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045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威海市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威海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

2012-03-0512:

25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1卷和第1I卷两部分,共12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宝藏/埋藏 重合/重头戏 拓印/落拓不羁

B.标识/识别 删削/刀削面 着陆/不着痕迹

C.劲旅/干劲 发卡/卡脖子 抹布/一抹霞光

D.粘贴,粘连 胳膊/胳肢窝 纤夫/纤尘不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晋升 融洽 协奏曲 德义双馨

B.贸然 耐烦 势力眼 知人论世

C.株连 思辨 蜡像馆 别具只眼

D.就序 因缘 弹簧秤 霄壤之别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任何一个合作项目中,大学、研究机构、不同的政府部门都想要发挥   ___作用,这让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彼此间分享数据变得掘其艰难。

例如,中国气象局有2000多个气

象站,其功能之一就是收集信息发布天气预报。

而水文局运行着2万多个测量站,也同样收集天气数据,使用这些教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________气象局天气预报的空间精准度,但水文局并没有将数据对气象局________。

A.引领 改进 公布   B.引领 改善 公布

C.领导 改善 公开   D.领导 改进 公开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限量版大牌精品既浓缩了品牌最受欢迎的经典元素,还赋予了物品特殊的纪念意义,对于奢侈品收藏家来说更是朝思暮想。

B.以确保质量为目的的全面管理,在丰田公司发挥了酣畅淋漓的作用,而在我国的企业中却没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C.“风情神州行”,别样风景,万种风情。

新的一年,“风情神州行”栏目将继续陪伴您足不出户,赏遍万水千山。

D.各级政府的救助基金、专项扶持资金种类繁多,而一些企业对这些资金的发放政策不甚了了,代办中介服务便应运而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少林景区,因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未能达到5A级景区标准,国家主管部门要求其在限定期限内整改。

B.最近众多的准妈妈提前赴港待产,引起了媒体关注,主流观点多从基本保障的角度来评论这一现象,也有媒体提出了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C.有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上,而是轻松地做了权威的奴隶。

D.对于多数“90后”而言,发生于他们出生之前的事情,如果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瓜葛,便只是教科书和互联网上的“存档”和“传说”而已。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修建军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

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

“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

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攀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文化心态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采,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

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

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

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

“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

“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

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既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明,又要面对高新科技浪潮的冲击和急剧动荡的世界局势。

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

诸如:

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一些糟粕成分;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能全盘西化等等。

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原载2011.12.30《光明日报》,有删节)

6.下列有关“和”与“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

其概念之争在西周末年的书籍中早有记载。

B.“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C.“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和”   与“同”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D。

“和”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_;“同”就是不顾事   物之间的差异一刀切的要求统一。

7.下列不属于“和而不同”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

A.孔子复周礼,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周礼”,而是对“礼”的内涵不断的充实发展。

B.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儒家学说存在着“驳杂不纯”的特征,时隐时现的有着其他诸予学说的影子。

C.中国的“儒…‘道”文化之外,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三教鼎立乃至融合的局面。

D.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交锋中实现交融,内容更加丰富。

8.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同时它又不排斥其他学说的存在,形成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B.“和而不同”既表现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上,也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C.在全球化时代,“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对如何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让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的发展与文明之中很重要;

D.“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又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

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日‘何以利吾国?

’大夫日‘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粱惠王日: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日:

 “无以异也。

”日: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梁惠王曰:

“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

王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若是其大乎?

”答曰:

 “民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答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

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木棒。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                                     餍:

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

治理

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

打击

D.汤放桀                                      放:

流放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无后乎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②具以沛公害报项王

D.①然后乃入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   ⑤仁者无敌   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入和用政治害死入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

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3分)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