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改革开放30年.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9840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聊城改革开放30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聊城改革开放30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聊城改革开放30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聊城改革开放30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聊城改革开放30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聊城改革开放30年.ppt

《聊城改革开放30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聊城改革开放30年.ppt(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聊城改革开放30年.ppt

通信-2李振坤学号:

2220091710选课序号:

36,浅谈聊城开放三十年,地理位置,简要介绍,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

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

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30年,我们的城市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一个铁塔一座楼,一个公园一个猴,一辆汽车围城转,不是停水就停电。

”这是改革开放前在百姓中广为传诵的一句民谣,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这句民谣是对改革开放前聊城的真实写照。

下面是几个经历过这三十年巨变的老人的感慨:

刘其凤,聊城市财校一名语文教师,出生于1946年。

时光如梭,60年前呱呱坠地的婴儿,如今已是花甲老人。

“聊城变化太大了,以往的日子和现在的日子根本没法比”60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不但使老人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日益加深,更对这座城市的变迁发出由衷的称赞。

聊城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58岁的刘光桐感慨的说:

“公共汽车、柏油马路、各大商场、小型超市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为聊城老百姓带来了便利的生活;而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各相关行业的发展更为百姓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和全新的精神面貌。

30年,聊城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的变化更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交通方面,昔日惟一柏油马路,今朝城市主要干道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聊城城区就一条大街是柏油马路,也就是现在东昌路的东板桥到凤凰台一段。

城区其余道路好点的是沙石路,更多的街道都是泥土路。

当时的老公园即目前正在改建中的聊城公园,南北都是土路,路两旁还有臭水沟。

随着近两年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对东昌路、花园路等街道进行了改造。

如今,位于聊城市区中心的东昌路,是贯穿市区东西的主要干道。

东起东环路,西至京九铁路聊城火车站站前街,全长6800米,双向八车道,两侧各6米非机动车道、6米人行道。

东昌路沿线还设置了港湾式站点,人行道上设置有盲道。

而作为城市主要干道之一的花园路,也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进行了拓宽改造,极大的方便了市民出行。

现在的宽阔马路,购物,以前购物苦找商店这是以前的集市,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地方,现在逛街要选地点聊城的老百货大楼从1958年开始建,一直到1978年才建成,在这之前,聊城没有一家像样的百货商店。

后来,卖东西的地方才逐渐多起来,但在改革开放前,聊城城区的购物场所也仅限于百货大楼、闸口、光岳楼附近的四五个商店,所售商品非常简单,只是一些日用小商。

现在的金鼎商厦是市民首选的购物地点,今年50多岁的米秀芹是老城区的居民,说起多年的变化就令人难以想象,老人说,以前购物可不像现在,商场遍地都是,小商店每个角落都有,这么方便。

那时侯物资匮乏,几乎所有的生活日用品都需要票粮票、布票、肉票、火柴票、肥皂票。

这些票是按人定量每月(年)发放的,而且是定点供应的。

还有一些紧俏物资的票,既不定量也不定时,如手表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这些东西在当时属于人们追求的高档商品。

粮票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产物。

1955年,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中国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的帷幕,直到1993年,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老人的记忆中,票证是与物资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联系在一起的。

“那个年月,吃饭真的是看着面缸吃饭,平时都是吃粗粮,只有到过年时才舍得吃点白面。

”米秀芹说,“他上中学的时候,都兴带干粮上学,从家里带蒸好的菜窝窝,带到学校时都散了,跟沙子一样,用小手绢捧着,放在炉子旁烤着吃。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难想象,但和他年纪差不多的人,都经历过那段岁月。

今天的城市里,一个个农贸市场、一座座商业城、一条条商贸街、一间间琳琅满目的自选超市先后在各条街道、各个居民小区建起,人们随时随处都可以买到自己喜爱的商品,而凭票证购物已成为老一辈人记忆中的历史。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日子也在一天比一天好,大家都应该珍惜。

以前市区车辆很少,今日织起交通网络,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公路交通事业,建立了市、县、乡公路网络,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城区现有400余台公交车辆在32条线路上运营,线路单程达480公里,覆盖城区及周边乡镇。

随着城市的发展需要,公交路线还在不断延伸,公交车辆还在不断增加和更新。

从普通小巴车到中中巴车再到现在投入运营的大巴车,多年来,公交车型在不断更新,低地板、高靠背,再到装有车载电视,公交车乘坐起来越来越舒适,从付现金到纸月票再到IC卡电子收费,从有人售票到无人售票,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

这些变化无一不折射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反映出百姓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

