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改良之随想管乐孙沛元.docx
《中国乐器改良之随想管乐孙沛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乐器改良之随想管乐孙沛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乐器改良之随想管乐孙沛元
中国乐器改良之随想(管乐)
文:
孙沛元 (1994/11分十次连载于BBS)
前言
记得在我念高中的时候,就曾经看过郑德渊先生写的一本钜作"中国乐器学",内容相当丰富,着实让我研读了许久。
特别是其中有关乐器改革方案的部份,我特别有兴趣。
那时候曾经天马行空的幻想出了许多改良的国乐器,比如说双簧哨的铜管乐器,多簧片的大音域低音巴乌,有数十种之多。
现在,我已经是专业国乐团的团员了,对于实际乐团的经验,以及对乐器性能和使用上的了解,要比当年要丰富。
纵使如此,我仍然对于国乐器的改革,有很大的兴趣。
即使只是纸上谈兵,也可以稍微满足一下我的想像力。
而在BBS上面,这样的话题,应该也是蛮轻松的。
下面,我就开始我的幻想之旅,请慢慢欣赏。
乐团
从我学国乐开始,最主要接触的就是现代国乐。
也就是以国乐团为主要演奏方式的国乐,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人所走的路子。
至于近来有些人反对大型国乐团的路线,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不在此处讨论。
不过,看我的标题,就知道我是支持现代国乐以及乐团形式的。
当年,所听的录音带,以声美出版的第一商标国乐团为主,逐渐出现了沙鸥等等的大陆盗版带,透过香港,大陆方面的资讯辗转流入台湾,使此地的乐团逐步改变。
后来开放的脚步加快,黄安源,郑济民等在香港的演奏家在先,大陆演奏家在后,逐步打开本地听众的视野。
在乐团方面,则是以香港中乐团来台演出为最高峰。
从此以后,两岸往来频繁,各大乐团相继来台演出,好不热闹。
从第一商标,到香港中乐团,这些年来就本地的视野来说,开拓的程度有如天壤之别。
第一次听港中的音乐会时,的确相当感动。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国乐团真正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这中间,乐团编制的扩大,乐器种类的增加,演奏技术的提高,作曲技术的进步,等等许多的原因,都使得国乐团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能力的演奏团体。
这里,我仅针对乐器方面,来发表我的意见。
先从吹管乐器开始:
笛子
笛子的改良,不论是大陆方面或是台湾本地,都有人做过。
改良的程度,方向都各有不同。
我认为,笛子最需要解决的,是半音问题以及音准问题。
就半音问题的解决来说,不外乎增加音孔或是增加按键来解决。
增加音孔的,会有影响演奏的问题,增加按键,也有影响风格的问题。
我想,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基本的六个孔,应该保持原状不变。
这有点像电脑软体的相容性原则,也就是传统演奏技法完全保留。
对于不会新增按键演奏的人来说拿到改良过的乐器,也应该要能够顺利演奏才是。
按键的部份,增加三个独立的闭孔按键(按了才打开),当筒音为sol时,三个按键分别可以发出#sol#do#re三个音。
分别由右小指,左小指,左无名指负责按。
至于Si和bSi,则把第二孔做成大小孔的组合,类似西洋木笛的作法。
这样改的好处有:
第一,绝大部分的传统手法都可以照用不误,少数(如横向抹动)则牺牲。
第二,按键构造最简单,指法也不影响原来的指法,可以并用,却能大大增进半音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音色音量的统一。
这样的改良,比起全部加键的方式来,仅在大量半音使用到之时,略逊一筹。
一般国乐曲目,已经足敷使用。
而且在改造的花费上,也是相当低廉。
再来,则是pitch的调整。
为了音色的美好,多数人喜欢用单节的笛子。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对音准的准确有很不利的影响。
对于临时的温度变化,不易掌握音准,而且会造成演奏上额外的负担(嘴型,角度,口风等等)。
