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6298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

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1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2、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著名诗人。

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品读鉴赏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

(2)首联中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到底是喜还是悲?

明确:

诗人是悲喜交加。

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河北东北地区,能不惊喜吗?

“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已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3)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

明确:

“愁何在”,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喜欲狂”,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

而诗人自己更是一扫积郁,豪放的饮酒歌唱,想像着春天里与妻子儿女为伴还乡的日子。

这些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4)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把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串得瞬间即至,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理感受。

4、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

“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3、学习《卖炭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一、导入新课

  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

讲的是什么故事?

  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

“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

炭有什么特点?

——黑色、可取暖、可卖钱

  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

谁家里烧过炭?

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

——艰辛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板书:

卖炭翁白居易)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板书:

讽喻诗、叙事诗)

  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

“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

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这个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析鉴赏诗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地点在哪?

——宫市南门外

  文中写了哪两种人?

——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板书:

烧炭——运炭——抢炭)

  2、那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

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什么样?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

(板书:

外貌描写)

  6、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

——大

  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

——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

  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自己砍柴烧炭,以卖炭为生。

  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板书:

艰苦)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

你找的真准确,可怜。

(板书:

可怜)

  11、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

——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

  ——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怎样呀?

——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很?

——可怜

  12、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

——同情

  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1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是盼望天气怎样?

——变暖和

  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

——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为什么呢?

  因为老人知道:

天暖,炭就不好卖了:

天寒,炭的价格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那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

——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怎样?

——十分艰辛。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4、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

  “一尺雪”说明什么?

——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什么?

——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

——艰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大家用笔圈出来。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5、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6、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

——“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对啊,实际是一点用处没有的,你们是学服装的,你们说说“半匹”“一丈”是什么感念?

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

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板书: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

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翩翩两骑来是谁?

”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

“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

——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

——霸道、野蛮。

“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

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他能反抗吗?

  不能,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对比:

地位悬殊)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

你可以从哪些诗句感受到这一点?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真是一个可怜的人!

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道:

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

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

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宫市的这种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

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

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

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

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

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六、板书设计

  卖炭翁白居易

  讽喻诗、叙事诗

  烧炭——运炭——抢炭

  外貌描写:

艰苦、可怜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强烈反差

 

四、学习《约客》

1、朗读课文

2、简介作者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

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

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

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

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3、品读鉴赏:

(1)前两句写景,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在这样难耐的时刻,多么希望有一二知己相伴啊!

然而“有约不来过夜半”,长时间的等待,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

(2)结合诗歌后两句,发挥想像,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

(提示:

从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像。

4、诗歌内容

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

五、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如梦令》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

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

如梦令是词牌名。

3、品读鉴赏:

(1)本词虽短短几行,却也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

词人在昨晚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到了今晨一夜浓睡后仍未消尽酒意。

她揉揉惺忪的双眼,问她的侍女院里的海棠怎样了。

当待女回答她“海棠依旧”时,她却道:

“应是绿肥红瘦”。

(2)请同学运用想像和联想,用自已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

(要示:

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3)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送出词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

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的性格。

你认为呢?

为什么?

明确:

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4、词意小结

本词以白描开头,结句着色浓艳,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的性格。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

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朗读感知

2、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

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

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

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

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

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

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3、品读鉴赏:

(1)诗中上片“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

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2)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明确:

不矛盾。

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4)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鹧鸪有何喻意?

明确:

“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4、赏析诗词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这也是诗人的心志。

“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下阕内容表达了作者哀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愤慨南宋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和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的真挚感情。

四、朗诵诗歌。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面我代表信管1201班委进行工作总结。

  班级的基本建设情况在之前的风采展示和答辩中已有说明。

今天我们着重根据班内出现的一些问题讲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班级活动方面:

班级活动班委要积极参加,比如上学期开始的辩论赛,由于我和班长一直在忙关于团课的事以及其他事,并没有太关注,所以,整个辩论赛的从前期准备到真正比赛都是由班里的辩手独自完成的,所以最后成果不是很好。

  组织活动要计划周全。

比如开学话剧表演、还有元旦日租房活动,由于只计划了前半夜,而后半夜计划不是很周全,导致到零点以后大家没什么可玩的,基本上都是睡觉或是玩手机,这样很容易使大家对班级活动丧失信心与兴趣。

还有就是春游,正是由于一直没有周详的计划也没写好策划书,所以一直都没进行。

  学习方面:

要考虑到班里每个同学学习上不同需求和习惯,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比较适合一两个同学就一定会适合所有同学。

比如上学期高数课上占座,以为大家的积极性能提高,但实际不然,可能有些同学就是习惯坐在后面,这样效率才高,要是让他坐在第一排,反而影响学习。

还有组织集体晚自习,因为有些同学的高效的学习时间和习惯可能有差异,所以即便是统一自习了,效果可能也不是很理想。

基于这种现象,本学期实行了有弹性的自习,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上自习,既不耽误时间,又不影响效率。

  班委要带头营造良好的学风。

  班委工作:

懂得理解是前提,还要做到耐心沟通,真心付出,只有理解同学了,同学才能理解你,耐心沟通才能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而且要相信只要我们真心付出了,同学们就看在了眼里,一定会有回报的。

在一些班级活动中比如团日活动,一些同学不参加班级活动,团支书与同学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耐心沟通,同学们对于班级的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很多。

还有一点,就是班长支书一定要在获得荣誉时犒劳大家,这样大家不仅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对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班委工作的开展要靠全体班委的努力,我们班将宿舍长也加入了班委,这样在开展活动时,班内就会有半数以上的同学支持,更利于开展工作

  出现问题,不让问题一直留着,而是去积极解决问题,这是信管1201一直坚持的原则.

  整个学年,获得12项集体荣誉,20项个人荣誉。

总体来说,班级建设工作开展的较为成功。

  进行班级工作总结时,突然回忆起入学时我们大家被选为临时负责人,导员给大家开的第一次回忆,那时大家做的自我介绍,大家所在的班级还没什么区别,如今,大家多了许多沉着,做的是班级介绍,而每个班也有了各不相同的风格。

这一年里,我们在探索中成长,在历练中坚强,在挫折中进步,或许这就是我们收获的。

  【篇二】班委学期总结范文  大学生活在我们指尖流过了四分之一。

从天南地北来的三十三个人所组合成的集体,也在一起度过了三百多个日子。

这段时间,有各种感情的调味料充实着,初始的新鲜,出游的新鲜,聚会的开心,球赛的热情,考试的紧张……我们一起分享。

  班上的同学是亲密的朋友。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们都会让你感动不已。

我依然记得一次下大雨,我打电话到108寝室之后彭中中同学冒雨给我送伞;不和同班同学住一起的汤丹在生日那天收到全班同学签名的生日卡片。

在最平凡的日子,让我最感动,感觉最亲切的,总是他们。

  我们班级的活动,同学们也是一直积极出谋划策和热心参加。

开学第一次团会和特团,因为大家都是新手,就算有学长的指导,我们仍然比较茫然。

此时周雨沁同学我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重阳敬老”的节目排练时期更是班级总动员,大家都是自发来一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