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9103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7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docx

《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docx

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

化学车间设备维修规程

 

编号:

编制:

叶春林

审核:

李亮

批准:

张彦军

 

二○一三年九月十日

 

一、给水泵的检修

1.检修工艺

1.1泵的拆卸;

1.1.1断开电源、水源,卸下进出口法兰螺丝,然后拆除泵体上仪表、水封管、平衡管,泵体下堵塞,放完泵内存水。

1.1.2卸联轴器;

1.1.2.1卸下联轴器保护罩。

1.1.2.2检查联轴器是否有标记,若无则用钢印打上记号。

1.1.2.3拆下联轴器螺杆,检查或更换。

1.1.3拆卸后轴承架(出水侧)及尾盖:

1.1.3.1卸下后轴承架端盖,松下轴头的并帽。

1.1.3.2卸下后轴承架与出水段相连的螺栓,取出后轴承架。

1.1.3.3卸下滚动轴承及带密封槽的端盖。

1.1.3.4卸下机械密封压盖及机械密封,取出尾盖。

1.1.4拆卸平衡装置:

1.1.4.1取出轴承挡套及轴套(机械密封轴套),测量推力间隙,做好记录。

1.1.4.2拉出平衡盘。

1.1.4.3卸下平衡环,取出平衡套。

1.1.5拆卸出水段:

1.1.5.1拧下穿杠螺杆(紧固导叶轮的长螺杆)两端螺帽,抽出穿杠螺杆。

1.1.5.2拧下出水段地脚螺栓,用手锤轻轻敲打后段凹缘,使之松脱后即可将出水段吊下。

1.1.6中部各段的拆卸;

1.1.6.1用木锤沿末级叶轮(靠出水侧第一级叶轮)四周轻轻敲打,用手将叶轮沿轴向拉出来。

如叶轮锈在轴上,则可先用煤油浸洗,然后再拆。

1.1.6.2取下第一个叶轮后,余下每一级中段都是先取其外壳和导叶,再取其叶轮。

只要用撬棒沿中段壳体两侧撬动即可取下该壳体,并从它上面取下轴封密封环(口环)。

这样逐级逐级拆卸,直至第一级叶轮。

1.1.6.3在拆卸过程中,应注意几个中段拆下后,轴就处于悬臂状态,为了防止其弯曲应加设临时支撑。

1.1.6.4拆下的叶轮、导叶、键等零件都应编号放置。

1.1.7卸进水段前轴承:

1.1.7.1卸下联轴器(在吊开电机后)。

1.1.7.2卸下前轴承架端盖,松开轴套螺母和前轴承架与进水段连接螺栓,取出前轴承架。

1.1.7.3卸下滚动轴承及内端盖。

1.1.7.4卸下机械密封压盖,拆除机械密封及轴套,然后抽出主轴,进水段可根据情况吊下或不吊下。

1.2各部零件的清洗,

1.2.1刮去叶轮和导叶内外表面,密封环(口环)和轴承架等处的水垢和铁锈。

1.2.2清洗刮干净壳体各接合面上的污垢和铁锈。

1.2.3清洗水封管并检查管内是否畅通。

1.2.4清洗轴承。

1.3各部零件的检查与修理:

1.3.1滚动轴承。

1.3.1.1检查滚柱与外圈的径向间隙是否超过标准。

1.3.1.2检查外表是否有裂纹,如有应更换。

1.3.2叶轮与导叶:

1.3.2.1检查叶轮与导叶表面是否有裂纹或因腐蚀而形成较多的砂眼,叶轮壁是否因流体冲刷而磨薄,如有而影响其强度时应换新。

1.3.2.2在个别地方(如叶轮入口处)如磨损的沟痕或磨偏现象不严重时,可用砂布打磨,或在厚度允许情况下用车床车光。

1.3.2.3更换的新叶轮或修后的叶轮应进行静平衡校验。

1.3.3.密封环(口环)与导叶套:

