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886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docx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docx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如何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环节,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更应该注重青少年身心发展,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注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更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个别差异性等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对青少年给以正确的引导,并采用高效的教学策略,以期在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期,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

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进行有效教学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

它不是个人意志可以改变的。

因此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共同模式和个体差异,遵循其中的规律,合理的设计教育活动,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青省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表现在生理方面,儿童的身体发展由软弱到逐步强壮,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

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才会用腿走路。

(如我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十站、岁走”)。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随着人的成长发育而不断发育完善的,重量也是逐渐增长的,如:

新生儿约为390克,8-9个月的乳儿为660克,2-3岁的婴儿为990-1011克,6-7岁的幼儿为1280克,9岁的儿童为1350克,12-13岁的少年儿童脑重量已接近成人即1400克。

表现在心理方面:

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识记、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的情绪反映到高级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

儿童的认知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

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变的。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

从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

此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观念。

  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岁,相当于幼儿期。

此阶段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

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始于青春前期,约11、12岁,接近于成人的思维。

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比如在教学工作中,每学期开始分伊始,都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本学段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让教师明在本学段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有效的避免了传授知识偏离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基础,反之,会使教师传授的内容出现低于或高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特别是有的教师盲目的提高教学的难度,而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不理解,教师采用大量的题海战术,让学生死记某一解题规律,这些虽然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成绩。

另外,我校还组织教师的帮带作用。

同样是每学期开学初,组织上一学年的教师对下一学年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是专业的文化知识、基本教学方法,而是找出自己在本学段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失败的原因,因为避免下学年的教师再犯同样的错误,几年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的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

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学习的情况,来设计教学预案。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

这样才能提高质量。

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对话、议论、讨论进行作业及其评议,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在重点问题上不能马虎,如果搞成“夹生饭”,学生一知半解,以后即使教师多次采取补救措施,也难补学生的知识缺陷。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

它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难点;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

所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所在采取措施:

如果学生缺感性知识要加强直观;学生基础差要注意为他复习、补课;概念、公式或技能本身过程复杂的,则要进行分解,分为几个层次、部分或步骤以便于逐步掌握;难点过于集中,可以适当分散。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不可违反。

无数实践证明,教学不可“躐等”、“跃进”。

如果不顾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的循序性,一味搞突击、赶进度、跳跃前进,那必定是“欲速则不达”,以学生接受不了而失败告终。

如果循序渐进教学,学生的基础打好了,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进度自然会加快,效率自然会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样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的顺序性展开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比如在我校开展的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按不同的年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

一年级的同学,我们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二级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三年级以感恩教育为主,四年级以良好个人意志品质为主,五六年的学生以接近成人的思想水平,我们则以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教育为主。

这校,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不但在学习上有收获,而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形成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现在的家长往往忽略了学生成长的顺序性,他们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成绩,从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把学生送到各种补习班,学习超出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任务,这样有的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有的家长忽视小学的教学工作,认为小学的知识内容少,必认真,到中学和高中再努力也不迟,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如果说教学上能一飞冲天,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设小学、初中?

直接教高中的内容不就行了?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认为,不但要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样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这校才能有效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因此,无论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思想品德的培养,都必须遵循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逐渐地进行,既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也不落后而违反客观规律顺序。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总体上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量变质变的过程。

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每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儿童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一般认为,青少年整个身心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乳儿期 (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学龄初期或童年期(6、7-11、12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初期(14、15岁-17、18)。

在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如童年期(6、7岁至11、12岁)的学生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还不易理解。

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的学生,抽象的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还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

青年初期(14、15岁至17、18岁)的学生,抽象的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理想,关怀未来的职业。

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段实施。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防止搞“一刀切”、“一锅煮”,既不要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中学生当小学生看待。

如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多讲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

对少年期的学生,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对青年期的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逻辑的思维能力,向他们进行革命的理想教育和升学就业的指导。

比如: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们教学则采用比较活泼的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预案,让枯燥的知识在丰富的活动中完成,比如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我们尝试编创儿童喜闻乐见的歌诀的方式来学习汉语拼音知识:

根据发音的方法,我们创编儿歌如:

教学四声调知识时,我们编了“一声平(ˉ),二声扬('),三声拐弯再向上(ˇ),四声快快往下降(`)”。

教学6个单韵母时,我们编了“嘴巴张大,嘴唇拢圆ooo,小嘴一咧eee,牙龄对齐iii,小嘴一突uuu,撮个小圆。

”在教学复韵母时,我们创编了“复韵母发音要牢记,看前音,摆口形,发前音向后滑过去。

i(i唉)”。

在教学声韵母相拼的两拼音时,我们分别用动态图片出示声母和韵母,然后演示两音“相碰”成一个音节,再用“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这句简单的歌决来帮助学生理解两拼音的拼读方法,这样,学生在背诵歌诀的同时,就会反复揣摩“前音轻短后音重和两音相碰”的意义,很快掌握拼读两拼音的技巧。

在学三拼音时,我们创编了歌诀“声轻介快韵母亮,三音相连要顺当”等等,这样,学生很快掌握了拼读技巧,而且能根据方法,举一反三,自己开动脑筋来学习。

我们不可以根据字母形状、重要的知识点等来创编儿歌。

当然,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精力和才华去进行创编,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想到,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去解决,比如上网查阅资料、和同伴交流等等。

再如数学教师,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以直观教学为主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则以探究知识的形成为主,五六年的学生则以发展他们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

同时,我认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有很大的联系,在教育教学的原则中我们可以交互使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应看到这种阶段性是相对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持续发展的关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割和对立,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既不能“躐等”,也不能倒退,既不迁就现有水平,又要促进和提高身心发展的水平。

要把教育设在“最近发展区”,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能接受的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从而使教育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前进的,各个部位各种功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