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852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

稀缺性:

相对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的资源有限性。

机会成本:

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无形的手,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认为:

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

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就是要解释价格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需求定理的例外

1.吉芬物品吉芬提出,土豆涨价引起英国靠工资生活的低收入者购买更多的土豆,而不是买得更少。

2.炫耀性消费品

炫耀性消费:

如果完全用价格来衡量需求程度,在商品价格低的时候买得少,在价格高的时候买得多。

3.其他“例外”商品

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2.相关商品的价格3.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4.消费者偏好(嗜好)5.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6.民族、风俗习惯、地理区域7.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8.政府的消费政策9.时间长短10.突发事件

需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需求定理所说明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原因可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

替代效应:

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如果某商品价格上涨了,其他商品价格没变,那么,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商品来代替这种商品,从而对该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了。

这种某商品价格上升引起的其他商品对这种商品的取代就是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收入效应:

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如果某商品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没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商品的需求也就减少了。

这种某商品价格上升引起实际收入减少与需求量减少就是收入效应。

需求定理所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关系正是这两种效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供给曲线:

表示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供给定理:

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供给函数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8方面1、厂商的目标2、厂商对未来的预期3、商品本身的价格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要素的价格6、生产技术的变动7、政府的政策8、时间长短市场经济:

是一种用价格机制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应具备3个特点:

①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单位②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③价格调节经济:

是指价格是经济运行的中心调节者,由市场竞争所决定的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中心手段。

价格调节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在)

弹性理论

1完全无弹性:

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如:

急救药)

2无限弹性:

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

3单位弹性:

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

4缺乏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主要是生活必需品)

病人对药品(不包括滋补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1

5富有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主要是奢侈品。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需求程度;可替代程度;

本身用途的广泛性;使用时间的长短;

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恩格尔定理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

【静态】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其食品支出在总的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同:

收入水平越低的家庭,其食品支出比重越高;

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其食品支出比重较低。

恩格尔定理:

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收入提高,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

【动态】出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恩格尔系数是递减的。

需求的交叉弹性:

当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1%,某种商品需求量会相应变动的百分比。

(2)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一种欲望。

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反向变动.(汽车与汽油,一种的P与另一种的Q呈反方向变动.)(3)替代商品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满足同一种欲望。

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正向变动。

(牛肉与羊肉,一种的P与另一种的Q呈同方向变动。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1)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

(2)供给类别的大小(3)时间的长短(4)产量的大小(5)生产的难易程度(6)生产要素供给弹性(7)生产的技术类型

规模经济:

技术水平不变,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

起初产量的增加要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超过一定的限度,产量的增加将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地减少。

这就使规模经济逐渐走向规模不经济。

规模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规模收益递增产出扩大规模大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

b.规模收益不变产出扩大规模等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

c.规模收益递减产出扩大规模小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

规模经济:

技术水平不变,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

起初产量的增加要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超过一定的限度,产量的增加将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地减少。

这就使规模经济逐渐走向规模不经济。

规模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规模收益递增产出扩大规模大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

b.规模收益不变产出扩大规模等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

c.规模收益递减产出扩大规模小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

效用:

消费者从某种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完全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满足程度高,效用大;满足程度低,效用小。

基数效用论:

1.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效用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2.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对某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消费单位中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

研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问题

消费者均衡的假设前提

1.消费者的偏好(嗜好)既定2.消费者的收入既定,每1元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都是相同的。

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存在递减问题。

3.商品的价格既定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3阶段

总产量要经历一个逐渐上升加快增长趋缓最大不变绝对下降的过程。

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

第二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

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减少

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

1.总产量TP:

投入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2.平均产量AP:

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3.边际产量MP:

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无差异曲线:

用来表示X,Y两种商品不同组合,却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

由边际替代率为负值决定

(2)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3)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

技术系数:

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可变技术系数:

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各种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

表明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

这种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称为可变配合比例的生产函数。

固定技术系数:

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能改变的。

即要素之间不可替代,要素投入必须按同一比例增减。

这种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称为固定配合比例的生产函数。

最终产品:

是指在本期生产而不被消耗加工,

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

是指在本期生产而被消耗加工,作为生产要素再投入生产的物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常住单位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收入NI(Nationalincome):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等于NDP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

个人收入PI(Personalincome):

一国一年内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支付的利息净额。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ersonaldisposableincome):

一国一年内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全部收入,是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PD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国内生产净值NDP(Netdomesticproducts):

GDP减去当期折旧后的余额。

失业: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在当前工资水平下,符合劳动力条件,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而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是不存在(或仅存在最少量)非自愿失业;是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2.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或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

3.充分就业时仍然有一定的失业。

4.自然失业率高低取决于:

劳动市场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

由各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失业率:

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失业的危害1.产出和收入下降(奥肯定理,最大危害)2.人力资本流失3.犯罪率上升4.人格尊严丧失5.政府财政困难。

奥肯定理:

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2.5%。

通货膨胀:

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所需数量而引起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的上涨。

特点:

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上升。

(1)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而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物价总水平上涨);

(2)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是持续一定时期上升;

(3)必须是上涨相当的幅度。

通货膨胀率:

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今年价格水平-去年价格水平)/去年价格水平×100%

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照价格上升速度:

A.温和:

年物价水平10%以内;B.加速的:

10%-100%;C.恶性的:

100%以上。

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

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

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维持一定的失业率,这个失业率要在社会可允许的范围内,能为社会所接受。

(2)物价稳定:

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3)经济增长:

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4)国际收支平衡:

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

因为两者都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

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

四大目标之间的内在矛盾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

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