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401848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1.docx

《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1.docx

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1

宋朝和元朝(历史背景阅读材料)

宋(960~1279)

  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由赵氏建立的朝代。

960年在开封建国,1127年政权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灭亡。

习惯上称1127年前的宋代为北宋,1127年后的宋代为南宋。

  北宋政治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改年号为建隆,定都于开封。

宋建立时,北边有劲敌辽和在辽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先后消灭了这些割据政权,安史之乱以来的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基本结束。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宋太祖采取如下措施,以限制地方藩镇的势力:

①稍夺其权。

把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

同时派遣中央政府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

②制其钱谷。

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诸州度支经费外,全部运输至宋统治中心开封。

③收其精兵。

派遣使臣到各地,选拔藩镇辖属的军队,收补为禁兵。

在上述变革之下,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加强,前此那些藩镇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

在宋朝统治的300余年中造成一个无心腹之患的统一的政治局面。

宋王朝设三衙统领禁军。

还建立了枢密院,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

调兵权与领兵权析而为二,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宋太祖确定了募兵养兵制度(见募兵制),使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以及流浪汉转化为维护宋专制统治的军事力量。

为能充分依赖军队以加强其专制统治,赵宋王朝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的有:

①兵将分离政策。

利用更戍法,将屯驻在开封的禁军定期更换。

②内外相维政策。

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京畿,一半戍守各地。

③守内虚外政策。

宋初统治者多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对辽强大的军事压力,并未采取认真、有效的对策。

对官僚制度和官僚机构,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们也极尽防制之能事。

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将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

宋初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贰,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作用。

宋又提高了御史台、谏院等台谏官的权力和地位,作为皇帝的耳目。

宋太祖、太宗建立的一些制度,大大加强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是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北宋与辽的和战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移师辽南京幽都府(今北京),企图收复为石敬瑭割让契丹的燕云地区。

在辽军夹击之下,宋军大败。

雍熙三年(986),宋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战。

在辽萧太后亲率援军和耶律休哥军攻击下,宋军大败。

咸平二年(999),辽萧太后、辽圣宗率兵南下,大败宋军。

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圣宗又发兵南下,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

宋朝大臣中只有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力请宋真宗亲往澶州前线督师。

宋真宗只盼辽军能够尽快北撤,不惜代价。

十二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淳化二年(991),宋赐夏国王李继迁银州观察使。

李继迁不受,攻扰宋沿边诸州。

李继迁后来战死,子李德明继位,为专力攻取河西,与宋修好。

李德明死后,子李元昊继位称帝,国号大夏(西夏)。

开始攻宋。

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二年(1042),西夏每年都对宋发动一两次大规模的进攻。

但由于西夏在与宋交战中耗费巨大,人民厌恶战争,李元昊遂在庆历四年与宋朝媾和。

  北宋前期、中期的统治危机

  淳化四年(993)二月,王小波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发动了武装反抗斗争(见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仁宗、英宗时,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士兵斗争在各地陆续爆发。

北宋中期庞大、腐败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已成为中央政权的沉重负担。

宋代用来养兵的费用,竟达全国财政收入总数的十分之七八。

宋真宗对辽和议后,兵士平时缺少训练,不识战阵,习于骄惰。

宋代官僚机构日益庞大,通过恩荫(任子)、科举、进纳、军功、胥吏出职等途径入仕者不断增加。

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中,一切因循守旧,腐朽的官气和暮气笼罩着整个宋朝政府。

同时,大臣们竞相广市田宅,争求重利,文武百官无不仿效。

冗兵、冗官,加上最高统治集团的大肆挥霍,使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加深。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由于危机四伏,士大夫们感到必须采取措施,摆脱困境。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责成他们条列当世急务,以兴至太平。

范仲淹的各项政策,号称庆历新政。

由于这些法令侵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不久便宣告夭折。

宋神宗即位后,于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每一项新法实施的过程中,都无例外地遭到他们的阻挠和反对(见王安石变法)。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哲宗继位,宋英宗的皇后高氏以太皇太后身分处理军国大事。

