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冲刺卷一参考答案doc刘希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8642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模拟冲刺卷一参考答案doc刘希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语文模拟冲刺卷一参考答案doc刘希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语文模拟冲刺卷一参考答案doc刘希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语文模拟冲刺卷一参考答案doc刘希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语文模拟冲刺卷一参考答案doc刘希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模拟冲刺卷一参考答案doc刘希国.docx

《语文模拟冲刺卷一参考答案doc刘希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模拟冲刺卷一参考答案doc刘希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模拟冲刺卷一参考答案doc刘希国.docx

语文模拟冲刺卷一参考答案doc刘希国

民乐一中复读级2017年高考冲刺卷

(一)

1.D(“而关键在于读者的审美意识”错,文学作品的道德美与作家的审美意识有关,与读者并没有关系)

2.D(分析有误。

由文巾“创作者如果对于具有道德美的描写对象在进行艺术描写上表现得不够充分,那些具有道德美的事物就无法让人感到是美的”的信息可知,当艺术描写表现得不充分时就会让读者无法感受到美)

3.C(因果倒置。

反面人物成为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是因为创作者在艺术刻画中,符合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美感因素的艺术典型,并能让读者从反面去欣赏)

4.B从“保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但我更要扬”这段话可看出她认为“扬比保”更重要。

5.①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一生致力于敦煌文物保护,让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

②她是一名卓越的敦煌学者,在她的带领下,敦煌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敦煌石窟考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敦煌学又进一境,在国际上弘扬了敦煌学。

(如答具体措施“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技术”“坚持走国际合作之路”“数字敦煌”等可酌情给分)

6.陈寅恪曾悲叹的原因一是保护不力,文物流失和损毁严重;二是研究乏力,“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

转悲为喜:

①敦煌遗产保护得力。

在“莫高窟人”的带领下,一代代人在敦煌坚守,把文物保护作为自己一生的任务,同时还开辟了“数字敦煌”这样永久的科学保护之路。

②敦煌研究成果喜人。

在“敦煌学在国外”已成为历史。

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在国际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敦煌研究前景广阔。

国际合作使敦煌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为敦煌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7.BE(选对一项记2分)试题分析:

A项“好斗”不准确;C项雪景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D项没有肖像描写。

8.①赢得比赛后,我兴奋;②哈桑追风筝未及时回来时,我担心;③哈桑为保护风筝而受欺负时,我胆怯;④哈桑回来后,我内疚。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写上四点才给满分)

9.①风筝对“我”来说,是用以向父亲证明自己“非同凡响”的东西。

(或者答“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放起自己的风筝,并割断对手的风筝线,收获看客们的欢呼,是勇敢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荣誉。

(3分)②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证明对主人(阿米尔少爷)忠诚和友谊的东西。

“我”要哈桑把割断线的蓝风筝“带回来”,哈桑便不顾一切地保护那只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蓝风筝。

(3分)

10.C(原文标点:

明年,慕容垂复来寇。

太祖谓谦曰:

“今事急矣,非卿岂能复致姚师?

卿其行也。

”谦未发而垂退,乃止。

11.D(“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

选项中表述的行为是“衅钟、衅鼓”)

12.B(“亲自前往许谦的住地请来了许谦”与原文意思不相符)

13.

(1)师老兵疲,天亡期至,是以遣使命军,必望克赴。

(5分)

13.

(1)军队外出长久兵士疲劳,上天灭亡他们的期限已到,所以派遣使者命令军队,期望能够按期奔赴。

(得分点:

“老”“是以”“克”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利用这个时机出兵,不再有下个战役,显名千年的功勋,一个早晨可以建立。

(得分点:

“因此”“驾”“勋”各1分,语句通顺2分)

【参考译文】

许谦,字元逊,是代郡人。

年轻时有文学才能,擅长天象图谶的学问。

建国时,带领家族归附,昭成帝嘉奖他,擢升为代王郎中令,兼掌文书记录。

和燕凤一起给献明帝传授经书。

曾跟随昭成帝征伐卫辰,因功劳赐给奴隶三十户。

昭成帝逝世后,许谦就迁往长安。

苻坚的堂弟行唐公苻洛镇守和龙,请求许谦前往。

没过多久,许谦借口继母年老而推辞返回。

登国初年,归附太祖。

太祖喜悦,委任许谦为右司马,和张衮等人参与辅助初期的基业。

慕容宝前来侵犯,太祖派遣许谦向姚兴求救。

姚兴派遣将领杨佛嵩率领部众前来援助,而杨佛嵩却拖延迟缓。

太祖命令许谦写信送给杨佛嵩说:

“仗着正道而剪除残敌,乘着道义而攻打昏昧,没有不逢机运而建功,不遇时命而立业的。

慕容氏没有道德,侵犯我们的边境,军队外出长久兵士疲劳,上天灭亡他们的期限已到,所以派遣使者命令军队,期望能够按期奔赴。

将军据有方叔邵虎那样的职位,总领如同熊虎一样的军队,事情和机缘会合,现在就是时候。

利用这个时机出兵,不再有下个战役,显名千年的功勋,一个早晨可以建立。

然后在云中聚会,进军三魏地区,举杯祝寿,不也是宽裕的吗?

”佛嵩于是日夜赶路。

太祖大喜,赐给许谦爵位为关内侯。

又派遣许谦和佛嵩结盟说:

“从前殷汤有鸣条的宣誓,周武王有河阳的盟约,都是依仗神灵,来昭示忠诚信实。

亲近仁人善交邻国,是古代的良好规范,切割牲畜以其血表示信誓,来求永久的和睦。

现在盟誓以后,永结友好,分担灾祸救助患难,同甘共苦。

有违背这个盟誓的,神灵灭亡他。

”慕容宝失败后,佛嵩才返回。

次年,慕容垂又来进犯。

太祖对许谦说:

“现在事情危急了,没有你哪能再搬来姚兴的军队,你走一趟吧。

”许谦还没出发而慕容垂已退走,于是停下来。

等到听说慕容垂死去,许谦上奏疏劝称皇帝。

太祖喜爱他。

并州平定后,任命许谦为阳曲护军,赐爵为平舒侯,任安远将军。

皇始元年任职中去世,这一年他六十三岁。

朝廷追赠他为平东将军、左光禄大夫、幽州刺史、高阳公,谥号为文。

【注释】⑴江神子:

词牌名,即“江城子”。

⑵东风:

代指春天。

⑶隋堤:

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⑷背归鸿:

词人南下湖州(今属浙江)而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

⑸彭城:

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

⑹楚江:

即泗水。

【译文】流离天涯,思绪无穷无已。

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

拉着佳人,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含泪赠别。

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

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

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

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

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鉴赏】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为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

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

“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

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

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

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

“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

“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

“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

“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

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

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

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

“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

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

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

“彭城”即徐州城。

“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

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

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

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

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

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

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

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14.CD(答D给3分,答C给2分)

15.情真:

①该词抒发了词人的身世之这感以及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

②“天涯流落”一句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如同漂萍,身世之叹溢于言表;上阕最后三句写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表达婉转抑郁,将词人的孤单、依恋之情抒发得极深沉。

景真:

①无论上片写离别之时,还是下片写旅途中,所写之景皆真切感人,景中含情。

②“隋堤三月水溶溶”写暮春三月,绿水溶溶,亦景乐谱情,一片纯真;“清泗与淮通”写苏轼不忍离开徐州,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向着淮水脉脉流去,词人触景生情,不禁想到徐州。

16.

(1).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舍生而取义者也

17、C(3分)

①拍手称快:

拍着手大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当。

②缘木求鱼:

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方向或办法不正确,不可能达到目的。

③不刊之论:

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④火中取栗:

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⑤危言危行: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不合语境。

18.A解析:

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应放到“的时刻”前面;C“强化了……支出”动宾搭配不当;D应在“风云四号卫星”前加“的”,将“风云四号卫星”作为全句的主语。

19.B解析:

“确是”才能和后面的“歌”搭配,构成动宾关系;②处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所以”错;③处“稍微”是副词,没法修饰名词“颤抖”。

排除干扰答案,剩下B答案。

20、①最后一道防线才是司法(关键词:

司法)②如果学校这一道防线也不夯实(关键词:

如果学校……防线不夯实)③有必要的约束与惩戒手段(关键词:

惩戒)

21、(5分)答案示例:

门诊挂号后到门诊室看医生,按医嘱到不同科室化验并做CT、B超、心电图检查,然后把汇总的检查结果拿到门诊室交给医生,医生开出处方,患者携带处方到交费处支付药费后去药房领取药品。

