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450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1mm=1000μn    lμm=1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

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       lmin=60s

7、运动的快慢: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8、求平均速度:

v=s/t 

8、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注:

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

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

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

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

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

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

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

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

(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声音的高低。

1、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就高。

2、频率: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1)单位:

赫兹,简称赫。

(2)单位符号:

Hz。

3、音调由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1)次声波:

频率<20Hz

(2)超声波:

频率>20000Hz

5、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与人不同。

6、声音的波形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7、弦越紧(或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二、响度:

声音的强弱。

1、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由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也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三、音色:

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

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

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四、乐音和乐器

1、乐音:

听起来悠扬、悦耳的声音。

2、乐器:

振动时能发出乐音的器具。

分为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六、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声音的分类:

1>、乐音:

听起来悠扬、悦耳的声音。

2>、噪声:

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

乐音和噪声比较

(1)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时发出的。

(2)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

2、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常见噪声来源:

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

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

0dB指刚刚引起听觉;

5、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6、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

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七、声音的利用

1、传递信息

(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

2、声可以传递能量

(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温度计的结构:

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和刻度。

2》、常见的温度计: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注:

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6℃读作:

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

3、使用温度计之前应:

(1)观察它的量程;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即分度值(3)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4、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5.体温计的温度范围:

35℃-42℃,(寒暑表的测量范围:

10—50℃)

 ①体温计的结构特点:

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

(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分度值是:

0.1℃

②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一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体温计在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人体)。

6.物质存在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有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

7.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二.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

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

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时,

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

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

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三.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固现象:

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

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四.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

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

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

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

-1820C时,氧为气态。

-1840C时,氧为液态。

-2190C时,氧为固态。

-1830C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

(水沸腾时,保持在1000C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0C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

酒精沸点为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