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4714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docx

《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docx

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

大镇中学2008年中考历史要点复习(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一、统一国家的重建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重新统一南北,统一中国。

2、★隋朝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答: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③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④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⑤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3、隋统一后,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开通隋朝大运河,该运河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由北向南分为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隋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隋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是:

促进南北的经济交流。

[注意课本第4页的地图]

4、★分析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答:

①它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②但隋炀帝滥用民力,征发劳役过重过急,引发起义,也造成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5、★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答:

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隋唐时期开创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三省的职责:

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六部指吏、礼、兵、刑、户、工部。

8、科举制度由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统治者正是利用科举制度笼络天下的读书人,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意为掌握之中)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考察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9、★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答:

影响: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④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历史作用:

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拨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他们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氏族关系的崭新局面,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10、★隋唐时期开始就用科举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你知道今天我国是怎样来选拔各级各类官员的吗?

对此你有何认识和想法?

选拔方法:

今天我国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办法来选拔政府公务员。

只有具备专业知识、法律知识、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有可能通过考试。

今天的社会考试多种多样包括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各类资格考试等等;参加考试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认识和想法:

“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社会需要各类专业人才,一方面又说明国家重视各类人才,为人才的涌现开通了各种渠道。

作为学生,应该抓紧时间学习,学好基础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培养自我特长,努力向专业型人才的目标奋进。

11、★比较秦汉与隋唐的官员选拔方式,列举它们的不同点,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推举与考试,哪种方式更容易得到人才?

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

(课后p7)

答:

秦汉与隋唐官员选拔方式的不同点:

秦汉时期是推举,隋唐时期是考试。

推举往往要对被推举者长期观察或考核,如果推举人大公无私,严格遵照推举标准,认真考核人士,那么,推举方式确能获得贤能之士。

反之,如果推举人徇私舞弊,不严守选举标准,那么推举方式就容易产生弊端。

考试方式看重选拔者的学识,学识能力的考核,可以制订合理的考核评判标准,可以建立考试制度,更能体现公开、公平的选举精神。

但是。

如果考试内容不切实际或考核评判标准过于死板,那么,即便做到公开、公平,也不能获得真正的人才。

12、★比较秦朝和隋朝:

(课后p8)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力、兼并混战的局面,第一次实现全国统一

结束了自西晋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制度

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郡县制

1、三省六部

2、科举制

伟大工程

长城

运河

灭亡原因

1、法律严酷

2、兵役、徭役繁重

1、苛政猛于虎

2、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影响

1、汉承秦制

2、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1、唐承隋制

2、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2、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人物是:

魏征。

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选贤用能。

3、★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①改革赋役制度方面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

4、★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评价:

答: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①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伟大,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目光远大,认识深刻;②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注意“戒奢从简”;③他还注意任用贤才、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容人的气度;④他所统治的政治清明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总之,唐太宗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廉价,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5、★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你对哪位皇帝评分最高?

(课后p12)

答:

他们的共同点:

①富有才干;②英武果断;③勇于创新。

他们的不同点:

①秦始皇统治手段过于严厉,比较残暴。

②汉武帝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一面,虽有巩固国防、开疆拓土之功,但耗用民力过度给社会带来危害,好在尚能悬崖勒马。

③唐太宗则统治开明、宽容一些,能虚心地纳谏,容易听进意见,对民族关系的处理,主张“华夷一家”,尤为可嘉。

三、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1、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历史将她统治的时期称为“武周政治”,这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是武则天。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答:

①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②重用酷吏,打击反对派;③大力发展科举考试,创立殿试。

④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省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评价武则天。

答: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当政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她的统治实现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皇帝。

4、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但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怠于政事,淫于酒色,出现天宝危机,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5、★“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答:

①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②玄宗个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6、★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

答:

①农业生产方面,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②手工业在种类、规模和技术方面都超越了前代,典型代表是唐三彩(以黄、绿、蓝等为基本颜色的彩陶制品);③唐代是继汉代之后的又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7、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在唐代,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饮茶风俗风靡全国是在唐代。

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四、唐代的边疆各族

1、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唐朝政府才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建立了许多“羁糜州”,它的建立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朝政治开明的特色。

隋唐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漠南地区的东突劂势力最为强大。

唐朝派军扫平东突劂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

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7世纪时,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3、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

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称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4、★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答:

①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②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③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许多工业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④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女性,她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五、唐代的在海外文化交流

1、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2、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又称三藏法师。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他西行到天竺取经,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

他的经历被编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的重要书籍。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

3、唐玄宗时,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

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

他被尊称为日本律宗初祖,至今,日本唐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的坐像。

他带去了大唐先进的文化,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4、唐朝时候,日本先后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交流。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日本社会进步的使者。

5、★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答:

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②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③发达的海路交通。

6、★简述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答:

①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他们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创制了日本文字。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学和唐朝的文化;

②新罗也派使节和留学生来唐学习中国文化,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③唐朝高僧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

一、辽、宋、西夏、金并立

1、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辽朝统治者在其管辖地区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政策。

2、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寇准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北宋、辽、西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出现了杨家将等抗辽英雄,后来宋辽之间在1005年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友好关系。

4、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立为大夏国皇帝,建立都城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5、11世纪,活动在东北的女真族完成统一,1115年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攻破东京,金军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和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变”。

6、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7、杨业是北宋著名的抗辽将领,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岳飞和韩世忠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

由于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的意义:

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8、金朝和南宋都不堪承受连年战争,1141年末,双方达成绍兴和议。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成为定局。

2、★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

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②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3、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使得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以南。

