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7251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docx

《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docx

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

2021年高考政治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重点知识梳理提纲(精品)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b);

(1)世界观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

(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升华。

(2)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1哲学≠世界观:

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方法论不能影响、决定世界观,二者也无先后之分,主次之分

3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属于方法论,属于具体科学的范畴;但是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会受到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有科学与非科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能被称为科学的哲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5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6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二者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一般和个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7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但是可以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因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8具体科学的发展并不取决于哲学指导,但它在哲学的指导下会少走弯路。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b)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注意: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小问题,所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能说它们是围绕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b)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

不能简单地认为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注意:

1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2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不是万事万物(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也是社会的产物。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7.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强调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强调物质

注意: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注意:

(1)诡辩论包括:

绝对静止论(不变论)、相对主义

①绝对静止论(不变论):

承认静止但是否认运动——如芝诺:

飞矢不动;僧肇: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刻舟求剑

②相对主义:

承认运动但是否认静止——如欧布里德:

“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克拉底鲁: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认识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所以是对的

8.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c)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任何物质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9.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b):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注意:

(1)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都不是规律,是现象,如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水往低处流,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2)规律≠规则: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制定、创造、发明、修改、改变、改造、突破、创新、废除、消灭;只能是发现、认识、尊重、利用、违背规律;同时注意规律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②规则是主观的,是人制定出来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废除;

(3)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事物自身属性的变化和运动变化发展,事物运动的规律也是变化的

(4)我们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不能根据我们的主观需求、主观愿望利用规律

(5)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而是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条件;不能认为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一、意识的本质

10.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b):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注意:

1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征

2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

3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所有动物,电脑等都不具备意识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能说“大脑”。

同时注意不是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

5意识是对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说“意识起促进作用”的表述是错误的。

6正确的意识才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7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不能认为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不能说意识的产生依赖于人脑。

意识(认识、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客观存在

8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是内容上是客观的

11.物质决定意识(b):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决定意识

注意:

1意识依赖于物质、离不开物质;但是物质并不依赖意识。

所以说“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谁也离不开谁”都是错误的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都是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的

二、意识的作用

1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c)(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注意:

1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所以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也因此,我们只能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不能说“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2意识的主动创造性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反映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在,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三个概念的范围不一样

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意识的反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强调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1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1)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4.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物质性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注意:

1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不包括主观世界,所以不能说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2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指的是实践可以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客观见之于主观”就是错误的

4任何实践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盲目的实践也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活动,只不过是错误的认识指导下而已。

5实践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能说它既是客观活动也主观活动

6实践的社会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活动,但可以是“单个人”的活动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c)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注意:

1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只有实践;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读书等获得间接经验。

2实践可以说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能说唯一

3认识的目的是实践,不是获得真理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6.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a)

(1)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注意: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不能说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只能指向物质

2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不能说“真理既客观又主观”。

3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7.真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b)(真理的特点)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错误。

注意

1真理≠谬误,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二者有严格的界限,不能认为真理包含谬误,也不能认为相互渗透。

但是可以说“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真理不是永恒不变的。

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会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不能说“推翻”真理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错误的

4“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是“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时注意“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不能对调成“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

18.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b)(认识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1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2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9.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b)(联系的特征)

(1)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这都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但是如果说“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这是错误的,它否定了联系的条件性

(2)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

1联系具有客观性,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在这里,我们只能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客观)来建立新的联系,不能根据人们的需要、利益(主观)来建立新的联系

2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联系,主观联系是主观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①要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注重客观条件、运用主观条件,把握内部条件、关注外部条件,认识有利条件、重视不利条件)

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0.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c)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

1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状态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不合理的,无序的状态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2部分时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表述时一定要加上“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3立足的一定是“整体”,不能说立足“局部”;树立的一定是“全局”观念

21.系统的基本特征(a):

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2、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其要求(b)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注意: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不能说整体和部分就是系统和要素

2“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此类语言哲理是:

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补充一个:

当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结构和排列次序发生变化,量变也能引起质变)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3.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b)

(1)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

1发展≠变化≠运动

2新旧事物不能用出现时间的早晚、形式的新旧来界定,而是以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区分的

3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联系是发展的基本条件,不能说发展是运动引起的。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4.事物发展的前途、道路及其要求(b)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补充:

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事物为什么能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的含义)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道路是曲折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补充:

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为什么不能一蹴而就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注意: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要求(c)

(1)发展的两种状态是:

量变和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要求:

①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注意:

1量变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不能认为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2对于事物的发展而言,质变更为重要,而不是量变

3质变≠发展: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可能是上升的前进的,也可能是后退的,所以质变不一定是发展,但是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发展都属于质变

4量变和质变是发展的两种状态,而不是两个阶段

5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简单地说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的表述是错误的)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6、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b)

(1)矛盾的含义:

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面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②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强调斗争性)

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强调同一性)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注意:

1矛盾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不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但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成“优点”“缺点”、利弊。

3不能把对立和统一理解成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是矛盾双方的关系

4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才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仅有对立或仅有统一,是无法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

5区分矛盾同一性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无法相互转化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相互转化

7“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斗争性”,强调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变化发展

27.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及其要求(b)

(1)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注意:

1矛盾的普遍性,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2解决矛盾不是指矛盾不存在了,而是转化为新的矛盾了

28.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情形(b)

(1)矛盾的特殊性:

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c)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这是强调特殊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这是强调普遍性)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注意:

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关键词:

搞试点、推广经验、借鉴……的经验、典型示范、抓好典型、树立榜样、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实际、……都有(是)……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分析法: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分法、两点论、重点论)

30.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要求(c)

(1)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