22.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朗读者的火爆与赛先生的缺失

《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和《朗读者》的热播,被评价为在遍地是明星装疯卖傻的真人秀节目中的“清流”综艺。

一时间不“粉”董卿似乎都有点儿说不过去,很容易看上去没文化。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可谓是引发了现象级节目效应:

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2,设在各地的朗读亭排起长队……在一片鼓掌叫好声之中,自然也会有针对节目的负面评价,诸如“掉书袋”“太煽情”,等等。

  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十个人心中也有模样完全不同的朗读者。

多元化本身并非坏事,争论本身也自有其意义。

但近日一篇题为《中国不缺《朗读者》,最缺“赛先生”!

》的文章,却着实让人有些看不懂了——非要将“朗读者”和“赛先生”作为两个对立方来加以比较评判。

赛先生为何不能是朗读者,朗读者又为何不能是赛先生呢?

  振兴传统文化一直是近年来各方关注的重点,“坚定文化自信”也被反复强调和提起。

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还是最近的《朗读者》,传统文化借助电视媒体这种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引发大众的兴趣和关注,如果是要批评其中的谬误或者形式漏洞,笔者认为并无不妥。

但如果要将文化类节目的火爆来作为靶子批评科学精神的缺失,将文理对立起来,多少有点儿小肚鸡肠之感。

  文化类节目缘何如此火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几年前真人秀横空出世的时候,演播室节目看起来马上就要被时代淘汰了一般;闹腾了几年、“反智”反够了之后,大家就又开始抱怨为什么净给我们看这些没营养的节目。

此时如果抛出一个安静有内容的果子,众人纷抢并不奇怪。

当然等文化节目看多了以后,《加油!

向未来》《最强大脑》备受追捧也没什么奇怪。

  就目前播出的几期《朗读者》来看,邀请嘉宾涵盖明星、名人、素人,各自的领域也是各有不同。

就嘉宾比例来看,科学领域的嘉宾似乎偏少。

但如果考虑到电视节目的大众属性,也难理解。

就像《中国不缺〈朗读者〉,最缺“赛先生”!

》的作者在文章中“科普”的“非欧空间”“潘罗斯阶梯”一样,每种内容都有最合适的载体,如果非要在电视节目上来呈现生涩概念的话,估计没有哪个平台敢在黄金时间段进行这样的冒险。

甚至文章作者自己也看到了主打“科学”牌的《最强大脑》的短板。

是的,电视的大众属性与理性精神的独立气质天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点。

我们当然需要“赛先生”,但也离不开《朗读者》。

科学和文化二者着实没什么必要剥离对立,如果非要站队的话,那么请努力扛起自己的旗。

《朗读者》无可厚非

近日,在微信上看到一篇题为《中国不缺“朗读者”,中国最缺“赛先生”》的文章,本人对该文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偏激,它把科学和文化对立起来,通过贬低文化来推崇科学,通过贬低文科来推崇理科,通过贬低感性来推崇理性。

不错,中国古代的确重文轻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已经大为改观,我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不断推出的科技成果目不暇接,毋庸赘述。

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我们物质生活的需要。

但是,人类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同样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我们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精神文明。

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激励着人们去搞科技创新,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缺乏动力。

相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反而使人们忽视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

学校里存在着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品格,只教书不育人的情况,培养出不少智商高情商低、有知识没文化的学生。

许多人走上社会后不讲文明,不讲道德,不懂礼貌,不守规矩,此类行为屡见不鲜,有目共睹。

这些都是重智育轻德育,重科学轻文化所造成的恶果。

让我们回过头来谈谈《朗读者》这个节目。

从创作者来看,董卿是文科出身,创作一档文化类节目是发挥专长,理所当然。

如果你要求她去创作科技类节目,那是强人所难。

人们有学文的有学理的,你不能让所有人都去搞科研,搞科普。

假如电视台一推出文化类节目就遭到批判和打压,那么,学文科的人就只能无所事事了。

从观众角度来看,白天学生上学,职工上班,脑力和体力都很疲劳,晚上看电视可以说是劳逸结合。

通过看一些文化艺术类的节目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有何不妥?

难道白天专注于理性思维,晚上看电视还要费脑筋学科学吗?

