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4339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公共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公共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公共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公共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全.docx

《公共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全.docx

公共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全

2010年南京班《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第1章

1.试比较政府、市场与社会三种力量与机制的作用。

为何说对三者关系的认识为改善公共管理拓展了新的视界?

政府机制依靠权力驱动,其运行主要基于制度规则、程序与等级控制,强调命令与服从。

政府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对市场进行规制和调控;2、对社会实施有效管理,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扶助弱势群体。

市场机制依靠利益驱动,其运行基于交易、竞争的方式。

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2、通过其良性运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基础;3、有助于政府机构改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效能,提升政府运行效率;4、市场力量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保障社会产品的供给,市场机制的引入和运行锐化和强化社会的竞争力与创新力。

社会机制依靠共识驱动,其运行其于价值的认同、沟通互动与协商合作的方式。

社会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社会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使政府取得合法性,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制约促使政府正确履行其使命,恪尽职守;2、社会对市场经济的参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的监督使市场得以有效运行,并防范和遏制其弊端。

构成现代民主社会的这三种力量和机制——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只要有一者居于支配地位,社会秩序、民主和正义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只有充分发挥这三种机制应有的作用并且实现良性的互动与制衡,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和谐。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不断渗透进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复杂,也使得社会的不可治理性问题日益凸现。

由于社会所面临的公共事务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政府事实上已经无法成为唯一的社会治理者,它必须与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合作,依靠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来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只有从社会力量基本构成的视界看公共事务管理,从而把握社会运行的基本驱动力量的多元要素——政府、市场与社会在公共管理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及其互动制约的关系,才能摆脱传统的基于政府单一权力中心和权力单向度运行的分析模式,从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视界来探讨公共事务管理的各种问题,从而以这样一种全新的视界为解决复杂的、甚至已被一些论者称为已凸现“社会不可治理性”的公共事务问题拓展治理之道。

2.如何理解社会不可治理性问题?

请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社会不可治理性,是指一个政府无能力就某个问题采取有效的行动。

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也产生于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然后,在使用“不可治理性”这一概念时须十分谨慎,因为它会导致人们回避真正的问题——政府治理能力的缺失。

正如德洛所指出,使用这一术语不仅常常不正确而且危险——不正确是因为所谓的社会不可治理性通常是政府无法进行自我调整以应对变化的形势;而其危险性则是因为它为政府的治理能力不足提供辩解和托词,并把指责的矛头引向社会。

现在真正注意的问题是:

由于社会所面临的公共事务问题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政府事实上已经无法成为唯一的社会治理者,它必须与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合作,依靠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来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如前所述,政府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都十分有限,社会问题愈是复杂多变,社会利益愈是多元分化,政府愈是要改弦更张,走出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政府权力单向度运行或单边运行的误区,激发和促进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责任性和驱动力,建构和运行公众参与的制度平台,推进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任凭共治。

或换言之,需要以公共管理的新理念新思维实现共同治理。

联系实际分析略。

3.什么是政治合法性?

如何认识改善公共管理与增强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关系?

政府合法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1、形式上的合性法,即合法律性;2、实质上的合法性,即政治学意义的合法性,包括三个层面:

(1)执政党或政府的政治理念与意识形态得到认同和支持;

(2)其制度和政策得到认同和支持;(3)其施政行为及其结果得到认同和支持。

公共管理合法性主要源于其合法性,因此坚守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取得合法性的基础。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其利益取向的公共性。

这表明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社会公共组织要以其所实施的公共事务管理去推进、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这样的公共利益指所有公民的共同利益,既包括所有公民共同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也包括每一个个体公民的合法利益,而不是指向任何一个特定的阶层、阶级和群体。

政府的存在是受托于全体人民以管理公共事务,它应该致力于实现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作为某一个特定阶层或群体的实现其意志的工具。

进而言之,公共性的宣示表明,公共管理不是一种统治方式,不是一种政治控制的方式,而是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

二是其公共参与性。

公共管理的实施主体不仅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官方,还包括政府体制之外的其它社会组织及公民。

总之,政府只有致力于改善政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改善政府形象,提升政府的运行效率和效能,才能够获得或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第2章

1、试分析公共管理理论发展变迁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从广义而言,公共管理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其主要发展进程历经前工业社会的统治主导型模式、工业社会的管理主导型模式,现正转向服务主导型模式的治理。

产生的背景:

(1)社会出现了对公共物品进行管理和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以及相应产生的建构和维系公共秩序的需求,就产生了公共权力,也就有了公共管理行为

(2)公共权力的产生并非一开始就是暴力机构(3)私有制的发展,带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利机构,或者说国家也就应运而生,公共管理的持续和发展具有了必然性。

从严格意义或狭义而言,公共管理是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勃兴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范式和研究领域,是在这一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学科。

