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553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电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风电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风电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风电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风电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电设计说明书.docx

《风电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电设计说明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电设计说明书.docx

风电设计说明书

检索号:

 

风电场

35kV集电线路工程

 

施工设计说明书

(送审版)

 

院长:

总工程师:

项目经理:

项目总工:

编制单位:

风电场35kV集电线路工程

施工图设计

总目录

第八卷综合部分

第一册说明书及附图(检索号:

第二册杆塔明细表与断面图(检索号:

第九卷结构部分

第一册基础施工图(检索号:

第二册3560ZS4结构图(检索号:

第三册3560JJ3结构图(检索号:

第四册3560JJ4结构图(检索号:

第五册3560JJ4结构图(检索号:

第六册1B-J2结构图(检索号:

第七册3560ZGU4结构图(检索号:

第八册3560JGU结构图(检索号:

第九册3560JGU3结构图(检索号:

第十册1H-SJ2结构图(检索号:

第十一册1H-SJ3结构图(检索号:

第十二册110JDSnT结构图(检索号:

第十卷机电部分(检索号:

 

批准:

审核:

校核:

编写:

 

第一卷目录

1概 述

1.1设计依据

1.1.1设计依据

(1)勘察设计合同。

(2)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国家电力行业相关规程规范。

(3)施工图设计阶段现场勘测取得的数据。

(4)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

1.1.2本工程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2010)。

(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4)《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GB/T50065-2011)。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电信线路遭受强电线路危害影响的容许值》(GB6830-1986)。

(7)《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

(8)《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

(9)《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5219-2005)。

(10)《送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影响设计规程》(DL5033-94)。

(11)《送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干扰影响设计规程》(DL/T5063-1996)。

(12)《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JGJ81-2002)。

电力系统的相关规程、规范、现行颁布的规程及有关法规。

1.1.3工程建设规模及设计范围

(1)起于每台机组箱式变电站,止于110kV升压站的35kV单回、双回输电线路,集电线路导线采用LGJ-185/25、LGJ-240/30两种类型的钢芯铝绞线。

集电线路总的传输容量为49.5MW。

(2)本工程全线架设地线,采用1×7-8.7-1270B(GJ-50)型钢绞线,路径全长约为13.39km。

(3)线路的本体设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电信线路干扰与危险影响的保护设计。

1.1.4建设、施工及运行单位

(1)建设单位:

(2)施工单位:

待定

(3)运行单位:

待定

(4)监理单位:

待定

(5)设计单位:

1.1.5工程概况

本工程线路路径全长:

A组约3.91km、B组约5.06km、C组约4.42km,总长13.39km;共用杆塔47基,导线选用LGJ-185/25型、LGJ-240/30型两类钢芯铝绞线;全线架设架空地线。

1.2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1.2.1工程技术特性

线路名称

风电场35kV集电线路工程

起迄点

A组

起于1#风机止于11#风机

B组

起于11#风机止于升压站

C组

起于33#风机止于升压站

线路长度

A组

3.91km

平均档距

A组

300.91米

B组

5.06km

B组

316.58米

C组

4.42km

C组

294.29米

曲折系数

A组

1.73

最大档距

A组

489米

B组

1.30

B组

1012米

C组

1.18

C组

522米

导线

LGJ-185/25

最大使用张力

59420N

LGJ-240/30

75620N

避雷线

1×7-8.7-1270B(GJ-50)

54020N

铁塔总数

47基

转角次数

35次

铁塔总重

230.86吨

绝缘子

U70BP/146D

基础型式

现浇直柱式基础

地震烈度

Ⅶ度

年平均雷电日

40天

海拔高程

1000m~1416m

沿线地形

高山大岭25%,山地65%,丘陵15%

沿线地质

普通土25%,松砂石15%,岩石60%

汽车运距

7.0km

平均人力运距

0.9km

1.2.2主要材料耗量

品名

型号规格

单位

耗量

单位指标

导线

A组

LGJ-185/25(单回)

8.951

2.29

B组

LGJ-185/25(双回)

22.503

4.45

C组

LGJ-240/30(单回)

13.190

2.98

地线

1×7-8.7-1270B

9.500

0.74

绝缘子

U70BP/146D

1900

41.42

接地用圆钢

10,12

4.85

0.11

钢材

铁塔钢材

230.89

4.91

基础钢材

79.8

1.70

底脚螺栓

17.95

0.38

混凝土

C20

米³

1253.84

26.68

C10

28.2

 

0.60

2线路路径

2.135kV架空线路路径选择原则

2.1.1路径方案确定时需考虑线路走廊宽度,两端进出线段应统一规划线路走廊;

2.1.2避让沿线城乡(镇)规划区以及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尽最大可能满足市、县、乡的规划要求;

2.1.3尽量靠近现有公路、充分利用各支公路以方便施工运行;

2.1.4尽可能减少与已建送电线路的交叉跨越,尤其是减少交叉跨越电压等级较高的送电线路,以降低施工时的停电损失和赔偿费用;

2.1.5尽量避开成片林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林木砍伐赔偿费用;

2.1.6避让成片房屋,减少房屋拆迁;

2.1.7尽量避让已开采和未开采的资源矿区,避免和其他资源矿开采发生冲突;

2.1.8在不增加线路长度的情况下尽可能使路径走山势相对低、地形、地质较好的地带,以方便运行维护;

2.1.9路径选择尽量避让重冰区域,以节省投资,提高线路运行安全可靠性;

