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745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一.docx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一.docx

职业卫生与职业健康第三章一

第三章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的概念,生产性毒物存在的形态和接触机会。

2.掌握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和预防原则。

3.掌握铅、汞、锰、刺激性气体(Cl2、NOX)和窒息性气体(CO、HCN、H2S)、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苯胺、TNT)、农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等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中毒机制及预防措施。

4.了解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中毒的主临床表现、治疗的特效药物及诊断处理原则。

[学习要点]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1.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毒物(toxicant)。

2.中毒。

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poisoning).

 3.职业中毒。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occupationalpoisoning).

(二)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可有多种形式,同一毒物在不同行业或生产环节中又各有差异,可来自于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辅助原料、成品、夹杂物、副产品或废物。

(2)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

在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烟、雾、尘)的形式存在。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存在形态,对于空气样品的采集、分析及制订相应防护策略均有重要意义。

2.接触机会

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原料的生产和其应用。

(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

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加料和出料,以及成品的处理、包装等。

(2)在生产环节中,有许多因素也可导致作业人员接触毒物,如化学管道的渗漏,化学物的包装或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人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3)有些作业虽末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

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狭小场所(地窖、矿井下废巷、化粪池等)作业,可发生硫化氢中毒;塑料加热可接触到热裂解产物。

(三)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生产性毒物作用于机体,并非一定会引起职业中毒。

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毒物的特性

(1)化学结构

化学物质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已获的了一些规律。

例如,脂肪族直链饱和烃类化合物的麻醉作用,从丙烷至辛烷,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强。

据此,可推测某些新化学物的大致毒性和毒作用特点。

(2)理化性质

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人机体的机会及其在体内的过程有重要影响。

如:

毒物的分散度、挥发度、溶解度等。

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不论毒物的毒性大小如何,都必须在体内达到一定量才会引起中毒。

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接触时间长,若防护措施不良,则进入体内的量大,容易发生中毒。

由于作业时间一般来说,相对固定,因此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减少毒物进人体内的量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环节。

3.联合作用

(1)毒物的联合作用

在生产环境中常有几种毒物同时存在,并作用于人体。

此种作用可表现为独立、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

毒物的拮抗作用在实践中并无多大意义。

进行卫生学评价时应注意毒物的相加和协同作用,还应注意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

(2)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环境中的温、湿度可影响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

在高温环境下毒物的毒作用一般较常温高。

高温环境还使毒物的挥发增加,机体呼吸、循环加快,出汗增多等,均有利于毒物的吸收;体力劳动强度大时,毒物吸收多,机体耗氧量也增多,对毒物的毒作用更为敏感。

4.个体感受性

毒物对人体的毒作用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接触同一剂量的毒物,不同个体所出现的反应可相差很大。

造成这种差异的个体因素很多,有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变动期、营养、内分泌功能、免疫状态及个体遗传特征等。

(四)职业中毒的预防

职业中毒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由于其病因的根源来自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

在预防上,遵循"三级预防"原则。

防毒措施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但就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除毒物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例如,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稀料改用二甲苯等。

但此种替代物不能影响产品质量,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

2.降低毒物浓度

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

其中心环节是要使环境空气中毒物浓度降到低于最高容许浓度。

因此,要严格控制毒物逸散到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机会,避免操作人员直接接触逸出的毒物,防止其扩散,并需经净化后排出。

3.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在预防职业中毒中虽不是根本性的措施,但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狭小船舱中、锅炉内电焊,维修、清洗化学反应釜等,个体防护是重要辅助措施。

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呼吸防护器、皮肤防护用品等。

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

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很好发挥效用。

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还应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及更衣室和个人专用衣箱。

对能经皮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洗消和冲洗眼的设施。

4.工艺、建筑布局

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符合卫生上的要求。

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区域之间应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在符合工艺设计的前提下,从毒性、浓度和接触人群等几方面考虑,应呈梯度分布。

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

对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或能发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结构表面应符合卫生要求,防止沾积尘毒及二次飞扬。

5.安全卫生管理

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违章操作等常是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

因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消除可能引发职业中毒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应做好管理部门和作业者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双方对防毒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共同自觉执行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

6.职业卫生服务

健全的职业卫生服务在预防职业中毒中极为重要,除上面已提及的外,应定期或不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

对接触有毒物质的职工程技术人员,实施上岗前和定期体格检查,排除职业禁忌证,发现早期的健康损害,以便及时处理。

此外,对接触毒物的人员,合理实施有毒作业保健待遇制度,适当开展体育锻练以待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第二节金属与类金属

一、铅(Pb)

原子量:

207.2

1.理化特性

铅为一种质地较软、具有易锻性的蓝灰色金属。

比重11.3,熔点327C,沸点1525C。

加热至400一5000C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氧化成氧化亚铅,并凝集为铅烟。

随着熔铅温度升高,还可逐步生成氧化铅、三氧化二铅、四氧化三铅。

所有铅氧化物都以粉末状态存在,并易溶于酸。

2.接触机会

(1)铅矿开采及冶炼、熔铅作业均可接触铅烟、铅尘或铅蒸气。

(2)铅氧化物常用于制造蓄电池、玻璃、搪瓷、铅丹、铅白、油漆、颜料、釉料、防锈剂的生产中。

3.毒理

在生产环境中,呼吸道是主要吸收途径,其次是消化道。

血循环中的铅早期主要分布于肝、肾、脑、皮肤和骨骼肌中,数周后,铅由软组织转移到骨,并以难溶性的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

人体内90%一95%的铅储存于骨。

中毒机制,铅中毒机制在某些方面尚有待研究。

铅作用于全身各系统和器官,主要累及血液及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管及肾脏。

(1)铅对红细胞,特别是骨髓中幼稚红细胞具有较强的毒作用,形成点彩细胞增加。

(2)在铅作用下,骨髓幼稚红细胞可发生超微结构的改变,如核膜变薄,胞浆异常,高尔基复合体及线粒体肿胀,细胞成熟障碍等。

(3)铅在细胞内可与蛋白质的琉基结合,干扰多种细胞酶类活性,如铅可抑制细胞膜三磷酸腺苷酶,导致细胞内大量钾离子丧失,使红细胞表面物理特性发生改变,寿命缩短,脆性增加,导致溶血。

(4)铅可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皮层-内脏调节障碍,使末梢神经传导速度降低。

(5)铅可致外周血管痉挛和肾脏受损。

到目前为止,在铅中毒机制研究中,对铅所致卟琳代谢紊乱和影响血红素合成的研究最为深入,并认为出现卟琳代谢紊乱是铅中毒重要和较早的变化之一。

铅对卟琳代谢和血红素合成的影响。

4.毒作用表现

工业生产中,急性中毒已极罕见。

职业性铅中毒基本上均为慢性中毒,早期表现为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

随着接触增加,病情进展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

(2)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

严重者可出现腹绞痛(也称铅绞痛)。

(3)血液及造血系统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增多等。

(4)其它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脏的损害。

女工可引起月经失调、流产等。

5.处理原则

(1)处理原则

铅吸收可继续原工作,3~6个月复查一次。

轻度中毒驱铅治疗后可恢复工作,一般不必调离原工作。

中度中毒驱铅治疗后原则上调离铅作业。

重度中毒必须调离铅作业,并给予治疗和休息。

(2)治疗方法

驱铅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及巯基络合剂。

对症治疗同内科治疗。

6.预防原则

降低生产环境中空气铅浓度,使之达到卫生标准是预防的关键,同时应加强个人防护。

(1)降低铅浓度。

加强工艺改革,使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

如铅熔炼用机械浇铸代替手工操作;蓄电池制造采用铸造机、涂膏机、切边机等,以减少铅尘飞扬。

加强通风。

如熔铅锅、铸字机、修版机等均可设置吸尘排气罩,抽出烟尘需净化后再排出。

控制熔铅温度,减少铅蒸气逸出。

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

如用锌钡白、钛钡白代替铅自制造油漆;用铁红代替铅丹制造防锈漆。

用激光或电脑排版代替铅字排版等。

车间铅的最高容许浓度为:

铅烟0.03mg/m3;铅尘0.05mg/m3。

(2)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操作制度。

铅作业工人应穿工作服,戴滤过式防尘、防烟口罩。

严禁在车间内吸烟、进食;饭前洗手,下班后淋浴。

坚持车间内湿式清扫制度,定期监测车间空气中铅浓度和设备检修。

定期对工人进行体检,有铅吸收的工人应早期进行驱铅治疗。

妊娠及哺乳期女工应暂时调离铅作业。

(3)职业禁忌症:

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疾患、心血管器质性疾患。

二、汞(Hg)

原子量200.59

1.理化特性

汞,俗称水银,为银白色液态金属。

比重13.5熔点–38.90C,沸点356.60C在常温下即能蒸发,蒸气比重6.9。

汞表面张力大,溅落地面后即形成很多小汞珠,且可被泥土、地面缝隙、衣物等吸附,增加蒸发表面积。

汞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硝酸和类脂质。

可与金银等金属生成汞合金(汞齐)。

2.接触机会

(1)汞矿开采与冶炼。

(2)电工器材、仪器仪表制造和维修,如温度计、气压表、血压计、极谱仪、整流器、石英灯、荧光灯等。

(3)化工生产烧碱和氯气用汞作阴极电解食盐,塑料、染料工业用汞作催化剂。

(4)生产含汞药物及试剂,用于鞣革、印染、防腐、涂料等。

(5)用汞齐法提取金银等贵金属,用金汞齐镀金及馏金。

(6)军工生产中,用雷汞制造雷管做起爆剂。

(7)口腔科用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