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051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docx

《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docx

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

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

(2019—2020年)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教督〔2019〕4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增强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实施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我区结合实际,编制宛城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规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宛城区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心,南阳市中心,是1994年南阳撤地设市时在原南阳县基础上成立的新行政区。

宛城区是一个有城有乡,农业、农村、农民比重较大的市辖区。

区境东与社旗县、唐河县交界,南与新野县接壤,西临卧龙区,北与方城县相连。

南北长约61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国土面积683平方公里。

宛城区属南阳市中心城区下辖两区之一,目前区辖5个办事处8个乡镇。

分别为五里堡办事处、新华办事处、东关办事处、仲景办事处、汉冶办事处、溧河乡、黄台岗镇、红泥湾镇、金华镇、瓦店镇、汉冢乡、高庙镇、茶庵乡。

(二)现状分析

2017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49.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6.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12元,。

全区总人口达61.3万人,常住人口60.66万人。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6.5万人,农村人口24.1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16%。

出生率11.78‰,死亡率6.38‰,自然增长率5.4‰。

全区现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81所,其中初中21所(其中九年制学校3所),在校生25465人,小学160所(其中教学点61个),在校生57560人。

按区域划分:

中心城区共有初中5所、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19所;乡村地区共有初中12所、九年制学校2所、小学80所、教学点61个。

截止2018年底,全区55人以上大班额个,其中65人以上的超大班额个,占比%;全区共有寄宿制学校所,其中小学所,寄宿生人,其中小学寄宿生人;目前,我区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共有63所,其中教学点60所,村小学3所;目前全区没有联网的学校共有所。

(三)存在的问题

1.生源分布不均,缺少规划教育用地

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以及村庄分散布局的影响,造成部分学校生源不足、教育资源闲置,统计中出现了一批少于6班,班级人数不足30人的学校,但考虑到服务半径问题,又不能撤并。

同时政府所在地学校和其它中心小学生源又十分充足,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需改扩建的寄宿制学校周边确少规划的教育用地,特别是乡镇政府所地中小学周边教育建设用地更是稀缺,这给寄宿制学校建设带来很多困难。

2.中小学校存在少建、漏建现象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边缘地区建设了大量居住区;同时旧城改造不断深入,工业用地、大专院校的外迁及棚户区改造也导致了城市中心区居住用地的重新分布。

住宅小区开发与配建教育设施建设的不同步,造成局部地区教育设施不足。

3.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增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满足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的需求势在必行。

4.经费投入不足

区级政府是兴办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但是由于中心城区财政管理体制问题,造成市、区两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过少。

宛城区虽是中心城区四区之一,但85%的学校处在农村,政府启动“全面改薄”政策已多年,宛城区却基本没有享受政策资金支持,靠每年约1000万元的校舍维修长效机制项目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两类学校建设的需求,致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学生住宿条件较差。

尽管有部分中心小学能够提供寄宿服务,但是仍有一些乡村学校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少数学校即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条件也大多简陋,后勤配套设施难以到位,学生的生活、安全、卫生和医疗等缺乏必要保障,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规划目标及主要任务

1.规划目标

(1)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

全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现有56人以上大班额,全区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

按教基一厅〔2016〕4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底,将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0%以内。

(2)加强两类学校建设。

科学合理设置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力争2020年秋季开学前,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所在省份基本办学标准。

统筹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项目和资金,按照标准为边远艰苦地区两类学校教师建设必要的周转宿舍。

(3)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为确需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互联网+教育”建设,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2.重点任务。

(1)按照小学45人/班、初中50人/班的标准,至2020年底,新建、改扩建学校共所(城区所,乡镇所),其中改扩建所(城区所,乡镇所),新建学校所(城区所,乡镇所),新增学位数个(城区个,乡镇个)。

预计总投资亿元。

(2)到2020年,每个乡镇至少改扩建或新建1-3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小学,每个乡镇寄宿制小学的数量和规模能够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和需寄宿学生的需求,基本实现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办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到2020年,全区8个乡镇共建成42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其中寄宿制小学30所,初中及九年制寄宿制学校12所。

可容纳学位数34162个,可容纳24788人寄宿,其中:

寄宿制小学容纳学位17513个,可容纳寄宿生8239人。

规划投入19951.6万元,新增学校占地面积45752平方米,新增校舍建筑面积79868平方米,新增学生生活设施设备825.1万元,新增寄宿生学位7669个。

(3)为彻底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落后的局面,我区计划在两年内投入资金2832.7万元,对全区6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进行维修升级改造。

基本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短板,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达到河南省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更加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质量实际需要,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4)到2020年底,计划投入资金万元,对全区所未联网的学校全部实现通过光纤、卫星等方式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购置套学校教室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建设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

三、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聚焦薄弱。

要坚持从最困难的地方做起,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精准识别薄弱学校、薄弱环节,将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城镇学校、寄宿条件差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的小规模学校纳入实施范围。

以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乡村小规划学校建设规划,以及实现中小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需求为基础遴选薄弱学校,通过专项建设推进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促进校际间办学条件基本均衡,严禁超标准建设。

(二)结合发展,提升能力。

要坚持以强弱项、提质量为主线,坚持基本办学条件改善与办学内涵质量建设相结合、相促进,坚持教育信息化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能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四、规划资金和年度安排

1.规划资金。

 

应包括规划资金总体需求和分年度资金需求,以及上级补助与本级规划安排资金的具体情况。

本级资金要明确来源渠道和落实的具体措施。

2.年度安排。

(1)2019年计划及项目安排

 

(2)2020年计划及项目安排

 

五、预期效益

 

到2020年本地按项目县平均的主要指标变化情况,主要包括学生数、寄宿生数、寄宿率,生均教室、食堂和生均厕所面积、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体育场地,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学校联网数、信息化设施设备等指标值变化情况;预期受益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直接效益,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我区把办好消除大班额、农村两类学校建设列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健全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学校在规划布局、经费投入、建设运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把办好教育纳入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目标按期实现。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推落实作用,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大力激发广大校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发展良好局面。

(二)资金落实和管理

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要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发展义务教育。

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倾斜,统筹兼顾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切实落实对乡镇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中央财政继续给予支持。

要针对乡镇寄宿制学校实际需要,严格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有关规定,探索将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宜通过市场方式提供的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

在编制乡镇中心学校年度预算时,应统筹考虑其指导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因素,结合财力状况予以保障。

2.完善经费管理制度

区财政、教体局要及时公布乡镇中心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安排额度,并提前拨付部分公用经费,保证农村学校正常运转。

要加强乡镇中心学校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财务审计,保障资金规范使用。

(三)规划执行

1.项目规划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凡是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确定撤销的学校和教学点不纳入规划范围;

2.优先保障校舍及附属设施安全,本着“节俭、实用、够用”原则,解决教学用房和辅助用房不足及寄宿制学校住宿、就餐条件问题。

(四)项目管理

各项目学校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的责任主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项目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

抓好关键环节,建立并严格执行全过程、日常化的监管机制,严把“九关”,强化项目管理。

一是工程设计关,项目在实施前必须先进行勘察设计,勘察设计单位必须具有相应资质;二是项目招投标关,严格招投标制度,防止违纪违法、暗箱操作;三是工程手续关,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办理工程建设相关手续;四是工程监理关,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应资质,专业技术过硬,作风认真负责,全程参与监管;五是资金拨付关,严格按照拨款办法和程序及时向施工企业支付项目款项;六是工程变更关,不得擅自变更项目规划,随意减小建设和投资规模、降低建设标准,不得擅自变更施工图设计和工程量清单;七是项目验收关,工程验收不合格不得交付使用;八是项目审计关,加强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审计和决算审计,强化对项目投资效益的监督;九是档案资料关,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强工程档案的收集和管理。

参与项目实施的各相关责任方,要通过认真执行九个关键环节的相关要求,确保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依法依规有序进行。

(五)评估验收

为推进我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顺利开展,全面提高我区义务教育质量,推动宛城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将组织专家对项目学校逐一进行评估验收,评估组将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等方式,对校园规划建设、装备条件、教育教学、办学水平等工作进行了仔细评估验收,并将验收结果全区通报。

(六)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措施

建立和完善学校建设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