她刚一执政,便首先起用守旧派司马光为宰相,由他主持废除新法。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新法大部被废罢。

变法派主要成员蔡确、章惇、吕惠卿、曾布等先后被贬官(见元祐更化)。

  司马光死后,守旧派分化为几个小集团。

程颐及其门人贾易、朱光庭等被称洛党。

苏轼、吕陶等被称为蜀党。

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被称为朔党。

三党展开了一场混战,政局愈加混乱(见蜀洛朔党争)。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病死,宋哲宗始得亲政。

哲宗早就对高太后不满,并有志继续宋神宗的新法。

以章惇为首的变法派再度掌握政权,逐步恢复新法。

同时,章惇、曾布等又主持对西夏的开边活动,占据战略要地,屡败西夏兵,迫使西夏叩关求和。

变法派一方面反击守旧派和恢复新法,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出现内部分裂,削弱了自已的力量(见绍圣绍述)。

  金军的南侵和北宋的灭亡政和五年(1115),女真族贵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

随后向辽进攻,屡败辽兵。

宣和二年(1120),宋、金订立海上盟约,双方夹击辽。

宣和四年十二月,金军一举攻下辽南京。

金朝提出:

燕京(辽南京)归宋,宋将燕京租税100万贯给予金朝。

宋徽宗、王全部应允照办。

金军将燕京城内财物和男女掳掠一空而去,宋朝接收的只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改燕京为燕山府。

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军侵宋,直达东京开封府。

宋徽宗自从听到金兵南下的消息,即急忙传位给太子赵桓(宋钦宗)。

宋钦宗即位,改明年为靖康元年(1126),被迫陆续将蔡京等人贬官流放或处斩。

靖康元年正月,宋钦宗起用了主战派李纲部署京城的防御,多次打退金军。

但是宋钦宗和太宰李邦彦罢免李纲,向金军谢罪。

太学生陈东等在宣德门上书,要求复用李纲,罢免李邦彦等人,几万人来到皇宫前,痛骂李邦彦,砸碎登闻鼓,打死宦官几十人,使宋钦宗不得已宣布再用李纲。

但宋钦宗仍继续派使者去金营求和,答应了金的要求。

金军见宋朝备战,便撤军北归。

靖康元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侵。

这时,主和派控制朝政,坚主割地。

金提出要划黄河为界,河东、河北地归金。

宋一一答应。

十一月,金军前锋到达东京城外。

闰十一月初,金军攻城,东京城破。

宋钦宗亲去金营求降,献上降表。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人北撤。

北宋从此灭亡。

  南宋政治金军从开封撤退之前,册立了原北宋宰相张邦昌为楚帝,统治黄河以南地区。

金军撤退后,张邦昌只好避位。

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元年(1127),是为宋高宗。

宋高宗即位之初,起用李纲为相。

但赵构却只想用割让土地和缴纳岁币的办法,以求金人不再进军。

因而李纲又被罢免。

  投降派的黑暗统治和人民的反抗南宋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的现象,达到十分惊人的地步。