2.1.10路径选择尽量避让地震后造成的地质结构不稳、滑坡及泥石流不良地质作用的危害;

2.1.11在满足上述条件下,尽量缩短线路路径、降低工程造价。

2.2线路路径

2.2.1A组线路路径:

A组线路路径由1#风电机组采用35kV电力电缆接出,电缆线路敷设至A1#终端塔(电缆不在本工程设计范围之内),线路路径经1#风电机组、2#风电机组、3#风电机组、4#风电机组、5#风电机组、6#风电机组、经A7#单回耐张塔接入B1#双回耐张塔;8#风电机组、10#风电机组T接于B1+1#双回耐张塔,再由B1+1#双回耐张塔接入B1#耐张塔;

本段线路路径全长约3.91km,线路路径曲折系数为1.73。

见图:

CDLB77SG-53-8-03(1/2)

2.2.2B组线路路径:

B组线路路径由11#风电机组采用35kV电力电缆接出,电缆线路敷设至B2#双回耐张塔(电缆不在本工程设计范围之内),线路路径经11#风电机组、12#风电机组、13#风电机组、14#风电机组、15#风电机组、16#风电机组、17#风电机组、18#风电机组后经B16#双回终端塔接入110kV升压站;其中B6+1#终端塔T接于B6#双回耐张塔,B12+1#终端塔T接于B12#双回耐张塔;

本段线路路径全长约5.06km,线路路径曲折系数为1.30。

见图:

CDLB77SG-53-8-03(1/2)

2.2.3C组线路路径:

C组线路路径由33#风电机组采用35kV电力电缆接出,电缆线路敷设至C11#终端塔(电缆不在本工程设计范围之内),线路路径经33#风电机组、32#风电机组、31#风电机组、30#风电机组、29#风电机组、28#风电机组、27#风电机组、26#风电机组、25#风电机组、24#风电机组、23#风电机组、22#风电机组、21#风电机组后经C16#终端塔杆接入110kV升压站;

本段线路全长4.42km,线路路径曲折系数为1.18。

见图:

CDLB77SG-53-8-03(2/2)

2.3沿线自然条件

风电场位于XX市XX镇范围内,地处XXX左岸,沟谷发育,山高坡陡,植被茂密,属中山地貌。

风电机组主要布置于山丘顶部,场地近似东西向展布,(1#机)西起XXX,(33#机)东至XXX,全长约13.39km,分布高程1000~1416m,山脊地形一般坡度10°~20°,局部地形起伏略大,部分风电机组位置由于山脊狭窄,需进行场地平整。

由于风电机组多布置于山脊坡顶,山脊两侧均为陡坡,坡高多大于100m,坡度一般30°~70°,总体北侧坡度较大,局部为陡崖(23#~24#机、27#~28#机),基岩裸露,南侧相对较缓,基岩零星裸露。

场地植被茂密,广泛分布有灌木林和草地,浅表部主要为坡残积覆盖。

场地范围冲沟发育,多呈北东向,沟长1km~5km,多为季节性流水,几条规模较大的冲沟常年有流水,汇入嘉陵江。

总的来看,由于风电机组布置于山脊坡顶,冲沟对风电机组影响较小。

2.4沿线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

2.4.1沿线地质构造及地震概况

沿线地处山脊坡顶,局部地段基岩裸露,根据现场地质调查结合和相关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地层岩性主要由三叠系下统的灰岩、泥灰岩和少量钙质页岩组成,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三叠系下统XXX组(T1t):

厚300m~365m,为浅海相泥灰岩沉积。

下部以浅紫红色薄—中厚层泥灰岩为主,夹钙质页岩及薄层灰岩;上部以浅紫红色钙质页岩为主,夹少许砂质页岩及泥灰岩。

该组地层在1#~2#机组塔位附近的沟内可见,分布于高程990m以下。

三叠系下统XXX组(T1j):

厚392m~540m,为浅海—泄湖相沉积。

岩性主要为浅紫红色、浅灰色灰岩、泥质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间夹紫红色钙质页岩及角砾状灰岩。

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是风电机组布置的主要地层。

现场调查表明,该层多为薄~中厚层状结构,局部呈厚层状,表面风化多呈浅灰~灰黑色,具刀砍纹,内部颜色因矿物成份不同而有略有差异,灰岩内部多呈灰色,并间夹有浅紫红色或砖红色,含方解石脉,泥灰岩多呈浅黄色或灰黄色,少量呈砖红色,局部发育有碎屑状夹层,产状总体为N20°~80°W/SW∠10°~25°,仅在谢家沟以北的2#~7#机范围,由于层内构造作用,产状变为N30°~70°E/NW∠10°~25°,局部倾角达40°~50°。

场地覆盖层分布广泛,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堆积,勘探及调查表明,土层类型主要为粉质粘土,呈黄褐色~棕红色,浅表10m~50m深度内植物根系较为发育,颜色呈灰黑色,天然状态下呈可塑~硬塑状态,光滑,干强度高,遇水后强度快速降低,局部含有少量砾石,砾石粒径0.5cm~2cm,含量约5%~10%,砾石成分以灰岩颗粒为主。

土层厚度变化较大,数米至十几米不等,山脊坡顶厚度相对较小,一般厚2m~8m,沟槽及缓坡地带厚度较大,一般5m~15m。

根据腐蚀性试验成果(见表2-4-1),场地土层对混凝土微腐蚀。

表2-4-1

式样

编号

分析指标

PH值

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