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矿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5913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修矿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新修矿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新修矿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新修矿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新修矿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修矿志.docx

《新修矿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修矿志.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修矿志.docx

新修矿志

第二章煤炭生产

第一节矿井初期开发阶段

1965年元月正式投产后,当年完成原煤产量39.9万吨。

掘进总进尺15339米,工业总产值726.72万元,年末全部职工1811人,全员工效为0.98吨/工,原煤成本16.4元/吨,生产掘进率390.11米/万吨。

矿井移交生产时地质储量9069.2万吨,可采储量5387万吨,设计服务年限64年。

矿井总投资2183.2万元。

其中:

矿建887.6万元,土建526.2万元,按装40.2万元,设备451.3万元,其它277.9万元,吨煤投资36.39元,达到设计能力时矿井总工程量176671立方米,万吨掘进率221米。

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多水平、上下山和主贯穿石门。

-120米老副井井口标高+116.5米,井底标高-120米。

主井井径4.5米,垂深264.4米,箕斗提升,箕斗容量为3吨同侧底卸式,绞车型号26m3000-A型,电机分别是480瓦和575瓦各一台,铁井架高27米,付井井径1211

4.5米,垂深236.5米,设有一吨单层标准罐双勾不平衡提升,供上下人员及矸石和材料辅助提升,绞车型号26m2500-A型。

电机为310瓦两台砼井架高14.2米。

1211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抽出式,风井设在三层煤露头以外,井径3米,井口地面标高+112.65米,井底标高+25.11米,垂深87.54米,风机型号2BY-18两台,配以两台310瓦电机,采用双回路供电。

矿井移交生产时,生产采区位于井田西翼的一、二采区,1965年回采工作面个数3.54个/月,其中:

薄煤层1.59个/月,厚煤层1.95个/月,平均工作面长度234米。

掘进工作面个数

9.29个/月,其中:

煤巷3.86个/月,半煤岩巷1.85个/月,岩巷3.58个/月,平均月进度137.59米/个/月。

通过-120米水平上山开采上组煤(一、三层煤),-120米水平大巷布臵在三层煤底板以下15米坚硬岩石中。

采区内共布臵两条上山、一条为轨道上山,一条为运输机上山,均布臵在煤层中。

其中:

一采区巷道布臵是一、三层单独方式进行开拓开采,一层煤的煤炭运输,以溜煤眼方式运往三层运输机上山,通过30型刮板运输机直接进入主井箕斗煤仓。

二采区巷1

道布臵采用一、三层煤联合集中布臵方式,主要上山均布臵在三层煤中,通过小阶段石门开拓开采一层煤,以溜煤眼方式与三层煤运输机上山贯通,进行联合运输,煤炭通过三层煤运输机上山的30型运输机,进入采区煤仓,由双轨大巷接车,7吨架线电机车运往井口。

采煤方法:

一层煤为单一薄煤层,采用走向长壁,割煤机掏槽和炮采方式进行采煤,顶板管理大冒顶。

三层煤为厚煤层,采用倾斜分层(共分三个分层,平均每个分层厚度1.8米)荆笆假顶,炮采。

掘进方式:

打眼放炮,人工扒装,1966年开始在全岩巷道中采用铲斗式耙装机。

井下排水系统:

矿井正常涌水量16立方米/小时,最大涌水量28立方米/小时,水仓容积2364立方米,井下中央水泵房按装三台,SSm200×7排水泵,排水能力288立方米/小时,井筒内按装三趟Φ250×8排水管。

矿井供电系统:

由包庄降压站以185和240平方毫米双回路6千伏,输送至矿变电所。

地面运输系统:

井下煤炭通过主井箕斗直接进入上仓皮带运往煤仓,通过电动闸门下接装车外运。

煤仓容量3000吨,储煤均容量10000吨,以回煤皮带返入煤仓。

外运装车与杨庄矿配车半列装。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工人操作技能的熟练,促进矿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66年完成原煤产量67万吨,掘进总进尺13967米,即投产后次年达到设计能力。

采煤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从1965年11月开始,在三层煤的3403上分层工作面,试验矿自行改造的土机组采煤,并取得良好效果,回采效率由平均4.56吨/工提高到7.77吨/工。

