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年报广东.docx
《高考年报广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年报广东.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年报广东
2016年高考年报(广东)
2016年高考语文科试卷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李金涛 胡家俊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16年广东省高考语文恢复使用全国卷。
从呈现出来的试卷来看,表现出稳、难、活三个特点。
(一)稳
说2016年广东使用的高考语文卷最大的特点是“稳”,是相对于全国卷的发展轨迹来说的。
全国课标卷语文试题,从2007年至今,考点稳定、结构稳定、难度稳定。
2016年有多个省份加入到全国卷的考试中,“稳”字的强调是共同的需要。
2016年呈现在广东考生面前的试卷与多年的全国卷模式一致,考生都应该有相应的预期。
相比去年的广东卷,全国卷除拼音这个考点不考以外,考点与广东卷完全一致,只是试卷结构、考点赋分、题型设计上有所变化。
经过一年的备考探索,广东省的考生对这样一套试题不会有陌生感。
语言综合运用还是使用思维导图考查图文转换。
思维导图的考查是之前就有的,只是换了个表达的内容,要求也差不多。
在最近5年里的全国卷,语言综合运用就考两种类型的图文转换,就是图标和思维导图,中学备考不可能不重视。
选考部分一如既往地考查小说和传记,多年没有改变,中学里的备考很稳定,很有针对性。
作文没有明显地跟“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热风,考查的是多年没考查的漫画看图写作。
这个略有些突然,但是看图作文是老的题目形式,并没有新的转变。
这些都体现了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在“稳”字上的特点。
(二)难
“究竟是广东卷难还是全国卷难?
”这是很多老师和同学都问到的一个问题。
从科学分析来说,相对于多年的广东卷,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难度确实有所加大,考生成绩的下降在预料之中。
去年广东卷全省平均分为95.68,今年大概是89.908分,降低了5.772分,足以证明。
难度的加大来自哪里呢?
首先,难度的加大来自于要适应广东卷与全国卷的差异。
相对于广东考生来说,全国卷相比广东卷,实质性的变化还是有点大,而且恢复使用全国卷的决定来得有点突然,备考的时间有点仓促。
变化只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试卷编排顺序的变化。
广东卷相对全国卷,考点变化不大,但是试卷结构顺序编排的变化是比较大的。
这样的变化,需要考生去适应,有不同的时间安排,对考生确实是有影响的。
今年在限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考卷的情况特别突出,就是证明,大约有2%的考生写不完作文,这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年。
2.赋分与分值比例安排的变化。
赋分的变化基本上是跟广东考生的优势考点逆向改变的,广东考生考得比较好的,例如现代文阅读(必考),分数降低了6分;广东考生历年考得不大好的现代文阅读(选考),分数提高了10分。
同样历年考得不大理想的古诗词鉴赏题,从7分提高到11分,提高了4分。
这样的变化都是都广东考生不利的。
其次,难度的加大来自于试卷要求的提高。
翻译题选择的句子普遍比广东卷所选的句子要长,文言文文段的阅读量也比广东卷有所增加。
论述文阅读全为选择题,选文的内容跨度很大,考生在平时极少主动阅读这样的文章。
广东考生适应的情况不理想,这个板块的失分情况严重。
全国语文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采用的选文形式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样的文本组织方式在广东卷中没有出现过,需要考生适应,给考生增加了难度。
最后,难度的加大来自于评价标准的提高。
最突出的是作文评价标准的变化,全国卷发展等级分扩大到20分,给评分标准的把握带来新的影响因素。
评卷老师对发展等级的给分,理解上有偏颇,很多老师在认识里头是认为发展等级的打分是奖励性质的分数,打得偏严。
作文“沾边”概念的强调,部分作文评分有下调的压力,一些沾边的作文,在新的评分标准下,会比原先的打分更低一点。
错别字扣分的变化,一个字扣一分,相比广东的三个错别字才开始扣分,严格了不少。
另外,选考部分,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思路与评价标准的变化,相比广东卷单一的错对判断,难度有所提高。
所以,总的来说,全国卷要比广东卷要难。
(三)活
1.鲜活。
主要体现在试卷材料鲜活。
全国卷试题选材贴近现实,反映时代精神。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文段,传主陈忠实刚刚去世,材料较新。
文学类文本阅读,摘选李锐的小说《锄》,呈现了吕梁山区一角的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洪流中的一幕现实,通过农民六安爷以锄地为“过瘾”的情节设置及大段对劳作的深情描绘,传达出乡土社会对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阵痛,发人深思。
2.灵活。
主要体现在试题的综合性上。
全国卷试题的考查注重语文基础能力与综合能力的结合。
试题既有成语、病句、句子衔接、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等基础性的试题,考查考生基础性的语文能力,又有语言综合运用等综合性强的试题,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能力,更有选考部分探究性的试题,考查考生深层次的思考以及个性化的表达。
能力考查层次丰富,能力的层递性要求很明显,体现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点。
3.生活。
主要体现在试题考查贴近生活,特别是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全国卷作文题,是一道看图作文题,既避开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备考热点,又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与作文评价的方向。
题目开放性强,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是多元的,开放的,考生切入角度可以多样,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哲学的角度、文化的角度都是可以的。
所涉及的“教育”主题,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内容,很多考生都有亲身经历,所以今年考生作文的表现整体要比往年要好。
全国卷在使用上也出现一些不足的地方:
1.答题卡只是设置了答题的范围,没有划横线,考生答题的时候就很难写整齐。
