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3348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docx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docx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评估报告简写本节选

归档资料,核准通过。

未经允许,请勿外传!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节选)

一、前言

(一)研究历史

三峡工程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国内外所关注。

早在50年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和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时,就对工程引起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回水影响、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库岸稳定、地震、泥沙、生物、水库淹没与移民、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初步成果并编入了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

同时,中国科学院的不少研究所也对长江的地质、地理、气候、水文、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等作了大量基础研究,为以后的环境影响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980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出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200m方案环境影响报告。

随后,进行了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50m方案可行性研究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983年3月提出了《三峡建坝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

1984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长江三峡工程科研工作会议,正式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作为三峡工程前期重大科研项目之一,委托中国科学院主持该项目研究,组建有7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队伍,于1987年7月提出了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科委聘任的专家组评审,并出版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研究》、《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地图集》等专著。

同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及时地将此项研究列入“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又投入300人的科技力量进行延续研究,并于1991年1月完成攻关任务,以《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共8本,约250万字)形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为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水位方案,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对正常蓄水位150~180m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原水利电力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下,由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55名专家组成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于1988年1月,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的论证报告》。

1991年3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生态与环境专题预审专家组提出了生态与环境专题的预审意见,同年7月审查委员会审定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评价成果。

(二)编写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规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的要求,受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筹建处委托,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联合编写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即本报告的母本)。

报告编制过程简述如后。

1991年9月编制上报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

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91年10月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工作大纲进行了评审,并正式提出了“原则同意专家审查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大纲进行必要修改补充后,可以作为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依据”的审批意见。

随后,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于1991年12月共同完成了报告书送审稿的编写工作,并报送水利部预审。

1991年12月,水利部对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进行认真审查、评议,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随后报告书编写单位又根据水利部预审意见对报告书进行修改后,正式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

国家环境保护局于1992年2月正式批准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报告书》简写本是根据批准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缩编而成。

(三)评价范围、层次系统和方法

1.评价范围

(1)三峡库区:

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坝址至四川省重庆市附近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涉及的县市幅员范围。

(2)中、下游河段及附近地区:

三斗坪坝址至江苏省江阴,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和湖北省四湖地区等。

(3)河口区:

江苏省江阴至河口和海滨,为咸淡水交汇区。

2.评价的层次系统

根据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特点以及预测和评价工作的需要,评价系统分为:

(1)环境因子;

(2)环境组成;

(3)环境子系统;

(4)环境总体四个层次(参见图1)。

3.评价方法

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环境背景状况调查,主要采用监测、实地勘测、遥感、收集历史长系列资料等方法;

(2)根据不同环境因子的特性和变化状况以及工程影响的性质与规律,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

对一些能用量度表示的因子建立数学模型定量预测,对一些难以定量量度的环境因子,一般采用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方法定性预测;

(3)根据预测结果,对照标准或阈值,作出影响性质、影响大小和重要性的评价分析;

(4)作出总体评价,对不利影响提出减轻措施和对策建议。

(四)环境保护法规和机构

1.环境保护法规

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遵循的主要法律和法规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

2.环境保护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环境保护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水利部,统一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设有相应的环境保护局和水利厅(局),负责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和水行政管理。

基层的环境保护和水行政管理机构设到县。

二、工程开发任务及方案比选(略)

三、工程概况

(一)工程建筑物布置(略)

(二)施工进度、工程量与投资(略)

(三)水库特征及运行方式

1.水库特征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汛期20年一遇洪水回水末端抵达重庆市巴县弹子田,距坝址580km,水库面积约1080km2,水库水面平均宽约1100m,与天然情况相比增加约一倍。

水库平均水深约70m、坝前最大水深170m左右,断面窄深,仍然保持狭长的条带河道形状,属典型的峡谷河道型水库。

三峡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510亿m3,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m3,其中调节库容165亿m3,约占坝址年径流量的3.7%,库水交换十分频繁,系一季调节水库。

