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742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docx

《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docx

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

章一山及其书法艺术

章一山是晚清民国时期活跃于中国社会主流层面上有一定影响与名望的社会名流。

他不仅是一位曾经沐受皇恩并秉持忠贞节操的大清臣子和初衷难改的遗老,同时也是一位在晚清之时乐于接受西学新知的新派知识分子。

他既重文好艺、又热衷社会活动,既重视教育,又热心造福乡梓,是一位从台州走出去的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大多分布在京、津、沪,在东南亚各国及台湾享有盛誉。

●他,是一位晚清民国时期从台州走出去的活跃于中国社会主流层面上的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

●周恩来总理曾当着他孙子章文晋(曾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中国驻美大使)的面跟他的儿子章以吴(周总理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时的同班同学)开玩笑说:

“你是章文晋的父亲,章一山是你的父亲,你真是'名父之子,名子之父’啊!

”。

●他的书法最为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所称道,沙先生生前书房里常年悬挂着他的书法对联。

一、章一山其人其事  章梫(1861-1949)名正耀,初名桂馨,字立光,号一山(后因以号行,故多称章一山),三门县海游人。

海游旧属宁海,而宁海又为台州六县之一,因此鲁迅先生称道明朝初年为靖难之变而十族全诛的宁海方孝孺都说那是“台州式的硬气”。

  据三门陈建华先生整理的章一山年谱,一山先生“6岁入私塾,9岁到善岙蒋咀华老先生私塾学习八股。

16岁赴宁海城里望族龚先生家受业,得师赏识,以长女许配先生。

18岁应试中秀才”。

黄岩王根法先生则有资料说明章一山曾入九峰书院山长王芬门下,与喻长霖、王舟瑶等为同学至交。

后章一山至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曲园,俞曲园是晚清著名的国学大师,主持诂经精舍达30年之久,培养了如吴大澂、章太炎、陆润庠、吴昌硕等一批政、学与文化诸界的领军人物。

章一山在俞的亲与面授下,“研学经史,兼学数学、天文、地理,住书院十余年。

  1890年,一山先生在他30岁时成婚。

1893年,因母亲生病,他长年在家侍奉。

母亲去世后,他遵循礼制在家丁忧。

后又在朋友的介绍下,当幕僚,奔忙游历于四川、山西、江苏、湖南各地。

1897年,章一山考选拔贡,赴京应试,但却因戊戍政变停考而南归。

1901年,他得知清政府准备废八股为策论,改私塾为学堂,于是在上海写信给海游族长,倡议海游首办现代学堂。

次年受聘为清末实业家叶澄衷上海创办的澄衷中学校长。

在校期间,他翻译了日本《学校教授学管理法纲要》,介绍西方教育模式,并在该译文的《叙》中倡议兴办新学。

胡适在上海澄衷学堂就学时,就曾得到一山先生的教导。

有意思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年,章一山在42岁的时候参加了庚子、辛丑乡试并考中举人。

  1904年,章一山考取进士。

这时距离辛亥革命胜利和清政府退位仅有7年时间。

  1905年,章一山先生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译学馆提调、监督(相当于外语学院教务长、院长),翰林院国史馆协修(编辑)、纂修,功臣馆总纂(总编)、德宗实录馆纂修(主编),邮传部丞参上行走。

又兼京师大学堂经科、文科提调(相当于北大文学院教务长),邮传部、交通部传习所监督(相当于北京邮电学院、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而且是两校的创办者),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校长等职。

  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山先生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译学馆监督时聘蔡元培任北京译学馆国文授教讲述西洋史。

  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一山先生在他作为大清臣子时的努力。

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为中国早期的现代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民国后,章一山作为遗老长期活动在京、津、沪等主要城市。

从其表现来看,他是那样的不谙潮流并且迂得可爱。

  朱启钤是章一山的至交好友与儿女亲家,曾为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院总理,解放后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当年的朱启钤是袁世凯的宠臣,权倾一时。

有资料称他屡次向袁世凯推荐章一山的贤能。

徐世昌,号水竹村人,与瞿鸿基等同为章一山考取进士的恩师,章一山一直对他执弟子之礼。

其年谱(水竹村人年谱)也是由章一山亲笔编撰。

其年谱的扉页,章一山的落款就署着“门下章梫辑”。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章一山和徐世昌之间的关系。