有些考生答题的时候先用尺子在答题区域内划线,再答题,造成了评卷老师的顾虑,怀疑会不会是某些学校的作弊记号。
我们建议,最好能够在答题区域内划好横线,不划的话,也规定不能让考生在答题区域内划出实线。
2.填涂卡错误的问题始终没有严格执行,导致了恶性循环。
今年填涂卡错误的考生超过一万人,这给正常评卷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而且,现在评卷切块,是单独一道题来操作的。
有些考生利用这样的漏洞,答自己有把握的题,跨类别选做题。
这样的话,我们不严格落实试卷要求的话,将会造成不公平。
仁慈是好的,但是过分了就不好。
二、试卷的设计
1.试卷结构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继续保持其多年的试卷结构,全卷分为两卷,第I卷为阅读题,第II卷为表达题。
第I卷阅读题,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必考题共题,考查论述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共10道题。
选考题包括两个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各命4道小题。
第II卷表达题,共6道题。
全卷共18道题,每位考生要完成其中的17道题。
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型和非选择题型。
全卷满分150分,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
选择题部分,第1-3题,考查现代文阅读(必考);第4-6题,考查文言文阅读的断句、文化常识、文意概括与分析;第11题第
(1)小题,考查小说的分析与鉴赏;第12题第
(1)小题,考查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第13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第14题,考查病句的辨析;第15题,考查现代虚词的运用。
合共占分32分。
非选择题部分,第7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第8题,考查对古诗的鉴赏,重点放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与效果分析;第9题,考查对古诗的鉴赏,重点放在对典故的运用和思想情感的分析体验。
第10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完全按照考试说明的背诵篇目来考查,但是要强调情景式的理解;第11题的第
(2)-(4)小题,考查对小说的赏析;第12题的
(2)-(4)小题,考查对传记的分析和欣赏;第16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以语段补写的形式出现;第17题,考查图文转换,采用的是思维导图作为材料。
第18题,考查作文。
其中,第11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做题,第12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做题。
考生需要选择其中一组试题作答。
3.知识、能力要求考查的分析
第1题,参考答案为D,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A项,选项支的内容是从选文的第一段提炼而来。
选项与选文中有几个地方的表述有变化,我们将之作为主要的比较点。
“商代后期”,原文表达为“商代晚期”,只是不同的表述而已,没改变原文的意思。
“王公贵族”,原文表述为“商王室及其他贵族”,意思是一致的,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
“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文表述为“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少了“巨大”这个表述,其含意还是在原文意思的包含范围内的。
这个选项的表述只是在原文的基础上作了合理的整合,更加简练地进行表述,是正确的表述,不是答案。
B项,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原文中相对应的信息是:
“历史上,系统讲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这是具体陈述与概述之间的关系。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判断关于商王朝的文献记载是不多的,用“有限的文献记载”了解商王朝的表述是正确的。
而且,《史记·殷本纪》也好,《尚书·盘庚》也好都不是成书在商代,所以选项的表述与原文比较是正确的。
不是答案。
C项,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原文中胡适的观点是用一句话“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来表述。
“诗三百篇”的年代也就是《诗经》的时代,《诗经》成于西周,选项认为古史研究大致从西周开始进行,是正确的。
D项,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原文的表述是: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王国维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是可靠的,证明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并不能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的其他内容的真实性。
这里是把判断扩大化,是不正确的。
此项符合题干要求,作为答案。
这道题平均分0.5532分,标准差1.1634,区分度0.2025,难度0.1844,选A人数为41334人,占6.10%,选B人数为85073人,占12.55%,选C人数为426299,占62.87%,选D人数为125040,占18.44%。
第2题,参考答案为B,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A项。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这是一个合理性的推断。
原文的表述是: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这里表述了历史学家是曾经有过“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是缺乏信心的。
选项的推断是有道理的。
B项。
原文相关的信息表述为: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这个选项的表述强加因果,不是因为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所以受到古史辨派的批判,而是通过古史辨派对旧史学研究的批判,显现了旧史学的这两个问题。
该项作为答案。
C项。
原文相关信息表述为: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选项是从“二重证据法”的效果的角度来表述的。