1.3.3.1检查密封环与导叶套是否有裂纹、破裂,内孔是否有磨损的痕迹,如有应换新。

1.3.3.2用游标卡尺测量密封环,导叶套内径和叶轮入口、叶轮柄的外径,取其差值为其间隙(也可在拆卸时用塞尺在四周测量),如间隙超过标准应换新。

1.3.3.3新配制密封环,导叶套应按叶轮入口,叶轮柄的实际外径加工,使其间隙符合质量要求。

1.3.4轴:

1.3.4.1检查轴表面是否有裂纹,磨损、沟痕等现象,如有且影响其强度时应换新。

1.3.4.2测量轴的弯曲度,超过标准应校直或更换。

1.3.4.3测量轴颈的锥度和椭圆度,超过标准可镀硬铬或更换。

1.3.5泵壳:

1.3.5.1检查泵壳有无裂纹、穿孔,砂眼等缺陷。

1.3.5.2裂纹的修补方法详见灰渣泵检修工艺。

1.3.5.3进,出水段的底脚与泵座接触部位应涂红丹粉检查和刮研,使其接触符合质量要求。

1.3.6平衡装置:

1.3.6.1平衡盘与平衡环应置于涂有红丹油的平板上进行研磨检查,平衡盘及环上沾有红丹油处是应修刮的地方,最后将平衡盘装入泵上进行工作位置配研,使表面平整,直至圆周均匀接触为止。

1.3.6.2平衡环、平衡盘、平衡盘衬套磨损过多时必须更换。

1.3.7机械密封装置:

1.3.7.1密封环应无裂纹、磨损情况。

1.3.7.2密封处的轴套磨损较大或出现沟痕时应换新。

1.3.7.3更换机械密封。

1.4泵体组装:

1.4.1转子的预装及检查;

1.4.1.1转子部件在装配前除进行仔细检查外,还须对转子进行预装(小装),以便检查叶轮入口轮缘、出口轮缘(又称叶轮柄)或定距挡套、平衡盘等处的径向晃动及平衡盘的轴向晃动。

1.4.1.2从低压侧第一级开始,把所有轴套、叶轮、挡套、轴承、平衡盘等按顺序逐个的装在轴上,然后用轴端螺帽锁紧。

1.4.1.3将转子放到轴瓦或两个V型垫块上,用千分表检查之。

如图5—4所示。

1.4.1.4先检查轴套、挡套或叶轮出口轮缘(叶轮柄)及平衡盘,再逐个检查叶轮的进口处轮缘。

轴每转一个角度,千分表就有一个指示值,转子转一周后,将会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二者之差即为晃动度。

1.4.1.5为避免混乱,应将每个测点(即要测的轴套、挡套、叶轮等),每个转动位置的数据加以记录。

如图5—5和表5—9所示表中:

IⅡ……代表叶轮、挡套等测的零件。

12……表示每一零件转动的位置,表格数字代表每个零件最大跳动值。

1.4.2泵的组装;

1.4.2.1将导叶、密封环、导叶套牢固地装入泵壳内。

1.4.2.2将进口侧轴套,填料轴套、轴承挡套、轴承内端盖、滚动轴承装在轴上,带上轴套螺帽。

1.4.2.3将填料环装在进水段填料孔内,填料压盖套在轴上,填料环安装时,应将环上的孔对准轴封水管孔。

1.4.2.4将前轴承架与进水段用螺丝连接紧固,再把轴从进水段左侧穿入,装上前轴承架端盖,固定轴承。

接着装第一级叶轮,检查叶轮与密封环的配合尺寸是否合乎要求,在泵壳中的位置是否正确。

1.4.2.5装中间段带有导叶的第一级外壳,可用铜棒对称地轻轻地将其打入进水段环形凹面内,两端面应贴合紧密。

这样逐级逐级地装配,直至末一级叶轮和出水段,并均匀对称地紧好穿杠螺丝。

1.4.2.6在装配过程中,每装一级都要测量一级下叶轮与导叶的相对位置,使导叶出口中心和叶轮出口中心重合,若两者中心相差时可将叶轮前面一级叶轮柄(或挡套)车去适当的值,后一级叶轮可在叶轮进口轮缘处加垫圈调整之。

