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8110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ocx

《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ocx

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

“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

  一、校园暴力概念的界定

  研究校园暴力事件以及其发生的原因需要界定校园暴力的概念,从而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

学者基于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对于校园暴力的内涵界定也有所不同。

但是,校园暴力分为广义与狭义,并没有太大分歧。

广义的定义为:

“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

简言之,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

”狭义的定义为: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

W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内,行为人故意实施的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人身或财产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损害的结果的违法行为。

  二、校园暴力现状

  当今校园暴力现象非常普遍。

在美国,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高且恶性事件频发,例如在2015年3月21日明尼苏达州,一位中学生打死祖父母后闯进一家高中枪杀6人、打伤15人后自杀。

在日本,校园暴力发生率居高不下,日本一家研究所在2004年至2006年对东京及周边城市的13所小学、6所初中共4800名学生进行校园暴力跟踪调查。

2004年6月对687名初一学生的调查显示,41.6%受过欺辱;2006年11月的结果显示,这些学生中81.3%欺负过他人,遭受过欺负的比例为80.3%。

在以行事谨慎、思想保守著称的英国,校园暴力的危害程度也严重到家长向厂家购买防弹衣来保证孩子在校安全的程度。

就国内而言,尽管没有关于校园暴力的权威数据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尤其近几年,愈演愈烈。

  三、校园暴力事件的特点

  通过对相关事件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校园暴力事件主要呈现出一下特点:

一是施暴年龄低龄化,基本上都是未成年人,不乏小学生;二是施暴主体群体化,拉帮结派,以多欺少,属于集体作恶;三是施暴手段非人化,情节极其恶劣,从肉体折磨和人格侮辱进行双重伤害;四是施暴过程网络化,往往会上传到新媒体上“炫耀”;五是女生成为主要施暴群体。

  四、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

  1.来自社会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校园暴行的发生亦起着重要影响。

社会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一些色情凶杀等暴力案件提供了工具。

社会不良风气正通过互联网更为广泛高效的传播,诱导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网络游戏中充斥的暴力元素不仅使青少年感受到了厮杀的快感,而且也对青少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青少年沉迷于游戏,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而大众媒体对某些暴力事件的过度渲染以及报道充斥着暴力内容的影视内容对青少年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从而很可能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2.来自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一环。

因此,校园暴力与家庭的环境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缺陷导致青年学生失去自我或者过于自我。

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大量事实表明前三种方式都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

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且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由于父母的行为激进,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也产生了暴力倾向,遇到事情也倾向于用暴力的手段解决;在溺爱型的家庭中,家长对子女有着过分的保护欲望,多会灌输给孩子一些“以牙还牙,不能吃亏”的观念,那么就使得孩子遇事后不顾后果的采用暴力方式来解决;在放任型的家庭中,家长对子女大都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子女很容易自暴自弃,放荡不羁,沾染上不良习气,形成攻击性人格。

有时家庭结构的缺陷,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等使得孩子与父母缺乏沟通,感觉不到正常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温暖,承受着心灵创伤,很容易形成偏执、冷漠、好斗的畸形心理,成为引发诸多校园暴力行为的根源。

  3.来自学校的影响

  学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走向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场所,校园暴力应该首先直面学校。

从宏观角度而言,当前教育体制与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虽然国家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学校教育仍然具有功利性,我们现在实行的还是淘汰式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在压力无法有效的排解的时候,一点小事可能就会造成大祸。

尤其是有些低分数的学生很难得到老师的肯定,容易产生自卑感或者挫折感,从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来看,当人类受到挫折时,即会产生攻击行为,他们有时会通过这种暴力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或者引起老师的注意,这些差生还很容易与校外的流失生混在一起,使用暴力手段来报复同学、老师。

同时,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没有在心理上积极的引导学生,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只将关注点放在分数上面,“重智育、轻德育”无疑给诸多校园暴力者可乘之机。

在师生关系上,传统的思想造成了老师与学生沟通的隔阂,为师生间的暴力冲突埋下了隐患,而矫枉过正又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致使校园暴力不断升级。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将学生引上暴力犯罪歧途的重要诱因。

在各个学校周围随处可见电子游戏室、网吧、酒吧,许多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可见,校园周边环境也成为了校园暴力事件滋生的土壤。

  4.主体自身的影响

  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确实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主体自身的心理、身体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的影响,从而对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

青少年好奇心强、效仿能力高、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缺乏判断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暗示的影响,会盲目的去效仿相关行为。

心理发育的不够完全,遇事过于冲动,尤其当父母、老师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当时,内心即产生较大的逆反心理,使行为变得偏激,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五、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措施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不得不承认校园暴力是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一大毒瘤,如果校园暴力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任其发展,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巨大的伤害。