作为山东省一级汽车客运站的聊城汽车总站1952年成立,曾三次搬迁。

主要从事省内外的长短途客运,目前营运线路125条,日发客车1364个班次。

此外,目前我市境内已形成了一个以“三纵、三横、三环、十二大干线、十四大出口”为主框架,与京九、邯济铁路相配套的干支相联、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现在复杂的交通网,基础设施,告别停水断电岁月现在用电饮水无忧电灯,现在最普遍不过的东西,在那个年月也是一种奢侈品。

那个时候没有电,都是点煤油灯,线头捻成的灯芯要不断拨动,才能保持煤油灯不灭。

聊城老电厂位于闸口南大运河南岸,1950年由聊城县自筹资金开始建设,拥有90马力汽油机和50千瓦发电机各一台,翌年5月1日投产供电,时为聊城第一家电厂。

近年来,聊城电力迅速发展,山东中华发电厂2003年一期工程建成,装机容量2*60万千瓦;聊城发电厂,1990年建成,现总装机容量128.1万千瓦;聊城昌润电热厂,1998年建成运行,年发电1.8亿千瓦时,供热能力120万千瓦。

聊城电网已发展成较为完善可靠的电网供电。

据了解,目前我市一些村庄也通上了自来水,前几年的东阿引水工程有效的缓解了聊城市供水能力不足的局面,改善了居民饮用水质量。

现在的聊城电厂让人们不再受停电之困扰,电灯电话曾是梦想现在满街都是手机记得曾经听爷爷这样说过:

“小时侯就认为等实现了共产主义,我们的生活就好了。

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样的生活就已经是共产主义了。

”聊城解放这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城市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聊城人的生活质量也跟随时代的步伐悄无声息的改变着。

现代人的交流方式已不局限于写信、发电报,手机、电话已经相当普遍。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聊城电信传输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联通、移动、网通、铁通、电信等公司先后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聊城经济呈强劲发展势头,城市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近年来,聊城形成了机械、轻工、纺织、造纸、化工、汽车、医药、食品、电力等一些名牌产品,一些有竞争力和实力的企业集团进入全省或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

农村经济、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全省还是我市,还有很多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第一产业比重高,但仍然是弱势产业,竞争力不强。

农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种植业比重大,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小,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少,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

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但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科技含量、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主要差距在于市场发育不充分,缺少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辐射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功能区及各类特色园区较少,尚未形成集约化、园区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态势。

(二)区域发展尚不平衡。

我省东西部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

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紧迫而繁重。

一些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资源能源消耗过大,导致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四)体制机制约束仍然比较突出。

虽然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健全、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的工作非常重。

(五)群众关心的养老、劳保、就业、医疗保障等一些热点问题还没有解决好,部分群众生活仍比较困难。

我市应继续坚定不移的扩大对外开放,树立科学的招商理念,努力实现全省招商一盘棋。

把东部港口建设成为承接资金、产业转移的平台和东接西输的“中转站”,对引进的资金和项目在全省进行合理布局,东中西部均能受益,使港口优势尽快转化为全省的招商引资优势、产业转移优势、出口创汇优势。

注重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优势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全省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聊城三十年的巨变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前景和希望,我们为自己的城市而自豪,为自己是聊城人而感到骄傲。

数十年来我们这座城市前进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一辈辈聊城人的汗水,今后的腾飞更需要现代人付出不断的努力。

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更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坚持与时俱进,为我们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附聊城旅游景点,光岳楼光岳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古城中央。

高楼凌空,巍峨壮丽,气势非凡,为鲁西一大名胜。

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

聊城在此时为东昌府治。

明朝初年,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为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东昌土城改建为砖城,并在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

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因地而名“东昌楼”。

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料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功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去口以她的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

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暎”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岳楼,山陕会馆,京杭大运河西岸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东关双街南首,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

她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山陕会馆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体,坐西面东,南北阔44米,东西深75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看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等,共计160余间。

山陕会馆,武训祠,位于冠县市柳林镇。

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

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武训祠,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

1937年,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

1997年5月重修。

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

祠后为武训墓。

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墓所在位置。

1989年6月重修。

墓北面为陈列室,展示了武训的生平史迹及其文物。

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武训祠,景阳冈,位于阳谷市区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

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

总占地面积33.3公顷,其中水面10公顷。

景区内沙丘起伏,莽草丛生,林荫蔽日,一派荒野景象。

其主要景点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石碑、虎啸亭、武松庙、湖心岛、钓鱼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场等20余处。

“武松打虎处”石碑为南宋时期所立。

山神庙:

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共3间,建在长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