1.4.2.7装配叶轮时,每级叶轮应有一定的相对于其外壳的轴向窜动量。

自正常工作位置(在此位置上叶轮与其导叶的出口中心一致)向进口侧要留有2毫米的窜动量,向出口侧也要留有3毫米的串动量。

1.4.2.8装平衡装置,测量推力间隙应合符质量要求。

1.4.2.9依次装复出口轴套、轴承挡套、尾盖填料压盖、轴承内端盖、轴承架,滚动轴承、锁紧螺帽、轴承外端盖。

1.4.2.10对轮找中心。

1.4.2.11装复各连接管路。

1.质量标准

3.1叶轮与导叶应清洁无损伤和裂纹。

3.2新换或修补叶轮应做静平衡校验。

3.3泵的轴向总串动量为5±1毫米,平衡环与平衡盘紧靠时,轴向右(出口侧)的串动量为3±0.5毫米。

3.4泵在组装前,转子必须进行预装并做晃动度的测量,其叶轮的进口轮缘和叶柄(出口右侧轮缘)以及轴套的径向晃动值(对轴承的跳动)不超过0.1毫米,平衡盘端面(与平衡环接触面)的晃动值不超过0.06毫米。

3.5平衡盘用颜色检查密封面应全部均匀密合。

3.6密封环其内外圆锥圆度应不大于0.03~0.04毫米。

3.7密封环(口环)与叶轮进口轮缘的径向间隙(半径方向)?

3.8叶轮内孔和轴套以及平衡盘内孔与轴的配合间隙为0.00~0.04毫米。

3.9导叶套与叶柄(叶轮后面轮缘)的径向间隙(直径方向)为0.25~0.35毫米。

3.10平衡盘与平衡套的径向间隙(直径方向为0.25~0.35毫米。

3.11滚动轴承内圈与轴的配合间隙0.00~0.04毫米。

3.12轴的弯曲度不超过0.05毫米。

3.13轴的圆锥度和椭圆度不超过0.03毫米。

3.14两对轮端面间距?

二、水冷壁管的检修

1.检修材料、备件及工具准备:

1.1材料、备件:

脚手架及架板、水冷壁管、鳍片等;

1.2检修工具:

电源盘(需带有漏电保安器)、照明灯具、钳工工具、测量工具、角向砂轮机、电磨、电动锯管机、电动坡口机、对口钳等;

2.小修项目:

2.1检查水冷壁管的磨损、胀粗、变形等情况;

2.2检查管子的挂钩;

2.3检查水冷壁的腐蚀情况;

3.大修项目:

3.1清除管子外壁的焦渣和积灰;

3.2检查水冷壁(特别是喷燃器周围的管子)的磨损、腐蚀、胀粗、变形等情况,并作好测量记录;

3.3检查水冷壁的支吊架和挂钩,并作好记录;

3.4割管检查水冷壁管内部的腐蚀,结垢情况(根据化学监督的要求);

4.检修程序:

4.1工作负责人办理工作票,所有安全措施都按要求得到实施;

4.2按要求对炉膛和烟道进行充分冷却;

4.3按照检修人员的要求搭好脚手架,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4.4清灰除焦过程中,应联系打开引风机,以加强炉膛内通风;

5.水冷壁管子的检查及测量:

5.1检查测量应设专人负责,多人次反复检查;

5.2检查喷燃器周围管子的磨损、腐蚀、胀粗变形等情况,并作好测量记录;

5.3检查吹灰器吹扫范围内的管子是否有吹损痕迹,测量其厚度,作好测量记录;