所以,我认为分节的笛子,在乐团中是必要的。
但是,分节处必须稍加改良。
第一,接环不要用铜,而应该用类似长笛的合金材质。
硬度增加,表面光滑,接合紧密,特别是接头处要平整,尽量减少影响发音准确的因素。
第二,接环的长度要加长,厚度也要略增,配合上合金材质,才能比较顺利的传导震动,减少截断竹材所损失的导震性,减低音色的损失。
再来,是吹口的部份。
由于传统竹笛的吹口是手工挖制的,因此出入很大。
大小,形状,倾斜度等等差异很大,也就直接造成了笛子音色,音准,反应等等的差异(指竹材品质相同的情况下)。
另外,竹材的厚薄,也有影响。
吹口部份的厚度,是要有一定比例的。
西洋长笛的吹口之所以要垫高,就是为了制造出厚度来。
(其管壁厚度很薄)
所以,我认为竹笛的吹口部份,也应该用金属制造,但是保持传统吹口的形状,维持发音的音色。
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特点的吹口,不过前提当然是要好吹。
然后用机器生产,品质统一,对于竹笛的良品率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竹材厚度不够,也可以稍微垫高。
其他如膜孔,则可以用塑料。
可以减少膜孔挖得不好所造成的问题。
关于笛子的内径,问题比较大。
照理来说为了发音的稳定,音准音程的正确,应该把笛子的内径做成正圆形。
前后端的比例,则依传统维持相同或是略为收缩。
不过,由于竹材纤维的连续性,若是对内径加工,可能会破坏竹材的连续性,减低导震能力,也就影响了音色的美好。
我的看法是,为了达到音准的要求(特别是超吹,泛音等等),还是应该做内径的加工。
只要竹材的厚度比例适当,影响就比较小。
好处则很多,除了管壁的平滑,圆整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分节处的接环,就可以完全符合圆径,不会像目前的分节笛子,由于接合处的不平整,而造成了音程失调(特别是第三个八度的超吹)。
以上的改良,并没有太大的变动。
在笛子的演奏法,外观上面,改变也很小,但是可以解决最重要的音准问题,也可以使得笛子的良品率大为提升。
乐器的制作生产,科学化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国乐器的品质趋于稳定(指的是音准及发音,音色当然不是靠这些改良),想必对于学习的人来说,有正面及推广的作用。
上面说到的改良,最高可以用在G调梆笛上,最低到大G笛子。
用在乐队的话,当以G,F梆笛,D,C曲笛为主,可以改善音准的问题。
新笛
目前国内的乐团中,似乎只有教育部的实验国乐团,把新笛列为编制之一。
其他的乐团,多半是以低音大笛或者是箫来代替。
以我个人的看法,觉得新笛在乐团中,有绝对存在的必要。
原因如下:
第一,在音色上,新笛没有膜孔,所以发音比较单纯,音色的稳定性,融合性佳。
使用新笛,除了音域上扩展了笛子类乐器的层次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得笛子组的音色得到支撑,音准的感觉也得以稳定。
特别是吹奏和声时,效果更好。
第二,在许多时候,新笛可以与其他声部配合,不论是作主奏或是伴奏,都有很好的融合度。
比起传统竹笛来,运用的范围更广。
事实上,以相同的音域来说低音大笛与箫都很方便,但是在音色上来说,新笛的个性比较弱,也因此适用的范围更广。
所以,我认为应改把新笛定为编制内的乐器,而把大笛与箫当作特色乐器来使用。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新笛不好演奏,二是干脆用西洋长笛代替算了。
新笛的演奏法,的确比较困难,除了半音阶很容易之外,一般演奏上比传统笛子困难。
对于熟练的人来说,这并不构成问题,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以及乐器的推广来说,这种有点困难的演奏法的确很不利。
至于西洋长笛,老实说,与新笛的音色是完全不同的。
金属的共鸣和竹子的共鸣,音色上差别很大。
如果听不出来,实在需要多多接触各种录音或是演奏会。
所以,不能直接拿来用。
我的看法是,新笛应该是竹子为主,竹材的质量要比照大笛的水准,音色及音量才会好。
而按孔及吹孔的部份,则采用西洋长笛的方式。
其中按键部份,应该采用开孔式的系统(如果不晓得开孔式的长笛,可以去乐器行打听一下),如此可以使发音较好,也得以保留部份滑音的能力。
吹口的改良,则可以使新笛的音量增大。