正额地租外,地主对佃客还有各种名目的剥削。

南宋使用各种手段加重百姓两税负担。

政府为了保证赋税收入的稳定,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以核实各地的田产。

宋高宗时,在南宋的大部统治区实行经界法,丈量田地,划分田亩等级,重定税额。

但官员和地主通同作弊,这些措施往往不能起到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

宋、金和议后,秦桧独揽大政10多年。

赵构和秦桧采用高压手段钳制抗金舆论,实行特务统治。

秦桧死后,朝野纷纷揭露秦桧一伙的罪恶,赵构贬黜一批秦桧亲党,也为一些受打击的官员平反,却仍然委任投降派,维持屈辱的宋金绍兴和议。

在金军南侵过程中,从前线败退下来的宋朝溃兵、游寇,到处杀掠,残害百姓。

加之金兵的屠戮,官府和地主的加强压榨,故不断爆发地区性的武装起义。

当时规模最大的,是洞庭湖滨的钟相、扬么起义。

临安府还发生了军校施全行刺秦桧的著名事件。

  绍兴末和宋孝宗时的抗金斗争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策划灭宋,占据江南。

赵构被迫部署战备,起用宿将刘錡等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部署大军,分道攻宋。

宋淮西大将王权不战而遁,统制姚兴以寡敌众,力战阵亡,刘錡军也战败退回镇江。

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凭借南方的水军优势,迎击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江中,金军渡江失败,移军扬州(见采石之战)。

这时,扬州金军发生内讧,金军北撤。

绍兴三十二年,赵构传位于宋孝宗。

孝宗锐意抗金,他刚即位,便宣布给岳飞父子昭雪,召回抗战派张浚、胡铨等人,同时驱逐朝中的秦桧党人。

隆兴元年(1163),金军反攻。

宋军于宿州符离县(今安徽宿州)战败后,宋孝宗被迫遣使与金军议和,并重新任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相。

隆兴二年,汤思退使用阴谋手段,排挤张浚出朝,并暗通消息,请金出动重兵胁迫议和。

金军遂再次渡淮南侵,宋孝宗被迫与金签订和约,即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后,宋孝宗并不甘心向金屈服,准备再次北伐。

乾道五年(1169),起用抗战派大臣虞允文,取得一定成效。

但宋孝宗在某些方面受制于太上皇赵构,又不得不依赖于腐败的军事官僚机构,难以有多大的建树。

各地官府的横征暴敛有增无减,豪绅官僚对土地兼并和掠夺的状况也并无改变,小规模农民起义时常爆发。

  庆元党禁和开禧北伐宋孝宗在位27年,传位给他儿子宋光宗赵惇,自己当太上皇。

绍熙五年(1194),宗室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等共同策划,迫令宋光宗退位,当太上皇。

立其次子赵扩为皇帝,是为宋宁宗。

宋宁宗即位后韩侂胄和赵汝愚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庆元二年(1196),宋廷宣布程朱理学为伪学。

三年,赵汝愚、朱熹等人被定为逆党,名列党籍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这就是庆元党禁。

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贸然发动北伐战争,全军大溃。

韩侂胄因军事失利,向金议和。

结果议和不成。

主和派史弥远等秘密杀死韩侂胄。

嘉定元年(1208),主和派完全遵照金的要求,与金重订和约。

金宋为伯侄之国,岁币银绢各30万两、匹,宋朝另付犒军银300万两。

  宋与蒙古联合灭金嘉定元年(1208),史弥远任丞相,开始长期专擅朝政。

在开禧用兵之后,因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南宋又出现财政危机。

史弥远等人乞灵于滥发纸币,造成了会子充斥,物价飞涨,民生憔悴的局面。

宋金议和后,金很快遭受新兴蒙古族的军事攻击,迁都南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苟延残喘。

嘉定七年,宋停止向金输纳岁币。

十年,金宣宗决定分兵南侵,企图扩充疆土,从此,宋金战争又绵延了10多年。

由于宋军民的坚决抵抗,金宣宗南侵计划宣告破产。

金哀宗即位后,派使臣到宋“通好”。

嘉定十七年,宋宁宗病死。

宋宁宗原先立宗室子赵竑为皇子,史弥远乃拥立另一宗室子赵昀即帝位(宋理宗),废赵竑为济王。

后又逼令赵竑自缢,宋理宗和史弥远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绍定六年(1233),史弥远病死,宋理宗亲政。

蒙古约宋出兵夹击,灭金后河南地归还宋朝。

端平元年(1234)正月,宋军与蒙古军攻破蔡州,金灭亡。

  南宋军民抗蒙端平二年,蒙古军分路进攻四川与襄汉,被击退。

三年,蒙古军再攻四川,绝大部分州县失陷。

蒙古军又占领襄阳。

淳祐二年(1242),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屡次击退蒙古军的侵扰,但未能恢复全蜀。