5.4检查各入孔,看火孔周围的管子是否有磨损痕迹;

5.5对损坏部位进行堆焊或更换管段;

6.割管检查:

6.1割管的具体位置、长度、数量由化学人员决定;

6.2割爱时应避开弯头、管卡、焊缝等部位,同时还要便于钳工和焊工进行施工;

6.3在割管过程中,不准向锯口部位加冷却水;

6.4锯下的管子应做好详细记录包括锯管部位、长度、介质流动方向、规格等;

7.联箱检修:

7.1检查联箱外表面的磨损、变形、腐蚀深度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7.2检查联箱弯曲变形的情况,可用拉钢丝的方法,并做好记录;

7.3检查联箱的吊耳、吊杆、杆销、销紧螺冒等,并做好记录;

7.4沿联箱手孔焊缝将孔切开,通知化学人员对联箱内部的腐蚀,结垢情况进行检查,并采取垢样;

7.5将原焊缝全部打磨干净,在按要求打磨焊接坡口;

7.6检查水冷壁各层刚性梁有无变形,刚性梁连接铰链的销、套并测量销与孔之间的间隙;

8.管子对口及焊接:

8.1按要求将管子的坡口打磨好,坡口及其附近30mm范围内,应清除管子内、外壁上的油污、油漆、铁锈等,直至发出金属光泽;

8.2如新管的内径与原管相差较大,应将新管的内径平滑过度打磨至原管的内径值;

8.3对接管子管面的错口值,管子中心线偏斜应符合要求,对口时可用管子对口钳对口,对口间隙应符合要求;

8.4水冷壁管焊接完工后,应恢复割除的鳍片;

9.质量标准

9.1管子上不存在有影响检测及其它检修工作的积灰;

9.2管子胀粗≤3.5%D;

9.3管子磨损≤1/3壁厚,管子局部磨损和机械损伤面积≤10cm2;

9.4管子表面腐蚀坑深度≤20%壁厚;

9.5割管时尽量避免使用乙炔焰割管,如采用乙炔焰割管,则应将割口附近至少20mm范围内的管段锯(或磨)掉;

9.6锯管位置应壁开弯头和焊缝,距弯头起弯点的距离应大于1.5,且大于70mm;

9.7相邻两个焊缝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50mm;

9.8所换新管要有合格证,同时还需交金属监督人员检查其材质;

9.9焊接坡口要求(见下图):

9.10管子错口值≤5%管壁,且大于0.5mm,中心偏斜值在200mm长度内≤1mm,对口间隙为2—3mm;

9.11管子的弯曲量应小于10;

9.12联箱内外的腐蚀深度不大于原壁厚的20%;

9.13联箱表面的机械伤痕面积不大于10cm2,深度不大于原壁厚的20%;

9.14联箱的最大弯曲量为3L/1000(L为联箱长度);

9.15吊耳吊杆无裂纹,松动等缺陷,受力均匀;

9.16刚性梁联接铰链销与孔之间的间隙不超过1.0mm;

9.17膨胀指示器安装正确,批示零点校正,面板清洁,刻度明显;

10.安全注意事项

10.1进入炉膛前必须严格检查该炉与其它运行炉是否可靠的隔绝(包括烟、风、排粉、油、汽、水系统);

10.2炉膛和烟道内的温度应在60℃以下时,才能进入检修;

10.3照明应充足,装220伏监时灯时,要固定在人和脚手架碰不到的地方,携带用的行灯为24伏;

10.4脚手架的位置应便于检修人员出入,不妨碍检修人员施工脚手架必须牢固;

10.5在搭架过程中,要严防架管及其它物品砸在水冷壁上;

10.6管子或联箱割开后,当工作人员不在管口上工作时,应用布将所有管口扎好,以防异物掉入管内;

10.7焊好的管子不得随意敲打,以防止产生裂纹;

