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4081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201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系: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

(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2)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10、(选)发展: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

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1、(选)真理: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22、(选)真理的绝对性: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27、(选)生产力: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选)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实质:

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一定要适合”表明: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1、(选)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32、(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4、(选)资本原始积累: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36、(论)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性):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后果(消极性):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7、(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38、(选)垄断:

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多选)常见的垄断组织: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39、(选)经济全球化:

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

 (多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0、(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发展中国家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3)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4)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筆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

  消极后果: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抖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4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或多选):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⑸政治制度的变化。

  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3、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44、(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度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它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苏维埃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45、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理论思考,提出许多论述: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46、(多选)苏联模式基本特征:

(1)经济方面:

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2)发展战略方面:

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3)经济体制方面:

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4)政治方面:

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4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心主义则相反。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其发展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自觉投身伟大的社会实践。

  第二,它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存在于人的感觉之外,但能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和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哲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唯心主义。

第二,强调物质的可认识性,批评了不可知论。

第三,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或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从而对物质概念的机械片面理解。

第四,把实践纳入物质观,实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唯心主义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无运动的物质,它们的共同错误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所有的事物在所有的时刻都在运动。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二者是不同的。

二者的统一是: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静止,在静止中把握运动,把变与不变辩证地统一起来。

形而上学、绝对主义者夸大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