宝祐六年(1258),蒙哥汗大举侵宋,兵临合州钓鱼山城下,开庆元年(1259),宋将王坚率军民死守钓鱼城重创蒙古军,蒙哥战死于军中(见钓鱼城之战)。

贾似道私自暗中求和,愿意向蒙古称臣纳贡,双方划长江为界。

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的忽必烈已知蒙哥汗死讯,急欲北返,争夺皇位,遂答应贾似道的议和条件而撤兵。

景定元年(1260),贾似道开始独擅朝政。

景定五年,宋理宗死去,宋度宗赵禥即位。

宋度宗和贾似道不理政务,却又不准其他丞相和执政大臣问政。

南宋疆土日蹙,民穷财匮,已至不可收拾地步。

  南宋灭亡咸淳四年(1268),蒙古军开始包围襄樊,九年攻破樊城。

襄阳守将吕文焕降元(见襄樊之战)。

襄、樊失陷后,南宋朝野震惊,而贾似道仍专持国柄,拒绝一切救亡建策。

十年,宋度宗病死,贾似道拥立全后的幼子赵即位,是为宋恭帝。

元丞相伯颜统率大军沿汉水和长江东下,各地宋守臣相继降元。

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派使者前往求和,情愿称臣纳币,伯颜不许。

在元军攻击之下,宋全军溃败。

元军乘势纵击,进陷建康府,又进逼临安府。

德祐二年,宋恭帝出降。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立宋度宗的两个幼子赵昰和赵昺。

因元军进逼,宋端宗赵昰由张世杰、陆秀夫护卫,逃往海中,病死于硇洲(今广东雷州湾硇洲岛)。

张世杰和陆秀夫拥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1278),退至南海中崖山(今广东新会市南海中)。

祥兴二年,元水军向崖山发起猛攻,陆秀夫抱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

  政治制度宋代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和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宋代最高权力机构为政事堂。

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宋神宗赵顼将政事堂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

宋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

其长官称枢密使。

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

其长官称三司使。

宋神宗撤销三司,将三司的大部分职权归户部和工部。

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

宋神宗官制改革后,宰相实际兼管财政。

南宋时,宰相又兼任枢密使,兼管军政。

这样,宰相再次握有民政、财政和军政的大权。

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其长官称御史中丞。

专管规谏讽谕的机构是谏院。

为皇帝起草文书的机构是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等还侍奉皇帝,充当顾问。

宋初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和刑部。

宋神宗改革官制,三省六部才行使相应的职权。

宋代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

宋初沿袭唐制,将全国划分为道。

宋太宗时改道为路。

  赵匡胤任用文臣主持枢密院,统管军政。

还设三衙,掌禁兵和厢兵,但无权调遣。

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发兵之权和握兵之重,互相牵制。

北宋还有乡兵、蕃兵、土兵和弓手。

宋代实行募兵制,经常采取灾年招兵的办法,将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招收为兵,但在兵源缺乏的情况下,也抓夫充军。

罪犯也是宋军军士的重要来源。

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从军。

北宋和南宋之交,禁军大部溃散,南宋重新编组正规军,称屯驻大军。

宋军以步兵为主,弓弩是主要兵器。

骑兵往往作为步兵的附庸。

宋代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期,特别到南宋中、后期,成批生产火药武器。

  科举制宋太祖至宋真宗朝,在革除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因而能够吸引广大知识分子参加科举。

  法律宋初,以《后周刑统》为蓝本,经过修改和补充,编成《重详定刑统》30卷,是宋代的第一部法典。

自宋孝宗赵眘时开始,编纂条法事类。

宋代法令繁多,超越前代,因而法网严密,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

  经济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无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引人注目的成就。

  由于人口的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铁制工具制作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产量倍增,以及经济作物的扩大,多种经营的展开,从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

