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0506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茶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茶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茶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茶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文化.docx

《茶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文化.docx

茶文化

茶文化

一、茶文化简介

二、茶文化简史

三、茶文化分类

四、茶具

 

一、茶文化简介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各国的饮茶方法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蓝海舰队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奥蓝特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捷盟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二、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1)特点

神农时期:

唐·陆羽《茶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西周时期: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

“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经典茶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开始制造陶器,并且过上了相对定居的生活。

当时人们对于茶的认识仅停留在药用价值的阶段,他们只是把茶叶咀嚼,作为一种中药服用,因此根本谈不上专用茶具。

如果一定要找源头的话,我想,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陶钵到可以看成是茶具的源头。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1)特点:

秦汉时期在南方民间开始的饮茶活动,到六朝时期已逐渐传及于华北。

那时候,人们除采摘野生茶而外,有以茱萸、柜子之属冒称为茶的,所以,晋人张华、刘琨等人非常强调要饮用“真茶”。

那时,茶的制作技术不精,《茶经》说,“采不时,造不精,饮之成疾”。

南朝沈怀远《南越志》说,“茗苦涩”。

处在饮茶初期的情况下。

这是难以避免的。

另外;据《广雅》说,“饮茶时,用米汤浇覆之”。

《广志》说,或以米和膏煎之。

弘君举很欣赏食茶面,傅咸说,有人“作茶粥卖”。

可见当时的饮茶方式非常多样化。

(2)类别

在唐代以前,茶叶的利用、饮用,开始是生煮羹饮或晒于收藏,而后多以捣叶作成饼茶,或是蒸叶捣碎制成团茶,因此在唐代以前已出现晒干散茶和团饼茶。

唐代之初,蒸青团茶已成为主要茶类,也有晒干的叶茶(类似现代的白茶)。

唐?

陆羽所著《茶经?

六之饮》中称:

“饮有确(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可见当时已出现四种茶叶,但按现代的制茶科学来认识,这四种茶均属蒸青绿茶。

唐代以前的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茶叶常配以姜、葱、胡桃、松子及其他食物或药物混煮成汤以供药用。

(3)茶具

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茶器,首先有了带托盘的青釉茶盏。

盏托又称茶船、茶拓子,为承托茶杯,以防烫指之用器。

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盏托是从托盘演变而来。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茶盏,有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的构思巧妙。

这时期的茶盏的显著特点多为饼足,底部露胎。

虽然此时的茶器种类不多,但为唐宋以后茶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莲瓣纹青釉盏托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1)特点

煎茶道形成与流行

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茶文学兴盛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

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2)技法

茶是中国的“国饮”。

据考证,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

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

唐代饮用的是饼团茶,先将茶饼烘燥,谓之炙茶,再打碎入茶碾,碾成茶末,然后过罗(筛)成为待烹茶末。

参与“复原”唐代茶艺研究的姚国坤说,“复原”陆羽煮茶法要把握好三个关键:

一是煮茶前先要烤茶。

二是碾茶要适度。

当水温达86℃至88℃发生“一沸”时,按一定比例加盐;当水汽增加,“缘边如涌珠连泉”的“二沸”时,舀出一瓢沸水待用,并用夹有节奏地向同一方向搅水,当中心出现旋涡时,按量放入茶叶,至茶水“腾波鼓浪”的“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止沸,随即端下煮茶锅,舀茶汤分成3至5碗。

这就是唐代茶艺的精髓。

(3)茶具

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国在陕西省扶凤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发掘出大批唐朝宫廷文物.内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计11种12件。

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堪称国宝,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饮茶十分豪华。

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宫,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骨的。

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这批茶具主要有:

鎏金银龟形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银茶槽子——分碾槽和碾轮,用于碾碎茶。

鎏金银茶罗子——箱形,内有茶罗架和接茶屉,碾后茶末过罗(筛)用。

金银丝结条笼子——用于炙茶饼用。

同时出土的还有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托等。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1)特点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

