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9892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160 大小:10.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1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ppt

第二章动物蠕虫病学,第一节、蠕虫病概论,形态特征多细胞三胚层动物主要类群吸虫、绦虫、线虫与棘头虫,蠕虫的形态特征与类群,动物蠕虫病的特征,流行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发病缓慢,病程长感染率高,发病率低常常混合感染,症状无特异性主要危害仔畜与幼禽,第二节、吸虫病,

(一)、吸虫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二)、吸虫的发育(三)、吸虫的分类,一、概论,

(一)、吸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1、外部形态虫体多为背腹扁平,呈树叶状或舌状,有的呈近似圆形或圆柱状,甚至有的吸虫呈线状(分体吸虫。

大小通常为215毫米,但最大的可达80毫米(如大片形吸虫Fasciolagigantica),最小的仅有0.30.5毫米(如异形科的某些吸虫)。

吸虫的吸盘一般有两个:

口吸盘、腹吸盘(后吸盘)。

虫体不分节,有口孔、生殖孔、排泄孔、吸虫的生殖孔,多位于腹吸盘的前缘或后缘处虫体的排泄孔位于虫体的未端。

颜色一般为淡红色或棕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

2、体壁,由皮层和肌层构成,又称皮肌囊,无体腔,囊内为大量网状实质和器官皮层:

质膜:

单位膜,表面有微绒毛,分泌抗消化酶基质:

含线粒体和分泌小体,可形成新的外质膜体壁基质膜:

一种结晶蛋白基层肌层:

外环、内纵、中斜肌肉皮层具有感觉、分泌、吸收、排泄、气体交换功能。

吸虫的体壁的超微结构,口前咽咽食道肠管(盲肠)无肛门,3、消化系统,4、吸虫的排泄系统,为原肾形式1.焰细胞2.毛细管3.前集合管4.后集合管5.集合总管6.排泄囊7.排泄孔,吸虫的淋巴系统由淋巴管和淋巴窦组成,较简单,5、吸虫的淋巴系统,位于咽部的两个N节向前后各发出3条N干,分别位于虫体的背、腹部和两侧,N干之间有横索相连接,N干发出末梢分布于口、腹吸盘、咽、等感觉器官,6、吸虫的神经系统,吸虫的生殖系统发达,除分体吸虫外,都是雌雄同体。

7、吸虫的生殖系统,雄性生殖器官,睾丸输出管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雄茎雄茎囊前列腺,雄性生殖器官末端,1.生殖孔2.雄茎3.射精管4.雄茎囊5.前列腺6.贮精囊7.输精管8.子宫颈9.子宫颈腺10.子宫,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模梅氏腺卵黄腺劳氏管卵黄管卵黄总管卵黄囊子宫子宫颈,雌性生殖器官,雌性生殖器官,1.外角皮2.劳氏管3.输卵管4.梅氏腺分泌物5.卵黄总管6.梅氏腺细胞7卵8.卵膜9.卵黄细胞10.卵的形成11.腺分泌物12.子宫瓣13.子宫,

(二)、吸虫的发育,需要交换一个或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个中间宿主多为淡水螺或陆地螺,第二个中间宿主多为鱼类、蛙、螺和昆虫等。

吸虫的发育有着十分固定的几个阶段即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等,有的吸虫可以缺少其中的部分阶段。

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吸虫发育过程示意图,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水),囊蚴,水水,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或水草,扁形动物门、吸虫纲,下分三个目:

(1)单殖目:

直接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常为鱼类和两栖类体外寄生虫

(2)盾殖目:

直接发育或需要更换宿主,水产动物寄生于软体动物、鱼类和两栖类体内寄生虫。

(3)复殖目:

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畜禽,(三)、吸虫的分类,复殖目,片形科:

片形属、姜片属歧腔科:

歧腔属、阔盘属前殖科:

前殖属并殖科:

并殖属后睾科:

支睾属、后睾属、对体属、次睾属、微口属双士科:

双士属棘口科:

棘口属、低颈属、棘缘属、棘隙属、真缘属前后盘科:

前后盘属、殖盘属、腹袋属、平腹属枭形科:

异幻属双穴科:

翼形属背孔科:

背孔属、槽盘属异形科:

异形属、后殖属环肠科:

嗜气管属分体科:

分体属、东毕属、毛毕属,二、片形科吸虫病,片形科(Fasciolidae)片形属(Fasciola):

肝片形吸虫(F.hipatica)大片形吸虫(F.gigantica)姜片属(Fasciolopsis)布氏姜片吸虫(F.buski),

(一)片形吸虫病,片形科、片形属:

肝片形吸虫大片形吸虫宿主:

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鹿和骆驼等各种反刍动物。

猪、马属动物及一些野生动物也可寄生,但人较为少见。

寄生部位:

肝脏胆管。

病原形态,大小为20-355-13mm前方为锥状突,基部为肩,有口腹吸盘,虫卵,大小116-132*66-82um长椭圆形,金黄色内含一个胚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一端有一不明显的卵盖,生活史,中间宿主:

小锥实螺、截口锥实螺、耳萝卜螺、折叠萝卜螺成虫产卵虫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1)穿过肠壁到腹腔,再由肝包膜进入肝脏,再到肝胆管内寄生。

这是移行的一条主要途径。

(2)童虫钻入肠壁血管,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到达肝胆管内寄生。

(3)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胆管寄生,成虫所产的卵也是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肠道。

牛羊吞食囊蚴在小肠内囊壁破裂,童虫经以下三条途径进入肝脏:

流行病学,发病季节:

夏秋季分布:

呈地方性流行易感动物:

多宿主寄生虫虫卵的抵抗力:

温度、湿度、化学药物、光照囊蚴的抵抗力:

夏秋季在水中存活5个月,致病作用,幼虫:

穿过肠壁到腹腔,不断破坏组织和摄取组织为食,之后以肝细胞为食,形成虫道,引起寄生性出血性肝炎,肝实质梗塞成虫:

吸食血液、胆汁和细胞,引起营养障碍毒素作用:

包括代谢毒和分泌毒,症状(牛),慢性经过消瘦、贫血反刍不正常被毛粗乱无光后期胸下、下颌水肿母蓄不孕或流产,公畜生殖能力下降,症状(羊),急性型:

主要是大量囊蚴感染,引起急性内出血死亡慢性型:

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无光,眼睑、颌下、胸下水肿,食欲下降,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现,病程1-2月因恶病质而死,眼结膜贫血,并带黄色,病理变化,肝肿大,包膜下有小出血斑,表面有圆形小孔及线状虫道胆管扩张、增厚、变粗甚至堵塞,胆汁停滞慢性病例外观上肝脏无特殊变化,切开时有“沙沙声”,可见胆管扩张、增厚、变粗,并有盐类沉积及虫体,胆管扩张、增厚、变粗,诊断,粪便检查。

血清学诊断。

治疗,

(1)五氯柳胺

(2)碘醚柳胺(3)硫双二氯酚(4)丙硫咪唑(5)三氯苯咪唑(肝蛭净)(6)溴酚磷(蛭得净)(7)硝氯酚,预防,预防性驱虫杀灭虫卵消灭中间宿主防止畜禽吃到囊蚴,

(二)布氏姜片吸虫病,病原:

片形科、姜片属(Fasciolopsis)布氏姜片吸虫(F.buski)寄生于猪和人的小肠,为于人畜共患病。

猪可以导致消瘦发育不良和肠炎才,儿童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

本病地方性分布,在我国多见于长江沿岸及以南地区。

病原特征,新鲜虫体肉红色,椭圆形,肥厚,背面凸,腹面平。

虫体长20-75mm,宽8-20mm,厚2-3mm,大小不一致。

卵巢呈数枝状,位于虫体中部睾丸呈珊瑚状,虫卵特征,虫卵特征:

长0.137-0.153mm,宽0.071-0.084mm,淡黄色,椭圆形,有卵盖,多个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

卵黄细胞内含脂质颗粒,生活史,中间宿主为扁卷螺成虫产卵虫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猪吃了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

在中间宿主内发育时间49天感染成虫所需时间3个月,生活史,扁卷螺,流行病学,带虫患者与病猪水中有扁卷螺存在水中有当作食品或饲料的水生植物用人粪或猪粪施肥生食水生植物或食品,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对肠道机械性损伤妨碍消化和吸收代谢产物引起变态反应症状:

肠黏膜炎症、出血、水肿、溃疡、坏死;机体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诊断,直接涂片法沉淀法饱和硝酸铅溶液漂浮法,治疗,硫双二氯酚吡喹酮敌百虫硝硫氰胺硝硫氰醚,预防,严格粪便管理消灭中间宿主发酵处理水生饲料定期预防性驱虫,三、前后盘类吸虫病,病原:

同盘科(Paramphistomatidae)、前后盘亚科、腹袋亚科、腹盘亚科中的多个属的吸虫混合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又称前后盘吸虫、双口吸虫。

有80多个种,常见种为鹿同盘吸虫、长菲世吸虫。

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瘤胃与网胃壁上或两胃的交界处以及盲肠;童虫寄生于真胃、小肠、胆管、胆囊。