2.水库运行方式

(1)分期蓄水

三峡工程大坝一次建成到最终规模,水库蓄水位按分期蓄水要求逐步抬高。

从施工准备起算,工程开工后第11年,水库水位蓄到135m,工程开始发挥发电、通航效益。

到第15年中,水库开始按初期蓄水位156m运行,初期蓄水位运行若干年后,水库再抬高至最终正常蓄水位175m运行。

初期水位运用的历时长短,将根据水库移民安置进展情况。

库尾泥沙淤积实际观测成果及重庆港泥沙淤积影响处理情况等,届时相机确定。

(2)水库调度运行方式

三峡水库按照满足防洪、发电、航运、排沙和环保等的综合要求,进行水库调度。

参见图1。

图2水库水位年内变化进程示意图

每年5月末到6月初,水库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145m(按初期蓄水位156m运行时为135m,下同),整个汛期6~9月,水库一般维持在此低水位运行。

超过电站过流能力的水量,通过泄洪坝段下泄。

仅当入库流量超出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水库才拦洪蓄水,使库水位抬高;洪峰过后,库水位仍降到145m(135m)运行。

10月份,水库蓄水,库水位逐步升高至175m(156m)运行,少数年份蓄水过程延续到11月份。

11月至次年4月底,水库应尽量维持在较高水位,使水电站按电网调峰要求运行。

(四)水沙情势变化(略)

(五)水库淹没及移民(略参见附图)

(六)工程主要效益(略)

四、环境背景

(一)流域环境状况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亚热带。

热量丰富,年均气温6~20°C,一月平均气温4~10°C。

部分地区属高山高寒气候,有现代冰川和冻土发育。

流域除第一阶梯的降水较少外,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雨季长达5~6个月,主要降水量集中于夏季。

长江年均入海径流总量约9600亿m3,5~10月为汛期。

年均入海沙量4.86亿t,主要来自宜昌以上。

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5.3亿t,其中金沙江约占46%,嘉陵江27%。

流域总通航里程7万km,可开发水能1.97亿kW,占全国53.4%。

流域内湖泊总面积20000km2。

长江是我国水生生物资源的宝库,水产量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产量50%,有鱼类300余种,其中1/3为特有种。

青、草、鲢、鳙为我国特产的四大家鱼。

流域内陆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上游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有水杉、珙桐、银杉等著名珍稀植物。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哺乳类有金丝猴、大熊猫、云豹、白鳍豚、白唇鹿;鸟类有白鹳、中华秋沙鸭、红胸雉、丹顶鹤;爬行类有扬子鳄;鱼类有白鲟、中华鲟、胭脂鱼等。

流域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很多,全国44个重点风景区中,长江流域占一半以上。

其中黄山、九寨沟、张家界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长江三峡为世界著名峡谷和我国重点风光名胜区之一;峨眉山、九华山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中的两座,衡山为全国著名五岳之一,庐山为我国著名避暑旅游胜地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现人口约4亿。

耕地面积占全国1/3,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40%,粮食产量占全国1/3。

(二)库区环境状况

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涉及的19个县市称为库区,其幅员面积5.4万km2,据1989年统计资料,总人口1434.5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5.64万人,耕地面积153万公顷,人均耕地0.09公顷。

库区内地形复杂,奉节以东属川东鄂西山地,奉节以西属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高差悬殊,山高坡陡,河谷深切。

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

库区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多雨、湿度大及云雾多等特征。

海拔500m以下的河谷地带≥10°C年积温为5000~6000°C。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40~1200mm。

库区物种资源丰富,具有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群落、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势。

有维管束植物278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达49种。

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针叶林和灌草丛等。

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虽宜林面积很大,但森林覆盖率低,约为19.5%。

陆生脊椎动物36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6种。

土特产资源丰富,以经济产品独具优势,如桐油、生漆、山羊板皮、蚕丝等。

库区还是中药材的天然产地,名贵药材达1900余种,其中石柱县被称为“黄莲之乡”。

库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现已查明的有金、银、铁、铀、煤、磷、天然气、岩盐等十几种。

