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667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docx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docx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上]

黄牧航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不仅止于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其实更体现在史学观念上。

遗憾的是,在诸多的培训和论文论著中,不少专家只涉及前两方面,而对史学观念的转变却几乎没有触及。

我认为,如果不转变史学观念,所谓转变课程观充其量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更

优秀的资料收集者,而所谓转变教学观也很可能就是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原有的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加以强化。

这个问题在高考命题研究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新课程改革以来,绝大多数的高考研究文章仍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分值分布、题型变化、命题技巧等表面现象上,这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远未能把握住事物变化的本质。

本文拟从近三年全国的高考试题入手,谈谈高考命题改革究竟给我们的史学观念带来了哪些变化。

一、为什么要转变史学观念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他要面对的问题很多。

然而,有三个基本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教什么?

如何教?

持什么观念去教?

如果我们停留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层面上去理解这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过去师范大学里“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这门课所研究的内容,其特点是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把自己的教学实践理论化,从而有效地传授给后来者;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自身的实践从理论上去探索这三个问题,那就需要寻求相关的理论基础,现在师范大学里所讲授的“历史课程论”“历史教学论…‘史学理论”,就为解答这三个问题提供

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

史学理论要解决的就是历史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了,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们中学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却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因此,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省份来说,教师观念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而对于尚实行旧课程的省份来

说,由于参与高考命题的都是观念转变得相对较快的高校教师,所以高考研究的首要事情也是史学观念的更新。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

1.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旧课程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一些教师仍然局限于从内容的多寡、体例的变动等方面来认识这种变化。

我认为,如果不从史学观念这个角度去理解,是很难正确把握新课程内容变化的根源的。

例如,讲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史,新课程强调的是从文明史的角度宏观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而一些教师仍花很大的精力帮助学生分析战国时期中国如何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飞跃,这就偏离新课程的要求了。

因此,我们应该从史学观念上去把握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动,而不应该只热衷于对比新旧课程在知识点选取上的差异。

2.新课程教学观念改革的要求

旧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所谓封闭,指的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对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准确、固定的评价;而所谓开放,指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虽然有倾向性,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不容怀疑

的结论。

例如,关于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旧课程明确指出,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造成的;而新课程的《课程标准》没有给出任何现成的结论,这其实就是给教材编撰者和教师一个巨大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及时地把新的研究成果补充进去。

例如,高德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的《世界经济通史》对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就归纳了11种之多。

我们并不要求教师在课堂里宣讲这11种观点,但如果一名历史教师直

到今天还天真地认为解释1929年经济危机的只有凯恩斯的理论,那么他的知识储备就未免太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3.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

尽管高校的研究与中学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但高考命题的主体人员由高校教师组成却是一个基本的游戏规则。

这个游戏规则,对于实行新旧课程的省区都是适用的,惟一的差别就是命题教师发挥的空间有所不同而已。

当中学课程是一个封闭系统的时候,命题者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而当中学课程是一个开放系统的时候,命题者所受的制约就会少得多,他们可以有一个更大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学术思路和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

但总的说来,任何高校教师都没有两个脑袋,一个用于高校的学术研究,一个用于中学的教学研究。

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

因此,关注史学研究的新观念、新成果、新思路也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教师的必修课。

下面拟从史学观念转变的角度入手,谈谈史学研究的进步是如何影响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尤其如何改变我们历史科高考命题的面貌的。

二、历史新课程体现了什么样的史学观念

任何课程都是时代的产物,它因时代的需要而产生,也将因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而消亡。

中学历史课程存在的意义不在于高考,不在于某些领导的言论,也不在于我们国家是一个文明古国,而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当前的社会,知道世界发展

的潮流,从而感悟人生的意义、明确个体的责任。

从这个层面上讲,新课程首先要改变的并不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而是我们对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离不开对当前世界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判断;而要清楚地认识和判断当前世界的发展大势,最可

借鉴的资源就是高校学者的研究成果了。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新人辈出,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成果丰硕。

进入21世纪后,史学研究依然延续这一发展势头,而且取得了更为显著的进步。

中国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金冲及在2004年于陕西师大召开的中国史学界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在这个世纪之交,大家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周围一切的变化实在太快太大了。

