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3625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docx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docx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

为政以德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一、重要语录摘抄

1.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要思想陈述

(1)“为政以德”: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

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

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

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参考:

不是。

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教什么?

教之以礼、信、孝悌。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材料1: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论语》14·5)

材料2: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13·6)

材料3:

逢蒙学射于羿,杀羿。

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

曰:

‘吾生矣。

’其仆曰: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庚公之斯至,曰:

‘夫子何为不执弓?

’曰:

‘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有删改)

(1)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

(1分)

参考: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之为误用。

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时的危害。

(3)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2)

参考: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分)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分)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

(1分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材料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1分)

参考:

季康子:

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

以德治国(德治)

(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参考:

比喻。

(1分)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

(1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1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二:

克己复礼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一、重要语录摘抄

1.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要思想陈述

(1)“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3)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三、课后练习训练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1分)

参考:

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3分)

参考:

①正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孔子认为“名”和“实”混乱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

(1分)②正名寄托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想用“名”(周礼怕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

③“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8)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谈你对孔子说的“礼”的理解。

参考:

①“礼”以“仁”为内核,孔子讲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分)②对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的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的礼仪。

(1分)③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1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三:

知其不可而为之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3)深刻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情怀。

二、重要语录摘抄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重要思想陈述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

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

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

四、课后练习训练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问于桀溺,桀溺曰:

“了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孔子是怎样理解桀溺所言之“津”的?

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

你赞同吗?

参考:

①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之“津”,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1分)②孔子怃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2分)③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做事情时应该艰苦努力,有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

(1分)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分)

参考: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

(2)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的行为的呢?

参考:

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四:

仁者爱人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忠恕”内涵,认清孔子“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一、重要语录摘抄

1.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要思想陈述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与“兼爱”: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三、课后练习训练

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仁者爱人》)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

”(子)曰:

“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3.22)

(二)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参考:

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参考:

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

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总问题。

(4分)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

“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

(1分)

参考:

“言必信,行必果”:

“为谅”或“谅”;“小人”:

“匹夫匹妇”。

(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

(3分)

参考:

①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

②他推崇真正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泽被后世的大人和君子。

③管仲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多次促成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保存中原文化,不以“事其主不忠”的一时过错为意。

他才是真正的仁者。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子路和颜渊的理想分别有一个比较局限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理想分别局限于什么范围?

(1分)

参考:

子路局限于与朋友交往的范围内,颜渊局限于与个人修养的范围内。

(2)三人中谁的志向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为什么?

(3分)

参考:

孔子。

因为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故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五:

君子之风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一、重要语录摘抄

1.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要思想陈述

1.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吕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

“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红楼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