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783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_精品文档.doc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_精品文档.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_精品文档.doc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邓淑文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方程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运用方程呢?

我的教学策略是:

第一步,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

第二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知识。

第三步,介绍新知识的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同时为学习有关概念进行铺垫。

第四步,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成功之一:

能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

我没有直接采用课本的引题,而是用一个更有趣的、与数学家有关的问题引入。

一开始上课,我就跟同学们说:

“让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谁最先解决这个问题:

我国数学家张广厚小时候曾解过一道有趣的‘吃面包’问题:

一个大人一餐吃4个面包,四个小孩一餐合吃1个面包。

现有大人和小孩共100人,一餐刚好吃完100个面包。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求出大人和小孩各有多少人?

”初一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小学生一样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比赛的形式在小学课堂上经常用,初中的课堂仍然可以使用,这样有助于保持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成功之二:

能进行一题多变,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

我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很容易用小学所学的算术解法进行解答,但是我将问题中的100个面包改为40个面包,让同学们再比赛,很快有一个同学举手套用前面的解题思路来解这道题,但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有同学发现:

假设1个大人4个小孩分成1组,每组可以吃5个面包,那么吃40个面包需要8组,这8组共有8个大人,32个小孩,他们的和是40而不是100,不符合题目要求。

这时同学们都陷入沉思,他们努力寻找新方法。

很快,有一个学生用方程的方法圆满地解决了这道题,这时大部分学生都想起了上小学时学习过用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只不过小学阶段更强调算术解法的训练,很少使用方程,这一道题让他们体会到用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好处,使他们认识到有进一步学习方程的必要性。

成功之三:

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方程的概念在小学已经出现过,初一再次学习方程应该让学生们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因此通过介绍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

成功之四:

分层次设置练习题,逐步突破难点。

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住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

为此我在“练一练”的环节里设置了A与B两组练习,A组练习的题目已经帮学生设定了未知数,重点训练学生找相等关系、列方程;B组练习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设未知数列方程,要求学生能突破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学会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功之五:

恰当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在课件制作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了许多卡通动画效果,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容量,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课堂练习的解答),及时纠正学生书面表达的错误,规范解题格式,改掉小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解题格式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

成功之六: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教师都是面带笑容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一:

问题2设置的难度过高。

因为问题2是课本的一个引题,课前我考虑到这一题虽然有一点难度,但是这题的解法有很多种,既可以用算术解法,也可以用方程解法,还可以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是一道很好的引题。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用非常形象的动画(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题目的含义,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面对题目的一大堆文字表述不知所措,这表明初一学生的数学阅读与数学理解能力还不强。

不足之二:

教学容量偏大,以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如何找相等关系进行总结归纳。

本节课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后,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辨析。

课后我想到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应该淡化概念,如果删去这道练习题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总结归纳找相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不足之三:

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

因为本节课是初一学生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所以我对许多学生还叫不出名字,虽然课堂上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但是课后仔细想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设计上的衔接,而应该是多方位的衔接,其中就包括教师应尽快了解、熟悉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刚升入初中的许多不适应。

三、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初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小学知识的延续与提高,因此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熟悉并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材体系,而且我们还要认识到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并非只是小学与初一老师的事情,其实整个中学阶段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小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的,如初二学习的“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在小学都出现过。

(2)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小学到初中,教学内容更抽象,更加符号化,有一些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技巧的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使数学学习越来越枯燥无味,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一进入中学的课堂,就展现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数学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体现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魅力,保持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教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达到师生和谐、融洽的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激活,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就高。

(4)在保持小学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

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

但是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对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独立思考、概括整理数学学习笔记等往往不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书面练习还要加强规范化书写,改掉小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解题格式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