1966年三层煤回采工作面全部采用土机组生产,全矿井完成回采产量58.43万吨/年,其中:

土机组产煤32.3万吨/年,占总回采产量的55.3%,并逐渐在薄煤层中推广使用土机组采煤。

1967年开始引用国产机组采煤,在全矿井完成回采产量的58.44万吨/年,国产机组产煤38.69万吨/年,占总回采产量的66.2%,土机组产煤12.42万吨/年,占总回采产量的21.25%

采煤机械化程度由1965年58.6%,1966年72.7%,1967年提高到88%,成为曹庄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年。

三层煤工作面支护方式,随采煤机械化的演变而逐渐改进,最初假顶铺设由底梁和单层铺组成,顺山板梁支护方式,改为双层荆笆假顶走向板梁支护一双层荆笆假顶M-20型摩擦支柱,铰接顶梁支护。

为加大采区运输能力,将二采区运输机上山30型刮运输机上山30型刮板运输机,更换2

成矿自行改造,适用于上山倾角18度的800毫米吊挂皮带,与此同时采区岩石集中巷由30型刮板运输机逐步改用800毫米吊挂皮带,运中巷由11型刮板运输机改用44型刮板运输机,致使生产运输系统配套,保证了回采工作面及采区生产能力扩大的需要。

在生产同时按排了新接续采区的开拓。

位于井田西翼边界三采区,作为矿井移交生产后的第一个接续采区,由矿务局设计处设计,由于一、二采区中主要巷道均布臵在煤层中,巷道压力大,维护困难等不利因素,对本采区巷道布臵进行了改进,一、三层仍采用联合开拓方式,但主要上山均布臵于三层煤底板以下坚硬岩石中,而且中部车场改小角度甩车场。

生产实践证明,效果明显,减少矿压,改善了巷道维护状况,调车使用方便、安全。

为我矿其它采区设计奠定了可行的基础。

正当矿井生产水平持续稳步上升过程中,“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曹庄煤矿和全国其它行业一样,受着极左思潮冲击,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各项工作严受干扰,所以从1968年、1969年矿井产量一度下降,1968年完成原煤产量52.9万吨,掘进总进尺9328米,1969年完成原煤产量32.4万吨,掘进总进尺5814米,成为曹庄煤矿投产以来完成生产任务最低的一年。

第二节调整补套时期

1、地面调整补套工程

1972年末建成洗煤厂,并投产洗煤。

1973年完成洗精煤59万吨。

1973年洗煤厂对回煤皮带和浮选车间进行扩建。

1974年更换主井绞车电机,电机型号YB118/44-8,功率800瓦,两台。

并对箕斗容积多次进行更改:

1970年改为3.6吨,1974年加大为4.4吨,1980年改为4吨,1985年又改为

3.8吨,1988年改为3.5吨至1991年。

1973年增建一条地面排矸系统,矿井现有两条排矸系统,排矸能力42万吨/年。

1977年破土新建下组煤风井,于1979年投产使用。

1978年增建3.5万伏变电站。

1979年建成地面注浆站。

1979年地面装车线延车,由原与杨庄煤矿配车半列装,改为曹庄煤矿单独整列装车。

2、井下生产调整补套

矿井生产调整补套分为两个时期:

①根据生产发展需要进行调整:

从1973年开始着重对矿井开拓布臵进行调整:

当时矿井开采突出存在问题:

一是自矿井投产以来只开采了矿井西翼,东翼因村庄压村,搬迁困难,一直未开拓,而且下组煤开拓没有考虑,采区接续极为紧张。

二是为引进综采设备准备采场。

为此,在矿开拓布局上作了如下调整:

考虑了上下组煤配采,对下组煤开拓必须抓紧,并于1974年进行下组煤石门的开拓。

对老五采区进行技术改造,由原双翼采区改为单翼采区,使采区走向长由450米加大到900米,运输系统与四采区皮带机下山联接入主井煤仓。

为引进综采设备按排采场,同时加速三采区西翼开拓开采,以解决与五采区综采工作面水平压茬关系,通过以上调整矿井开拓布局比较合理,工作面接续有所缓和,但采区接续仍然紧张。