茶叶成为了南方重要经济作物。

4、宋代,人们把煤称为石炭,并且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同时在金属冶炼中,铁和铜不论质量还是产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宋代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5、宋代时,南方丝织业发达,两浙地区的丝织产品居全国首位,在江浙地区,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成为“机户”。

南宋后期,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6、宋代制瓷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宋朝中国陶瓷制作精美,畅销世界各国,因此中国被为“瓷之都”。

此外,宋代的造船技术也居于世界前列。

7、宋代商业繁荣,内外贸易空前活跃。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的“会子”也是发行量很大的纸币,与铜钱等并行使用。

三、宋代的城市生活

1、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地主;而被统治阶层包括“四民”,指士、农、工、商。

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

2、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杭州都是人口100万以上的大都市,平江府、鄂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也都成为了雄居一方的城市。

3、宋代,麻布是大众化的衣料,丝织品主要由富家享用,棉布也成为衣着原料。

【衣】

4、宋代,北方主食粟麦,南方以稻米为粮;肉类方面,北方以羊为主,南方以猪为主;茶和酒是最重要的饮料。

【食】

5、城市民居以瓦房为主,农村则多茅屋,起居完全采用垂足而坐的方式,靠背椅和高桌子是最时尚的居室用具。

【住】

6、宋代市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推动的独轮车和畜力车,轿子则是官宦士人的代步工具。

【行】

7、宋代市民文化生活呈现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趋势。

瓦舍勾栏作为市民的娱乐中心遍布各地,为市民提供各类观赏性的文娱演出,如说唱、舞蹈、杂技、戏剧等。

8、我国宋朝的传统节日有:

立春、社日、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宋代民间最重视的三大节是:

元旦、寒食、冬至。

今天还保存下来的节庆活动:

春节、元宵、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等。

9、宋代市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主要有武术、相扑、球类和水上运动。

宋代城市风行蹴鞠运动(类似今天的足球运动)。

今天的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

10、★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

商人及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的科举制则放宽了尺度,允许商人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

这些说明了什么?

你若是当时的一个应试举子,对政府的这一举措持何态度?

答:

隋唐科举制的规定,表明官府对商人采取政治上歧视的政策,反映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压制。

宋朝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表明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11、★你能描述宋代士农工商的生活状况吗?

答:

宋代的统治阶级包括皇族、官撩;地主。

士农工商是社会的中间力量,是社会的主干。

①“士”指读书人,“士”普遍受到尊敬,社会地位较高。

因为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兴科举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身份的限制,“士”是国家官僚阶层的后备军。

②“农”指农民,有自耕农、半自耕农、无地佃户之分。

他们是国家赋税傜役的主要承担者。

自耕农、半自耕农都有或多或少的生产资料,可以过着给自足或维持温饱的生活。

而佃户没有土地,只能靠承租地主的土地生活。

受的剥削较重;基本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③“工”指各种手工业者,这个阶层人数不少,多集中于城市、集镇。

他们们依据所从事的职业分成不同行,每行推选出行首,一般由行首出面揽活,他们受雇一天即付一天工资,人身相对自由一些。

④“商”指商人,有坐商和行商之分,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认为经商是可耻之事,商人的地位开始提高。

四、元朝的统一

1、铁木真是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杰出首领。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大汗国。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定都和林。

成吉思汗时,创制了蒙古族文字。

2、1227年,攻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死;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手灭金

3、1271年,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它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商业大都市。

在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丞相文天祥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流亡政权,统一全国。

5、元朝统治带有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表现在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管辖;还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6、西藏、台湾成为正式行政区是从元朝开始的。

7、★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①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则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等杂居相处;③中外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8、★忽必烈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

①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

②经济上推行重农政策。

下令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

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

还命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影响:

为了对全国进行有效控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如当时元朝人所颂扬的“上视汉唐极盛之数,无以加此”。

第三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

一、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1、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史称明太祖。

明朝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加强专制统治,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军事);在中央,罢中书省,废宰相制,改设内阁,通过“票拟”、“批红”程序加强皇权。

2、★明朝(明太祖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③用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负责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④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用“八股文”。

3、★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

①为了继续加强皇权,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②清朝统治者还从诗词文章中,罗织罪状,大兴“文字狱”。

4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他们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打击异端思想,以维护皇权。

5、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改名为“清”;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而后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入主中国。

6、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军机处逐渐成为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和发布命令的中枢。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7、中国历史上对于片言只字捕风捉影,大搞文字狱的,就是从朱元璋开始。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二、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1、明朝中期,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日本海盗)侵挠东南沿海地区。

明代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抗击倭寇的侵扰。

他训练的新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

先后荡平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倭寇,被誉为抗倭民族英雄。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戚继光曾经加固过长城。

2、明朝时(1624年)荷兰侵占我国台湾,清初(1662年)郑成功率军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收复台湾的意义是:

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3、★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用史实证明此论断。

(课后P78)

答:

①三国时期:

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开始大陆与台湾的大规模交②隋朝:

朱宽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流求)③元朝:

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④清朝:

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康熙时,台湾归于清朝版图,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⑤二战后:

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事实。

陈水扁散布一边一国论、搞台独,这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是分裂国家、危害人民的行为,是所有中国人民及海外华人绝不答应的。

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活动,也坚决反对国外任何势力支持台独活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中国必将统一!

这是历史趋势,人心所向,不可逆转。

4、★明清时期中国军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主权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

①戚继光抗倭;②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③清朝康熙帝时取得两次雅克卫反击战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④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段边界

4、17世纪40年代,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地区,修建城堡。

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多次打败沙俄侵略者。

在沙俄侵略军两次被打败的情况下,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的。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它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5、★《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

①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的主权,都是中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