童虫危害大,可引起腹泻,甚至死亡。

病原特征,虫体淡红色,梨形或圆锥形,口吸盘在虫体前端,缺咽,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一般比口吸盘大2.5-8倍;睾丸两枚,椭圆形,略分叶,前后排列于虫体中部,生殖孔开口于肠分叉下方;卵巢圆形,位于睾丸后方、后吸盘背侧;子宫弯曲;卵黄腺呈粗颗粒状,分布于虫体两侧。

虫卵:

灰白色、银灰色,有胚细胞和卵黄细胞,卵黄细胞较疏松,大小为110-17070-100m,生活史,中间宿主:

锥实螺、扁卷螺成虫产卵虫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仔雷蚴尾蚴尾蚴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幼虫移行引起出血性胃炎症状:

顽固性拉稀,呈水样,恶臭消瘦水肿,诊断,沉淀法找虫卵由童虫寄生所引起的要结合症状和流行病学等情况综合判断死亡家畜剖检时找虫体,治疗与预防,治疗:

氯硝柳胺硫双二氯酚溴羟苯酰苯胺预防:

相似于肝片吸虫病,三、双腔科吸虫病,双腔科(Dicrocoeliidae)双腔属(Dicrocoelium):

矛形双腔吸虫(D.lanceatum)中华双腔吸虫(D.chinensis)阔盘属(Eurytrema):

胰阔盘吸虫(E.pancreaticum)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枝睾阔盘吸虫(E.cladorchis),

(一)双腔吸虫病,病原:

双腔科、双腔属矛形双腔吸虫中华双腔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动物胆管与胆囊内。

分布于我国西北各省、区和内蒙古等地区。

病原形态,矛形双腔吸虫:

棕红色,呈柳叶状。

大小为6.648.34mm1.612.14mm。

睾丸前后排列或斜列。

中华双腔吸虫:

睾丸左右排列,生活史,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蛳:

蜗牛、丽螺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

感染阶段为囊蚴。

经口感染。

成虫虫卵(含毛蚴)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群囊囊蚴。

牛、羊吃到蚂蚁体内的囊蚴后感染,童虫由十二指肠经总胆管到达肝脏胆管。

流行病学,世界性分布,我国“三北”地区和西南各省常见。

感染率高达70%80%。

感染虫数千、万条。

动物宿主70余种。

南方地区全年都可感染;北方地区具有春、秋两季特点,但动物发病都在春秋季节。

虫卵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机械刺激及毒素作用。

引起胆管炎。

症状:

严重感染的家畜可见黏膜黄染,逐渐消瘦,水肿、腹泻,甚至死亡。

诊断与防治,粪检虫卵或剖检虫体。

砒喹酮、丙硫咪唑、六氯对二甲苯、海涛林。

定期驱虫;灭螺、灭蚁;合理放牧。

(二)阔盘吸虫病,病原:

双腔科、阔盘属,有六种。

常见有三个种:

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枝睾阔盘吸虫寄生于牛、羊、猪、骆驼、人的胰腺胰管。

呈世界性流行。

我国的东北、西北及南方各省市都有本病流行。

病原形态,口吸盘大于腹吸盘卵巢:

分叶、3-6瓣,位于睾丸之后,虫体中心线附近。

睾丸:

左右排列于腹吸盘水平稍后方,边缘深缺刻或略分叶。

生活史,相似于双腔吸虫第一中间宿主:

阔纹蜗牛、中华蜗牛。

第二中间宿主:

中华草螽、红脊草螽。

致病作用与症状,致病作用:

机械刺激及毒素作用。

引起胰腺炎,胰腺分泌功能下降。

症状:

营养不良、下痢、贫血、消瘦、水肿。

严重时引起死亡。

病理变化,胰脏表面散在界限不明显的褐色或暗褐色区域,质地较实在,切面上胰管增厚,管腔内充满腔阔盘吸虫和粘稠物质。

诊断和防治,相似于双腔吸虫,五、分体科吸虫病,分体科(Schistosomatidae)分体属(Schistosoma):

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

人与动物东毕属(Orientobilharzia):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O.turkestanicum):

牛、羊毛毕属(Trichobilharzia):

包氏毛毕吸虫(T.paoi):

鸭,日本血吸虫病,病原:

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寄生部位:

人与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

分布与东南亚及我国的长江沿岸及长江以南的14个省、市、自治区。

病原特征,雄虫:

平均长10-18mm;扁平,虫体向中线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

平均长13-20mm呈线状,常栖止于抱雌沟内,成雌雄合抱状态,日本血吸虫的虫卵、毛蚴及尾蚴,生活史,终末宿主:

动物、人。

中间宿主:

湖北钉螺。

经皮肤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

虫卵毛蚴毛蚴母孢蚴子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