在竹子上加很多键,不能直接装在竹子上面,会裂开,并影响震动。
所以必须采用部份的金属外环,套在笛身外面,作为加键的依据。
比如加键筚篥,也是竹子的,就采用类似的方法。
加键喉管(竹子),由于加键很多,所以必须在整个管身之外套上一层金属,就完全看不到竹子了。
所以,根据相同的道理,本人理想的新笛,外观上与西洋长笛类似而较粗,头段较长。
而内部是竹材的管身,是实际发音共鸣的地方。
为了减少外观上的差异,可以烤漆成为黑色之类的。
写到这里,我的理想笛子组就算完成了。
以一个标准的大型国乐团来说,两把改良的梆笛,两把曲笛,以及两把新笛,是最好的组合。
其中有一点我忘了提。
就是改良后的笛子,由于音孔增加,内径及吹口标准了,所以音域上应该是可以把第三个八度的音予以实用化,也就是这些音的准确度,发音的难易度,音量控制的程度,都应该会改善很多的。
如此一来,整个笛子组的音域增加,表现力也就增强了。
高音笙
高音笙的改良,是有目共睹的。
以前的乐团用十七簧传统笙,还要转好几个调子,实在太辛苦了。
现在的高音笙,已经有了扩音管常用的也已经到了三十六簧,也就是有三个八度完整的半音,成为音域相当宽广的和声乐器了。
学笙的人是相当辛苦的,有太多不同的笙,各种的指法要去学。
到最后,某个老师用某种笙,他的学生跟着用,也许就很难去吹别人的曲子。
变成了一种障碍。
至于乐队合奏用的高音笙,目前常见到的是三十六簧方笙及圆笙。
其中圆笙的指法存在有上述的差异问题。
所以即使某些乐曲要用圆笙比较好吹,但是考虑到乐器规格的统一,推广,以及符合最大多数合奏乐曲的要求,无疑的,应该采用三十六簧的方斗笙。
接下来是扩音管的问题,在音色上大有不同。
以传统笙方式的无扩音三十六簧笙,音色尖锐而直接,不易融合,比较适合吹奏单音的旋律,有扩音管的,则接近于芦笙的音色,比较柔和,适合吹奏和声。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用两把高音笙。
不过在作曲家未能充份利用时,这样做也不见得有好处。
用两把高音笙的理由,还有一个。
就是吹奏和声时,可以使和声各个组成音之间的音量比例,能够比较正确。
由于笙的先天构造特性,因此同一把笙,一次吹出的和声,各个音的音量是不平均的。
用同样的力气,吹的音数目不同,音量也不同。
所以,一个和弦让笙来吹,往往会与想像中的效果不同,就是因为笙无法单独调整和弦中各个音的音量。
所以,用两把,便可以由两位演奏者来分别控制音量,也就可以弥补这种先天缺陷了。
如果配器的技巧成熟,可以使和声变得很丰满而均衡。
至于笙的改良,我的着眼点在于簧片。
我认为簧片应该规格化,笙脚及笙苗的尺寸也是。
只有这样,才可能把笙的维修问题解决。
一但规格统一以后,便可以大量生产。
到时候,某一个簧片损坏了,只要去乐器行,告诉他簧片的编号,买一片回来换上去就可以了,岂不是很方便?
甚至可以用机器来抹绿(也许用某种蒸气),单片抹好绿的簧片零售,或者是为老旧簧片进行自动抹绿。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我想吹笙的人口一定会增加的。
另外如漏气的问题,照理说来以三十六簧笙的发音构造(与传统笙不同),不发音时是闭管,应该是不会漏气的。
可是实际上,即使完全不按,吹气还是会漏掉。
除了音孔处的皮垫可能漏气以外,笙脚和笙斗的接合处,应该是元凶。
我认为应该加上橡胶环,来彻底做到气密的地步。
最后一点,是音准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笙哪里会有音准的问题?
实际上,的确存在。
因为水蒸气凝结后附着在簧片上,增加了质量,便会使音高降低。
其他乐器的趋势则是偏高,两相比较,背道而驰,问题就很明显了。
目前的方法,有的是加暖炉,或是加热水,也有用吹风机的,更有调音时先把音调高一些的。
除此以外,我想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微调笙苗内部气柱长度的机构,以供必要时,稍微改变一下音高?
因为笙的发音是由簧片与笙苗耦合共振才能发音,不晓得稍微调整气柱的长度,能否稍微改变音高而不影响发音?
这一点只是我的设想,未经任何事实证明,仅供参考。
中音笙
中音笙有很多种,有的是用传统笙的作法,有的就是三十六簧笙的加长型。
不过目前来说,以芦笙原理改良而成的中音笙,是最常用的。
也就是说,没有用到竹子的笙苗,而一律是铜制的共鸣管,所以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