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解决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548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解决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解决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解决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解决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解决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解决方案.docx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解决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解决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解决方案.docx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解决方案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

实施方案

 

1、项目概述

1.1项目名称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

1.2项目实施单位

建设单位:

某某市农业委员会

实施单位:

全市农委系统涉农单位和部门、相关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1.3项目背景

某某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国家中心城市,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是贯彻落实“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基础设施初步成型,服务体系建设初现端倪,服务平台各具特色,信息技术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但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差距:

一是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2014年末,某某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指数为0.21,在全国排23位。

二是服务能力和发展环境较差。

全市农村信息资源指数和农村信息外部环境指数分别为0.27和0.22,在全国分别居26和20位。

三是服务平台的整体性、联动性和时效性较差。

全市农村信息产业发展指数和农村信息人才指数分别为0.19和0.18,在全国排19和12位。

四是信息技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不够。

以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精准农业”发展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按照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进行总体测评,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25,在全国排17位。

为此,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将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作为今年确定的24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并要求市农委、市经信委、市发改委等市级相关部门编制《某某市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该方案经市政府第89次常务会议审议并经市委第129次常委会议审定,于6月12日以渝府发〔2015〕39号正式文件印发相关单位,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用改革的思路、市场化的办法,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人才支撑,扎实推动“互联网+”行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按照市政府39号文件要求,市农委高度重视,及时部署牵头完成的四项、参与完成的十项农村信息化重点任务。

围绕四个重点方面,一是推进专业信息服务站建设,二是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三是用信息技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四是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布署相关行业单位、区县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此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动五大功能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1.4建设目标

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南,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要求,以“3+x”为项目建设内容,通过3年时间建设与应用,建成“一个农业大数据资源库、一套现代农业发展信息化支撑体系、一个健全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多个行业信息化应用子系统”。

以未来3年全市农业全行业数据资源库建设、现代农业支撑平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系统建设为核心,以重点行业和产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突出智能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两大抓手,到2017年,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全面建成,农业智能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取得明显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信息化监管,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政务管理、农业公共服务、农业生产智能化等方面广泛应用。

1.5编制依据

该项目编制的主要依据如下:

●《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某某市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5〕3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发办【2002】17号文)

●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四部门关于印发《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公通字【2007】43号)

●国家保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电子政务保密管理指南》的通知(国保发〔2007〕5号)

1.6建设意义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配置作用,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经济发展新动力、创新农业行政管理方式、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具体体现在五个有利于: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农业行政管理方式,优化发展环境。

推进农业信息公共服务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政府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

通过信息化手段聚合各类资源,不仅能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而且还能提供商业服务,也会对现行农技推广机制和农业行政管理方式带来重大变革。

二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推进形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新格局,把世界带到村里、把村子推向世界,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信息化发展成果,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的“弯道超车”作用,实现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全面信息化将缩短农业小生产与国内国际大市场的时空距离,为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是有利于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民素质提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切实发挥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五是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实现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的精准对接,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实现流通方式的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渗透融合,构筑农业新的竞争优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2、项目需求分析

2.1生产智能化应用需求

生产智能化是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农业物联网技术具有智能身份识别、智能感应监控、智能数据采集、智能通信操控特殊功效。

目前,我市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总体较低,在种植业方面,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养殖业方面,智能化养殖技术只处于探索阶段,更多地是应用于监控功能。

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落后于全国先进省市。

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为主的生产智能化应用技术对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需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是从“田间”到“餐桌”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协同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的需要。

2013年,市级财政投入100万元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但监管范围仅限于“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监管。

目前,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监管环节还没有上升到全产业链完整追溯链条。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大数据和企业诚信体系,打破传统监管模式,建立高效监管机制,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求和现实需要。

2.3农业公共服务信息化需求

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是新时期国家“互联网+”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市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正处于攻坚破难阶段,农业公共信息服务资源匮乏分散,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整合。

信息服务通道不畅,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信息盲区或盲点”。

信息服务终端尚未激活,“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

加强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开发实用对路的信息服务资源,畅通信息服务渠道,研发推广广大农民群众“用得起、用得了、用得好”的信息终端产品,对全面提升全市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水平还具有较大的现实需求空间。

2.4农业大数据资源建设需求

农业大数据资源建设是顺应全球“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撑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通过国家“金农”工程建设,仅在农业政务服务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数据库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系统政务办公的需要,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等的数据资源严缺乏。

已有资源数据不系统、内容不丰富、针对性不强,数据采集手段落后,难以形成大数据,不能满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需要。

因此,加强农业大数据资源建设,强化数据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应用,是提升全市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要素合理配置的客观需要。

2.5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需求

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且信息安全已经被提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

通过近年来“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全市农业政务管理与服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局限在政务办公这个水平上,不能适应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还停留在二级水平,亟待升级为三级等保水平。

农业应急指挥、农情调度、行政审批、综合执法系统建设仍处于初级和起步阶段,农业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上与国家农业部、下与县乡农业机构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因此,加强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全市农业政务管理“效率更高,服务更好,花费更少”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2.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纽带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成雏形,但仍然存在“机构不全,机制不活,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问题。

目前,近30%的区县农业部门、80%的畜牧业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机构,区县信息机构从业人员仅200多人,其中:

兼职人员达70%以上,计算机专业人员仅占7.5%。

镇乡、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滞后,信息落地缺乏支撑。

村级信息服务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存在“服务分散、特色不显”等问题。

因此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农技服务体系,健全区县信息服务机构,整合乡村信息服务资源,开展以村级为站点的公益、便民、电商服务,全面推进农业综合信息进村入户,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7名优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需求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在国家“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流通业态,是促进农产品流通、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利好于广大农民和市民的朝阳产业,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进展,但由于信息不畅、渠道不宽等原因,鲜活农产品滞销和“卖难”、“买贵”现象时有发生。

截至2014年底,市农委组织评审认定的名牌农产品达678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规模达到2284个,但从市场营销角度看,这些产品的市场占有额仍然不高,优质不能完全实现优价。

因此,加强名优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对扩大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市民需求、提升特色农业效益均具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发展潜力。

3、项目系统架构

3.1构建原则

3.1.1开放性原则

项目系统结构按照开放性原则进行设计。

一方面,与各行业、各部门业务系统及应用数据库相连接,尽可能地提高现有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对于未来可能增添的新的子系统、数据库、系统功能、新增用户都留有接口,系统可以随功能的增加而叠加,实现“资源充分应用、信息全面共享、管理更加便利”的目标。

3.1.2扩展性原则

项目系统具有高扩展性的服务架构和访问接口,为未来规划建设的各业务子系统、服务子系统的集成预留数据接口。

3.1.3可维护性原则

项目系统易于管理和维护,并针对系统运行维护和后期扩展提供技术支持。

3.1.4易用性原则

项目系统的设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为用户提供友好、快捷的服务,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遇到任何技术障碍。

确保本系统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