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

(1)从学术背景或社会思潮看,传统的行政国思想受到了持续批评,人们努力寻求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新途径

(2)从时代条件看,世界文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改变了人类活动的环境,人们依据原来的社会机制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受到了挑战(3)从引发改革的触发性事件看,政府危机导致了“不信任时代”;导致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兴起的时代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

(1)政府规模的广张和政府角色膨胀导致公众的不满

(2)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3)社会问题和政府治理失灵导致政府合法性危机(4)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运动的影响。

 

2、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

一、传统公共行政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各国工业化的推进,为适应工业时代的政府管理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重视行政组织的改进,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完整与统一,并以行政效率的实现作为最高目标。

其基本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1、强调行政管理的一般性或普遍性原则。

该学派认为,在行政管理领域,存在着一整套与其他科学相类似的普遍性或一般性原理。

传统公共行政学者们一方面要使行政管理的研究领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由于受科学管理学派追求管理的一般原理的示范性影响,所以大都愿意致力于一般行政管理原理的研究。

2、行政官僚价值中立原则。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强调行政官僚应恪守价值中立原则,公务员不应该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公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政治领导者的蕨裁决,并且相信这些裁决的正确性,行政部门处于政治领导的正式控制之下,由常任的、中立的官员任职,不偏不倚的为任何政党服务,并执行政治官员制定的政策。

3、强调以效率原则作为公共行政的最高标准。

对于传统公共行政学者来说,效率不仅仅是手段,而是一种目的,一种价值观,是评价政府行为的最高准则,公共行政应该围绕“促进政府管理变得合理化合高效率”而展开。

二、新公共行政的观点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公众关于社会公平与人权的价值观,1968年明诺布鲁克会议主张,以参与、一致同意、共同理念、互信、甚至“人类的爱”等思想为基础,开创美国行政学的新时代,竖起了新公共行政的旗帜。

新公共行政理论以政府及其官员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作为核心内容和关键性问题。

不仅认为公共行政应当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更强调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社会公平加入到传统的目标和基本原理中。

新公共行政在对传统公共行政批判的同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1、新公共行政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框架。

他们认为这一跨分不可能实现,现实的政治与行政总是高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行政体系有利于政策制定之外的状况根本不存在,因此,新公共行政主张跳出研究行政程序的狭窄圈子,致力于相关问题的公共行政研究,注重公共行政的政策研究及其政治性。

2、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了民主行政的思想,认为政治民主与行政民主并重,注重行政过程的价值和伦理因素。

3、新公共行政学批判把效率作为公共行政的头号公理,强调应该把社会公平放在首位,同时也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和统一。

4、注重行政过程中的价值和伦理因素。

1968年明诺布鲁克会议提出,公共行政学应将道德价值观念引入行政过程分析,行政活动要更多的关心社会公平、代表性、回应性、责任性和参与等方面的价值问题。

5、重新探索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视角和演进的途径。

新公共行政提出,公共行政组织理论不应当之研究政府系统的“组织内部”,而应当进一步研究对社会的管理及其基本运作过程。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掀起的一场政府改革大潮。

这场改革大潮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逐渐产生了一些关于公共管理的新理论,继而在20世纪的90年代发展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国际思潮。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共行政的理论模式是一次深刻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主体的广泛性。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之一便是其公共参与性,实施主体不仅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官方组织个公共部门,还包括政府之外的其他公共组织。

重在推进和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以救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

2、公共管理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运用于公共部门,强调以市场机制来促进和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

3、公共管理注重管理外部环境,实现由内部取向转化为外部取向的变革,又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向重视取得的成果和目标。

4、公共管理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特别强调管理者的责任,要求实现经济、效率与效能,同时也重视公平、正义与民主,要求实现4E+D的价值目标。

5、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并在政府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4章

1、如何理解政府职能的基本内涵?

(书P157)

广义上的政府泛指一切国家政权机关,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一切公共机关。

对政府职能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政府职能是满足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

政府职能与其他组织的职能相比,因其公权地位,其职能对象只能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以及与公共福祉利害攸关的社会事务。

其次,政府职能的界定和行使必须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前提。

经济和社会的运行发展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领域对公权介入的程度和方式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政府职能的行使必须有明确的范围和边界,并由宪法和相应的法律作出规定,不能恣意扩张。

第三,政府职能是政府作为公权的代表者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应承担的政府职责和功能。

政府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应管什么、管到何种程度及如何去管。

政府的功能表现为政府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应发挥的作用,二者是统一的。

第四,政府职能的行使必须有相应的资源以维系其合法性、权威性和可持续性。

政府的职能的确立和行使除了需要取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授权即合法性外,还必须拥有其他资源的支撑,如政治资源(包括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即实质上的合法性)、财政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

 

2、政府失灵的原因、主要表现及矫正措施。

(书P170-P186)

答:

政府失灵是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干预过多或干预不力,或实施了错误的干预,其结果不但没有很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反而造成政府或是规模过度扩张、寻租活动增多、交易成本加大,或是政府管理失效或低效,社会经济效率低下,社会资源难于实现优化配置。

政府失灵既是由政府组织自生的内在缺陷所致,也与政府官员操作不当相关。

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即使政府是公正无私的,也会因为判断和技术能力的原因影响干预结果。

2.政府实际上并不是公正无私的,组成政府机构的各层官员也是“经济人”,政府自身也是利益群体。

3.政府是最大的垄断者,因而对经济效益的实现往往缺乏决定性的驱动力。

4.政府成本与收入的分离使政府缺乏竞争机制,导致官僚机构低效率。

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失灵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政府政策与工作的低效

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由于价值偏移或限于能力,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不是最优政策,即这种政策不能确保最优化配置资源。

政府工作的低效率是指政府机构及其官员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服务理念缺失,法治不彰,问责乏力。

2.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

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指的是政府部门及其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

3.公共产品供给低效率

由于仅由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没有竞争性,以及政府官员的“经济人”本性,使得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也难以高效配置资源,容易产生公共产品过剩和成本增加现象。

4.寻租及腐败

寻租也是腐败活动的一种。

权力寻租活动是指权力控制者借助权力寻求和获取个人最大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寻租活动存在的前提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

政府失灵的矫正有如下一些措施:

1.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就是要真正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切断政府官员行政干预的渠道。

实现政府市场化改革,政府可以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政府人员雇员化两个方面有所作为。

2.分权

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政府向社会组织分权;其二是政府系统内部的分权;其三是政府体制中自上而下的分权。

3.厉行法治和道德教化

厉行法制对于矫正政府失灵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但也应当确立这样的理念,即对于政府官员行为的引导,劝善应重于惩戒。

4.促进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

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批评权和参与权是防止和矫正政府失灵的重要保证;促进公民的参与,促进公民社会与政府的互信和良性互动,实现合作共治是矫正政府失灵的必由之路。

 

3、为什么说权力寻租活动会导致对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极大破坏?

(书P177)

答:

权力寻租活动是指权力控制者借助权力寻求和获取个人最大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寻租活动存在的前提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

权力寻租活动对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寻租者为获取租金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等交易成本,政府为应付这种行为也要付出交易成本;

2.寻租者的租金实现是以其他相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这一代价一般大大超过寻租者的租金所得,因而导致公共利益的净损失;

3.寻租活动严重破坏市场协调机制,导致市场配置资源低效或无效。

第8章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要绩效标准,以及影响和制约公共部门绩效的主要因素。

答:

目前西方国家管理实践中一般采用“3E”标准:

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或译为效能或效果)。

一些学者建议再加上公平(equity),成为“4E”。

经济标准关注的是成本的付出是否最小化,是否按法定的程序花钱。

效率标准关注既定的投入产生的结果。

效益标准即在一定的工作量完成之后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公平标准关注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受众,包括团体或个人,是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尤其是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必要的服务。

影响和制约公共部门绩效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因素。

(1)政治制度和法制环境。

良好的政治法治环境,可以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对行政绩效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

(2)经济体制的类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虽然已实施多年,但旧体制下所形成的不注重经济效益,不讲行政效率的情况有相当程度的存在。

(3)文化环境。

大众传播媒介监督体制不健全,行政机构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都存在着许多缺陷,也会使公共部门的绩效受到影响。

2、管理机制因素。

公共部门有一套自己的体制和制度,用以维持部门的运转和发展。

这种结构性的体制对于绩效往往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

(1)政府的活动受资金预算的限制。

政府部门的资金来源于政府部门的预算,当某个公共部门降低成本时,就会面临着这样一种风险,即中央预算部门及更高行政官员会由此得出该机构所需资金减少的结论,并将资金分配到其他“需要”的地方去。

(2)政府部门的权力也受到限制。

政府部门在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方面的权力是极其有限的,不能对剩余的收入进行自由的分配,剩余的收入只能通过有权机关进行统一分配,剩余部分只有一小部分由产生剩余收入的部门支配。

3、公共部门服务人员自身素质的因素。

(1)服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影响。

服务人员行政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效率和服务水平。

没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没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人员的工作很难取得较高的绩效,效率和效益都要受到消极影响。

(2)公共事务层出不穷也纷繁复杂,对服务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服务人员的语言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否则会制约公共部门绩效水平的提高。

(3)服务人员主观上排斥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将使服务人员承担更大的成本,因为旨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出的绩效管理使他们面临着被降职、被裁员等惩罚的风险,并且现有的预算制度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收益,反而被惩罚。

在这样的情况下,服务人员将选择抵制绩效管理而不是配合绩效管理。

 