北宋国土小于汉、唐,但人口则多于汉唐,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分布密度都高于汉唐,这是宋代农业生产远远超过汉唐的一个重要条件。

南宋初,东南一带遭受严重的兵燹破坏,但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大批南迁,和南方农民共同辛勤劳动,使南宋的农业生产,较快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宋时农具制作不但数量大、质量好,而且品种多。

农民对精耕细作更加注意。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宋真宗时推广到江南、两浙以及淮南诸路。

宋代的经济作物,特别是在南方,有相当大的发展。

南方各地普遍栽种茶树。

川蜀、两广、两浙、福建是著名的甘蔗种植区。

宋代的纺织纤维生产仍以丝和麻为主,而棉花的栽培区逐渐扩大,产量逐渐提高。

  宋代手工业在原料采集、生产过程和产品种类、数量方面,都有显著的进展。

两浙、江西、荆湖、陕西等地,都已成为造船业的中心。

造船业的发达,促使远洋航行技术不断进步。

宋代采矿冶炼业的发展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已大量开采石炭(煤)。

宋代在军事和医药上都已利用石油。

北宋时,两浙、川蜀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麻布产量比唐代增加很多。

棉织品在全部纺织品中的比重有所上升。

随着雕版印刷业的兴盛,纸张的需要量激增,促使民间造纸业迅速发展。

宋代造纸技术比前代大有提高。

宋代制瓷窑户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定州(今属河北)定窑、汝州(今河南临汝)汝窑、颍昌府阳翟(今河南禹州)的钧瓷、饶州(今江西波阳)景德镇窑各有特色。

  宋代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大城市和小市镇兴旺发达,纸币出现并广泛使用,海外贸易盛况空前。

宋代拥有一批人口在10万以上的大城市。

开封是北宋最大的城市。

大城市逐渐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工商与居民杂处。

临安府作为南宋的行在所,也是最大的商业城市。

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成都府城和泉州都是重要的商业城市。

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

商业中的赊,即信用关系,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除了铸造铁钱外,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宋与辽、西夏、金在某些交界地点设置榷场,进行官方许可的贸易。

民间的走私贸易,不论在陆地和沿海,都相当兴盛。

宋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

宋时有从广州和泉州通往越南、印尼乃至阿拉伯、东北非洲等地的海上交通线,还有从明州或杭州通往日本和高丽,由登州(今山东蓬莱)或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州)通往高丽的海上交通线。

宋朝与印度支那半岛、南洋群岛、阿拉伯半岛以至东北非洲等几十个国家都有贸易关系。

北宋在主要港口广州、明州、杭州、泉州、密州、秀州(今浙江嘉兴)、温州、江阴军(今江苏江阴)等地相继设立市舶司,主管舶商进出手续,并征收舶税,抽买舶货。

  宋代交通运输业也相当发达。

内河运输以大江(长江)、汴河和运河为主动脉。

宋代除广泛的海外贸易外,国内沿海运输业也有较大规模,两者都以民间运输为主。

宋时的通信系统是遍布各地的驿站网,除官府文书外,还可邮寄私人信件。

  文化宋代是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科学技术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沈括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是闻名于世的三大发明,到宋代又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天文、数学、医药、农艺、建筑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指南针在宋代又有重大进展,北宋末已有使用指南针于航海的记载。