感性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共性,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

虽然理性使人类越来越优于其他动物,但是,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感性。

如果说,没有理性,人类会变成动物,那么,没有感性,人类则会变成机器。

因此,理性与感性、科学与文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只有两者携手并进,人类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附】中国不缺《朗读者》,最缺“赛先生”

1朗读者没有出口函数的死循环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朋友圈与董卿套近乎成了一种时髦,事实求是地讲,对比各类娱乐选秀低级趣味真人秀表演,传递人间温情和诗意审美的读书节目,精雕细琢极具诚意,广为传播理所当然。

在2017年这样一个戾气深重的商业社会,一封家书竟然就能抹平时代创伤,其正能量效应彰显奇迹。

客观地讲,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深刻,只需一抹粉红“哲思小语”,涂抹在失血已久精神之唇上,就能感觉到自己面如冠玉。

 

《朗读者》能够引发好评如潮,与1997年全民迷恋余秋雨《文化苦旅》,2007年爱上于丹《庄子》心得并无两样!

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播,而是商业时代的心灵揉捏,每一次类似产品出现后,总能在瞬间麻醉无数人,但却并不能真正建立健康理性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没有出口函数for(i=1;i>0;i++){}的死循环,每次稀里哗啦的泪水挥霍后,过几天仍然浑浑噩噩,并不能实质上改变自己提升自我,而是在一个“非欧空间”(Non-EuclideanSpace,非欧几里得空间)之中反复徘徊而不自知。

现代中国,我们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2.用“潘罗斯阶梯”解答“李约瑟难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Needham)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此问题: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这是一个让人奇怪的问题。

作为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技术上有过那么多自豪成就。

明明自己发明了火药,却被八国联军炸掉了封建牌坊;明明发明了指南针,却被英国的战列舰找上门来。

好多穿越小说就是想回去扭转这一悲惨结局,然后一统世界干掉罗马。

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这片土壤上诞生?

李约瑟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传统体系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第一追求,专注于仁智礼义信的感性教化,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李约瑟的这些观点影响了黄仁宇,也成就了《万历十五年》这本历史经典之作。

读了老子读孟子,读了孟子读仲舒,读了仲舒读韩愈,读了韩愈读邵雍,读了邵雍读朱熹……这些古代的“朗读者”,可比现在的“朗读者”牛逼多了,动辄就写出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出来,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的确值得我们骄傲。

然而就算有再多鸿篇巨制,古代中国仍然走在一个没有尽头的“潘罗斯阶梯”上,不能从现代科学上去解放自己。

董卿主持的这一档《朗读者》节目,不过是在重复几千年来的“伤春悲秋”,只是加了一些ALLMEDIA的表现形式而已。

潘洛斯阶梯(PenroseStairs),又名潘罗斯阶梯、彭罗斯阶梯,由英国著名数学物理学家、牛津大学数学系名誉教授潘洛斯(RogerPenrose)提出。

潘洛斯阶梯是:

四条楼梯,四角相连,但是每条楼梯都是向上的,因此可以无限延伸发展。

曾出现在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里面的清醒梦境(luciddream)中。

爱因斯坦1953年给斯威策(J.E.Switzer)的一封信这样写道: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

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

中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会在当时的中国产生。

几千年以来,中国上层社会普遍重文轻理,很少像沈括那样有兴趣整理钻研科学问题,更不用说像伽利略那样以实证为己任。

中国那时最聪明的一个群体,例如比沈括要聪明得多的同时代的苏东坡,被虐之后还在那里装潇洒: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却不知他这一路走下来,带着多少中国文人走在死循环的路上。

若没有第4维力量的介入,我也许我们会在农耕文明里感动到“地老天荒”,这不仅解答了“李约瑟难题”,顺便还可以回应一下“费米悖论”,也许很多的文明被困在那个死循环里,再也没有上升动力。

3“赛先生”在中国未老先衰钱学森之问难解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诗词歌赋”用户,更不缺“自嗟自怜”文青审美,《朗读者》豆瓣评分9.2也说明这一点,就算没有这些用户,还有多少老干部就以此为职业,《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也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有天然亲近,每个人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不止是宋词元曲,还有《诗经》离骚,都有海量用户。