库区干支流两岸自然风光雄伟奇特,文物古迹历史悠久。

如干流的三峡、兴山的高岚、巴东的格子河石林、大宁河的小三峡等都是有巨大观赏价值的天然景观。

丰都名山镇的鬼城、忠县的石宝寨、云阳的张飞庙、奉节的白帝城、秭归的屈原祠等文物遗址,也具有极高的旅游和观赏价值。

库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中又以种植业为主。

工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基础设施落后,陆上交通条件差,商品经济不发达。

由于生产水平不高,经济比较单一,综合管理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均低于川、鄂两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属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三)流域和库区的主要环境问题

1.上游水土流失问题

长江上游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林区,也是长江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屏障。

当前突出问题是,随着森林植被的减少,土壤侵蚀面积与强度不断增大,自然生态受到破坏。

如四川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四川盆地仅为4%,年土壤侵蚀量10.27亿t。

全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5万km2,占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6%,年土壤侵蚀量达15.7亿t。

2.库区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

三峡库区以山地为主,但人口密度大、土地垦殖系数高。

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库区当前面临若干突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1)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目前除鄂西三县外,其他各县森林覆盖率仅有7.5~13.6%,沿江地带仅5%左右。

库区大于25°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7.6%,占旱地的25%。

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土地总面积的58.2%。

植被处于逆向演替状态,即由森林→灌丛→草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2)自然灾害严重,生态系统抗逆力减弱。

库区为著名的伏旱区,伏旱频率高达80~90%。

库区又是暴雨区,经常遭受洪水、山洪袭击。

山地灾害严重,山崩、滑坡等灾害频繁,造成严重伤亡和碍航事件。

(3)一些物种在库区濒临灭迹。

库区脊椎动物原以森林群落为主,现演变为以草灌群落为主,适应森林生活的林麝、豹猫和猛禽的数量明显下降,虎、豹在库区已濒于绝迹。

适于农田生活的种类数量上升,如黑线姬鼠库区最高捕获率为19.1只/百夹·日,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同时传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4)环境污染严重。

重庆~涪陵等地是我国酸雨严重污染区之一,长江在重庆、涪陵、万县和宜昌等江段已形成较严重的岸边污染带,并有继续扩展趋势。

此外,乌江流域高汞背景区对水体和沉积物的影响、长江沿江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等,也是潜在的环境问题。

3.中下游平原区洪、涝灾害问题

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面积12.6万km2,有耕地600余万公顷,人口7500万,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由于平原区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全靠3600余km长江干堤和30000余km的支堤保护,每届大汛来临,防御洪、涝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据历史记载,从汉代至清末的2000余年中,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00余次,平均10年一次。

本世纪内就发生过1931、1935、1949、1954年严重的洪水灾害。

人民生命财产受巨大损失,灾区的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灾后伴随而来的是瘟疫流行,钉螺扩散,血吸虫病蔓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严重的精神创伤。

如遇100年一遇以上特别是类似1870年的特大洪水,可能导致南北两岸堤防溃决,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及社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打乱这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部署。

4.血吸虫病问题

经有关单位多年多次系统调查,在三峡库区未发现钉螺分布。

但长江上游四川、云南两省曾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经过40多年防治,四川省有钉螺面积从2.5亿m2降为0.42亿m2,患者人数由110万降为8.8万;湖北省历来是我国血吸虫病严重的省份之一,经过40多年防治,成绩十分显著,但钉螺分布面积仍然很大。

要消灭钉螺、全面控制血吸虫病,关键是改造洲滩,现还不能彻底解决。

到1989年止,长江中、下游湘、鄂、赣、皖、苏五省还有钉螺面积近34亿m2,血吸虫病患者近90万人,急性暴发流行时有发生,血吸虫病防治任务仍相当艰巨。

5.下游和河口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长江下游和河口区,目前干流水质总体仍然良好,但岸边水质已受到污染,而不少支流的污染已相当严重。