南宋时,海船上普遍装有针盘,即原始的罗盘导航。

这是世界海运史上空前的进步。

唐、五代时开始应用雕版印刷术印书,北宋时有了很大发展。

开封府、杭州、西川、福建是当时印书的中心。

南宋临安府是印书业最发达的地方。

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宋廷设有火药武器的作坊。

宋神宗时,边防军已大量配备火药箭。

北宋时进行了多次较全面的恒星观测。

景德三年(1006)关于客星的记载,是世界上著名超新星中的最早记录。

元祐年间,苏颂、韩公廉等人创造了水运仪象台。

宋代的历法经过多次改进,庆元五年(1199)实行的《统天历》,和现行公历的一年长度完全一样,但比公历颁行早383年。

北宋中期贾宪的开方作法本源图,世称贾宪三角形,比西欧相同的帕斯卡三角形早约600年;他的增乘开方法,与霍纳的方法大致相同,但早约770年。

宋代医药学比唐代有较大的发展。

元丰五年(1082),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收药物种类为《唐本草》的一倍。

宋徽宗时审定的《和济局方》,是中国由国家颁布的第一部配方手册。

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标志着针灸学的重大进步。

太医局将产科、眼科等单独设科,是医学史上的重大进步。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名著。

南宋《洗冤集录》十五卷,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北宋末陈旉在南宋初撰成《农书》,是综合性的农学著作。

皇祐元年(1049),陈翥撰写的《桐谱》,嘉祐四年(1059),蔡襄著《荔枝谱》,淳熙五年(1178),韩彦直著《橘录》,都是传世最早的有关经济作物的专著。

庆历元年(1041),喻皓在开封建成砖塔,其建筑方法成为以后北方通用的砖塔建筑方法。

今河北定州城内的开元寺塔,于至和二年(1055)建成,又称瞭敌塔,高84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

  哲学思想汉学转变成了新的宋学,理学和其他儒家学派先后出现。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基本上可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程颢、程颐及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一派是以南宋陆九渊为首的心学。

程颢、程颐,世称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

大致到南宋孝宗时,程颐的四传弟子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理学才大为兴盛,成为更精致、更系统、更富哲理的新儒家学派,世称程朱理学或程朱学派。

宋理宗时,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到元、明、清时期,在思想文化界更居于统治地位。

除理学外,宋代还有一些儒家学派,主要有王安石的新学,陈亮的永康学派和叶適的永嘉学派等。

  教育宋初沿旧制,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

宋仁宗庆历时设太学。

国子监是中央教育管理机关。

地方教育有州县学和书院。

由于印刷术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的发达远远超过前代。

不少地区利用农闲举办冬学,由穷书生教农家子弟识字。

宋初著名的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今江西庐山)、岳麓(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应天(今河南商丘)、嵩阳(今河南登封)或石鼓(今湖南衡阳石鼓山)书院;此外,茅山(今江苏句容三茅山)书院,亦颇有名。

北宋中期以后,书院逐渐衰落。

南宋时,朱熹首先于淳熙六年(1179)兴复白鹿洞书院。

绍熙五年(1194),朱熹恢复并扩建岳麓书院。

另外,陆九渊的象山书院、吕祖谦的丽泽书院也先后建立。

  文学艺术宋代文学艺术继唐代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更加丰富多采。

宋初骈体文占统治地位。

宋仁宗时,欧阳修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王安石、苏轼、曾巩、苏洵、苏辙等名家辈出,古文运动终于取得全胜。

他们的文章大多风格清新,自然流畅。

欧阳、曾、王、三苏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后世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宋诗继承唐诗而有所创新。

宋初王禹偁首倡继承杜甫、白居易诗风,但不久即出现西昆诗体,崇尚词藻华丽,风靡一时。

欧阳修以及梅尧臣、苏舜钦等相继而起,诗作大多平淡清晰,间或粗犷奔放,诗风始为之一变。

才华丰茂的苏轼,诗备众格,洒脱豪放。

王安石主张以适用为本。

黄庭坚提倡以故为新,其后便形成了江西诗派。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号称中兴四大诗人。

文天祥的诗,很少雕饰。

宋代是词的全盛时期。

北宋前期以晏殊、张先、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派,词尚婉丽。

柳永精通音律,开始创作慢曲长调新体裁,情景交融。

高才逸气的苏轼,清新豪放,开创了豪放派。

南宋词人辛弃疾,气势磅礴。

婉约派词人有苏轼门人秦观,他善于以长调抒写柔情,语工而入律。

北宋末年的周邦彦,词调方面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