和(   )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2.诸葛亮复姓(   ),名(   ),字(   ),又称(   )先生,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谋士。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关他的故事大都脍炙人口,例如(   )、(   )、(   )等等。

请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草船借箭》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___________写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中的一段改写的。

2、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既写出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又写出曹操的___________。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句,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

4、鲁肃吃惊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为什么不敢派兵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