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训练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106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训练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专题二说明文阅读

专题二说明文阅读

考点一探究说明文标题

考向1分析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全国视野

例12020咸宁《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

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

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

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

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

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

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

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

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

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

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

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

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

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

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

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

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

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

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21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

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例22020恩施州《筷子小传》

筷子小传

施芳

①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

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③“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

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④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

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

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

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

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⑤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

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

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⑥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

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⑦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

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⑧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

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

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子,还有彩漆筷子、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

⑨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族成员间区分使用。

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

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接受。

⑩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

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安心。

考向2拟写标题

全国视野

①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来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②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下。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③熬茶,是青海人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

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

有两种颇受河湟人的喜爱:

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种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

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

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等等。

④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

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

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醇香。

明代冯可宾《茶笺》道:

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⑤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

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

⑥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

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

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

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膩,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⑦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膩、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

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

考点二把握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

全国视野

例12020江西《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的塑造

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②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③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④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沙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⑤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⑥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⑦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⑧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⑨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10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断块山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11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

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浆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12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13河流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