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802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信息窗2——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一、复习

  、什么叫最简分数?

  2、什么叫约分?

约分是通常要约成什么分数?

  二、指导练习。

  、103页第9题。

  

(1)指名读题。

  

(2)根据下表中的的信息,指导表格补充完整。

  2、103页第10题。

  

(1)指名读题。

  

(2)如何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分数?

  3、104页第11题。

  

(1)同桌互相讨论。

  

(2)学习时间占全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3)能用最简分数表示每项活动年用时间各占全天的几分之几?

  4、104页第12题。

  

(1)指名读题。

  

(2)提问:

日本企业的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韩国企业的数量比德国多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三、作业。

103页第9、10题;104页第11、12题。

  信息窗3——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5——107页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探索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过程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剪纸吗?

今天,我们来解决剪纸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剪纸的情况统计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索发现

  、活动一

  

(1)提问:

王芳、李军和刘虎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如何列式?

  

(2)学生列式为:

++=

  (3)四人一组讨论,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

  (4)指名说算理。

  (5)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书上。

  2、活动二

  

(1)提问:

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学生列式为:

1――=

  (3)四人一组讨论,这道题的得数是多少?

  (4)指名说算理。

  (5)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书上。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你的感觉。

  四、作业。

自主练习第1、2、3、4、5题。

  信息窗3——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5——107页

  教学目标:

学会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探索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过程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怎样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107页第6题。

  

(1)指名读题。

  

(2)根据题意如何列式?

“1”表示什么?

  2、107页第7题。

  

(1)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强调:

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3、107页第8题。

  

(1)指名读题。

  

(2)根据题意列式并计算。

  3、104页第9题。

  

(1)同桌互相讨论。

  

(2)如何填空?

  4、104页第10题。

  

(1)指名读题。

  

(2)提问:

其他语言的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几分之几?

  四、作业。

107页第6——10题。

  教学后记:

  信息窗4——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8——112页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意义的过程中,以历观察、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倍数意义的过程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剪纸吗?

今天,我们来解决剪纸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剪纸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索发现

  、活动一

  

(1)要将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纸片代替“春”字摆摆看,用手中的学具摆摆看。

  

(2)请每个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把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摆的结果。

  (3)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要想正好摆满,正方形纸片边长数应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5)用集合圈的形式分别表示2和3的倍数,然后把两个集合圈墨连起来,用交集形式表示2和3的公倍数。

  (6)中间交叉部分6、12、18……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其中6最小,是24和18的最小公倍数。

  2、活动三

  

(1)刚才大家通过努力,找到了2和3的公倍数和最大公倍数吗?

  

(2)哪个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是怎样找的?

  (3)我们还可以用短除法来求2和3的最小公倍数。

  (4)教师介绍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的过程。

  (5)你能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吗?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你的感觉。

  四、作业。

自主练习第1、2、3题。

  板书设计:

  信息窗4——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8——112页

  教学目标:

结合理解会用公倍数和最大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意义。

  教学重点:

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倍数。

  教学难点:

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

  二、指导练习

  、111页第4题。

  

(1)指名读题。

  

(2)小组讨论这道题与求最小公倍数有没有关系?

  2、111页第5题。

  

(1)先分别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再仔细观察。

  

(2)你发现了什么?

  (3)说明:

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

  3、112页第6题

  

(1)怎样用短除法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2)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区别?

  (3)还有别的问题吗?

  三、作业。

111页第4、5题;112页第6、7题。

  单元测试(2课时)

  综合实践

  

  ——我能长多高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我能长多高,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18—119页

  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影响身高因素的活动,初步掌握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能根据影响身高的因素,大致预测自己将来的身高。

  2、探求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能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大家进行展示交流,感受与他人合作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的有关身高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

我的儿子今年5岁,我预测到他将来的身高是185厘米,你猜老师是怎么预测的这个身高?

你们一天天都在长大,你想知道自己将来能长多高吗?

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猜想,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数学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通过谈话预测身高,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搜集资料,交流展示

  、你想了解哪些身高方面的问题?

  2、确定搜集的问题:

  ●影响身高的因素有哪些?

  ●你的身高与父母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儿童各年龄段的身高与成年后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根据影响身高的因素,预测自己将来的身高。

  3、交流搜集资料途径及整理资料的方法:

上网、查阅图书等方式,可下载、打印

  4、教师呈现上网查询收集的资料:

  男孩成年时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

  女孩成年时身高=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三、分析交流

  、交流课前搜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高

  2、根据公式推算爸爸妈妈的身高,并与他们的实际身高比较,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八、获“联全国人居奖”的城市

  ——统计

  信息窗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8页——123页。

  教学目标:

  、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觉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去过威海吗?

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荣获了XX年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奖——联合国人居奖。

在我国获此殊荣的城市不多。

  二、探求新知

  、活动一

  

(1)为什么威海市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一下其中的奥妙。

(出示信息窗1)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统计表,你能提出来哪些问题?

  2、活动二

  

(1)1998——XX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2)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出来吗?

  (3)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方面的优势。

  3、活动四

  刚才我们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了1998——XX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

前面同学们还提到许多问题,比如,1998——XX全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

自己试试看,可以在教材第120页图中用铅笔画画。

  三、总结。

折线统计图能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四、作业。

自主练习第1题。

  教学后记:

  信息窗1——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8页——123页。

  教学目标:

在统计活动中,感觉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怎样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指导练习。

  、122页第2题。

  

(1)指名读题。

  

(2)根据题意完成统计图。

  (3)回答书中提到的问题。

  2、122页第3题。

  

(1)分析一下小彬的锻炼成绩吗?

  

(2)推测小彬第8周的成绩,并在图中表示出来。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123页第4题。

  

(1)指名读题。

  

(2)通过折线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3)调查本样近四年学生人数情况,完成下面折线统计图。

  四、作业。

122页第2、3题,123页第4题。

  信息窗2——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4页——128页。

  教学目标:

  、借助实例,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