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08796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docx

《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docx

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

长沙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

一、选择题

1.“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涉及的两个人物是

A.晋文公项羽

B.项羽勾践

C.夫差刘邦

D.周幽王刘邦

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想一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状态

②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④两次战役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

骄傲使人失败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如下图反映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统治者的鼓劢政策

4.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这些游牧民族主要包括()

①匈奴②鲜卑③蒙古族④满族⑤羯族⑥越族⑦氐族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B.①②⑤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⑤⑥⑧

5.官渡之战中,袁绍有“精兵十万,骑万匹”,曹操军队不过三、四万人。

八年后,曹操率“船、步兵数十万”,对阵孙权与刘备联军约五万人于赤壁。

袁绍与曹操分别在两场战役中失败。

其失败原因相同点是

A.军粮不足B.不习水战C.缺少联合D.骄傲轻敌

6.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

东汉蔡伦(下图)能入选邮票图案,是因为他

A.造出了千里船

B.发明了造纸术

C.改进了造纸术

D.创编了五禽戏

7.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

下列物种中,哪一种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A.

B.

C.

D.

8.《后汉书》记载,和帝即位时年仅10岁,太后掌握大权,太后兄长趁机把持朝政,这反映东汉后期存在的历史现象是()

A.外戚专权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大量裁减官员D.诸侯王势力大

9.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的觉醒和解放。

下列人物与其成就搭配正确确的是()

A.贾思勰——编著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

B.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值为3.1416

C.华佗——最早使用全身麻醉手术法,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D.老子——提出“非攻”,反对大国侵略小国的不义战争

10.“项羽败亡,刘邦称帝,国号汉,是为汉高祖”此材料说明了

A.秦朝灭亡B.秦末农民战争,秦灭汉兴

C.楚汉之争D.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11.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12.“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区别

1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促进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学在官府”的举措是()

A.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B.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C.提出“仁者爱人”的道德规范D.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14.与下面示意图关系最密切的人物是

A.商鞅B.李冰C.张角D.贾思勰

15.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16.“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

”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A.甲骨文B.大篆C.小篆D.隶书

17.某朝代为巩固疆土实行了新的政治制度,形成的形势如下图所示。

这一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井田制D.分封制

18.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

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

考古学家在距今约7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

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C.该陶器是黄帝作品

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19.如图年代尺数轴中是中国农耕开始的年代是

A.①B.②C.③D.④

20.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重本抑末B.颁布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焚书坑儒

二、材料分析题

21.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秦”的历史。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一中“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具体指什么?

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材料二包含了秦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3)材料三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造成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材料三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

(2)写出材料二中方框A的政权名称。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

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

结合所学,再举一例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4)上述材料反映了促进民族交融的哪几种形式?

23.中国文明史历经近五千年的发展,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并促进了民族融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今至行,公平无表,罚不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道,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提惧。

(译文: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无私惩罚不避成势强大的贵族;类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一年后,路上没人的取遗失的东西,百娃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军事力量大增,诸侯个个提惧。

——摘自《战国策》

(1)材料一中“商君治案”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

导致“诸侯畏惧”的原因是什么?

其他诸侯国的最终结局如何?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去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展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

并指出该制度的开创者。

材料三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

他曾两次“除回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

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碎低。

汉初朵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3)据材料三概括汉文帝的治国措施?

并指出由此形成的盛世局面?

材料四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阅读后回答问题。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达奚

丘穆陵

贺兰

勿忸于

技拔

长孙

乙旃

叔孙

步六孤

独孤

尉迟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其汉化政策除改汉姓外还有哪些内容?

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4.中国文明史历经近5千年的发展,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并促进了民族融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材料三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2)材料二中“商君治秦”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

“诸侯畏惧”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各诸侯国的结局如何?

(3)材料三中“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主要指秦朝创立的什么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为什么?

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分别由谁统领?

地方施行什么制度?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详解】

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刘邦进入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卧薪尝胆和春秋争霸中的越王勾践有关。

故选B。

2.D

解析:

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是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进行的决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淝水之战之后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状态,故①错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故②正确;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先后发生在200年和383年,间隔了一个多世纪,故③正确;官渡之战中袁绍和淝水之战的前秦苻坚都是因为骄傲自大导致失败,故④正确。

故D正确,ABC错误。

综上故选D。

3.C

解析:

C

【详解】

题干图片体现的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这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故C符合题意;江南社会相对稳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和统治者的鼓劢政策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在题干图片中也不能体现,排除ABD。

故选C。

4.B

解析:

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⑦⑧符合题意;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①⑤符合题意;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②符合题意;当时内迁的民族没有蒙古族、满族、越族,③④⑥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民族有①②⑤⑦⑧,故选B。

5.D

解析:

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失败的一方在主观上共同的原因是骄傲轻敌,D项正确;军粮不足不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排除A项;不习水战不是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排除B项;缺少联合不是两个战役失败的原因,排除C项。

故选D项。

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和所学可知,东汉蔡伦能入选邮票图案,是因为他改进了造纸术。