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正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实质。
表述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D项。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许慎的《说文解字》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随着更多的汉字早期形式的考古发现,逐渐显现出其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表述符合原文意思。
这道题平均分1.1902分,标准差1.4677,区分度0.4849,难度0.3967,选A人数为302782人,占44.65%,选B人数为269046人,占39.68%,选C人数为23571,占3.48%,选D人数为82287,占12.13%。
第3题。
参考答案为D,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
A项。
正确。
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按照作者的观点,要有文献的记载又要有实物作为物证,才能作为史学的判断。
这里只是文献的记载。
所以不足以证明。
B项。
同样,按照作者的观点,要有文献的记载又要有实物作为物证,才能作为史学的判断。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 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是正确的。
C项。
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这个推断是合理的。
D项。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个说法完全否定了之前的探究。
实际上,《说文解字》的研究,也有所凭依,依托的是小篆。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局限性,存在不足,但是其探索是实实在在的。
该项为答案。
这道题平均分1.6042分,标准差1.4964,区分度0.4755,难度0.5347,选A人数为50655人,占7.47%,选B人数为176366人,占26.01%,选C人数为87957,占12.97%,选D人数为362619,占53.47%。
第4题。
参考答案为B,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四个选项主要的分歧点在两个地方:
(1)“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是断在“他境”前还是后。
(2)“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是断在“移书”前还是后。
“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意思是盗贼都逃走了,别的地方达致也不关门的程度。
显然是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的。
前句“为政有能声”,就是称赞曾公亮从政有能力的,下面的句子应该是体现他从政有能力的事情。
别的地方达致夜不闭户这样好的治安环境对曾公亮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只有理解为,盗贼都逃到别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治安好到可以夜不闭户,才能表现曾公亮从政的能力。
曾经有使者丢失了行囊中的物品,这个句子已经完成,移书再接再这句话后面是不合适的。
移书与诘盗合在一起,发来公文追究盗贼,就很合理。
这道题平均分2.2241分,标准差1.3136,区分度0.303,难度0.7414,选A人数为86132人,占12.70%,选B人数为502755人,占74.14%,选C人数为26592,占3.92%,选D人数为62185,占9.17%。
第5题,参考答案为C,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A项,“首相”有两种解释,我国古代诗指宰相中居首位者,例如宋代邵博《闻见后录》卷二:
“是时众中惟首相王珪因奏延安郡王当为皇太子,余人无语。
”现今指君主国家的内阁首脑,例如英国首相,日本首相。
这个解说是正确的。
B项,“建储”语出《谷梁传·隐公四年》:
“《春秋》之义。
诸侯与正而不与贤。
”范宁注:
“雍曰:
正,谓嫡长也……建储非以私亲,所以定名分。
”义为“立皇太子”,亦即确定储君,确定皇位继承人。
在这句引文中,也指出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解说是正确的。
C项,“有司”是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有司可以泛指官吏,泛指就是宽泛之称,不可以专指特指。
有司本身是专司官吏,泛指时是用专司指代了整体。
但如果明确指各级官员,就是将意义具体化了,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这个说法不准确。
该项作为答案。
D项,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
947年,辽太宗率军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从公元916到1125年,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契丹族是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盛,与中原屡屡有争端。
这个解说是正确的。
这道题平均分1.2399分,标准差1.4773,区分度0.2765,难度0.4133,选A人数为180869人,占26.67%,选B人数为117984人,占17.40%,选C人数为280273,占41.33%,选D人数为98365,占14.51%。
第6题,参考答案为C,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A项,曾公亮出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
这个判断是从“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做出的,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立斗门”就是兴修水利工程的具体表现。
概括和分析都是准确的。
B项,首先我们看看选项所举的例子是否属实,“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原文的表述为“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是属实的。
第二个例子“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这个例子是属实的。