因此,我们需要在深度剖析校园暴力案件频发的原因之后,针对性的提出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并最终使校园暴力事件不再发生。

  1.从社会的角度出发

  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和思想道德体系产生强烈的攻击,致使青少年产生道德失范现象。

因此,要想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必须从大环境入手。

  我们应该通过政府与媒体来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态,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减少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政府应该发挥相应管制作用,对市场上流通的有关情色、暴力的书籍报刊、影视作品、音像制品、游戏光盘及网站进行有力的监督与管理,使得青少年无法接触到相应的不良信息,远离不良信息的影响。

还要发挥媒体强大的社会教育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媒体往往会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媒?

w应该多播出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节目,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作风。

  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起对现实被害者援助的体制。

有学者认为,由于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意志因素的不同,在遭到校园暴力之后,若不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很可能使被害者转变为加害者。

建立相应的援助机制,在学生遭到欺凌后,可以及时的进行检查、医治,最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在遭到严重的校园暴力后,除了身体上的痛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被欺凌者的心理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影响。

除了建立相应的医疗援助机构之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补偿制度。

如果法院的判决与被欺凌者的意愿相差太远,往往会引起被欺凌者对学校和社会的强烈不满,产生报复心理,从被欺凌者变为欺凌者,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对被欺凌者进行及时的救治以及援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受害者的恶逆交和重复多次伤害。

  2.从家庭的角度出发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从小抓起,尽早预防学生暴力的产生。

相关研究表明,在家庭暴力频发的环境中成长的子女,日后施暴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

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大部分情况下,子女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宣泄一些不良的情绪,再加以积极的引导与教育,就可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智力培养、能力训练,又要注意社会道德教育、生理知识讲解,更要注重法制教育。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对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珍惜与尊重的态度,尤其是对弱者的关心,使孩子在人格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3.从学校的角度

  校园暴力事件多发于校园,而青少年主要的聚居地就是学校,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的地方,因此,要有效的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筑起预防校园暴力的道德防线。

学校不应该将关注点只放在学生的成绩上面,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道德思想的教育。

所开设的思想道德课程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应该建立健全德育机制和标准化德育评价体系。

学校还应该定期邀请公安机关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交给学生自我保护、求援、报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加以现实案例的分析教育,让学生远离暴力行为。

  其次,社会迅速发展,学生们的心理也在急速的发生着转变,一些老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学生。

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建设教师队伍,对新时代的青少年的新特点进行探讨,针对相应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实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

同时,提高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有研究显示,教师与学生沟通环节的缺失或者沟通方式不当,不仅不能消除学生不满、自卑等消极情绪,反而使得学生的情绪更加不稳定,行为更加偏激。

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发现他们的兴趣,对一些“问题少年”更是如此,要引导他们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学校作为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第一场所,应承担起保护学生的责任,加强校园环境的管理。

  学校要加强出入口管理,禁止校外无关人员进入,防止危害学生安全的人进入学校;同时,在学校一些昏暗以及死角处安装监控,改变校园的硬件设施等从校园内部环境加强对学生的保护。

除此之外,日本建立的“校园警察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所谓“校园警察制度”是指警察与社区的人们共同协作,通过警民的合作,保护青少年的权力不受侵害,防止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发生。

学校周围环境复杂,同时学校管理容易出现盲点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学校周围的一些昏暗的死角处就成为了校园暴力行为的“好去处”,通过“校园警察制度”,使得学校、警察和居民三方联合,能够净化青少年周边的社会环境和相关活动。

  4.加强立法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以及2016年3月两会上制定校园反暴力法的提议,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已经制定出较为详细的法律来规范校园行为。

而目前在我国还没有针对校园暴力的专门立法,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以保护与援助学生被害人的法律制度。

尽管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中有保护青少年的一系列规定,但并没有针对保护与援助学生被害人的应对措施,对于校园暴力行为的惩处办法并不完善。

由于没有明确的惩处机制与条款,往往会使青少年不顾后果的进行施暴,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氛围、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严重影响了被欺凌者的身心发展,留下了巨大的伤痛。

因此,必须形成一个以保护与援助学生被害者的法律制度,通过明确学校、社会、政府以及家庭各方面的法律责任,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保护与援助学生被害人的法律体系。

明确责任承担主体,落实对施暴者的处罚。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施暴者的责任,对于未履行相应职责的学校及其他主体,也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

对实施校园暴力情节严重着,可以考虑调整入刑的年龄限制,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

  六、结束语

  校园暴力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校内部管理或道德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牵涉面甚广的、相关因素复杂的社会问题。

本文就是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校园暴力行为屡屡发生的原因,并从相应角度提出了有效解决校园暴力行为的措施,希望能更好的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