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7293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练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练习题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练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高一上册第九课古词三首习题及答案

班级:

姓名:

说明:

最新部编版高一上册教材第九课,收录了三首古词,精心整理了两个方面的习题----赏析辨析类选择题、理解性默写题,后附有答案。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战栗(zhàn)炽烈(chì)对称(chèng)万箭攒心(cuán)

B樯橹(qiáng)  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

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

D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  桅杆  淘气  永葆生机

B已而  凭吊  纶巾  繁冗拖沓

C赤壁  风姿  樯橹  绘声绘色

D故垒  酒樽  罗网  安份守己

3.下列选项中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表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字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巨石的视觉形象,而且还给人以听觉形象。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惊涛翻滚之貌,写出了浪花激溅之状。

D.“惊”字既写出了浪涛之气势,更写出了浪涛给人的心理感受。

4.下列选项中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营造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于胸中的块垒。

C.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

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

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可算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作者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B.这首词开篇就描绘出了一种广阔、雄浑的景象,不仅有自然景物,而且有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读者面前一一浮现。

C.词中豪壮的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

比如,肖像描写、笑貌的描摹,而且以美女衬英雄。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壮志未酬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慰,可以说是豪放中略见苍凉。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

下阕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大江”三句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

“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

C.“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阕作铺垫。

D.“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己。

“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7.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D故人西辞黄鹤楼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D都门帐饮无绪

9.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10.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理解性默写: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把长江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表现对逝去历史人物感怀的句子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的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度的句子是:

,。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江水面对直插高空的石崖,拍打江岸激起白雪似的浪花的句子是:

,,。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江涛转向赤壁战争遗迹,为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的句子是:

,,。

5.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风度潇洒,指挥从容,再现“以少胜多”的战例,艺术地写出周瑜才能的句子是:

,,。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小乔”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青春得意、气度雄伟的句子是:

,,。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在对历史人物敬仰中也包含了其对现实的不满。

他深感不能像周瑜那样遇到明君圣主而建立功业因此自嘲的句子是:

,,。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经过对比,发出自嘲和感叹后,面对江月和现实,不免流露人生消极情绪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分析:

A项称应读chèn。

C项砭应读biān。

D项笺应读jiān;峭应读qiào。

2.D

3.C。

“卷”字状惊涛翻滚之貌,但不是拟人手法。

4.D。

“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说法不对。

不应是“直抒”,应为“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

5.C。

词中没有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6.B。

“人道是”说明只是传说如此,并非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所在地。

7.B分析:

B当“所以”讲,其它都当“旧”讲。

8.C分析:

C是词的比喻用法,其它都是名作状。

9.C分析:

C“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10.C

11.B分析:

把“苏轼”去掉。

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二)理解性默写: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5.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习题】

一)选择题:

1.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进而表达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是没有借代用法的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4、“可堪回首,佛猩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上述诗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写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二)理解性默写: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寓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三句勾勒了刘裕英雄气概的句子是: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从眼前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又想起了跟京口有关的另一个历史风流人物的句子是:

,,。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无比沉痛的感到人们对失败的历史和分裂的局面渐渐的不以为然的句子是:

,,。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而败北的典故,表达对韩侂胄轻率出兵北伐的认识和意见的句子是:

,,。

6、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尾中,辛弃疾运用典故,在豪壮中透出激愤,表达无限悲哀的句子是:

,,。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刘宋旧事暗喻南宋不堪回首的社会现实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D4、D

二)理解性默写: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6、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习题】

一)选择题:

1.《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

2.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休息,调养

B.怎敌他、晚来风急:

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

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依次产生的情况

4.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

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5、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

A.《乐章集》B.《漱玉词》C.《花间集》D.《稼轩长短句》

6、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

A.婉约词B.豪放词C.抒情词D.清旷词

7、李清照的词被誊为()

A.稼轩体B.半山体C.易安体D.漱玉体

8.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

A.南唐B.北宋C.南宋D.北宋南宋交替之际

9、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A.夸张B.拟人C.叠字D.比喻

10、《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

二)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这七组十四个叠字是:

“,,。

2、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

“,。

”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

”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D4.B5.B6.A7.C8.D9.C10.B

二)理解性默写: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