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8792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docx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docx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

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

张抗卢雪梅

2012-9-289:

36:

07  来源:

《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第8期

  三、迎接油气更大规模进口的对策

  1.石油天然气进口量双双居世界第一位的前景

  总体上,我国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今后使其增速明显降低亦有相当大的难度。

以下就中国石油进口前景做具体分析。

  根据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美国、中国、日本三国的原油进口量分别为4.45亿吨、2.53亿吨、1.77亿吨,依次占全球(大国和大区间)进口总量的23.5%、13.3%、9.4%,中国已经居世界原油进口的第二位。

前文从设定进口和生产量年增率角度对2020、2025年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进行了预测,下面从消费角度提出另一预测方案。

  根据政府人士的发言,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0亿吨标煤[6],以石油占20%(仅比2010年的18.1%略有增长)计,则需要消费石油7亿吨。

以国内产量基本稳定、产油2亿吨计,届时需要进口原油5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71%;以国内产量持续增长、年增长率2.31%计,2020年国内产油2.5亿吨,届时需要进口石油4.5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64.3%。

后一组的数字与前面的预测结果(2020年进口量4.64亿吨)基本吻合,皆超过美国2011年的原油进口量。

美国专家根据其非常规油气产量快速增长、替代能源和节能的发展,推测美国石油进口量将持续下降[7]。

仅以页岩油开始规模开发的2008-2011年计,原油进口年增长率为-2.97%,考虑到此势头还会加大,笔者以年增长率-3%预测,2020年美国原油进口量为3.38亿吨。

由此可见,在2015-2020年间中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这将使中国的原油供应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

  同样根据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日本、美国、德国、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分别为1070亿立方米、981亿立方米、840亿立方米和309亿立方米。

前三者居世界进口量排名前三位,中国尚未被列入重要天然气进口国。

由于非常规气特别是页岩气的快速发展,美国在2015年后可实现液化天然气出口,并将逐年降低天然气净进口量。

按“十二五”规划的要求,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将达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3%,届时进口量可能达到900亿1000亿立方米。

笔者[8]和国际能源署(IEA,2012年5月)分别预测的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皆为4000亿立方米,届时进口量为1500亿1600亿立方米。

考虑到2006-2011年间日本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年递减率为1.97%,即使日本停止核电,而且一半需以增加LNG进口来弥补,其2020年的进口量也不过1200亿立方米左右。

这样,中国在2015-2020年间可能成为天然气第一进口国。

  显然,为保障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少在近中期还需要加大油气进口量,并相应提高进口依存度。

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认识它以及采取怎样的应对政策。

  2.提高油气产量和使用效率,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产品

  

(1)把节能放在能源战略首位

  降低能源/原油进口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对能源消费增长进行控制,即在保障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所必需的刚性增长前提下,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这是能源战略的首要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根据IEA2010年的数据,以衡量能源节约的最重要参数——能源强度(吨油当量/千美元)计,世界均值为0.31,中国为0.77,中国为世界均值的2.48倍;中国的能源强度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如日本为0.10、美国为0.19、德国为0.16),也高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0.28、墨西哥为0.22)。

以单位GDP耗油量(吨/千美元)计,中国为0.13,高于世界均值(0.10),明显高于以节油著称的日本(0.04),也高于车轮上的国家美国(0.07)。

显然,如果中国能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发挥后发优势,节能节油的潜力是巨大的。

  

(2)增加国内能源产量

  增加国内的生产供应量是减少能源进口的另一侧面。

这里强调的是:

1)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油气生产的战术和战略接替。

老区的挖潜、增储上产可保障其稳产或大大降低减产幅度,而新区新领域的开拓又不断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特别是非常规油气的发展,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展现良好的增产前景[9]。

2)注意以国产能源代替进口能源。

长远看,要发展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近期看,要发展以气代油,从技术储备上支持煤化工、第二代生物能源(主要利用纤维素等非食物原料制油气)等。

  (3)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世界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有些国家以进口原材料为主,有些国家则反之。

对于先进的油气进口国来说,依靠先进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油品和油气化工产品,并尽量加大其出口比例,能以出口收入部分弥补甚至超过进口支出,有利于石油工业本身的进出口平衡。

显然,某些产品进口量很大并不一定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关键是能否以此产生更高的价值。