“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2)茶具

宋人使用的茶具以金银为上品,并视之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蔡襄在其《茶录》(下篇,论茶器)中具体记载当时流行的斗茶用具“茶椎、茶钤、茶匙、汤瓶”等均以黄金为上,次一些则“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宋代银制茶具继承发扬了唐代金银器模压、锤压、錾刻、焊接、鎏金等工艺传统,在其基础上创造了立体装饰、浮雕凸花和镂刻工艺,充分显示出宋代金银工艺制作的高水平。

(3)典型茶具

银质莲形杯

  银质莲形杯则以“亭亭净植”的莲之清丽脱尘与“和清静寂”的茶性相亲,菊淡梅冷,“花中四友”之菊与梅又何尝不可作为茗杯的素材。

这批银器中菊花杯和梅花杯各一件,都有银盘配套。

菊花杯杯身是重瓣菊花,杯身与盘心凸出,饰意为花蕊,其配套托盘亦为连瓣菊花形(无足),杯置盘中浑然一体,俨然为一朵盛开之菊。

菊有花中最高品质,有“能傲寒霜,独矜晚节”之誉,以菊为茗杯之形,令人有啜英咀华的感觉。

莲花杯杯身作六瓣莲花形,下附六瓣花形空足或圈足,杯身压印花样繁多的凸花花纹(有折枝菊、梅、茶花、牡丹、玉兰花等),杯口内沿饰连续六瓣小花图案,口沿与杯心凸花皆鎏金,俯视小杯,犹如莲苞待放。

  梅花杯盘各一件,器身亦均作五瓣梅花形。

盘平底无足宽沿,杯底附五瓣花形空足,外撇盘沿与杯足饰鎏金子芽图案。

盘心、杯心分别凸印新月折枝梅。

此一器在手,顿觉暗香浮动,花影扶疏,平添不少茗趣。

窖藏银茶具中的婆金夹层八角杯

(口径7.5~9.3厘米,高5.5厘米),杯身与足均呈小八角形。

壁为夹层,通体鎏金,口内沿与杯足錾刻一周卷草图案,杯心錾刻《踏莎行》词,分10行,每行字数不等,计61字。

词中描绘的是歪戴乌纱帽、身着状元袍的新科状元,骑着配备金鞍玉勒的骏马,手执仙桂,在随从的簇拥下,离开琼林苑的御宴,恣游花市的情景,十分生动写实。

八面开光图中凸刻的图案,一气呵成,构图活泼,将一首《踏莎行》的词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鎏金银碗

碗口径12厘米,高4.7厘米,喇叭形口,斜直腹下附小圈足,造型恰似宋人斗茶常用斗笠碗。

碗口沿、圈足鎏金,内壁錾刻折枝梅花,碗心錾刻五出团花图案,饶有兴味的是出土时碗壁已有两个明显残损蚀洞,疑是主人生前常用此碗斗茶,碗壁屡经茶筅击拂,终于蚀成破洞。

鎏金银托杯

托杯通体褐色,由一钵形杯和与之配套的托盘组成,杯口、盘口及圈足底部均鎏金一圈。

沿杯径7.3厘米,托径14厘米,通高5.8厘米。

托盘呈六出菱花形,宛如一朵筋脉毕现的荷花。

全器敦实端庄,朴素中蕴含典雅,实属金银茶具珍品。

茶具中的托杯、托盏晋时已有,至唐宋以后更受饮茶家青睐。

宋代托盏形式多样,而金银制作的较为罕见,因此弥足珍贵。

鎏金银执壶(即水注)

口径6.8厘米,腹径6.9厘米,高23.5厘米,是许峻随葬茶具中另一件精品,此壶侈口束颈、弧腹、矮圈足。

颈腹部按扁曲柄,弧状长流与下腹部相连。

园柱形盖纽有银链与器身相连,器身錾刻双鹊图,口沿饰三角园点纹。

柄流与圈足錾刻卷草纹。

通体鎏金,造型十分秀美。

汝窑盏托

定窑执壶

钧窑盏托

5、元代茶文化

(1)特点

元代统治者虽非汉族,在统一过程中也有不少伤农行为,但于此同时也推行过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