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后人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此后纸的应用开始普遍,所以C项符合题意;造出了千里船的是南朝祖冲之,发明了造纸术是在西汉时期,创编了五禽戏是东汉的华佗。

由此分析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7.B

解析:

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

如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因此图片中不是从西域传入的是小麦,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从西域传入,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8.A

解析:

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太后掌握大权,太后兄长属于外戚;由于皇帝年幼,大权就由太后把持,太后重用她的哥哥,就导致了外戚专权,A项正确;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不符合题干内容,题干没有兼并土地的情况,排除B项;大量裁减官员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诸侯王势力大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选A项。

9.C

解析:

C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

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选项C搭配正确,符合题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选项A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值为3.1415926——3.1415927之间,选项B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墨子提出“非攻”,反对大国侵略小国的不义战争,选项D搭配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解析:

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推翻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所以题干材料反映了“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史实,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本题选D。

11.B

解析:

B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京人是发现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B项正确;元谋人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排除A项;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排除C项;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下游,排除D项。

故选B项。

12.B

解析:

B

【详解】

依据题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共主”到“独主”,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独主”即皇帝一个统管全国。

秦朝建立后,创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的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立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握;在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之下官员是皇帝任命的,这体现了秦朝之后皇帝的独主地位,B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周王室诸侯的“共主”,A排除;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是分封制的本质,秦代以后是皇帝实行任命地方长官的官僚政治,C排除;根据材料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本质是不同的,秦代以后是封建君主专制,实行官僚政治体制,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是贵族政治,D排除。

故选B。

13.A

解析:

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在政治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在教育思想上,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

因此他促进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学在官府”的举措是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选项A符合题意;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与题干是孔子教育主张不符,B排除;提出“仁者爱人”的道德规范,与题干是孔子教育主张不符,C排除;注重道德教育与他促进教育向民间发展的内容不符,D排除。

故选A。

14.B

解析:

B

【详解】

据图片“内江、外江、宝瓶口”等信息可知,此图是都江堰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排除A项;东汉末年张角领导了“太平道”起义,排除C项;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著名的农学著作,排除D项。

故选B项。

15.D

解析:

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前进;再加上旧的社会制度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社会改革。

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故D符合题意;诸侯争霸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而非变革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属于思想领域的变革,而非变革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属于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而非变革的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A

解析:

A

【详解】

根据材料“商朝的书面语”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因此材料中“商朝的书面语”指的是甲骨文,A项符合题意;BCD项文字出现在商朝之后,排除。

故选择A。

17.D

解析:

D

【详解】

根据都城“镐京”可得出这是西周,结合所学可得出西周推行分封制,巩固疆土,D项正确;AB项与巩固疆土无关,排除;C项是经济制度,排除。

18.D

解析:

D

【解析】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属于酒器,这说明传说时代的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9.C

解析:

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居民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所以最佳答案是③,C符合题意;生活在距今约170年的是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是山顶洞人,元谋人和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AB不符合题意;距今约5000-4000年比河姆渡居民生活时期晚,D不符合题意。

综上可排除ABD,故选择C。

20.C

解析:

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符合题意;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是经济措施,不是思想上的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颁布“推恩令”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故B不符合题意;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措施,与汉武帝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

21.

(1)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2)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

解析:

(1)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2)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因此材料一的“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分别指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的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2)依据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可知,材料包含了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经济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将钱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还统一了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依据材料三“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大泽乡起义或者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标志着秦灭农民战争的开始。

造成这一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22.

(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间的

解析:

(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详解】

(1)根据材料“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

故答案为: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根据材料二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的内迁,山西、陕西是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民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故答案为:

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故答案为: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前三则材料及答案,归纳可得:

材料一反映了通过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材料二反映了通过民族迁徙促进民族交融的,材料三反映了通过统治者的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23.

(1)商鞅变法。

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军事实力强大。

其他诸侯国最终被秦国灭亡,秦国实现了统一。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

(3)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文景之治。

(4)推动鲜卑族的汉化。

穿汉

解析:

(1)商鞅变法。

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军事实力强大。

其他诸侯国最终被秦国灭亡,秦国实现了统一。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

(3)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文景之治。

(4)推动鲜卑族的汉化。

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豪门联姻。

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和民族融合。

【详解】

(1)根据“商君治秦,法今至行”可知是商鞅变法。

根据“道不拾道,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提惧”可知是因为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军事实力强大。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其他诸侯国最终被秦国灭亡,秦国实现了统一。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该制度的开创者是秦始皇。

(3)根据“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可知措施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是为了推动鲜卑族的汉化。

除此之外,其汉化政策还包括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豪门联姻。

作用主要是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和民族融合。

24.

(1)制度:

分封制;目的:

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商鞅变法。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结局:

先后被秦国所灭。

(3)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解析:

(1)制度:

分封制;目的:

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商鞅变法。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结局:

先后被秦国所灭。

(3)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地方推行郡县制。

【详解】

(1)依据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