无须政府引导,人民大众早就爱上了“弟子规”,更不必商业诱惑,失学人士早也迷恋上“国学热”。

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出过几个一流的科学家,但“国学大师”一直层出不穷,道理很简单,给罗永浩一把折扇,然后蓄上两绺长须,一定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师,但要让他弄个费马大定理出来,肯定会直接找个锤子把自己干掉。

写诗歌易,学数学难;谈文化易,懂科学难。

这个社会并不缺古典文化,最缺的是科学精神。

两千年前以来,中华文明虽然一直站在文明之巅,但没有欧几里得几何学式的系统性、严密性、和谐性与完备性的理论基础,使得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中遭受挫折,而现在还有许多人沉浸在虚构的古代辉煌中自我安慰,我们依赖西方文明带来了现代生活,但从价值观上并没有接纳科学精神。

欧氏几何是古希腊数学中一颗闪耀明珠,它是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系统的最初典范。

欧几里得将零碎的、片断的、不系统的几何知识整理归结成一个标准化的演绎系统,《几何原本》在科学与教育方面意义重大,它不仅是科学效法的典范,也是激励新思想的源泉。

本来现代史100年来,中国的社会精英开始与科学精神对接,一部分学者开始具备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甚至还有一些人已经在把握数理逻辑的规律,但商业资本时代的过快成长,正在打断这一进程,用赛先生武装自己需要长时间的科学训练,而抹上一把“文化口红”却非常简单。

科学和理性最终是培养无私的社会精英,但这个社会不再需要精英来引领大众,只需要追踪公众趣味的鬣狗。

所以,这个弥漫着思想香气的“赛先生”阶层,在中国未老先衰。

同样问题也来了,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依然难解。

4《最强大脑》把赛先生培养成了“爱国者AI”

文化类节目用户数量大,《朗读者》以精致和饱含泪水的深情引领潮流,可以预见的是,各个卫视都在加班加点COPY另一档“朗诵者”出来。

真正科学类节目就极其稀少,赛先生在中国的境况极其不妙,当然别谈那些“怪力乱神”探秘节目,那些与科学无关,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最强大脑”就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档科技节目。

《最强大脑》开辟了中国科学电视节目的先河,也称得上真正一档完完全全的“赛先生”栏目,整个民族都缺乏这种关于科技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强大脑》的产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角度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虽然很多人反感它商业性太强,暗箱操作太多,但这些都瑕不掩瑜。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最强大脑》里没有体现真正科学精神。

有科技没科学,有技术没理性,有脑力没脑子。

好好的一档科学类节目,被活生生包装成《感动中国》;好好的心算比拚,却非得搞成中日PK,而且整个会场那种民粹性呐喊,让人像吞了半只蚱蜢那样难受。

科学是一种探索和求证精神,并不是用来在战场上进行厮杀的,从满场的五星红旗的晃动,能感觉到很多人把上面的选手当成战斗型的”爱国者AI”。

为了收视率偶尔煽煽民族情绪是可以理解,但每一次把选手搞得像打了鸡血一样,与《中国好声音》没什么区别。

在与人工智能的对决中,王昱珩与小度(AI人工智能)一决胜负之时,全现场都在给人类加油,王昱衡更是充满了人类的傲娇和自负,幸好小度还是中国的,如果换成AlphaGo,岂不直接给人家断电。

有人真正理解科学精神是什么吗?

科学世界里是平和的理性,是美好的欣赏,是共同的超越,哪有那么多打打杀杀。

5.人文+科学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从文化层面来讲,中华民族有着5000悠久历史,祖先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唐诗宋词,从幽深小径里的青砖白瓦到深冢古墓里的白纸黑字,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江南的晨钟墓鼓,随便撷取吉光片羽,我们就能感受到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也可以包装出无数个《朗读者》让你泪流满面。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日前落幕总结时写到: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

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

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

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

…………

真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意境,可见我们从来都不缺乏文化,我们缺的是把文化转变为人文精神,把个人唯审美转变为人类自我关怀的能力。

这些读书类节目有时候显得浅薄,因为它们将历史苦难用婉约词派消解得一干二净,用《读者》式的语言让现实生活巧妙避开社会背景,然后借着个体的泪水轻松洗刷掉一切肮脏。

无论是《朗读者》还是《见字如面》,只能感受到浮光掠影的文化按摩,却不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深沉思索。

事实上,正是人文精神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发展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两者比翼齐飞。

唯有人文+科学一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