10.8炉膛内一般不准上、下交差工作,但在特殊情况下,上下工作要同时进行时,一定要有可靠的隔离措施;

10.9在炉膛或烟道边工作,如需要降温通风时,工作人员必须全部离开炉膛或烟道,然后再启动引风机;

三、过热器的检修

1.小修项目:

1.1清除管子外壁积灰;

1.2检查过热器管的磨损、胀粗、变形等情况;

1.3检查管子的管卡;

2.大修项目:

2.1清除管子外壁的焦渣和积灰;

2.2检查过热器管的磨损、胀粗、变形等情况,并作好防爆测量记录;

2.3检查过热器管及其联箱的支吊架和挂钩,并作好记录;

2.4检查过热器管外部的腐蚀情况并作好记录;

2.5割管检查管子内部的腐蚀、结垢情况。

(根据化学监督的要求)

3.检修程序:

3.1工作负责人办理工作票,所有安全措施都按要求得到实施;

3.2按要求对炉膛和烟道进行充分冷却;

3.3按照检修人员的要求搭好脚手架,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4.过热器管子的检查及测量:

4.1检查测量应设专人负责,多人次反复检查;

4.2检查吹灰器吹扫范围内的管子是否有吹损痕迹,测量其厚度,作好测量记录;

4.3对损坏部位进行堆焊或更换管段;

5.割管检查:

5.1割管的具体位置、长度、数量由化学人员决定;

5.2割爱时应避开弯头、管卡、焊缝等部位,同时还要便于钳工和焊工进行施工;

5.3在割管过程中,不准向锯口部位加冷却水;

5.4锯下的管子应做好详细记录包括锯管部位、长度、介质流动方向、规格等;

6.管子对口及焊接:

6.1按要求将管子的坡口打磨好,坡口及其附近30mm范围内,应清除管子内、外壁上的油污、油漆、铁锈等,直至发出金属光泽;

6.2如新管的内径与原管相差较大,应将新管的内径平滑过度打磨至原管的内径值;

6.3对接管子管面的错口值,管子中心线偏斜应符合要求,对口时可用管子对口钳对口,对口间隙应符合要求;

7.质量标准:

7.1管子上不存在有影响检测及其它检修工作的积灰;

7.2管子胀粗≤3.5%D;

7.3管子磨损≤1/3壁厚,管子局部磨损和机械损伤面积≤10cm2;

7.4管子表面腐蚀坑深度≤20%壁厚;

7.5割管时尽量避免使用乙炔焰割管,如采用乙炔焰割管,则应将割口附近至少20mm范围内的管段锯(或磨)掉;

7.6锯管位置应壁开弯头和焊缝,距弯头起弯点的距离应大于1.5,且大于70mm;

7.7相邻两个焊缝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50mm;

7.8所换新管要有合格证,同时还需交金属监督人员检查其材质;

7.9焊接坡口要求(见下图):

7.10管子错口值≤5%管壁,且大于0.5mm,中心偏斜值在200mm长度内≤1mm,对口间隙为2—3mm;

 

四、省煤器的检修

1.小修项目

1.1清除管壁积灰;

1.2检查防磨装置;

1.3检查省煤器弯头的磨损情况;

2.大修项目:

2.1清除管壁积灰;

2.2检查省煤器的支吊架、管卡及防磨装置;

2.3检查管子的磨损、变形及腐蚀情况;

2.4检查管子的胀粗情况;

2.5割管检查管内的腐蚀、结垢情况;

2.6检查联箱的腐蚀、变形情况;

3.检修程序:

3.1工作负责人办理工作票,所有安全措施都按要求得到实施;

3.2按要求对炉膛和烟道进行充分冷却;

3.3按照检修人员的要求搭好脚手架,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3.4对损坏部位进行堵死或更换管段;

4.割管检查:

4.1割管的具体位置、长度、数量由化学人员决定;