2010年,美国、荷兰油品进口量分别为184.41万桶/日、167.15万桶/日,出口依次为206.29万桶/日、210.64万桶/日;油品进口多为价低的燃料油,出口却主要为价高的轻中质油品甚至更高价的化工产品。

新加坡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大量原油和低价油品的进口以及高价油品、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获得很大的收益。

近年来,我国油品出口量持续大幅增加,使得油品净进口量从2004年的2642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1000万吨,也减少了油品进出口间的差额。

  应注意到,由于中东和美国依托其廉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发展炼油和油气化工有相当大的优势,使东亚各国的炼油和化工业受到很大威胁。

我国的炼油和油气化工须及早规划,进行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油气化工。

  (4)转变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为提高国内油气工业活力创造条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国节能减排落实难、能源/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偏高的问题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3]。

或者说,在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片面追求GDP超高速增长,某些规划所拟定的节能减排指标是很难实现的。

为此,须以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使之形成适应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经济结构[10];适当降低过高的GDP年增长率、增加第三产业份额。

这将从根本上为降低油气进口增速创造较宽松的条件。

当然,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相应的能源结构调整和进口增速的降低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3.以广义多元化的方式保障油气进口

  既然油气进口依存度至少在近中期仍将不断加大,就迫使我们更多地关注进口如何获得。

进口的多元化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对此己经有许多论述[11,12],笔者结合本文的讨论着重指出以下几点。

  

(1)强化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能力

  目前,以风险勘探开发和承包作业直接获得油气分成的合同越来越少。

即使有此合同,也多就近销售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能源外交只能给油气贸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具体的运作还要依靠公司按市场规则经营,“贷款换石油”就是其例。

既然进口油气主要是从国际市场上“买”来的,那就必须强化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能力、提高经营水平。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丧失了创建石油交易所的良机。

目前刚刚恢复的交易所涉及的品种、经营规模都不够理想,与我国即将成为第一油气进口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交易所的油气运作和金融运作将是我们常说的“话语权”的主要表现方式。

在油气获得上,我们既要依托长期合同,也要重现短期的现货买卖,近期更须大力提高现货的经营能力。

  

(2)继续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

  中国在“进口来源国多元化”方面是做的较好的,不及美国却优于日本、韩国、印度,与欧盟比各有所长[13],且近年来变化不大。

以中东所占比例计,从2000、2001年的53.6%、56.2%降到2006、2007年的45.2%、44.6%,但2011年回升到51.5%[14]。

以国家集中度计亦不算太高,2006年G3(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占44.2%,G5(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俄罗斯、阿曼)占64.2%;2011年G3、G5的国家和顺序无变化,其占比例分别为43.0%、57.9%。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欧盟,特别是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减少,中东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将日趋加大。

同时,从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巴西进口量的持续增加也有助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的多元化。

  (3)进口方式的多元化

  油气进口可分为管道和船运两种主要方式。

今后在陆海并重的前提下,我们应更重视船运,尤其是对于天然气而言。

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国造船业的优势和全球造船业低迷、造价降低的现状,大力发展远洋油轮和LNG运输船,并适当关注配套的内河和陆上运输设施建设。

  四、对与油气进口有关认识问题的探讨

  1.油气进口与能源安全

  “二战”后,应对石油短缺被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在冷战背景下,大肆宣扬的“为石油而战”似乎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的信条。

但是在“后冷战”时代,日趋成熟的国际市场和能源安全应对措施使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认识也有更新的必要。

这里仅结合进出口资料探讨几个问题。

  

(1)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大小与能源安全不存在简单的对等关系

  上世纪后期,经济发达国家几乎都依赖大量的进口石油,当时石油进口量越大,受石油短缺所造成的危害越大。

于是,有研究者提出石油进口依存度50%为安全警戒线,进而有人“发挥”为进口依存度达60%就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明显制约。

这种理论其实仍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夸大了外部因素对能源安全的威胁,把能源进口与能源安全问题简单并列。

不幸的是,这些却被不少人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结论,并不计条件的加以引用。

细而究之,当时提出的上述数字和设想都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当然也经不起以往和现今众多事实的考验。

按照以上逻辑,那些不产油的小国应该是最不安全而无法生存的了。

因此,这一理论不但对有准备的发达国家无效,对大国无效,即使对发展中的小国也无甚意义。

  

(2)建设足够的储备、参与国际集体应对是最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措施

  应对必需品短缺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全储备。

如果石油进口国普遍建立34个月的石油储备,在系统的安全应急措施下,则至少可以保证2个月的正常经济运作和社会生活。

石油库存的“储”和应急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的“备”,构成了保障石油/能源安全的现代盾牌[2]。

反过来看,许多经济基础薄弱、内部矛盾尖锐的石油出口国,能经受得住石油出口中断2个月以上吗?

