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突破二图标题练习.docx
《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突破二图标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突破二图标题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复习题型突破二图标题练习
题型突破
(二) 图标题
针对训练
1.[2018·孝感]如图T2-6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B.在t2℃时,将28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8g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有晶体析出
D.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不考虑水的蒸发),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图T2-6
图T2-7
2.[2018·乐山]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T2-7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
B.b点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a、b、c点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
3.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T2-8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T2-8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4.室温时,随着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T2-9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T2-9
A.a点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B.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
C.d点溶液中有较多的Ba2+、OH-、S
、H+
D.c点烧杯内液体的pH大于7
5.[2018·达州]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图T2-10
A.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B.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C.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6.[2018·安顺]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图T2-11
A.电解水
B.常温下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C.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
D.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7.[2018·重庆A]将80gM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T2-12所示,按要求填空。
图T2-12
(1)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3)在40℃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 g。
若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从C点对应的溶液获得M的晶体,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8.[2018·临沂]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
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T2-13所示。
图T2-13
(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9.将一定量的丙烷(C3H8)和氧气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并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C3H8
O2
H2O
CO2
X
反应前质量/g
4.4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7.2
4.4
a
A.表中a的值一定是5.6
B.若8.8g丙烷完全反应,则生成14.4g水
C.生成物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D.若4.4g丙烷与16.0g氧气充分反应,则无X生成
10.下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1)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填“>”“<”或“=”)硝酸钾的溶解度。
(2)表中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随温度升高析出固体,该物质是 (填化学式)。
(3)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至0.1%)。
(4)向20℃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冷却至20℃,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固体,加水配成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再冷却至20℃,析出晶体并得到溶液。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析出的晶体中不一定含有硝酸钾
B.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C.上述方法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
11.[2018·扬州]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T2-19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T2-19
A.反应物中没有单质
B.图中共表示了9种物质
C.反应后元素种类增多
D.反应后原子个数不变
12.[2018·徐州市区一模]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结合微观示意图(如图T2-20所示)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图T2-20
A.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B.甲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C.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13.[2018·北海]反应甲→乙+丙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图T2-21所示,图中“
”“
”表示不同的原子,丙为呼吸作用的产物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图T2-21
A.甲属于有机物
B.乙的微观示意图为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H2O2
2H2O+O2↑
D.“
”表示的原子所对应的元素的化合价在该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14.[2018·遵义]如图T2-22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图T2-22
(1)变化Ⅰ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该变化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 。
(2)①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证明变化Ⅱ是化学变化的方法是 (填一种)。
②变化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该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填微粒的名称或符号)。
15.[2018·凉山]研究和探索物质间的性质,总是建立在宏观与微观之间。
现有下列图示:
图T2-23
(1)若C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则C与D的质量比是 。
(2)若C是氧化物,且A与B的分子个数比4∶7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6.[2018·福建]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T2-24所示。
图T2-24
(1)反应微观模型中,除钼外还有 种元素,有 种单质分子。
(2)该反应过程中:
①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 (填“有”或“没有”)变化。
②金原子对 (填“CO”或“H2O”)起吸附催化作用。
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参考答案
针对训练
1.C [解析]比较溶解度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A错误;在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将28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0g,故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0g,B错误;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有晶体析出,C正确;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甲和乙的溶解度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仍然是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而丙的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D错误。
2.D [解析]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A错误;b点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不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错误;c点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C错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b、c点所示的溶液中均含有氯化钠,都含有Na+、Cl-,D正确。
3.D [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后丁质量增加了8g-1g=7g,是生成物;乙质量减少了4g-2g=2g,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甲质量减少了6g-1g=5g,所以甲是反应物。
反应物是甲和乙,生成物是丁,是化合反应;参加反应的甲、丁的质量比为5g∶7g=5∶7;参加反应的乙、丁的质量比为2∶7。
4.A [解析]a点时,反应没有开始,溶液中只有H2SO4一种溶质,故A正确;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质量减小,c点恰好完全反应,b点溶液中有硫酸,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故B错误;完全反应后继续加Ba(OH)2溶液到d点,d点溶液中有较多的Ba2+、OH-,无S
、H+,故C错误;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质量减小,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0,c点恰好完全反应,烧杯内液体的pH=7。
5.A [解析]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开始放出的热量会导致容器内的压强增大,当恢复原温度压强会减小,但是不会到0,A错误;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不变,B正确;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先与盐酸反应,不会产生沉淀,当盐酸反应完,氯化镁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C正确;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锌反应的快,最终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小,铁反应的慢,最终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大,D正确。
6.B [解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故A错误;向H2SO4、MgSO4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会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的pH增大,硫酸消耗完后,氢氧化钠会与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溶液的pH=7,硫酸镁消耗完后,继续滴加NaOH溶液,溶液的pH增大,故B正确;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会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故C错误;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从零开始,故D错误。
7.