补套工程有-250米缓冲煤仓,仓型为直园筒式直径4米,垂深20米,容积200立方米。

②1979年到1980年对矿井采掘关系进行调整。

曹庄煤矿因村庄和建筑物压煤,已严重到几乎无煤可采的程度,截止到1979年3月末,在原有生产和准备采区中,可供正规回采的有效可采煤量仅有229.83万吨。

全矿井井田范围内有14处建筑物和村庄,造成有效可采煤量的减少,截止1978年末矿井可采储量4896.5万吨,其中:

压煤量2587.79万吨,占矿井可采储量的53%(附表5-2-2-1),除村庄及建筑物煤柱,剩余可采储量有一部分零星分布在煤柱之间,支离破碎,难以正常生产。

由于村庄和建筑物压煤,打乱了矿井正常开拓布局,新采区无法安排。

在1977年至1979年上组煤生产采区,基本只保持四、五采区,接续的六采区还未开拓,当时掘进可采储量1252.54万吨,下组煤可采储量3555.42万吨,而上组煤合理的配采比例为6:

4,上组煤过早结束,影响了矿井生产水平的稳定,生产环节带来了诸多不合理因素,采区接续紧张,新开拓的采区工程量大,项目多又集中,采煤工作面当时不仅备用而且有时停采待掘,生产极为被动。

以上看出曹庄煤矿除了抓紧村庄搬迁外,否则生产安排无出路,现有储量只能在搬迁过程中维持生产。

调整采掘关系,必须抓紧搬迁和开拓新采区双管齐下:

村庄和建筑物搬迁多年来局矿虽然作了很大努力,而且还曾经派专人去北京煤炭部汇报,但成效基少,始终因涉及问题很多,政策不能兑现,年复一年,进展迟缓。

1985年马庄村方开始搬迁,1986年搬迁完毕,可解放下组煤-120米水平以西上山煤量365.21万吨,西一采区作为东二的接续采区,缓和了下组煤采区接续。

87330车站虽自1986年至1991年迁完,但由于该站与栾庄村合压栾庄村又不能搬迁,87330车站虽迁出但只解放上组煤八采区西翼可4

采储量200万吨,其余170万吨压煤和呆滞量。

加速新采区的开拓:

由于村庄压煤严重,新增煤量只有靠新开拓上组煤六采区和下组煤的东二采区,加强掘进力量的配备和掘进工作,提高采掘工作面个数的比例。

通过矿井两次调整补套后,对促进矿井正常生产,缓和采场接续紧张,维持一定的采掘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除1974年受调整过程中工程量大和外界极左思潮无政府主义严重影响,完成原煤产量20.4万吨,其它直至1991年矿井生产一直比较稳定。

规划期内需搬迁的村庄及建筑物表5-2-2-1

第三节全面开发与挖潜翻番时期

1、矿井实现翻番是根据1971年编制矿井“四五”规划时提出:

1975年矿井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实现设计能力翻番。

后又在1977年编制“曹庄矿关于当前生产准备工作及矿井生产能力翻番的展望”中,提出1978年矿井生产能力实现翻番年产120万吨计划。

为保证翻番计划的实现,采取以下措施:

对现有矿井各生产系统能力进行最大限度挖潜改造,以满足年产120万吨的需要。

合理安排采区接续,保证正常采掘关系,加速下组煤开拓,1978年末移交东一采区,1979

年七层、八层各移交一个工作面投产。

上组煤五采区接续采区为六采区,1978年开拓,1979年三季度准备好3101工作面。

充实掘进力量,由原九个掘进工作面增加到十四个。

安排下组煤风井施工,于1977年5月破土动工。

加强综采工作面管理,提高工作面生产能力,安排好接续工作面。

由于做了以上基础工作,为矿井实现翻番创造了条件。

总因客观存在许多问题,如村庄及建筑物压煤,搬迁工作没有进展,采场无法安排,加之付井提升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致使翻番计划没有能够实现,但矿井年产量有一定的提高,1978年完成原煤产量96.2万吨,创投产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2、矿井全面开发

鉴于曹庄矿地面村庄及建筑物压煤严重,采场接续紧张,生产条件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影响,对完成生产任务难度较大。

为确保矿井生产水平稳定,持续上升,在生产全面开发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合理开拓布局,妥善安排采区接续。

截止1991年末矿井总共有11个采区,其中:

已回采完毕的有上组煤一、二、三、五及下组煤东一计5个采区,正在生产采区有上组煤八采区和下组煤的东二、西一、二采区。

上组煤四采区东翼困栾庄村压煤,六采区的西翼因曹庄村压煤暂不可采。

正在开拓下组煤-280米延深水平的西三采区,于1993年1月准备好7601工作面。

除上组煤一、二、三采区外。

其它采区均为曹庄煤矿自行设计,其中:

上组煤五采区、六采区及五采区改造和下组煤-120米水平东翼开拓方案。

东一、二采区及下组煤风井等设计由倪景华设计,上组煤四采区由薛洪祥设计,上组煤八采区、下组煤西一、二、三采区设计由付健设计。

第四节-280米水平延深工作

1、曹庄煤矿二水平延深设计方案,由肥城矿务局设计室承担,项目负责人,矿务局设计室主任工程师王春才于1990年4月完成曹庄矿二水平延深方案设计,1990年4月14日向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汇报。

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于1990年11月3日正式审查批准:

曹庄煤矿二水平延深设计方案。

2、1991年8月6日,肥城矿务局曹庄煤矿委托江苏省第一工业设计院设计曹庄煤矿生产环节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

工程师崔玉铭。

要求设计院以肥城矿务局提供曹庄煤矿二水平延深初步设计资料为基础,于1991年10月完成肥城矿务局曹庄煤矿环节技术工程初步设计。

1991年11月2日至5日由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肥城矿务局、曹庄煤矿及江苏省第一工业设计院通过对曹庄煤矿二水平一切技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

曹庄煤矿技术科付健负责-280米水平西三采区七层的设计,于1989年11月动工开拓掘进七层下山及底车场绕道向南平推石门预计1992年8月掘进到-280米八层东西大巷交叉门,掘进八层-280米水平东大巷。

1993年至2006年,技术科王克岭、王钢、刘宝昌完成了8800采区、3800辅助采区、31200采区、9800(10800)采区、71000(81000)采区、91000(101000)采区、1100(3100)采区、7500(8500)采区共计8个采区设计。

8500轨道下山底车场2006年4月动工,91000疏水下山上车场预计2006年5月动工。

2002年10月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院完成了《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曹庄煤矿下组煤三水平延深方案设计说明书》,根据当时矿井的开拓布局和煤层的赋存条件,确定了三水平下组煤采用暗斜井方式延深,三水平下组煤延深采用四条暗斜井:

轨道暗斜井、皮带暗斜井、人行暗斜井和管子道及一条运输机巷。

轨道暗斜井在-280m西大巷开门,方向沿8层煤倾向布臵,方位角15°,巷道沿8层煤顶板掘进,井底车场布臵在-480m水平的8层煤底板岩石中,轨道暗斜井巷道倾角10~13°,斜长1000m;人行暗斜井倾角10~13°,斜长1000m;皮带暗斜井倾角10~13°,斜长950m;管子道斜长680m,倾角13°,另外新施工一条运输皮带斜巷通过煤仓与三水平皮带暗斜井和-280皮带暗斜井联通。

轨道、皮带暗斜井间距24m,轨道、人行暗斜井间距26m,相互平行。

另在东翼布臵8700采区轨道、采区皮带及一条专用回风道。

-480m水平以开采太原群下组煤为主,七层煤下距八层煤27.76~41.94米,平均37.23米,8、9、10层煤间距分别为12.82米、2.61米,七层煤独立开采,八、九、十层煤为煤组联合布臵开采。