2.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障碍。

答: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市场产出的公共部门的产出大多难以量化。

首先,公共部门一般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这种服务是无形的,而且也缺乏来自市场的反馈信息和可比较的成本效益方面的数据。

其次,公共部门具有垄断性和非营利性,其产品和服务并不进入市场的交易体系,要对其准确测量在技术上有难度。

再次,即便绩效可以量化,但以量化形式表现非市场产出的公共部门绩效是否适宜也需要考虑。

2、公共部门目标的多元性和模糊性

公共部门的目标经常是多元的,不仅要追求效率,而且更要追求诸如自由、平等、公平和民主等多方面的价值目标。

这些目标一般都较为抽象笼统,通常可以明确定性却难以清晰表述。

目标的多元性会带来绩效评估的困难,而目标的模糊和目标之间的冲突矛盾和价值排序问题会进一步加大这样的困难。

3、公共部门难以用统一的绩效指标体系来衡量。

公共部门是由多个承担着不同功能的机构构成的,难以用统一的绩效指标体系来衡量不同机构的绩效,其次,同一功能的公共组织也有差异,公众对绩效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期望值,并且难以用具体数据来衡量。

4、组织的障碍

首先,绩效管理要取得显著的成效,取决于组织是否拥有从事绩效管理能力的专家。

其次,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地址也是实行绩效管理的组织障碍。

再次,是官僚制组织文化的障碍。

5、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完善

绩效管理必须依靠重组和完备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但目前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系统尚不完善,表现为:

1、信息收集困难。

信息的不充分、不完备就会无法真正反映组织的实际绩效。

2、信息沟通存在障碍。

由于受制于信息传递渠道,上下组织沟通存在信息传递失真的可能,公众对政府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也存在着障碍。

 

3.联系实际,探讨改善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路径选择。

答:

第一,要不断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衡量的指标体系。

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设计也应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设计出最能测量政府工作成果的指标体系。

从有利于改进组织管理、改造业务流程、关注绩效结果三个方面入手,建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经济指标、效率指标、效益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第二,要更加明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项目。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项目的绩效审计制度,更好地对政府绩效进行监督。

当前,我国政府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成本过高,而政府成本过高的原因又突出表现在公共支出项目不明确,行政管理费用不正常增长,浪费型公共支出过多等方面。

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实行政府支出绩效审计制度,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步加大效益审计份量;要压缩和控制行政事业费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规模,,确保政府支出更多地用于公用事业与教育、社会保障事业。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机制和公共服务责任机制。

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公共部门之间的沟通。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有效行使职能的强有力的工具,为政府绩效管理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载体。

一方面,电子政务的信息网络使得行政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及时,反馈渠道更为畅通。

电子政务打破了传统的政府金字

塔式的管理层级结构,使政府的组织结构出现扁平化趋势,使执行层与高层决策层可以直接沟通。

同时,它又为公民广泛、深入、普遍的行政参与开辟了道路。

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为政府绩效管理朝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支持。

“网上政府”有助于改善政府的决策,尽量减少相应的成本;政务公开,增强了公共部门管理的透明度,促使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及时沟通反馈,减少公共部门决策的盲目性、主观性,提高公众对其决策的理解度和支持率。

第四,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系统。

首先应组织专门力量,收集国家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和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归纳、整理和加工,根据国家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政策,制定出应用于绩效管理的相关指数、指标和标准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及时予以调整、充实,为评估工作对有关材料的收集与查询提供方便。

其次应建立有效的评估信息传递网络,把绩效管理的结果尽快反馈和扩散给有关各方,再次是要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把国家各项公共项目的实施结果、实施过程的监测数据、已开展的评估工作的资料、有关各地方和各部门乃至全国性的统计指标和数据等,汇集形成全国性的绩效管理数据库,实现评估信息系统网络化。

第五,要全面提高公共部门领导者及工作人员的素质。

首先必须提高公共部门领导者的素质,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思想好、能力强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对素质差、不称职的领导者,要及时撤换,改变过去实际存在的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领导干部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和领导艺术。

其次是要利用各种途径对一般工作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业务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把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放在与之适合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扬长避短。

再次是要改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制度,要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办法吸收社会上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共管理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实现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奋斗。

第11章

1、联系实际,分析公共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及防范其异化的可能方式。

答:

公共权力异化就是指在公共权力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背离其本质规定性的行为,其中某种或某些力量、或是整个权力的运行及结果与公共权力的本质规定性相悖,或是蜕变为公共利益的对抗力量。

公共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

1、政府作用的二重性;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掌控者在权力的运行过程中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身份,政府官员虽然有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意愿,但这种愿望不过是他每日面临的许多诱因之一。

一旦为自身谋利的欲望成为更强有力的诱因,那么这一诱因很可能压倒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愿望,从而使公共权力的运行背离公共的性质,导致公共权力的异化。

2、政府官员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属性;人受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