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3634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观察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堂观察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堂观察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堂观察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堂观察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观察表.docx

《课堂观察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观察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观察表.docx

课堂观察表

月庄政史教研组专题一研讨

组员:

 马光伟

一、学习内容:

远程研修问题解决任务单

希望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

解决初中思品情景素材置换与应用问题。

素材置换指:

把教材上的抽象知识和过时的素材,换成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事例、带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国内国际上的时政热点、各种各样典故、故事等

素材应用指:

运用新素材,创设新教法,通过教学情境的熏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消化知识。

总之,做到“以旧换新、活学活用”。

对问题及原因的剖析

1、解决课本素材陈旧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问题。

本问题的解决旨在引领思品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意识,从而能够灵活置换与运用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学习。

2、解决教学模式僵化,课堂实效亟待提高的问题。

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创设生动的场景。

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

解决策略:

首先研修组讨论制订磨课计划。

计划制订后,上课老师要经历基于个人经验的初始备课、同伴互助的协同备课、课后的实践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群组老师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分工观课、课后评议等研讨活动。

难点在于:

教师难在理解认同。

教师研修规范化、信息化、精致化的新要求与原有观念、经验和思维方式、研修习惯会有反差。

下学期问题解决的磨课安排

新学期我校政治组混合式课例研究的校本研修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

设计教案(2014.10.08)

第二阶段:

课堂试讲(2014.10.15)

第三阶段:

修改加工(2014.10.22)

第四阶段:

正式讲听(2014.10.29)

五阶段:

集体评课(2014.11.05)

第六阶段:

总结反思(2014.11.12)

备注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二、研讨:

组织大家结合本次研讨课的实际观摩评价,重点突出组织和实施过程、活动结果分析和课堂效益提升度数据、每人必须认真写活动反思,力促教师主动汲取去思索、内化,做课程改革的先锋。

月庄政史教研组专题一研讨

组长:

张文妍

一、学习内容:

远程研修问题解决任务单

希望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

思想品德课怎样在小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

对问题及原因的剖析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讨论法被广泛引入,但是能体现讨论的真正意义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需要进一步探讨。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讨论目的不明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讨论的问题缺乏讨论的价值;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有效引领;教师即时性评价不能随堂呈现。

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

要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及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精心准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谈论问题。

运用教学机智,学会调控课堂;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保证课堂讨论实效的关键;梳理概括,巩固提高,让课堂有效。

下学期问题解决的磨课安排

初步分为三步:

第一步(9月份):

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根据具体的课堂深挖存在问题。

第二步(10月份):

针对课堂教学梳理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对策,修改教案,进行第二轮示范课。

第三步(11月份):

依据国培经验进行三次磨课,完善上课,总结交流

备注

听取专家建议,借鉴专家在课堂讨论教学方面先进教学经验做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完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二、研讨

提出的问题很具有典型性,是一线教师常见的问题。

原因分析深刻透彻,策略得当,可操作性强。

相信通过校本研修会取得良好效果。

 

月庄政史教研组专题一研讨

组员:

杜更成

一、学习内容:

远程研修问题解决任务单

希望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加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对问题及原因的剖析

1、问题设计缺乏价值,深度不够,讨论目的不明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2、分组简单、机械,讨论流于形式,学生自主预习不够充分,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缺乏有效引领。

3、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力度不够,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

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

1、精心设计问题,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体现社会热点焦点,提供学生的质疑空间;

2、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3、指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参与的次数、发言内容进行统计考评。

下学期问题解决的磨课安排

1、九月份第一、第二周研究、制定计划,形成混合式课例研究方案。

2、九月份3、4和10月份第一周开始第一次备课、磨课、上课、评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既定的方案,开展基于基本问题解决的三次备课两次打磨混合式研究。

3、十月中旬至十一月初,采用一人一课的形式,用《生活中有是非善恶》这节课课承载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

在前两次备课、磨课、上课、评课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课例研究成果。

备注

二、研讨

课堂教育生活化,寓教育于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问题”的确立能够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对问题及原因的剖析”符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问题解决的策略的选择”,既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次分明。

在“营造民主安全氛围”环节中,注重了学情分析,特别关注到了困难学生,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磨课时间安排要提前。

月庄政史教研组专题一研讨

组员:

张文胜

一、学习内容:

远程研修问题解决任务单

希望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

如何设计一份实用的导学案

对问题及原因的剖析

由于学生接受的知识零散,教师又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会出现教学内容偏离轨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

1、精心设计导学案,教师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单一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2、认真对待磨课过程,经过反复磋商,最后形成一份实用性强的导学案。

下学期问题解决的磨课安排

新学期第5周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混合式课例研究,

用《辛亥革命》一课承载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

二、研讨:

让导学案真正的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重点看教师导学案设计的内容是否切实可用于自己所教的学生。

一个好的导学案确实能提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月庄政史教研组专题研讨

组员:

马光伟

举手之劳,利在大家

-------《做大自然的朋友》实践活动探究

【问题描述】

众所周知,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作为思品教师,在讲授这一课题时,我经常会用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和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

