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7996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8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马鞍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一月

序言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期,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市在新起点上构建新优势、谋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马鞍山市委关于制定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马鞍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马鞍山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区县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发展基础和环境5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5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10

第一节机遇10

第二节挑战12

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4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战略14

第四章发展目标17

第三篇优化空间布局20

第五章构建空间开发格局与分区引导20

第六章完善城镇体系和人口布局21

第七章优化调整产业布局24

第四篇大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27

第八章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发展转型27

第一节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27

第二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30

第三节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32

第四节提升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35

第九章加速城乡一体化推进城市发展转型39

第一节完善现代化交通网络,打造皖江门户城市39

第二节完善人口集聚政策,构建包容城市41

第三节完善住房体系建设,打造宜居城市42

第四节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建设魅力城市44

第五节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发展智慧城市47

第十章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城乡社会发展转型48

第一节扩大城乡居民就业48

第二节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50

第三节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51

第四节大力发展城乡教育53

第五节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54

第六节不断增强人民体质55

第七节加强城乡社会管理56

第五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60

第十一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创新马鞍山”60

第一节 加强重点领域的创新60

第二节 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61

第三节 积极推动自主创新载体的构建62

第四节 推动自主创新发展环境的优化63

第十二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活力马鞍山”65

第一节深化经济领域改革65

第二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67

第三节深化社会领域改革68

第四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69

第十三章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开放马鞍山”70

第一节提高招商引智水平70

第二节优化对外经济贸易合作72

第三节提高区域合作水平74

第四节提升园区合作水平75

第十四章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构建“绿色马鞍山”76

第一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76

第二节推动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77

第三节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79

第十五章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人文马鞍山”81

第一节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81

第二节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82

第三节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84

第四节提升全民文明素质85

第六篇规划保障措施87

第十六章优化发展环境87

第十七章 强化要素支撑89

第十八章 推进项目建设90

第十九章 加强规划实施91

第一篇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全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7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1亿元(预计,下同),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6.9%,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500美元;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64亿元增加到140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11935元提高到22900元,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11元提高到8740元,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227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2倍,年均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7%;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1%;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7.6%,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5%,比2005年提高9.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2005年增加464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户。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增势强劲,物流业、金融服务、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总额达到1050亿元。

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拓展城市空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67%。

长江大桥、宁安城际铁路、东环路高速化改造、314省道改建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相继开工建设,五年内新建、改扩建及在建公路达723.3公里,有效提升城乡承载力和城市辐射力。

抓住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机遇,统筹实施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等7个一体化建设;确立了“1255”城市发展战略,滨江新区、秀山新区、姑孰、博望副城区正加快建设;积极实施扩权强镇政策,进一步激发向山、石桥等5个中心镇发展活力,逐步确立城乡一元化发展格局。

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1%,全市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46家。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

循环经济深入发展,马钢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慈湖开发区成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我市成为全国再生资源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1.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2%,生活质量竞争力名列全国第9位。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深化政府机构、行政管理、财税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高效运行的服务型政府初步形成。

马钢、十七冶、矿院、中冶华天等企业改革顺利实施,经营活力全面迸发。

教育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有序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我市设立全国首家地级市商业银行,交通、浦发等银行落户我市,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一五”累计利用外资25亿美元,利用内资突破1100亿元,沃尔玛、达利食品、立白日化、科达机电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市经济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顺利启动,产业承载平台进一步扩大。

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20亿美元,经济外向度逐年提高。

马鞍山港成为对外籍轮开放的一类口岸,跻身长江港口前十强。

区域经济合作扎实推进,我市正式成为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与长三角城市在交通、教育、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多层次展开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实施城乡学生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启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工程,职普招生比保持在1:

1左右;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河海大学文天学院落户我市。

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加快,基层医改全面推进,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就医服务圈基本建成,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建成市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等一批文化设施,成功举办了建市50周年庆典、安徽省第九届艺术节、中国诗歌节等重大文化活动。

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

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

民生持续改善。

坚持把民生放在首位,2007-2010年累计实施170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40多亿元,较好地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覆盖广度和深度居全省前列。

大力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统筹城乡就业、创建创业型城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7项工作被列为全国试点。

在全省率先整合市辖区新农村与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制度和人群两个全覆盖,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100%”。

城乡一体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实现城乡居民社会救助全覆盖,保障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信访工作、安全生产、平安创建有序开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逐步深入,成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名称

“十一五”计划目标

2010年

预期

“十一五”

年均增长(%)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年翻一番

811

16.9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

6500

8500

3.财政收入(亿元)

140

140

18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亿元)

(≥1000)

(2270)

30.5

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25

32.5

6.城市化率(%)

66

67

人民生活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000

22900

13.9

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7100

8740

14

9.五年新增就业岗位(万人)

≥10

15.8

10.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3.5

11.5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8

9.6

12.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率(%)

98

98.5

13.城镇职工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

85

94

14.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

100

100

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5

90

16.每万人拥有医生人数(人)

25

26

17.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

>90

>90

可持续发展

1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20

21.9

19.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80

82

2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8

98

2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3.5

43.5

22.空气质量优良率(%)