  但是,民国北洋政府期间,身为总统的袁世凯和徐世昌多次邀请章一山出来为他们做事,章一山均婉言谢绝。

即便那个时候的章一山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计问题。

  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将军的部下鹿钟麟逼赶出宫。

章一山好友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投湖自尽(具体原因则各有说法)。

“章一山闻讯大恸,终日郁郁,寝食不安,欲步王国维后尘”。

他把印章扔到颐和园昆明湖,并把儿子章以吴托付给好友朱启钤,想要赴故宫后门御河投水来以死相效。

  而在许多书法作品上,章一山钤盖的印章包括有“御赐、言炳丹青”、“犹抱冬青”“甲辰翰林”、“学部左丞”、“赐书室”、“臣章梫印”等,以示其在清朝时所受的荣宠和作为遗老对前清坚定的缅怀之心。

章一山自己则总结:

“予读书四十年,方知名节足以保身。

”所以许多研究者都认为:

“章一山虽未曾有过高官要职,却已享荣耀,无不认为是皇恩降赐,为此,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忠君意识十分浓重。

   1914年,当章一山从北京回到上海时,他就很快就在海上遗老名士圈中。

从其年谱中我们知道章一山在上海的这次生活时间并不长。

但当他赴聘青岛尊孔文教社编辑之职时,竟然有近代书画巨擘吴昌硕为其作诗言别:

  大雅谁扶持,斯文丧已久。

字体尚旁行,欧风恣人口。

政俗塞其源,所学复何有。

今闻好古士,文教根典阜。

沧海横流中,定坐伏生否。

何以知其然,光芒射牛斗。

宏文散珠玉,谁任编辑手。

检讨章先生,奇字识蝌蚪。

遗以锦绣段,聘以盘敦卣。

此去被荣光,郑君洨长后。

如对石鼓文,重刊古杨柳。

送君乘早潮,愿君尽杯酒。

赋诗难尽情,君行我击缶。

  此诗载于《缶庐集》三卷。

诗中足见二人惺惺相惜的交情,同时也让人知道了章一山在当时上海名流间的地位。

  从有关史料来看,章一山在文史界的至交好友除了沈曾植、王国维、金息侯、张元济等以外,还有康有为、陈散原、罗振玉、郑孝胥、马一浮、胡朴安、潘祖荫等等,都是一时的硕学鸿儒。

   

  当然,作为社会名流的章一山也是十分热心造福乡梓的。

  

  1929年(民国19年),台州六县旱灾严重。

章一山先生以卖字画所得款项救济灾民,并与在沪同乡78人成立“台灾急赈会”,筹集救济款物6万多银元,竭力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曾见到的一封书札中,章一山为赈济台郡百姓而四处调集粮米、发运台州而首当其事,联络解决,所言所行,即使今日看来也足以令人感动。

  章一山次子章以吴是周恩来总理天津南开中学时的同班同学。

周总理在解放之后拜访章以吴的老丈人朱启钤的时候,就曾当着时在外交部工作(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中国驻美大使)的著名外交家章文晋的面与章以吴开玩笑说:

“你是章文晋的父亲,章一山是你的父亲,你真是'名父之子,名子之父’啊!

”章一山于民国时的声名于此也可见一斑了。

二、章一山的书法艺术1922年,中国书画保存会创立于上海,由黄宾虹、王一亭、章一山、张伯英、陈师曾、吴待秋等发起,会员有300多人,囊括了蛰居上海的书画家。

这是海派书画的一件盛事。

1929年,中国书画保存会创刊《国粹月刊》以发表书画珍品和研究论文。

在这些海派书画集其大成的里程碑式的活动中,章一山都赫然参与其中。

  1929年,由蔡元培、刘海粟筹备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在上海普育堂举行,展出中国各地美术家及部分日本画家的作品。

章一山也有联屏书法参展。

  近些年,因为收藏热引起的书画艺术品拍卖逐渐兴起。

在各种国内有相当影响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章一山本人独立的作品之外,还有许多他与书画界名人的合作作品,比如他与吴昌硕、齐白石、王一亭、溥心畬等合作的书画成扇,他为溥心畬人物作品“拾得图”所题的诗堂、为沈曾植所书“寿”屏的题跋,以及他与翰林、进士以及书法名家等等之间一起书写的诸多四屏。

这些记录,足见章一山当年在诗书画界广泛的交游与具有的影响。

  当年的遗老名士们还有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因为时局动荡和生计原因大多都有卖字卖印鬻画的经历。