第五节矿井技术及生产系统环节改造

1、改造开拓布臵,上组煤由分层开采,实现一、三层联合布臵,采区主要巷道布臵在岩石中,工作面巷道采用沿空送巷。

下组煤采用大联合布臵方式,提高巷道利用率,实现了合理集中生产。

通过改进降低掘进率,巷道维修量减少,工作面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煤炭资7

源回收。

2、井下运输系统改造

2000年-280新副井投入使用,新副井承担了-280水平的全部辅助运输任务,缓解了-120副井及全矿的辅助运输负荷。

新副井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矿井的辅助运输能力。

上组煤煤炭由原架线式机电车运输,逐步改造为皮带运输,实现了皮带运输化,煤炭直接进入主井煤仓,减少运输环节,提高运输能力。

同时在四采区增设缓冲煤仓,缓和了因主井煤仓容积小和引进综采生产出现高峰时的运输困难,更主要的是实现了上下组煤的分提分运和连续生产。

为形成-280水平以下下组煤煤炭的胶带运输系统,于2002年新掘了一条长度为330米的西五运输斜巷,同时施工了-280暗斜井煤仓。

下组煤煤炭自西五采区8层第二区段的81004工作面开始,实现了皮带运输,煤炭经西五运输斜巷、-280暗斜井煤仓、-280暗斜井、四采区煤仓、3800运输机上山直接进入主井煤仓。

该系统的形成,提高了运输能力,保证了-280水平以下下组煤的连续生产。

3、洗煤厂环节改造:

通过半闭路系统改造,洗水闭路循环,增加洗矸综合利用,洗中煤变混煤,增加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每年减少煤泥流失1万吨,利用矸石10万吨,增加收入约100万元。

4、1974年引进综采设备一套(DTS-300采煤机)。

1975年3月在31001上分层工作面投产。

1979年4月在31003下分层工作面结束,总共在4个工作面生产,产煤77.6万吨,平均工效7.008吨/工,后因无适合采场使用调出。

(生产情况见附表5-2-5-1)

第一套综采设备使用情况

表5-2-5-1

从曹庄煤矿生产发展情况分析,采煤机械化程度近几年保持在50~90%,尤其自1989年

至1991年采煤机械化程度保持在90%以上,高于生产初期70%水平,掘进机械化水平是在逐年提高,由初期的12%到1991年底提高到97.4%。

2004年引进我矿第一套EBJ-120TP型综掘机。

同年掘进施工了71000轨道巷(锚网带支护、半煤岩巷道),独头月进达到260米。

破岩方式实现了机械破岩,运煤矸方式实现了100%机械化。

2005

2005

5、“三下”采煤初步取得进展

自矿井投产以来,分别在以下建筑物下进行采煤:

矿老招待所、仪仙饭店、肥城老城镇饭店等,按下需留保安煤柱进行了正规回采。

北仪仙村边缘西北处,以串采方式保留地面建筑物,在回采过程中地面设观测点,测得大量原始资料为曹庄矿今后“三下”采煤提供了参考依据。

东二铁路桥下试采取得成功。

位于井田以东,井下-120米水平附近的东二铁路桥,是曹庄煤矿煤炭外运专用线路必经之桥,共压煤146.1万吨,其中:

上组煤48.7万吨,下组煤87.4万吨。

1978年元月与唐山煤研所“三下”采煤组协作编制了“1801和3801工作面铁路桥下试采方案”。

于1978年5月开始对1801工作面回采。

1979年4月整个工作面回采结束。

1979年4月3801上分层工作面开始回采。

同年10月结束1985年至103工作面回采,总共采出煤量36.8万吨,其中:

采出桥下压煤10.4万吨。

在回采过程中,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维修及时、观测及时,致使比较顺利地在铁路下和桥下试采,保证了列车安全运行。

在回采前后,根据试采方案要求:

在桥梁维修方面,对墩台基础进行了加固和抬梁换垫板工作。

消除水平变形对桥梁的影响;对东二桥的洪峰流量、汇水面积和过水断面重新进行了核算,以不加大涵洞,通过抬梁的办法满足最大洪峰时过水断面,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

在线路维修方面,对受回采影响的2000米线路帮填了道碴及时起道、拨道、匀轨、顺坡和园顺曲线等工作,保证了安全通车;在观测工作中,成立了观测小组,先后建立了铁路观测线,工作面观测线和桥梁桥墩观测点,及时观测,获得了铁路下和桥下采煤地表岩层移动观测资料。

为3901中下分层工作面“三下”采煤进一步提供依据。

“1801、3801上分层工作面东二桥下试采方案”、“东二桥下采煤岩移观测设计和地表观测阶段总结报告”均由马东山编制、设计并领导观测。

6、矿井防治水方面

增加矿井排水能力,1976年在原井下中央泵房增加200D×7型水泵,配以RQ159-4型3600千瓦电动机。

1982年增加两个地面排水孔深246米,孔内装有管径分别是10寸、12寸两趟排水管,总排水能力2740立方米/小时。

-120米东大巷于1986年施工新泵房,按设B122×5型水泵5台,配以RQ159-4型3600千瓦电动机,12寸管路两趟排水管,排水能力为2700立方米/小时,新泵老泵两处共排水能力为5440立方米/小时。