换言之,石油输出国人为的以禁运为“石油武器”,已不能对有充分储备的进口国产生多大影响,反而会伤及“自己柔软的下腹”。

进一步看,作为集体应对措施,国际能源署(IEA)不但规定了各成员国的储备下限,而且完善了可能出现短缺时的集体应对措施,20多年来成功地应对了局部战争、自然灾害等多次可能造成石油供应短缺的事件。

我国的战略储备已达近1个月,要求在“十二五”末达到2个月并完善相应的法规和安全预警体系,石油战术(商业)储备己达1个月。

足够的储备不仅使我国有了应对意外事件的物质基础,也为参加或建立与经合组织(OECD)国家间的石油集体安全合作创造了条件。

在当今世界上,离开国际合作很难“独善其身”(单独保障本国能源安全),储备加国际合作如同为石油安全安上了“双保险”。

  (3)与石油输出国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上世纪后半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OECD的对立是旧宗主国与(半)殖民地、两大阵营间尖锐斗争的表现,是冷战时代的产物。

在“地球村”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今天,已经有可能在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建立某种合作共存的关系。

主动实行“合理价格带”的价格政策,在供应量下降时主动增加产量等就是这种新关系的具体表现。

中国已经把互利共赢、建立和谐世界作为宗旨,与输出国间就更有可能发展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从而增强对石油安全的保障。

  2.大量进口短缺能源可以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

  在资源分布和发展程度不平衡的“地球村”里,不会再有人坚持什么“自给自足”,那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必要的。

中国的国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且人口众多、资源短缺,能源“缺油少气”(至少常规油气是如此),就算是“富煤”也分布不均(南方少煤)且短缺焦煤等煤种。

总之,在不能满足需求时,大量进口是顺理成章的事。

换个角度看,作为资金相对充足的“世界工厂”,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在近年的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利用世界资源是世界分工合作的一个体现,也是促进世界繁荣、特别是经济欠发达且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式和必要举措。

  囿于闭关自给思维的影响,一些人总怕进口多花钱多,会失去了自主性而“受制于人”,会制约经济并危及安全,对进口依存度加大产生畏惧,就像加入WTO之前不少人怕“引狼入室”一样。

大量事实说明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进口油气能源不是进口奢侈品,作为原料它能生产大量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作为动力它会推动更多企业开足马力,推动交通和物流,使社会加速发展,创造数倍于其自身的财富。

  总之,一方面我们应大力节能、发展生产,尽力减少对国外能源的进口;另一方面,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我国油气资源进口的持续增加,积极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化解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抗,梅新.我国能源及油气弹性系数分析[J].中国能源,1992(11):

25-29.

  [2]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954.

  [3]张抗.近年我国能源消费变化分析及其对能源发展战略的启示[J].中外能源,2012,17(7):

513-520.

  [4]田春荣.2011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2,20(3):

56-66.

  [5]张抗.石油进口大幅度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中外能源,2009,14(8):

11-14.

  [6]李跃群.2020年我能源消费量增43.7%[N].中国石化报,2012-06-12(5).

  [7]朱凯.美国能源独立的构想与努力及其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2011,19(11):

34-47.

  [8]张抗.2015年天然气供需预测和对策[J].天然气技术经济,2011,5

(1):

1-8.

  [9]张抗.中国油气战略接替形势和展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5):

628-639.

  [10]刘晓逸.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能源消费模式改进研究[J].中外能源,2012,17(5):

5-11.

  [11]徐小杰.石油啊,石油——全球油气竞赛和中国的选择[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3-184.

  [12]陈新华.以国际视野看能源安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7):

25-28.

  [13]张抗.2000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来源构成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09,17(6):

17-21.

  [14]马俊睿.2011年中国原因进出口贸易回顾[J].当代石油石化,2012,20(3):

11-15.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