4.2割管时应避开弯头、管卡、焊缝等部位,同时还要便于钳工和焊工进行施工;

4.3在割管过程中,不准向锯口部位加冷却水;

4.4锯下的管子应做好详细记录包括锯管部位、长度、介质流动方向、规格等;

5.联箱检修:

5.1检查联箱外表面的磨损、变形、腐蚀深度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5.2检查联箱弯曲变形的情况,可用拉钢丝的方法,并做好记录;

5.3检查联箱的吊耳、吊杆、杆销、销紧螺冒等,并做好记录;

5.4沿联箱手孔焊缝将孔切开,通知化学人员对联箱内部的腐蚀,结垢情况进行检查,并采取垢样;

5.5将原焊缝全部打磨干净,再按要求打磨焊接坡口;

6.管子对口及焊接:

6.1按要求将管子的坡口打磨好,坡口及其附近30mm范围内,应清除管子内、外壁上的油污、油漆、铁锈等,直至发出金属光泽;

6.2如新管的内径与原管相差较大,应将新管的内径平滑过度打磨至原管的内径值;

6.3对接管子管面的错口值,管子中心线偏斜应符合要求,对口时可用管子对口钳对口,对口间隙应符合要求;

7.质量标准

7.1管子胀粗≤3.5%D;

7.2管子磨损≤1/3壁厚,管子局部磨损和机械损伤面积≤10cm2;

7.3管子表面腐蚀坑深度≤20%壁厚;

7.4割管时尽量避免使用乙炔焰割管,如采用乙炔焰割管,则应将割口附近至少20mm范围内的管段锯(或磨)掉;

7.5锯管位置应壁开弯头和焊缝,距弯头起弯点的距离应大于1.5,且大于70mm;

7.6相邻两个焊缝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50mm;

五、吹灰器的检修

1、概述

L3炉膛吹灰器(见图一),主要用于水冷壁、过热器、省煤器的吹扫,避免向火面积灰和结渣,提高热效率,为碱炉满负荷、长周期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保证。

2.特点介绍

2.1跑车采用双齿条传动,运行平稳可靠;

2.2全密封结构保证了吹灰器有较强的防雨、防尘能力;

2.3与炉壁连结部位采用浮动式密封结构,密封效果好;

2.4内外管间的密封采用柔性石墨组合填料,自润滑性能好,耐高温,无泄漏。

3、吹灰过程

利用从伸缩旋转的吹灰枪端部的喷嘴中,喷出蒸汽或压缩空气,持续冲击、清洗受热面,达到吹灰的目的。

吹灰过程:

启动电动,电机驱动跑车沿齿条箱内的齿条前进,并带动吹灰枪旋转;当吹灰枪进入炉膛一定距离后,跑车上的撞销拨动摆动块,开启阀门,吹灰开始。

跑车继续将吹灰枪送人炉膛,达到极限位置时,跑车触动挡盘,挡盘通过丁字杆触动行程开关,电机反转,跑车、吹灰枪退回。

退至一定距离后,撞销使摆动块复位,阀门关闭,吹灰停止。

跑车继续后退至开始位置,行程开关动作,完成一个吹灰过程。

吹灰器退回时,喷嘴的螺旋线轨迹与前进时的螺旋线轨迹错开,增强了吹灰效果。

注意:

对吹灰器进行维修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关闭吹灰器阀门前的蒸汽管路阀,以防吹灰器自行启动或其它电器事故。

3.1内外管处的密封填料

内外管处的密封填料装在填料室内,用于内管与填料室间的密封。

密封件使用柔性石墨组合填料,内管表面高度抛光。

换装密封填料时,按以下步骤进行:

3.1.1卸下填料压盖,取出损坏的填料件;

3.1.2仔细清理填料室及内管表面,用清洗剂擦净残物痕迹;

3.1.3检查内管与填料室是否划伤或损坏,修理或更换损坏件;

3.1.4逐个装入填料,并使切口方向互错90°;

