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经济学辅导班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08031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财经经济学辅导班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央财经经济学辅导班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央财经经济学辅导班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央财经经济学辅导班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央财经经济学辅导班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财经经济学辅导班笔记.docx

《中央财经经济学辅导班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财经经济学辅导班笔记.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财经经济学辅导班笔记.docx

中央财经经济学辅导班笔记

2007年经济学辅导班笔记

这是我上海文经济学辅导班的时候记下的笔记,不是很详细。

记笔记是为了记下老师讲课的脉络,然后看着比较可以回忆起来老师讲课的内容。

是中财的两位老师讲得,个人认为很不错,不愧是中财的。

如果经济能力可以承受,建议去听一下。

如果没去,也希望我的笔记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顺便说一下,我去年经济学考了131分)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部分

导论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者:

人的因素

构成要素:

劳动对象物的因素:

生产资料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劳动资料(科学技术没有包含在内)

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来影响生产力。

看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要根据生产工具来看。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的内容:

②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狭义)

③产品的分配关系

改革是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

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要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1、涵义:

经济现象内在本质的联系。

2、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其产生是客观的,不是人们创造的。

2、其作用是客观的。

3、经济规律客观性的特点(与自然规律客观性特点的区别)

①大多数经济规律是历史的规律,自然规律是永恒的;

②与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到一起;

③人们对经济活动的利用有阶级性;

④经济规律的种类:

一切社会共有的;几个社会共有的;某一个社会特有的。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

(p11)

1、用全面系统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a、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体系上理解,而不是只言片语上理解。

2、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政治经济学;

3、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治经济学,而不是教条式的照搬。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二因素(反应人本主义,见物又见人)

1、使用价值

a、具体劳动创造(自然属性)

b、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

a、质的规定性:

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B、量的规定性: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复杂劳动可视为简单劳动的倍加);

C、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效率;

D、价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二、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私有制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三、货币

1、产生:

经历了四个阶段。

货币是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货币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分析: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对货币发展四个阶段的高度概括,货币没有产生时,金银不是货币,货币产生后金银成为最理想的货币材料。

3、货币产生以后:

使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

4、货币的职能

两个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

货币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可以是想象上的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价格标准:

元、角、分

b、流通手段(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W——G——W):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成为商品流通,分为买卖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有可能脱节。

5、货币流通的规律:

流通中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A、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金属货币货币量=总额/速度;

B、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与金属货币量相适应。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五、价值规律

1、内容和要求

①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按社会价值量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A、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原因有4点。

B、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值上下波动(有三个原因);C、在垄断条件下,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价格可以长期稳定地背离价值。

3、作用与作用的实现形式不同

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当代生产劳动的外延扩大了,从局部劳动扩大到了总体劳动;

2、创造价值的劳动扩大了,判断一种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否有以下四个标准:

A、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B、这种劳动的产品有抽象劳动的体现,或者说物化在里面;C、劳动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D、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知识、管理、服务*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

3、分清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之间的关系:

即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A、质:

价值的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生产则同一切生产要素都有关;B、量:

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并不是对应的。

劳动价值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很重要的理论显示依据),调动要素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是否带来增值。

W—G—W

G—W—G`

2、资本的概念

3、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概念:

G—W—G`矛盾就是增值额。

Rm

G—W—……P……W`——G

A

(2)矛盾:

体现了价值规律与资本公式的矛盾。

(3)先决条件:

在流通领域,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解释货币总公式。

4、劳动力成为商品。

也有两个条件:

A、劳动力价值的构成:

价值决定;

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与其他商品使用价值的不同)。

与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其使用价值为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使用后,不仅不消失,还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问题:

试述资本总公式及其解决?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m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2、m的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超额利润。

超额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联系:

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带有相对剩余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区别(重点):

(1)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是个别资本家创造的个别价值,是对于个别资本家而言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价值,是整体资本家都可以获得的;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最终变为相对剩余价值。

三、当代剩余价值的新特点:

四个方面:

(1)剩余价值生产的生产主体发生变化(过去只在第一产业,现在涉及服务业等);

(2)载体发生变化(是在物质产品转为无形的产品,如劳务、科技和信息等);(3)生产范围变化(国内

跨国际);(4)生产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更明显是提高劳动强度,现在是行为管理等手段,通过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来榨取剩余价值)。

当代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运用):

①仍是工人创造;②生产工人概念扩大。

四、资本的本质

1、资本的一般性:

在一定社会制度下运动的资本,又具有特殊性。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运动性,垫支性。

存在于一切商品生产形态。

2、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同作用,有不同的划分: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

3、划分的意义:

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剥削程度。

五、工资

1、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现象上的表现(辨析):

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不是商品)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按生产规模划分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先分析简单再生产:

1、原因:

a、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形式;b、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来讲,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础。

2、意义与目的:

a、揭示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b、揭示资本家全部资本由工人创造;c、揭示工人个人消费的性质是隶属于资本的。

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主要分析扩大再生产

定义:

生产规模在扩大基础上进行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作为资本被使用)

mm/x(消费)

m-m/x(积累)

资本积累的动因:

(1)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内在动力);

(2)竞争(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前提是劳动力要成为商品)

图标例:

mm/x

m-m/x⊿Cm/x

⊿V——>mm-m/x—⊿C

⊿V——>m……以至无穷

积累的实质:

不断地无偿占有m,并用占有的m再去占有更多的m。

它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影响积累的因素:

a、剩余价值率;b、劳动生产率;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d、预付资本总量。

资本积累——>资本量发生变化——>个别资本增大资本积聚m资本化而增大

(两种形式)资本集中现有资本的合并

积聚和积累的区别:

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结果。

积聚和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老师让自己看书,没有讲。

个别资本增大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劳动力

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

由技术构成决定,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

辨析:

有机构成就是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答:

错)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含义:

不变资本上升,可变资本下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的影响:

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

①概念:

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②产生的原因:

追逐m——>资本积累——>资本增大——>有机构成提高——>导致了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①产业后备军;②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无产阶级贫困化:

相对贫困化:

工人收入在国民经济收入中比重下降。

绝对贫困化:

工人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在特定时期,比如在战争年代)。

贫困化是世界性问题,除了制度因素,还有其他社会、历史原因。

因此不能说它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第四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循环(连续性)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职能:

为生产做准备生产m实现m

Rm

G—W—……P……W`——G

A

三种循环形态(每一种都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一个方面)

都有其特点也有其片面性。

特点:

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最明显的反应出来

货币资本循环片面性:

造成了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领域的假象。

特点:

反映了资本运动是一个再生过程

生产资本循环片面性:

掩盖了资本生产的目的,扭曲为为生产而生产。

特点:

反映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全部产品被消费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商品资本循环片面性:

掩盖了资本生产目的,歪曲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

产业资本连续进行循环的基本条件:

①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并存性)

②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继起。

二、周转

生产时间:

a劳动时间、b原材料储备、c自然力独立作用

1、周转时间+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越接近,效率越高

流通时间:

购买和销售时间。

2、周转次数:

n=u/v

3、生产资本的构成:

①固定资本:

买劳动资料;②流动资本:

购买劳动力。

划分依据:

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不变资本的划分与固定资本的区别与联系

可变资本流动资本

联系:

都是对生产资本的划分

区别:

①划分依据不同;②划分目的不同;③划分内容不同。

流动资本——>劳动力————————>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劳动资料

研究资本周转,目的是研究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1、计算公式:

实际是计算平均周转速度;

2、影响速度的因素: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比重。

3、对m生产的影响:

a、节约流动资本;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M;c、提高M`

m`反映剥削程度

M`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生活消费和一般商品的流通。

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公式

Pm……P—W`

W`—G`G—WA

g-w

三、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W`

生产资料、生产消费

W`消费资料、生活资料

含义价值补偿

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W`的实现:

————>物质补偿

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

Ⅰ内部

三个交换关系:

Ⅱ内部

Ⅰ、Ⅱ之间

研究总资本再生产的两大基本原理(理论前提)

①价值构成原理C+V+m

②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Ⅰ:

生产生产资料

Ⅱ:

生产消费资料

两大部类与之次产业划分原理的关系(见书)

Ⅰ(v+m)=Ⅱc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m+c)=Ⅱc+Ⅰc

Ⅱ(v+m+c)=Ⅱ(c+m)+Ⅰ(v+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1、社会总产品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Ⅰ(v+m)>Ⅱc

前提条件:

2、社会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Ⅱ(c+m-m/x)>Ⅰ(c+m/x)

基本实现条件:

Ⅰ(v+Δv+m/x)=Ⅱ(c+Δc);派生实现条件:

Ⅰ(v+m+c)=Ⅰ(c+Δc)+Ⅱ(c+Δc)、Ⅱ(v+m+c)=Ⅰ(v+Δv+m/x)+Ⅱ(v+Δv+m/x)

经济危机:

1、含义:

生产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2、实质:

生产的相对过剩——>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

3、可能性:

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的物质基础。

①为摆脱危机创造了条件

②为下一次危机创造了条件

第六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

★三个转化过程:

一、M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

C+V——>K

重要意义:

①成本价格的补偿是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②成本价格是制定价格的下限。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①利润P,剩余价值作为全部资本的产物;

②P与M联系,区别

联系:

在本质上,量上都是一样的。

区别:

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时,是m;作为全部资本的产物时,是P。

③P`=m/C(全部资本c+v)

m`与p`的区别,联系:

联系:

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进行比较。

区别:

a、P`<m`;b、反映不同经济关系。

④影响P`的因素

a.b.c.d.

二、P`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1、部门内部竞争:

①目的:

超额利润;②手段:

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③结果:

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形成社会价值

2、部门之间的竞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层含义:

该种产品的市场价值总量,不是由这个部门实际耗费的劳动总量来决定的,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应该由在这个部门的社会劳动总量来决定。

部门之间的竞争:

目的:

获得有利的投资场所。

(把资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手段:

资本的自由转移,必然导致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化,价格亦发生变化。

结果:

利润率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资本额*平均利润率

部门之间的竞争,也就是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平均化过程。

整个资本家阶级为什么要按此原则划分资本?

(也是用以上原理作答)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实质:

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原因: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的增加。

理解:

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着利润下降,反而会有利润总额上升。

m`也可能提高。

例如:

规模经济下,薄利多销,利润总额规模增加。

平均利润率不会下降到0,因为有阻碍其下降的因素:

a、剥削程度提高,工资下降;

b、生产资料价值降低

c、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d、对外贸易发展。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W=C+V+M

K=K+m因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所以W=k+p

又因为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k+平均利润(成本价格+平均利率)

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

透彻理解三个转化过程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也是价值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商业资本

1、定义:

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为实现m,并通过买卖获得商业利润。

2、商业利润:

①本质:

产业工人创造的m的一部分。

②量:

能够获得平均利润。

③平均利润的取得方式:

价格差价。

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

答:

①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②为什么商业资本得到平均利润。

2、商业资本的作用:

(也是其能参与瓜分m的原因)

①缩短了流通时间

②节省流通资本帮助了产业资本家的m生产。

③加快周转速度

第七章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一、借贷资本

以获取利息为目的

1、利息:

本质:

m的特殊转化形式

特殊<——why?