可是多年的教学,我发现,课堂上刚刚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可是课下有的学生依然随处扔垃圾或随意毁坏花草树木,压根引不起他们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真正关注,没有达到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

作为多年的思品教师,我一直认为这门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精神境界和德行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课程标注理论分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践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

课程标准的上述表述为我们思品教师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自觉行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解决策略】

(一)理论指导:

1、关心环境问题,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维护小区良好的生活环境。

2、主动在社区中进行环保宣传,形成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3、尽自己所能劝导、制止一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二)具体要求如下:

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1、以村子为单位,去村子中捡拾垃圾。

活动期间要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并观察了解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2、组织学生进行废旧电池的回收活动,这个可以以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小组。

3、组织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在学校和政府驻的精心进行环保宣传以及不文明行为的制止。

4、将活动收获或感悟制作成PPT与班级同学共享。

5、发起倡议,在课堂上以班长为倡议人向全班同学发起倡议: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朋友。

让我们的心灵充满关爱,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关爱大自然,善待朋友,你、我、他携起手来,现在就行动,大自然讲回报给我们更加美丽的生存空间”。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说我会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同时也使学生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完全被激发出来,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总之,实践性学习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就力求倡导思品课教育的实践性,提倡教师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提高。

 

月庄政史教研组专题研讨

组长:

张文妍

问题描述

案例:

八年级第一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本课的课标要求是: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明确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而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在父母过度精心照顾下成长,视父母的关爱为理所应当,只知索取,缺乏感恩之心更无回报之举,许多初中生不能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缺乏孝敬父母的想法和愿望,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代沟问题,进而在行动上表现出对父母的不理解、疏远、冷淡甚至抵触。

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要帮助学生从情感上贴近父母,培养学生尊重、理解、热爱父母的感情,自觉地从行动上关心、体贴、照顾父母与长辈。

若谈考试知识点落实,也许少之又少,简单的不用讲,而我们思品教学难就难在这些众人皆知的大道理上,若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感到假!

大!

空!

丧失学习积极性,理解不到位,或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没有情感无所谓道德,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也是危险的。

举个例子我在课堂上曾发现有位被其他教师夸赞的“高材生”,不听老师讲解,不参与同学讨论,不看教材上那些寓意深刻的材料短文,不做各种实践性作业,掐去尾,背条条,背重点,做习题,当问他这是为什么?

”他的回答让我无语:

“那些太浪费时间,背点有用的才能考上高中”可见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教师的教学引导的方向、理念急待转变与提高。

理论分析

《课程标准》中提到思品课具有实践性,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旌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时应更多侧重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父母之恩,在实践中落实孝敬之义,在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感染他人,提升自己。

解决策略

《课程标准》中提到思品课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主要以参与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和活动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教育。

活动设计一:

照片展(时间的足迹)

活动指导:

要求课前与父母整理家庭相册,俩个专题1、从自己出生的第一张照片开始按时间的流逝选取各阶段的照片,如百日照、幼儿园生活照、小学时期照片、中学照片等要有代表性,有特殊意义包含故事的更好。

2、父母的照片三张小时候、青春时期、现在。

该活动必须与父母一起商量着完成,共同挑选愿意在课堂上展示的照片,配上简单的说明词,能在课上利用投影给大家展示。

设计意图:

本学科的实践性要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旌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该活动既是为完成本课教学的一个课前准备,更是一个引导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加强情感交融的实践行为引领。

教学现场描述:

课堂上,同学们争相展示,讲述与照片有关的记忆画面,活动开始,学生们好奇而又兴奋,课堂气氛热烈,但不多久,课堂渐渐平静了。

也许你会认为,作为指教老师,我该着急了,这不是冷场吗?

不!

我看重的就是这份平静,这就在我的计划之中。

为什么?

嘴不动了,大脑才开始思考,我环视这群刚才活泼好动的孩子,平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他们的内心。

看着自己那么幼小的生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为今天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青春飞扬的父母日渐衰老,学生怎么能没有点感触呢!

但我不急于点破,也不让他们讲,我要小心保护学生心里那一点点感悟,不让“知识点”冲淡,不要让考试来搅局,因为有的老师会把“孝敬父母”当知识点让学生背,教师如此急功近利,学生会怎样?

缺乏实践证明的理论是苍白的,是很难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道德品质,外显为道德行为的。

活动设计二:

两个永恒(时间的节点)

描述自己成长过程中关于父母记忆最深刻的时间瞬间,询问父母关于自己成长中记忆最深刻的事件,并与父母交流彼此记忆深处的永恒画面,当时的感受。

设计意图:

每个人都有些难忘的瞬间甚至是一生都存在于脑海的永恒画面,我常想我们普通人的一生,活在哪里,就是亲人朋友的记忆里,那里永远都有你的稚嫩、天真、青春飞扬,不管你是不是还在这个世界。

该活动设计就是唤醒沉睡的记忆,和父母交换彼此的珍贵记忆,找到曾经的自己、不了解不认识的自己,难道不是吗?