这是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不曾有过的。

中国的历史科学,近年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是一派喜人的繁荣景象。

历史著作的出版,研究成果的发表,几乎使人目不暇接。

中国古代史是我国历史学基础最厚实、大家辈出、成绩显著的一个领域。

这些年来,在过去基础上继续发展,无论通史的编写、断代史的研究、古籍的整理,都取得了系统的成果。

考古新发现,包括大量出土简帛的整理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十分活跃,从1999年到2003年这五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出版的著作约两千种,发表的论文超过一万篇,涉及的方面很广。

这在前些年是难以想象的。

……世界史的进展有目共睹。

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今天,中国人更加迫切需要了解世界,了解它的今天,也了解它的历史。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方法更加多样,跨学科研究成为引人注目的突出现象。

综合性研究,对重大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研究,又往往同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政治制度史以至古文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民族学、地理学等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把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众心理变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

¨’

然而,我个人却强烈感觉到,我国史学研究的繁荣对中学的历史教学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和应有的影响。

与史学研究领域热闹非凡、研究成果精彩纷呈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不少的中学历史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苦苦挣扎。

由于制度的制约,中学教师并不太关心高校

的学者在做什么,高校的学者也缺乏有效的渠道向中学普及新的研究成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课程的实行是势在必行,而高考命题作为中学和大学最紧密的联系点,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史学观念转变的根源和动力并不直接来自高校的研究成果,而是来自我们激烈变动着的社会现实,高校的研究成果只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即我们可以借助和分享学者们的智慧,看看他们是如何解释历史和现实的。

但是学者们的成果只供借鉴,并不能够代替我们去思考,每位历史教师和学习历史的学生都应该有自己观察社会的视角,也应该有自己思考历史的心得。

观察和思考的起点和终点并非历史本身,而是鲜活的社会现实。

掌握新的研究成果、参考专家学者的意见,为的是使我们的观察更准确,使我们的思考更有深度。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体现了哪些史学观念

尽管我国的史学研究成绩显著,但近20多年来学术研究的巨大变化并没有催生出一本广为接受的世界通史性著作。

许多历史学家都是依据某一视角和方法在有限的领域中进行研究。

然而,作为大学的学者,他们可以回避通史的问题,但作为中学的历史教学,通史的问题却是无法回避的。

如何充分汲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使之在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体现出来,反而成为了历史新课程的难题。

通观初中、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较突出地体现了三种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对这三种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战新课程高考的基础。

下面简单地分别叙述三种史观的主要内容。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由于当前学术研究活跃,学术成果丰富,学术思想精深,企图通过一篇短文以提纲挈领的方式来归纳各种史观的内容是很冒失的行为,亦非笔者学力所能及,其中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的失误在所难免,请读者朋友明辨。

首先是唯物史观。

建国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是依照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建立起来的。

唯物史观不仅给我们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而且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完备的思想方法。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多种,有原本的马克思主义,有经斯大林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业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当前的历史新课程,我们仍然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被苏联僵化了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唯物史观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以罗荣渠为代表的现代话观备受瞩目。

现代化史观在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扭转了过去不少教条化的认识,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①现代化的定义:

18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个世界性的全球发展进程。

从广义来看。

我们可以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进而引发了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等系列领域的深刻变化。

从狭义来看,则可以理解为第三世界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

下面的例1和例2是对现代化的广义理解,例3和例4是对现代化的狭义理解。

【例l】(05上海历史)如何理解19世纪中期英、法、美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全面胜利”?

【例2】(07广东历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B.英法俄C.美法德D.英法德

【例3】(05上海历史)新航路的开辟,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

A.召开亚非万隆会议B.成立七十七国集团

C.组建华沙条约组织D.开展不结盟运动

【例4】(06上海历史)“如果世界上有更多陆地。

他们也会到达那里。

”——诗人卡蒙斯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

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

响,特别是对于亚非拉国家而言,正如一个埃及记者所说:

已经陷入了重围……

(1)“南北分裂”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1500年前后?

(2)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下半叶,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的?

它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

(3)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陷入了重围”的亚’洲国家在19世纪作出了不同的反应,请概括出两种不同反应的类型。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但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这一观点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机械的想法。

过去我们一度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然会有一种惟一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但我

们却很难解释清楚一个问题——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究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