有记载章一山先生二十年代末寓居天津,因精草书而誉满津门,并以鬻字为生活来源。

其“一山书例”订“匾额每字八元,屏幅四尺以内七元,扇面、册页七元”不等,与袁世凯二公子民国著名书法家袁克文润格相当,从另一侧面反应了当时人们对章先生书法的认同。

  就章一山书法艺术而言,在其前半生考取进士之前,其存世书法作品基本未见。

当然有些资料也反映其夙善书法,说他擅篆隶六书。

由于他诂经精舍的老师俞曲园本身也是以秦汉为宗的书法名人。

因此章一山早期书风循其师承一路,精通篆隶书法也是理所当然。

之后,为了科举应试,章一山又精研了馆阁体书法。

民国后,因当时碑学流风所及,同时又因与沈曾植之间的密切关系,章一山的书法出现了明确的变化。

就现在艺术观念来看,这是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变化。

在许多这个时期的章氏书札中,我们看到章一山的书法线条开始向凝重、质朴的方向转变,结体上也跳开了帖学平匀流美的要求转而追求错落欹侧、奇险相生的效果。

在一九九一年第三期的《中国书法》杂志中有一幅章一山这个时期的楷书八言联:

“九章积微、五行消息;百氏华采、七略芬菲。

”学过《爨龙颜碑》的人大约可以看出,这一幅书法的许多字画用笔与字体结构,明显掺入了《爨龙颜碑》及其他魏碑如《张猛龙碑》等一些风格的东西而显得厚重且朴茂生姿。

  因为沈曾植的书法就是从《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这两爨而出的,因而章一山受到这种风气使然的影响自然是在所难免。

作为书法传播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似乎古往今来都不可避免,那就是书法上某一类或某一家的推崇与跟风现象。

在一段时期一个地区,一个可以为风气之先的书法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引起一个群体的追摩与效仿。

这也许就是原生态的明星效应或“粉丝”现象。

  即便在书法外在轮廓上,章一山受到了沈曾植的较大影响,但同时,章一山的书法自我主体观念依然清醒。

章一山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完全按照沈曾植的路子来,而是有着他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实践。

沈氏的两爨,基本上是模仿石刻的刀锋横切,因此方折而峻利,且分行布白,字字匀称。

章一山所习北碑,则更多考虑以帖入碑,用笔兼容方圆,力求醇厚儒雅的“写”的意味,结字也欹侧顾盼,打破方整,更求姿态趣致。

因此章一山所习北碑没有完全抛却帖学审美因素,同时也不局限于《爨龙颜碑》,而是在唐与晋魏之间,如摩崖、如墓志、如造像,撷其所好,化为我用。

他虽无沈氏之猛丽精深、器宇迭宕,但也显现了碑学书法中的雅穆致趣之风。

  之后,章一山的书法风格又出现了由碑而帖的进一步转换。

从其发展来看,章一山对此改变应该是早有准备的。

而其转换的原因,我想也是多方面的。

其一,碑学书法浓烈生辣的风格对于许多人来说,长期的研习会令其腻味。

同时要在晚清民国时期大家如流的碑学氛围中想要独出一帜也并非易事。

其二从书法本体而言,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觉醒的书法意识,碑体书法在讲求书体的厚、拙、趣、变之中,强调的是自然的金石趣味,但对于人内心的表达、对人文情怀的表现似有不逮。