扩大了水仓容积:

中央泵房水仓容积4550立方米,东大巷新泵房水仓容积3160立方米,总容积7710立方米。

管路排水能力5180立方米/小时,其中:

中央泵房三趟管路排水能力3024立方米/小时,东大巷新泵房排水管路两趟排水能力2155立方米/小时。

1978年增加下组煤石门浅水巷230米,1985年开始增加下组煤-120米水平东大巷浅水巷1060米,-120米西大巷泄水巷700米。

投产以来增加水文孔22个,其中:

奥灰孔3个,五灰孔14个,四灰孔5个。

1985年至1991年增设防水闸门,分别在下组煤-120米水平西大巷及付巷各一道,南石门及泄水巷各一道,目的上下组煤隔离。

1992年~2006年共增设6道防水闸门。

其中在-280水平西大巷、东大巷各一道,目的是实现-280水平井底车场与该水平其他生产采区的隔离;在西五运输斜巷及三水平管子道各一道,目的是实现-280水平与-480水平的隔离;在-480东大巷及-480东翼副巷各一道,目的是实现-480井底车场与该水平生产采区的隔离。

7、安全措施方面

①进行两次通风系统改造

1979年对上组煤西翼总回风系统的改造,即利用3802集中巷代原总回风巷回风,改造后通风阻力下降64.9%,风量提高26.4%,有效风量达到80.5%,扭转了矿井通风困难局面,并减少老空区和煤柱自燃发火次数。

1985年对上组煤深部开采通风系统的改造。

八采区通风系统准备新开掘一条长750米回风巷,工期长、投资大、经比较,采用四采区东人行道和3801回风道,将其断面扩大到6.5平方米,作为八采区回风道。

可节约投资7万余元,工期缩短8个月,加速八采区开拓速度。

2004年平行于原31200回风下山,新掘一条长300米的31200辅助回风下山一条,与原31200回风下山同时回风,使31200采区回风巷断面增大至13平方米,保证了31200采区集中生产的正常回风。

②完善了井下防灭火注浆系统。

1977年在上组煤风井附近建地面注浆站,1985年对注浆站进一步改造和扩建。

注浆站改造后,不但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劳动效率、而且能保证实现连续注浆,提高矿井抗灾能力。

井下注浆管路系统也已健全,截止1991年末有注浆管3695米,今后随生产随增设。

③建立健全防尘系统,实现井下综合防尘,截止1991年末井下安装防尘管39500米,水幕93处,其中2处有电磁阀。

井下打眼一律采用水式风钻,水式电煤钻、水炮泥封眼。

1984年开始对回采工作面预先打钻注水,截止1991年共注水工作面11个。

其它方面,1979年主井井筒更换罐道木。

1985年副井井筒更换罐道木。

解决工业广场用水,井下增加清水泵房,专设清水管、(φ250毫米)。

利用奥灰孔的水排至地面。

总之,曹庄煤矿储量丰富,职工素质好,并有较高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所以,今后的矿井生产会有更大的发展。

附:

历年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表5-2-5-2

1965-1991年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5-2-5-2

1965-1991年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续)

14表5-2-5-2

1965-1991年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续)

155-2-5-2

第六节技术政策执行情况

一、三个煤量:

即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

三个煤量是正确反映矿井采掘关系的现状,同时也是衡量矿井采掘接续的重要依据。

国家规定三个煤量的可采期:

开拓煤量的可采期3~5年以上,准备煤量12个月以上,回采煤量4~6个月以上。

附:

1964年至1991年底三个煤量及可采期一览表5-2-6-1

“三量”及可采期一览表

表5-2-6-1

“三量”及可采期一览表

表5-2-6-1(续)

二、采掘比例

1991年,采煤工660人,掘进工678人,其比数为1:

1.03,回采工作面5个,掘进工作面11个,其比数为:

12.2采掘速度比1:

0.8。

附1965~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