≥90

90以上

23.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

≥96

96以上

注:

表中()的数字为五年累计数。

总体上看,“十一五”是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五年的发展历程,是全市人民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过程,是科学发展观在马鞍山全域深入人心、生动实践的过程。

面对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马鞍山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但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第一节机遇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内需拉动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国家已经出台并将进一步出台更有力的重大措施,包括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比重、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等,这些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市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为培育相关新兴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同时也为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产业转移仍然是大势所趋。

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传统产业继续转移和新兴产业转移同时进行,我市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城市,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明显,有利于我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谋划分工和合作,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为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三是城镇化更快推进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家实施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这将创造巨大的需求,并增强发展的持续动力。

我市随着“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主城区的改造提升、新区的开发建设、副城区的延伸拓展、中心镇的发展壮大,城市框架将逐步拉开,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产业功能区的优化重组等一批重大工程不断推进,以及宁安城际铁路、长江公路大桥、宁芜铁路扩能、芜申运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我市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将更加完善,产业布局将更加合理,城市内涵将进一步提升,呈现出与周边大城市融合发展、错位发展的新态势。

四是小康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期。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将备受重视,这些会给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居民消费快速增加,多层次消费格局逐步形成,这为我市发展新型消费产业,包括发展新型消费品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及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创造需求保障,为我市现代服务业提档加速、民生工程加快建设、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是新技术更快发展、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机遇。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为我市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二五”期间通过突出产业重点、培育特色优势,找寻产业突破点,推进部分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这将有效改变我市传统产业主导的局面以及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

同时新兴产业的产业化也会催生新的市场和产业链,从而大幅提高市场容量,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增长动力。

六是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的机遇。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抓住和利用以上机遇提供了重要条件。

一是现有基础更加稳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经济发展的内生效应和提速效应都会显著增强;二是支撑条件更加完善,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加快建设,国家级开发区获得批复,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等,城镇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三是后续动力更加强劲,一批重大在建项目将陆续发挥作用,这些为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更加宏伟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必要基础。

第二节挑战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基本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市快速发展的要求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压力面临新挑战。

节能减排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城市快速扩张、产业加快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矛盾冲突明显,环境治理面临更多的考验,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挑战。

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问题比较突出。

资源消耗型产业仍然占据很大份额,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产对重工业特别是钢铁产业依赖的局面短期内仍然较难改变,高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仍然很低。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打造新的产业优势面临较大压力。

三是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新挑战。

城镇化加快推进、人口快速增长及人口老龄化带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日益增大,解决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十分艰巨而又复杂。

拆迁矛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面临诸多压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任务更加艰巨。

四是巩固区域竞争优势面临新挑战。

随着省内皖江和皖北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合肥、芜湖等城市的人才、技术、信息资源丰富,经济转轨、产业结构转换动力强劲,领先优势突出;皖北地区和皖江其他城市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借助后发优势,将保持很高的发展速度。

我市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面临较大压力。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的新情况、新特点,充分表明我市的发展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总体上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立足市情,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科学把握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公平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战略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实施工业主导、城乡一体、创新推动、开放带动、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更高更大更快发展,确保“十二五”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努力构建和谐幸福马鞍山。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坚持转型发展。

把转型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推动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二产发展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坚持加快发展。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树立新标杆,确立新目标,比人均增强信心,比总量和速度自我加压,提高质量、做大体量、扩展数量,奋力提升在全省区域经济格局中的位次。

把项目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全市经济的综合实力。

——坚持和谐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和谐幸福马鞍山。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工业主导战略。

加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在做大做优工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6653”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把我市建设成为皖江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城乡一体战略。

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想,着力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有效流动的障碍,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立足全域马鞍山,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统筹推进主城区、副城区和中心镇建设,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完善城乡服务功能,提升城乡建设品味,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创新推动战略。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强化创新服务,集聚创新要素,大力实施“科技倍增计划”,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强大动力。

——开放带动战略。

树立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调整,以开放促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培育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目标,积极参与长三角分工与合作,在融入长三角中发挥带头作用,当好皖江城市带的“箭头”。

抓好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继续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民生优先战略。

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着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扩大公共服务范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和强市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

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第四章发展目标

按照“提高质量、做大体量、扩展数量”的要求,高举“两个率先”大旗,坚持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到2011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5年取得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为2018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20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1.5万元,达到长三角中等城市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和生产总值同步增长,期末达到32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4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超过8000亿元,力争达到10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50亿元,年均增长19%;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5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翻两番。

城市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初步形成投资和消费共同推动的增长格局。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到2015年,每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14.3件。

城市发展展现新面貌。

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80万人左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规划期末达到75%;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非农就业比例明显增加,到2015年达到85%,城乡一体、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期末分别达到45800元和17480元。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实现各类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居民普遍享有基本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社会建设显著加强,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资源环境有明显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继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3%以上。

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于皖江城市带前列,人均指标保持全省第一位,综合实力居全省前三强,努力把马鞍山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基地、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生态文明宜居城市。

马鞍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