我们有谁会记得自己刚出生的模样,叫第一声妈妈的稚嫩,我们小小的一个举动给父母带来的感动是我们自己无法想象的。

通过该实际活动就是让学生与父母加深情感交流,旨在诱发、唤起学生以前的人生经历:

生病时妈妈的精心照顾,风雨中爸爸庇护,一些过往情景沉睡在记忆深处,重新唤醒时,则有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学生的反思而愈加强烈。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体验,促使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教学现场描述:

许多许多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而开心热闹、时而伤感沉重,甚至有的学生声泪驱下,检讨自己的叛逆给父母的伤害,感恩父母对自己爱的伟大,作为教师我还要用课本知识来进行说教吗?

活动设计三:

大、小、多、少(时间都去哪了?

活动要求:

课前一星期观察自己的父母,他们都在忙些什么?

做简单的记录。

课上,小组长发给每个同学一张A4的白纸,从中间对折,,折痕将纸平分为两半,请同学们在纸的左边填写父母为你所做的事,另一边写上你为父母所做的事。

教学现场描述:

活动开始不久,就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学生们写着写着,发现左边的纸不够用了,而右边的纸却怎么也填不满。

这在教师的设计之中,这摆在面前的事实难道还不足一引发学生的思考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设计意图:

将抽象比较形象化、生动直接的展示在学生面前,爱与被爱、得到付出,大、小、多、少!

时间都去哪里?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还没好好享受就老了。

活动设计四:

爱的表达——要求课下任选一首歌曲与父母一起学唱,分两组课上比拼,哪个队更有感染力。

《烛光里的妈妈》、《时间都去哪了?

设计意图:

艺术是对生命体验的表达,歌曲更是人们情感直抒胸臆的表现形式,极富感染力。

当动人的旋律响起,学生们轻轻跟着唱起,教室里充满了甜蜜的亲情,“噢!

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已变的不再挺拔,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此时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许多学生眼睛湿润了。

当唱到“相信我吧,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声音变得坚定,你可以感受到学生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决心。

情感教育的目标就这样在教学中设计的几个学生活动中实现了,没有教师的说教,学生自己教育了自己,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活动实践这一基本点。

活动设计五:

制定课下孝敬父母的具体行动,一星期后上交父母的认可书,就要父母的一句话:

我的孩子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教学任务完成。

老师要的不是分数,是父母的认可。

活动设计六:

通过网络、书籍结合自己感想完成拓展论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设计意图:

拓展延伸,推己及人,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实践行动巩固感性认知,升华为道德品质。

从实践到认知由认知指导实践,体现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落实课标要求。

 

月庄政史教研组专题研讨

组员:

 董珍

让实践性学习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一、教学问题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品教学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的有机统一”等特点。

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实践性。

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忽视了创设必要的道德实践的机会;行为指导上缺少道德实践的延伸,以及对实践活动的及时检查评价。

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但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又是一套;学生把理论知识背的很熟,但实际上却不一定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知行严重脱节。

二、教学理论分析: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

“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道德规范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他们的品质。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与启发学生的道德实践相统一,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丰富实践渠道,设置系列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对道德矛盾冲突的体验和探究,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三、问题解决策略:

1、课前实践活动

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打下基础。

如我在教学《共和国的巨变》一课时提前做了如下安排:

(1)走访身边的老人,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吃、穿、住、行这几个方面,让学生感受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图片。

(有关我国航空技术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国防事业的发展。

这节课,教师讲得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学生交流、分享。

由于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内实践活动

所谓课内实践教学,是指以固定课堂为教学平台开展的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最基本、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课堂讨论。

讨论是课堂实践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积极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在学习“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一部分内容时,结合课本内容,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1)在你的生活中曾遭遇过哪些突发事件?

(2)你是怎样处理的?

(3)你知道本地区的急救电话、报警电话、消防电话吗?

(4)房屋着火了,你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吗?

(5)遇到溺水者,你知道如何救助他吗?

(6)遇到地震你知道怎么办吗?

(7)在野外遇到雷雨天气怎么办?

(8)自己在家遇到家用电器着火怎么办?

等等,在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作些扩展,教师适时点拨。

第二,模拟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景模拟教学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模仿,扮演相关的角色,在感悟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如《文明交往三原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使他们在活动中直接感受到,在向别人请教时,应当用什么态度、语气,什么样的言行举止,并在评价中感受到讲礼貌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有利于由知到行的转化。

第三,经典影视、片段赏析。

在讲述“怎样承担自己的责任时?

”播放最美孝心少年赵文龙的生活、学习的视频。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赵文龙的担当,从而使自己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落实到行动中。

3、课后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

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

在讲完《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利用节假日为家里做四件家务:

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承担起家庭责任。

2、举办征文比赛。

在学生中开展以“担当”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使他们认识到要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即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又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3、开展福利院里献爱心,温暖孤寡老人活动。

向他人、向社会奉献一份爱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