沿江城市几乎都面临水体污染的严重挑战。

苏州、无锡、常州目前已有80%的水体受污染。

上海每天约有500万t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致使黄浦江水质严重恶化,近年来每年黑臭期达5个月。

由于黄浦江清洁水源不足,治理水污染、寻求新水源已成为上海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河口及三角洲岸堤受到侵蚀。

上海市现有449.7km岸线,其中侵蚀岸线占48.44%,淤积岸段占37.94%。

上海市现有险工岸段63km。

江苏省长江北支岸段也约有百余km岸线属侵蚀岸线。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的重要渔场,由于捕捞过度和近海区污染,鱼类资源逐年减少。

河口段的盐水入侵,一般发生在枯水季节(当年11至次年4月),盐水入侵情况北支较南支严重。

据实测,吴淞瞬时氯化物浓度曾达1850mg/L,宝钢达2256mg/L,大大超过饮用水标准。

1978年冬至1979年春特枯水年盐水入侵造成上海市44个工厂直接损失逾1400万元,间接损失难以估量。

长江口沿江、沿海地段的盐渍土总面积约23.3万公顷。

五、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局地气候

1.库区气候特征

三峡库区地处中纬度,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库区500m高程以下地带平均气温17~19°C。

1月平均气温3.6~3.7°C,7月平均气温28~30°C;无霜期300~340天。

库区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mm左右,但时空分布不均。

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

年平均日照在1330~1550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仅30~35%。

年平均总辐射量仅3800Mj/m2。

平均风速在万县以东2m/s,万县以西小于1.5m/s。

年相对湿度为70~80%,年平均雾日30~40天。

库区水热条件的垂直差异比水平差异更明显。

自中部河谷向两侧外围山地,随着地面高程每上升100m,年降水量增加约55mm,气温下降约0.4~0.6°C。

2.对局地气候的影响预测评价

建库后对库区及邻域气候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km,表现最明显的在水库附近。

各气候要素建库前后均有一定变化,但增减幅度不大。

温度:

运用拉依赫特曼理论公式进行预测,水域扩大对两岸气温影响,其水平距离一般在1~2km,开阔地带大于峡谷地区,垂直方向一般在400m以下。

库区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增加幅度在0.2°C左右,冬季月平均气温增高0.3~1.0°C,夏季平均降低0.9~1.2°C。

极端最高气温约下降4°C,极端最低气温升高3°C左右。

湿度:

各月水汽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冬季平均增加0.2~0.3百帕,夏季为1.3~1.8百帕,春秋季界于二者之间;绝对湿度增加值在0.4g/kg以下;相对湿度春、夏、秋三季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冬季则有所减少。

降水量:

建库后,域内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增加3mm,水库上空及沿岸的背风地段降水量会有所减少,气流迎风坡降水量将增加。

雾:

库区以辐射雾为主,且多出现在冬季的早晨。

根据成雾条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水库蓄水后,全年雾日变化不明显,平均增加1~2天左右。

风:

根据河谷气流越过水域后风速的变化与风区长度的关系计算,建库后风速有所增加,边界层内,上下层间交换作用加强,大气层结稳定度趋于中性。

对农业和生活环境有利的影响是,冬季温度升高,降水稍有增加,使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对喜温的经济作物,如柑桔、油桐、龙眼、荔枝等有利;夏季气温降低及风速加大,能一定程度减轻低高程河谷的高温危害,伏旱程度有所减轻,并可改变重庆、万县等地炎热的生活环境。

不利影响是:

湿度和雾日增加,使冬半年潮湿程度会有所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

在雾日多发情况下,对水陆交通及航空安全有些影响,风速加大,城市酸雨将向城郊扩散;水汽和雾的增加,酸雨将有所发展。

(二)水质

1.水质现状

三峡库区的污染源,调查资料与等标负荷评价结果表明,库区污染源主要为工业、农田退水、生活污水、城市径流和船舶流动污染源等。

目前,库区废水年排放量约10亿t,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中,造成局部江段污染。