概括为“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是准确的。
C项,“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原文为“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主要的问题是“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并不是曾公亮派使者偕同赵滋去调解,只是推荐。
这个例子表述错误,该项不正确。
D项,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足见其“为人深沉,思虑周密”,“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怎么样的“不露痕迹”,就是“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得到什么的回报?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概括为“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是准确的。
这道题平均分1.2326分,标准差1.476,区分度0.4011,难度0.4109,选A人数为13316人,占1.96%,选B人数为124109人,占18.30%,选C人数为278640,占41.09%,选D人数为260767,占38.45%。
第7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D级。
参考答案:
(1)(5分)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译出大意给3分;“虔”“处之”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2)(5分)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译出大意给3分;“救正”“固宠”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
(1)“锡”通“赐”,给予,赐给。
“赴”赴宴,“虔”要强调是“敬”,是一种态度,解释为尊重、尊敬、尊崇、虔敬,或释“不虔”为“不敬”都是可以的。
如果解释为“虔诚”“忠诚”,或“重视”,或“遵守”“服从”;或将“不虔”解释为“违背”“违抗”“轻视”,都不正确。
“人主”翻译为“君主、皇上、皇帝”等都是可以的。
“疾”病,“必”一定,“使”让……,“亲临”亲自到来、光临,“处之”解释为“做这样的事”,或者“对待此事”“对此”、“处理这样的事情”,“这样处理”“这样做”等,为正确答案。
如果解释为“处理他”“在这里”“处于这样的境地”“相处”“处境”“处世”等,不得分。
“安”心安,安心。
(2)“尝”曾经,“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
“救正”解释为纠正弊病(参考答案),纠正错误,挽救纠正朝政。
(动宾短语),或解释为补救匡正、救济(助)扶正、救世匡正(并列式短语),则为正确答案。
“正”需理解为动词,如“匡正”“纠正”“改正”等;不能解释为名词,如“正义”“正道”“正气”“正直”“公正”等。
“世”世人,“讥”讥讽,“其”他,具体指代谁,是指苏轼,还是曾公亮,有分歧。
其实这里是删节了的,只要查出原文“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公亮曰:
“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就很明确这里的“其”是指代曾公亮的。
“固宠”解释为“加固宠幸”(参考答案)、“使恩宠稳固”“巩固宠幸”“巩固恩宠”“巩固自己的地位”“固守宠幸”“稳固宠幸”“紧紧的抓住宠爱”等为正确答案。
“固”要解释为动词并且要准确,不能解释为副词如“固然”、“本来”、“一直”,也不能解释为“享受”、“得到”、“坚持”。
“宠”可以解释为“宠爱”“宠幸”“恩宠”等。
文言文翻译题大意分加大到3分,减少了关键词的赋分。
如何体现呢?
(1)“虔”“处之”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而句子大意无误,不扣句子大意分。
比如:
①“是不虔君命也”翻译为“这是违背君命的”“对君命不虔诚”之类;②“处之安乎”翻译为“处之你能心安吗”等。
“虔”“处之”所涉及的内容,在句子大意和释词部分不重复扣分。
(2)“救正”与“固宠”所涉及的内容,在句子大意和释词部分不重复扣分。
这道题平均分4.826分,标准差1.641,区分度0.2392,难度0.483。
第8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第一问(3分):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第二问(3分)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包括“画面描述”和“概括景象”两部分。
画面描述包括几个方面:
江水长河万里;支流众多;盘曲回旋;横贯中国;水势迅猛;飞快;急湍;浩瀚;汹涌澎湃;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横溃迅猛难以控制等。
不要求考生把所有的画面都描述出来,只需要最少描述出两个画面就可以了。
有些考生喜欢摘抄回答,摘句子,摘词语,这是不好的,还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才能反映考生是否真的已经读懂了诗句。
概括景象为“气势宏大”,也可概括为气势宏伟、雄伟、壮阔、壮丽、浩大、磅礴等,还可以概括为混乱(自然景象)、狂野、泛滥汹涌等。
既要有具体的描述,有要有抽象的概括,才是完美的答案。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包括对用意的揭示和具体解说两部分。
“用意”应着眼于这四句与下文或与全诗的关系。
答出为下文蓄势,或为下文做铺垫,或突出、强调了全诗的主旨,或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或烘托、衬托、渲染氛围、渲染气氛等,都是可以的。
“具体解说”应点明国势强盛、天下一统、国泰民安等人文意蕴,也可以是点明六帝的无能。
这道题平均分3.75分,标准差1.409,区分度0.3449,难度0.625。
第9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技巧,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答出,给3分,答出,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正确地理解诗中运用的任公子典故是关键。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
这在注释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人如何运用这个典故?
体现在诗句“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中。
这个用典有两个着重点,一个是自比任公子,二是罢钓。
为什么要罢钓呢?
因为水中已经无巨鱼了,“水中无巨鱼”在诗人的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