如由元代官府编印《农桑辑要》等等。

在元朝出版的别二部书《农书》和《农桑撮要》中,把茶树栽培和茶叶制造作为重要内容来介绍。

这表明元朝统治者对茶业还是支持和倡导的。

元代茶饮中,除了民间的散茶继续发展,贡茶仍然延用团饼之外,在烹煮和调料方面有了新的方式产生,这是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

在茶叶饮用时,特别是在朝廷的日常饮用中,茶叶添加辅料,似乎已经相当的普遍。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集中地记述了当时的各种茶饮。

与加料茶饮相比,汉族文人们的清饮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饮茶方式上他们也与蒙古人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仍然钟情于茶的本色本味,钟情于古鼎清泉,钟情于幽雅的环境。

(2)类别

元代,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得到较快的发展。

当时制造的散茶,因茶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分为两类:

即芽茶和叶茶。

芽茶为幼嫩芽叶制成,如当时的茶名探春、先春、次春、紫笋、拣芽等均属芽茶;叶茶为较大的芽叶制成,如“雨前”即是。

到了明代,除蒸青散茶以外,出现了炒青绿茶以及红茶、黄茶、黑茶,直接晒干或烘干的白茶也同时存在。

因此可以说,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五大茶类均已出现。

(3)茶具

元代的制瓷也较可观,产品在器型、釉色等方面为明、清两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茶壶的变化主要在于壶的流子(嘴),宋代流子多在肩部,元代则移至腹部。

这时江西景德镇青花瓶异峰突起,闻名于世。

青花瓶不仅国内珍爱,而且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氏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青花茶具又定名为“珠光青瓷”。

天目茶碗也传至日本,12世纪至14世纪,日本佛僧到我国天目山佛寺留学,曾带回天目山的茶碗,这种茶碗施有黑釉,因此在日本,人们把这种带黑釉的陶瓷通称为天目瓷。

天目茶碗有黄天目、白天目、黄践、曜变、油滴鳖盏、灰潜兔毛盏等。

(4)经典茶具

景德镇卵白釉莲花形盏托

青花菊花牡丹纹托盏

6、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1)特点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2)类别

到了清代,除五大茶类外,又出现了乌龙茶,各类茶叶的制茶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很多质量非凡的“名茶”获得了朝廷和文人雅士的赞赏。

至此六大茶类齐全。

随着茶叶的输出和贸易活动,不少茶类的制茶技术已传播至很多产茶国家,使各具特色、不同品类的茶叶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所享用。

(3)茶具

到清代,茶具的生产制作出现一个色彩纷呈、数量空前的时期。

紫砂陶与瓷器相互竞争,发展迅速,茶具的范围也有了拓展,包括贮茶器在内成组合发展。

(4)经典茶具

这件珐琅彩掇只壶,底有“邵元祥制”款识。

这类在紫砂胎上进行珐琅彩绘的器具,风格上与雍正珐琅茶具非常接近。

此壶装饰上,在色地开光部位画麒麟纹,用线考究,神形兼备。

麒麟目视着天上的红日,昂首于松林边,有王者贵族之气势。

麒麟,在民俗文化里,常寄寓“送子娘娘”的菩萨心肠。

“麒麟送子”,在民间艺术中是主要表现之一图式。

在青花瓷器中,“麒麟送子”纹式在明、清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能找到。

在古汉语中,用“麟儿”形容贵族子裔。

杜甫有《贺人生子》诗:

“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艳,感应吉梦相追随。

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麒麟送子”,实际上是人间祈盼的富贵人杰之子,清邵元样珐琅彩掇只壶上的纹饰,就蕴含着这种寓意。