主要污染物为挥发性酚、总磷、生物化学需氧量、总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总汞、硫化物、氰化物、六价铬和砷等。

经选取库区13个断面从1984年到1991年的枯、平、丰水期的约1万个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取平均值作为库区整体的水质指标,并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进行单项指标评价,库区水质除大肠菌群及规定分析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达不到基本要求的石油类和总汞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优于GB3838—88Ⅲ类水质标准,库区江段水质良好,能满足多功能目标的用水要求。

水库江段水质主要指标值如下:

PH值在6.8~8.2之间;溶解氧一般为8.0mg/L左右,最大值9.1mg/L;高锰酸盐指数在1.4~4.9mg/L范围波动,生物化学需氧量一般在0.6~1.5mg/L之间;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分别为0.09~0.39mg/L和0.013~0.037mg/L,硝酸盐氮则为0.45~0.91mg/L;石油类,主要是重庆江段,最大值为0.17mg/;总汞,在重庆和万县江段均有超标现象,最大值为0.0003mg/L;大肠菌群以重庆江段为最大,最大值43.5万个/升;挥发酚只在重庆江段达到0.02mg/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枯水期在0.067~0.099mg/L,丰水期在0.044~0.085mg/L。

有机磷农药在各断面、各水期均未检出,监测方法的检出下限为0.3ug/L。

库区江段存在岸边污染带。

在库区沿岸12个城镇污染带的综合评价中,以重庆市的污染带最为严重,其次是万县市、涪陵市和长寿城关镇江段。

2.影响预测评价

(1)对扩散能力的影响。

建库后,随流速的降低,紊动扩散能力减弱,某些近岸局部区域污染物浓度会有所增加。

(2)对生物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库水流速减小,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水库中的降解净化,生物化学需氧量的降解量比天然河流状况下增加;但库水的流速减小,致使库水的复氧能力减弱,降低对生物需氧量的接纳能力。

由于入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负荷远小于水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容量,近期水库总体水质不致恶化。

(3)淹没对水质的影响。

水库蓄水,被淹没的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和营养物质被水溶出,将引起水库水质下降。

经类比分析,淹没的土地面积与年径流量之比较小,因土地淹没而加剧水污染的可能性不大。

在支流其比值较大,支流和库湾土地淹没引起的水质问题可能会严重一些。

目前,三峡江段两岸随意堆放的固体废弃物已对江水产生污染影响。

如果不予清理,这些长期堆放的固体废弃物势必对水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

淹没对水质的影响主要出现在蓄水初期,是暂时的和短期的。

(4)泥沙淤积对水质的影响。

水库的沉积作用使库水中的悬浮物和重金属含量明显降低,水中重金属元素总浓度将降低63~70%,而水库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和重金属含量将增加,水库仍保持以吸附为主的水环境条件,不会因解吸而造成二次污染。

(5)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建坝后,水库对氮、磷、钾营养物质有一定拦蓄作用。

由于大多数作为营养盐的氮和钾均溶于水,蓄水后氮和钾在水库内滞留时间增长,将促进藻类的生长,生物摄取量增加,但水库流速限制了浮游植物的增长,故生物摄取量增加有限。

在长江水体PH值较高、钙镁离子含量也较高的情况下,磷易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与细颗粒泥沙结合。

库水中易为生物摄取的可溶性磷含量很低,建库前后其浓度变化不大。

由于三峡水库属峡谷型水库,平均水深约70m,就总体而言,水库不致出现富营养化问题。

对干支流局部流速很缓的库湾水域,有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应加强监测,及时采取措施。

长江入海营养物质70~80%来自三峡坝址以下江段,水库对坝下游水中营养物质增减的影响甚微。

(6)对坝下游水质的影响。

水库运行后,宜昌江段的浊度、固态元素浓度明显降低。

枯水期坝下江段岸边污染将得以改善。

而10月份蓄水期间,城市江段的岸边污染带污染程度则有所增加。

由于下泄泥沙减少,在坝下游的一定区间内,江水吸附自净能力将会降低。

水库运行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