因为利息不是m直接转化的,而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量: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小于平均利润,大于0。

为什么借贷资本家不能获得平均利润

因为:

借贷资本是暂时借出的,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

使同一资本有了两种存在形式:

①财产(借贷资本家);②资本(职能资本家)

但是同一种资本只能有一个平均利润

所以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

所以,借贷资本家不能获得平均利润,只能得到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二、银行资本,银行利润

1、银行资本:

自有资本——>获得平均利润

借入资本(即吸收的存款)——>获得贷款利息——存款利息

★2银行利润:

量:

与自有资本相适应的平均利润。

(即银行利润≥平均利润)

(银行资本家是能够参加利润平均化的)

因为银行是经营货币业务的企业,它有自有资本,如果其自有资本不能获得平均利润,资本便会转移。

三、股份公司,股票,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

不是股票面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的资本化。

与股票面值是相分离的。

四、信用(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作用:

P182

①积极作用:

4个方面死题,不容易出。

②消极作用:

3个方面

五、虚拟资本

1、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之间的联系、区别。

(196-197)

虚拟资本:

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

实际资本:

以货币形式存在,可以投入生产,可以产生m。

2、作用:

P198

第八章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区别

1、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所有权,使用权分离。

所有权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分离,是租赁关系。

资本主义农业中,工人创造的m肯定要在广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为什么农业资本家能得到平均利润?

(按第六章答)

地租的实质:

m的转化(超额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二、地租的形式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产生原因: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其超额利润有其长期性、稳定性)

级差地租:

产生条件:

土地肥沃程度,离市场的距离远近。

绝对地租:

产生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产生的条件:

农业有机构成>工业,农产品能够按超过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

①农业超额利润与工业的区别。

②为什么农产品能按照价值出售?

(农业工人创造的m为什么不参加P的平均化)

P要平均化,必须有资本自由流动,而地租的存在,阻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

第九章资本社会化和国内垄断

一、竞争(有利于资源的配置的)

恶性竞争的消极影响p228

有效竞争:

P246

二、垄断的形成:

1、形成过程: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垄断。

发展到一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能被少数几个企业控制。

2、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①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②二者并存,原因P239(4点)

垄断下也有一系列的竞争

(政治经济学的辨析,没有一半对,一般错的)

3、垄断的目的,垄断利润

主要通过垄断价格:

垄断组织制定的价格。

垄断低价买材料

垄断高价卖产品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定义:

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的融合。

(区别于金融资本)

2、产生原因: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作用。

形式:

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垄断资本、国私紧密结合的垄断资本。

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第十章资本国际化与世界市场

一、资本输出

概念:

形式:

①借贷资本输出(间接投资)

②生产资本输出(直接投资)

原因:

①过剩资本

②竞争加剧

二、经济全球化

概念:

P280

内容:

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技术

特征:

三点P280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

导论+第一章

一、过度时期(不太可能出题)

概念: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无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但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应该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时期。

今天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度时期的不同:

公有制是否占主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全民所有制

民族资本主义赎买全民所有制

个体工商业集体所有制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规定性)

1、社会主义已进入

2、还不完善

确定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

1、生产力发展状况;2、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

P32,为什么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内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确立的客观基础:

P35

a、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b、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c、已成为客观事实。

3、公有制经济:

①含义:

P37,第三自然段,最后两句。

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

②全面所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

国家所有但不等于国家经营,因而所有权与经营权可适当分离,所以公有制经济可以多样化。

③集体所有制:

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它。

(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混合所有制:

基本组织形式:

股份制

股份制的作用:

P38。

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p39小字、是中国首创,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形式。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体现:

p40,一方面: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另一方面: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②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3个方面)P11(内涵)

③如何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

A、深化内部改革;b、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

*公有制这一部分对传统经济学来说有哪些突破:

a、含义;b、实现形式;c、主体地位的体现

*如何认识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是战策调整的问题,提高竞争力,以数量减少,换质量提高。

有进:

加强控制经济命脉的部门

有退:

有些部门,国有经济要调整推出。

P40

5、非公有制经济

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引导其健康发展;

②有哪些属于非公经济。

6、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的关系(如何理解)

①总的而言,是平等的,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的内容:

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2、采用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

P45(三点)

3、按要素分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P47(三点)

4、分配方式:

几个方式,P47最后一段

劳动收入,劳动力价值收入、资本收入……

第二章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1、经济体制:

p56两种形式:

集权————计划经济

分权————市场经济

2、关系:

P67

①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其他经济体制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