康熙十二月斗彩花杯

清青花釉里红茶叶罐

松段壶陈鸣远(清)

仿供春式龙带壶时大彬(明)

7、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西藏的酥油茶是使用打茶筒把茶叶、酥油、盐充分搅拌;内蒙是用铜壶把茶、奶、盐三者一起熬煮成奶子茶。

新疆维吾尔族所用茶具也有区别:

南疆是把茶、胡椒、桂皮、丁香等碾末投入长颈的铜壶或瓷、搪瓷壶中煮,北疆是把茶投入锅中煮沸,兑入鲜奶或奶皮子和盐。

茶具不同在于一用壶,一用锅。

所以,打茶筒、壶、锅、茶碗以及砸碎茶砖用的工具,就可归入茶具之列了。

岭南、西南多细竹,以青竹筒作各有不同的茶具。

布朗族是把煮好的茶汤倒进竹筒里饮用,让茶香和竹香搅在一起;而另一种则把干茶叶放进鲜竹筒里烤热,再倒出来冲饮。

严格地说,这青竹筒不应算作茶具。

三、茶文化分类

·基本茶类

1、绿茶

(1)绿茶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二三XX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2)特点

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等特点。

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也有些绿茶是不经过揉捻的,外形呈扁片状,如西湖龙井等。

(3)分类

由于加工时杀青和干燥的方法不同,[3]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龙井)、烘青绿茶(黄山毛峰)、蒸青绿茶(恩施玉露)和晒青绿茶(滇绿)。

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主要花色有:

西湖龙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永州舜皇茶;顾渚紫茶;午子仙毫;黄山毛峰;云雾毛尖;曾侯银剑;信阳毛尖;平水珠茶;宝洪茶;上饶白眉;径山茶;峨眉竹叶青;南安石亭绿;仰天雪绿;蒙顶茶;涌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绿茶;永川秀芽;休宁松萝;恩施玉露;都匀毛尖;鸠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岗辉白;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绿雪;天尊贡芽;滩茶;双龙银针;太平猴魁;源茗茶;峡州碧峰;秦巴雾毫;开化龙须;庐山云雾;安化松针;日铸雪芽;紫阳毛尖;江山绿牡丹;六安瓜片;高桥银峰;云峰与蟠毫;汉水银梭;云南白毫;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井岗翠绿;韶峰;古劳茶;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黄竹白毫;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桂林毛尖;建德苞茶;瑞州黄檗茶;双桥毛尖;覃塘毛尖;东湖银毫;江华毛尖;龙舞茶;龟山岩绿;无锡毫茶;桂东玲珑茶;天目青顶;新江羽绒茶;金水翠峰;金坛雀舌;古丈毛尖;双井绿;周打铁茶;文君嫩绿;前峰雪莲;狮口银芽;雁荡毛峰;九龙茶;峨眉毛峰;南山寿眉;湘波绿;晒青;山岩翠绿;蒙顶甘露;瑞草魁;河西圆茶;普陀佛茶;雪峰毛尖;青城雪芽;宝顶绿茶;隆中茶;松阳银猴;龙岩斜背茶;梅龙茶;兰溪毛峰;官庄毛尖;云海白毫;莲心茶;金山翠芽;峨蕊;牛抵茶;化佛茶;贵定云雾茶;天池茗毫;通天岩茶;凌云白茶;蒸青煎茶;云林茶;盘安云峰;绿春玛玉茶;东白春芽;太白顶芽;千岛玉叶;清溪玉芽;攒林茶;仙居碧绿;七境堂绿茶;南岳云雾茶;大关翠华茶;湄江翠片;翠螺;窝坑茶;余姚瀑布茶;苍山雪绿;象棋云雾;花果山云雾茶;水仙茸勾茶;遂昌银猴;墨江云针。

绿茶:

绿茶是一种不经发酵制成的茶。

因其叶片及汤呈绿色,故名。

中国绿茶十大名茶是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四川蒙顶、顾渚紫笋茶。

2、红茶

(1)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

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2)特点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

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3)类别

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

祁红—产于安徽祁门、至德及江西浮梁等地;滇红—产于云南临沧、佛海、顺宁等地;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宜红—产于江苏宜兴;越红—产于湖南安化(湖南省安化茶厂)、新化、桃源等地;川红—产于四川宜宾、高县等地;吴红—产于广东英德等地。

其中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世界上红茶的品种很多,产地也很广,除我国以外,印度、斯里兰卡也有类似的红碎茶生产。

功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们传统出口商品。

世界的四大高香红茶有:

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

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正山小种,外山小种)、工夫红茶(祁红)和红碎茶三大类。

英德红茶产于广东英德市,属小叶型红茶。

茶色乌黑雪亮。

身披金毫,冲泡后汤色格外鲜红,味醇清爽,回味无穷。

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的英德市的英山区,这里在19世纪前半叶就曾是红茶的产地。

宁红工夫产于江西武宁一带。

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

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

该茶外形条索紧结园直,色乌略红,光润;内质香高持久似祁红,滋味醇厚甜和,汤色红亮,“宁红金毫”为宁红工夫茶中之最。

湖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结肥壮,香气高长,滋味醇厚,汤色较浓。

湖红工夫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桃源等地,其中以安化工夫为上佳。

越红工夫茶的条索紧细挺直,色泽乌润,外形优美,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浅红,叶底稍暗。

冲泡后,香气纯正,滋味浓醇,汤色红亮,叶底稍暗。

红茶:

红茶是一种经过发酵制成的茶。

因其叶片及汤呈红色,故名。

中国著名的红茶有安微祁红、云南镇红、湖北宣红、四川川红。

3、黑茶

(1)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

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2)类别

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藏茶”、云南的“紧茶”、“饼茶”、“方茶”和“圆茶”等品种。

云南普洱茶和湖南的安化黑茶就是中国传统的经典黑茶。

普洱茶又分两种《一是传统普洱茶也就是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自然干燥一定时间贮放形成的特色茶。

另一种也《就是现代普洱茶也就是熟茶》是经过潮水微生物固态发酵形成的。

安化黑茶也分两种,一种是黑砖茶,形似砖块,经发酵后由砖模压制而成。

另一种是千两茶,形似树桩,经发酵、蒸制后由多层竹篾捆压而成,每件按16两古市称计重1000两,现代为了便于销售携带,一般制成制100两茶或10两茶。

黑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简称“减肥茶”“瘦身茶”。

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可能是乌龙茶。

4、乌龙茶

(1)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

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

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其中做青工序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的关键步骤。

乌龙茶泡法也很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功夫茶。

(2)类别

主要花色有:

武夷岩茶;武夷肉桂;闽北水仙;铁观音;白毛猴;八角亭龙须茶;黄金桂;本山;毛蟹;永春佛手;安溪色种;凤凰水仙;台湾乌龙;台湾包种;大红袍;铁罗汉;白冠鸡;水金龟。

乌龙茶: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特征是叶片中心为绿色,边缘为红色,俗称绿叶红镶边。

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一般以产地的茶树命名,如铁观音、大红袍、乌龙、水仙、单枞等。

它有红茶的醇厚,而又比一般红茶涩味浓烈;有绿茶的清爽,而无一般绿茶的涩味,其香气浓烈持久,饮后留香,并具提神、消食、止痢、解暑、醒酒、减肥等功效。

清初就远销欧美及南洋诸国。

目下最受日本游客的欢迎。

5、黄茶

(1)特点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

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

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

(2)类别

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

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

分“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内芽)、“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湖北远安的鹿苑)、“黄大茶”(包括的广东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三类。

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

主要花色有:

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

6、白茶

(1)白茶是中国的特产,主要是通过萎凋、干燥制成的。

白茶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

(2)类别

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