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652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docx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docx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

篇一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

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

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

“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

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

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

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

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

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

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

随行人员都劝说:

“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

”李保国说:

“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

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

“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

”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

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李保国更忙了。

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

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

我劝他说:

“你这样干太辛苦了!

”他说:

“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

3200万啊。

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

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

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

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

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

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

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篇二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

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用心经营自己的家。

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

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流动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越野车。

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

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

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

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年货第二天过年三十儿。

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

最后,还是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这个春节,和以往一样,大年初一保国就在家里给学生改论文,初二就有蔚县农民找到家里,咨询山怎么治,果树怎么管。

初五到十一,我们冒雪开车跑了张家口的2个村,承德滦平7个村。

这个春节,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过的。

30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

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

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别看家里的事他顾不上,可保国也有温情的一面。

对老人,他特孝顺;对晚辈,他特慈爱;我们夫妻间,别看他脾气急,说话冲,但对我是从心里惦念着。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

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

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

2007年,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

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

可他不听啊。

有一次,在辛集市果园做调查,他的心脏病又犯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心梗,马上住院,还在他的床头插了块儿牌子:

“绝对卧床休息”。

可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过去了,坚持要出院,还像原来一样工作,那次学校领导给我下了死命令,“保国走到哪,你必须跟到哪,他身边时刻不能离开人!

”这以后,我更是形影不离地陪伴着他,督促他按时吃药,可他给农民讲起课来,啥都忘了,有时看我在旁边端着水,拿着药,还嫌我烦,说:

看不见忙着呢,过会儿再说!

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精神百倍,没有一点病态,不了解他的,哪知道他是个病人!

可是到了保定的家里,他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

从去年冬天,我就发现他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看,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没时间!

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正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2009年,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嘛买个红的。

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

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我多想再看见他穿着红色的冲锋衣在果园中忙碌!

风风雨雨三十几年,他是我事业的领路人,是我心灵的寄托。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的小孙子。

篇三

我是xx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

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

“老师来得这么早?

”他笑着说:

“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

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

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

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

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

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

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

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

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

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

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

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

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

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

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

“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

”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

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

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

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

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

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

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

“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

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

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

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

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

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

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

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

当年xx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

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

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