3.1.5适当压紧填料压盖。

注意:

过份拧紧会缩短填料的使用寿命,增加跑车的负载。

当吹灰器运行,内管处于过热时作最终调整,可取得最佳效果。

3.2阀门及其启闭机构

吹灰介质进入炉膛由阀门控制。

阀门的密封面是阀瓣与阀座环。

若阀门关闭后仍有泄漏,则表明阀座环与阀瓣的结合面磨损或变形,一般可以重新研磨密封面。

若密封面损坏至研磨不足以解决时,必须更换阀体。

阀门控制机构由拉杆、摆动块和撞销等几部分组成。

如果阀门控制机构出现故障,可以按热态调试时的方法进行调整。

3.3吹灰器应每年解体换油一次;经常检查行程开关,定期清理吹灰器,特别是跑道上的积灰。

 

六、引风机的检修

1、检修内容

1.1小修项目

a、检查联轴器中心、间隙、弹性圈、柱销。

b、检查各紧固螺栓、防护罩、壳体。

c、检查冷却水及润滑油、油标。

d、检查轴承间隙及轴承箱泄漏。

2.2大修项目

a、包括小修项目。

b、更换轴承、叶轮、密封,酌情更换进、出口风门、伸缩节。

c、检查、测量主轴、转子、轴承箱各部配合尺寸,径向、轴向跳动。

e、检查风机基础及地脚螺栓。

2、检修工艺与质量标准

2.1检修前的准备

a、掌握风机的运行情况(温升、振动、泄漏、磨损等)。

b、准备必要的图纸、资料及检测工、器具(含起重、焊工)。

c、备齐必要的零、配件及材料。

d、办理机械工作票并符合安全要求。

2.2检修工艺与质量标准。

2.2.1拆卸:

a、拆卸联轴器防护罩、联轴器销、轴承箱盖、风机外壳盖、检查装配记号、测量密封垫厚度。

b、分别起吊轴承箱盖、外壳盖。

起吊转子应该注意水平位置,防止撞坏机件,吊出后放好,吊牢,吊平。

c、拆卸叶轮,使用专用工具(千斤顶、拉马装置)卸下,视叶轮配合情况可用火焰加热后卸下。

d、拆卸联轴器,从轴颈上拆卸的方法有冷拉和热拉二种。

(热拉法同样适用叶轮拆卸)

冷拉法:

根椐联轴器型式配制合适的拉马,拉马顶杆或千斤顶对准轴心,与轴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可借助铜棒或榔头敲打将其拆下。

热拉法:

此法常用于配合紧力较大的联轴器,加热前放置好拉马及专用工具。

并让其轴向受力,产生预拉力。

然后用火焰均匀,迅速加热至250℃左右,当听到响声后,预拉力消失,迅速加力将其拆下。

同时停止加热。

加热时间要尽可能短,拉下速度要快(特别是薄壁联轴器),以免轴颈受热膨胀,造成拉出困难。

e、拆卸轴承,使用专用工具卸下,但拉马卡板必须卡在轴承内圈上(内圈受力)。

也可将轴承滚动体与外圈卸下,再用加热到120℃的机油浇于内圈上使其受热膨胀后拆下。

2.2.2检测、装配与标准:

a、轴承检测,外观弹夹无磨损,无裂纹,滚动体无麻点,锈蚀,起皮,无裂纹。

轴承内外圈配合是否符合标准,滚动体与外圈径向间隙是否符合标准。

否则应更换新轴承。

b、滚动轴承装配,组装前应检测轴承外观、原始游隙、与轴颈配合应符合图纸要求。

本厂风机滚动轴承采用热装,可采用电感应加热器直接加热,加热温度不超过100℃,也可将轴承放入加热至120℃的机械油内15分钟后取出组装。

严禁直接用火焰加热轴承内圈。

c、滚动轴承装配标准: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上盖的顶部间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