(1)50%
(2)C (3)160 降低温度至40℃以下
[解析]
(1)A点时,溶液质量为100g,可知50g水中溶解了50gM物质,该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50%。
(2)A点时,50g水中溶解了50gM物质,还剩余30g未溶解,溶液是饱和溶液;B点时,80gM物质恰好完全溶解在5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由于M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饱和溶液从40℃升高到60℃时,溶液变为不饱和,所以,C点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40℃时,50g水中溶解80gM物质达饱和,可知,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160gM物质达饱和,所以,40℃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160g;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若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从C点对应的溶液中获得M晶体,可采用降温的方法,当温度降低至40℃以下时,有晶体析出。
8.
(1)CaCO3+2HCl
CaCl2+H2O+CO2↑
(2)B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比较。
(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
(2)根据图像可以看出,曲线①的反应速率快,相同时间内产生的CO2多,应该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故A错误;压强相同时,得到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曲线①需要的时间短,即相同压强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故B正确;最终生成CO2的质量相等,故C错误。
9.C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丙烷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X的质量之和,则12.8g+4.4g-7.2g-4.4g=5.6g,即a=5.6,A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4.4g丙烷能生成7.2g水,所以8.8g丙烷燃烧一定会生成14.4g水,B正确;因丙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4.4g×
×100%=0.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7.2g×
×100%=0.8g,由氢元素质量守恒可知,X中没有氢元素,C错误;设4.4g丙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C3H8+5O2
3CO2+4H2O
44160
4.4gx
=
x=16.0g
因此没有X生成,D正确。
10.
(1)<
(2)Ca(OH)2 (3)26.5% (4)减小 (5)B
[解析]
(1)由表中信息可知,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7.3g,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110g。
(2)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饱和溶液随温度升高析出晶体的是氢氧化钙。
(3)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6.5%。
(4)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反应过程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恢复到20℃时,原来的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减少,则原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钙固体析出,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比加入生石灰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
(5)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将80℃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硝酸钾已达到饱和)冷却至20℃,析出晶体的主要物质是硝酸钾;剩余溶液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上述方法不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
11.D [解析]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中有一种单质,A错误;图中共表示了4种物质,B错误;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反应后元素种类也没有变化,C错误;化学反应后原子个数不变,D正确。
12.A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3H2
CH3OH+H2O。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6=22∶3,A正确;甲是二氧化碳,甲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B错误;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C错误;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没有单质生成,不属于置换反应,D错误。
13.C [解析]丙为呼吸作用产物之一,根据题意及微观示意图,可以推知丙为水,图中“
”“
”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H2O2
2H2O+O2↑;甲表示的物质为H2O2,属于无机物,A错误;乙物质为氧气,微观示意图应为
B错误;“
”表示的原子所对应的元素为氧元素,反应前后由-1价变为0价和-2价,D错误。
14.
(1)物理 增大压强(或降温)
(2)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生成物(或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酚酞试液或闻气味等,合理即可)
②N2+3H2
2NH3 H、N(或氢原子、氮原子)
15.
(1)14∶27
(2)4NH3+7O2
4NO2+6H2O
[解析]
(1)若C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为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
2N2+6H2O,则C与D的质量比是(28×2)∶(18×6)=14∶27。
(2)若C是氧化物,且A与B的分子个数比4∶7时,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为二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7O2
4NO2+6H2O。
16.
(1)4 1
(2)①没有 ②CO ③CO+H2O
CO2+H2
[解析]
(1)反应微观模型中,反应物是CO和H2O,催化剂是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气,除钼外还有4种元素,有1种单质分子。
(2)①根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没有变化;②根据反应微观模型可以看出金原子对CO起吸附催化作用;③CO和H2O在催化剂和120℃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
CO2+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