而行草书法则能更如意地体现书写者的内心情感与丰富细腻的内心变化。

章一山本来就是一介文士,因此也更容易在帖学中走出一条有意思的书学之路。

其三,章一山的学碑或许如同那个时期的许多书法家一样,要通过对北碑的学习来矫改原来学帖中存在的弱、媚、巧、俗等不足。

因此,章一山学碑也许就是为了他后期书法的变化。

其四,作为书法艺术,求奇、求变、求新、求异,讲求独立品格的确立,本来就是书法追求的一种过程。

而当于人人学碑的时候,章一山转而习帖,这也是符合一个书法本体意识逐渐明确者其文化心理的。

当然作为遗老和名士,还有其交流或生计之需要。

各方面的综合而看,不管如何,章一山总归还是变了。

  从同样登载在《中国书法》上章一山写于一九二六年的草书《崇陵补树图记》来看,章一山对于这种书法的转变是做了相当时间的准备,并且是系统和自成体系的。

  首先,他直接取法正统二王一路的今草书风,同时还有意避开习二王的历代大家如赵孟頫等。

在此之前,由于章一山已经对汉魏书风了然于胸了,同时通过魏碑书法的锻炼,使其书法的骨力、气质能够很从容地从唐而臻于魏晋。

其次,对于二王今草一路,在技术上有一个很关键的草法问题。

从目前已看到的一些资料,章一山当时对于草法,或者说对熟悉草法的运用应该是花了不少的时间的。

在三门收藏家章正卯先生的家里,我们就见到了几纸章一山后人相赠的尺札。

其内容是章一山以今草写的溥心畬王孙千文。

在此章一山的书法笔致中仍然可以看出醇厚的汉魏气息,但其字法则是纯粹的今草草法,能明显地透露出他在熟习草法的痕迹。

  根据朱春城先生记载,当年沙孟海先生在看过章一山的《崇陵补树图记》后曾说“千年来写孙过庭,只有章先生最为典型。

”按《崇陵补树图记》中的书法虽然结体形式与一些用笔与孙过庭《书谱》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侧锋入笔、斜向取势、点线互参、平和连绵,以及驯雅的草法结构、平匀的分行布白均与孙过庭《书谱》振迅跳宕的气质有着一些距离,倒是更接近于《十七帖》等二王书札。

我个人以为,章一山书写《崇陵补树图记》的时候应该是正介于习练晋人尺牍同时参阅《书谱》的时期。

也在那期《中国书法》上,有两通致云麓(即民国著名书法活动家高振霄)的信札即明显就是《十七帖》等晋人尺牍的风格,那是一种醇雅古意的“枣木气息”。

而在同时期章一山许多的条屏作品中,我们也尽可看到章一山大段临摹的《十七帖》与《阁帖》的作品。

  另外,时人也多有章一山擅写章草一说。

就当前资料而观,章一山作品中虽然有些具有一定的汉魏气象,有章草意味,但却并没有真正的章草作品传世。

他与章草书法的关系则有和于右任一起发现推崇近代章草大家王世镗这样的一个经历。

当然,这可以说明修习过汉魏书法的章一山对于章草书法是熟悉并谙于此道的。

而章一山好友沈曾植也谙熟章草,其弟子王遽常也正是以章草名世。

因此章一山应该习练过章草,但其书法的最终着力点依然是在于晋唐之间。

  当然,对于一个在书法上有所准备的书法家来说,仅仅局限于某一帖、某一家中讨生活一定是非其所愿的。

章一山同样在着力于某一家,某一帖的同时,一定是还关注着其他能被其所学,为其所用的其他法帖,就如同蜜蜂兼采百花一样。

学过书法的人时常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种偶然间接触的风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倒能够谙合于心并能够影响到自己的下笔。

所以,在能纯熟而圆活地掌握晋人书札之后,章一山的书法因为所见而自然产生相应变化。

因此在《崇陵补树图记》中,章一山书法的基本格局已经不仅仅是晋人书札,其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孙过庭、贺知章、李北海等书法风格的影子。

  在成熟期的章一山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既清醇老辣,又矫健灵动的书法意趣。

如沙孟海先生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的那幅八言对联,曾有人说那就是沙老一直悬挂在自己书房中的。

当在省博物馆见到这幅对联的时候,我恍惚有天外游龙的意象展现面前,飘渺而不失沉着、灵动却更兼痛快。

在那一时期的作品中,章一山才真正把孙过庭字体结构中的许多奇谲而不背雅正的变化融入到自己的风格中。

同时,在其舒展的线条和略见侧媚的姿态中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李北海淋漓舒展的神气。

  学李北海,似乎时历史上王派书家的终结规律。

在他们成熟期时,无论苏东坡、赵孟頫,还是董其昌、何绍基,乃至现代林散之、沙孟海都如此。

所谓“羲之如龙、北海如象”,学李北海的书家,大约都能得到某种姿媚流转的气象和内心的过瘾。

这种过瘾是在书写过程中得到的笔酣墨畅感受、一种包含在书写中的纸笔间有节奏地摩擦接触并释放快感的乐趣。

这往往也是多数已无他欲的书家最畅达心神的享受。

  到了晚年的章一山学孙过庭、学李北海,更多的则是形意上的的取法。

那个时候的章一山似乎已经步入了书法的自由王国,可以自然而然地为其内心与快乐而书写了。

从其技术架构上看,由汉魏而晋唐的畅婉、峻发、生辣尽可集于其腕底。

他可以无视于点画情状,但却处处因势生发,意合唐晋。

欣赏他这个时候的书法,李北海、孙过庭、十七帖等等都是不经意中而四处流溢,恰如珠玉之泻,笔笔之中见古人。

然而通篇而观,却又无一不是章一山。

真正到了“人书俱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高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