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685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1.docx

《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1.docx

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1

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NP与GDP大体相当,但从1993年以来,由于国内外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性以及跨国流动的不均衡性,外商对华投资迅猛增加但我国对外投资规模扩张有限,GNP与GDP的差额由正转负,并呈逐步扩大态势,导致我国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的发展失衡。

另外,从2005年外资进入的行业看,高资源消耗的制造业份额超过70%,加工贸易占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的2/3;从外资企业进出口占贸易总额比重来看,也接近60%,贸易顺差超过全国顺差总额的50%。

可以说,倘若只考虑GDP的核算而忽视GNP的核算,就不能全面反映且容易高估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利益,遭致外部不必要的猜疑和压力。

  另一方面,资源束缚严重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仅靠国内生产难以满足资源保障的要求,需要我们从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适度扩大进口、开发海外资源等多方面着手,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开放经济持续增长和资源有效保障的空间。

  

  一、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严重的资源瓶颈

  

  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重工业的比重明显提升,逐步进入了资源消费的上升期;而以住宅、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为主的消费升级,对资源消耗增大,依赖性强,也带动了资源消费的增长。

无论是消费升级的驱动,还是工业化进程的拉动,我国对资源的需求都已进入持续上升阶段,由于国内资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的束缚日益突出和显露。

  

  

(一)资源消费需求迅猛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2004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50亿吨左右,业已成为煤炭、钢材、铜、铁矿石、镍和水泥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

如表1所示,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20.3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6.11%。

其中,石油消费量3.17亿吨,增长16.97%,净进口量达到1.505亿吨;消费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水泥9.6亿吨,增长12.4%;铁矿石5.4亿吨,增长19%;镍消费14.37万吨,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

  

表1:

2004年中国主要能源资源消费的全球化比较

  

  另外应该清醒地看到,GDP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基础上,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例如,2004年我国石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等主要资源的消耗量,分别约占世界消耗量的8.92%、32.1%、30.7%、28%、20%和5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十五"期间,受需求扩张的影响,能源和电力消费增长迅猛,其增速已经超过了当年GDP的速度。

如图1所示,电力弹性系数从1990-1998年期间持续下降,1998年降到最低点0.36,而从1999年开始快速反弹回升,2000年电力消费增速快于GDPI.1个百分点,弹性系数10年以来首次超过1,并于2003年达到最高峰1.56,2005年有所下降,但仍高达1.32,特别是2004年,中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一国在一年内发电装机投产最大的纪录,一年投产了5000多万千瓦。

从能源弹性系数看,整个90年代都低于1,1998年曾创纪录地降至-0.53,但从2001年的0.41开始快速反弹,猛增至2004年的1.59,增幅高达288%,2005年有所回落,但仍接近1。

  

图1:

我国能源和电力消费系数

  

  

(二)国内资源有效供给不足

  

  1、总量丰富,人均较少

  

  截至2004年底,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多数资源都处于短缺状态。

如表2所示,中国人均占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5.86%、11.14%和4.24%。

  

表2:

2001年中国探明人均能源储量与世界对比

  

  2、资源日趋紧缺,供需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开采强度前所未有,与此同时资源枯竭程度也是空前的,如铁矿产能年均消失300万吨,有色金属矿山中有60多座矿山已到开采末期。

而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的"未来20年中国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安全供应问题"报告,未来20年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石油缺口将超过60亿吨、铜缺口将超过5000万吨、精炼铝缺口1亿吨,连目前供应较丰富的煤炭也将出现短缺,其他有色金属储备同样不能够满足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

  

  3、资源综合利用率"四低"现象严重

  

  据2002年完成的"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研究"我国矿产资源有效利用还是存在"四低":

一是开展综合利用矿山的比例低,只占矿山总数的1.4%;二是矿产勘查投资效益低,总体上近一半的查明资源储量未被利用,说明我国有近4000亿元(2004年价)的矿产勘查投资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三是综合回收率低,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只有40%-70%,有色金属矿山综合回收率为35%;四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矿山企业没有能力或不愿对难选矿物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开发。

  

  4、矿产资源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如表3所示,2000年我国矿产品对外贸易总额968.7亿美元,2004年大幅提升至2411.2亿美元,增长1.49倍,到2005年则突破3000亿美元。

5年间我国矿产品对外贸易的逆差快速增加,从2000年的245.1亿美元达到2004年的624亿美元;矿产品贸易逆差主要体现在石油、铁矿石(钢铁)、铜、铝等四种主要产品上,2000年它们的逆差总额为237.51亿美元,而2004年为629.35亿美元。

2004年,中国的镍、原铝、石油、铁矿石和铜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50.49%、45.71%、47.47%、38.53%和87%(见表1),这种依赖现象短期内不会改变,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还会继续扩大,能源资源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制约因素。

  

表3:

“十五”期间我国主要矿产品进口量与贸易逆差

  

  (三)利用海外资源的投资规模还小

  

  如表4所示,虽然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迅猛,对外投资存量累计到2005年已超过570亿美元,但是采矿业投资水平并不高,且比重逐年递减。

2003年采矿业投资占对外总投资的48.3%,2004年下降为32.74%,2005年更是直落到13.66%,比2003年下降近35个百分点,而截至2005年,采矿业累计海外投资净额也只占总数的15.12%。

另外,由于缺乏运作经验、人员素质较差、不熟悉投资国法律环境、不懂得国际竞争规则、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等原因,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资源项目成功概率并不高。

  

表4:

“十五”期间我国海外矿产资源投资额(单位:

万美元)

  

  二、GDP、GNP两种视角下的贸易顺差比较分析

  

  

(一)GDP核算体制下巨额贸易顺差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19.1亿美元,增幅为69倍,贸易顺差也从1978年的-11.4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1020亿美元。

外贸顺差的持续扩大,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近几年内需不足的不利条件下,对于保持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持续的顺差局面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潜在的负面影响,表明我国外部经济的失衡。

  

  1、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从数量上看,2005年国外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1起,连续第11年位居全球之首;从涉案产品来看,位于前三位的是纺织品、轻工业品和化工产品,占涉案产品的83%;从涉案金额来看,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遭遇各类贸易摩擦涉案已达89亿美元,约400亿~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从发起国来看,从美国、欧盟等规则制定主导国向其他国家扩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占我国此类调查总数的60%。

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对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产生了不利影响。

  

  2、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

  

  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已经造成了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外汇供给的不断增加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

升值预期的存在又导致投机性的换汇行为,尤其是热钱的流人,不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3、外汇储备的成本与风险不断增加

  

  一方面,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正在显著上升。

过度积累外汇储备首先意味着原本可用于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稀缺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容易蒙受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风险的损失。

特别是2002年以来,美元的持续贬值降低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支付能力,也增加了外汇储备汇率变动的风险。

  

  

(二)GNP视角下的贸易顺差比较分析

  

  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快速增长。

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120.47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4441.82亿美元,增长了约37倍,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1年的16.75%上升到2005年的58.3%;其中,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出口贸易的第一主导力量。

  根据西方经济学定义,GDP和GNP具有如下关系: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据上所述,GNP核算体制下的贸易顺差应该等于GDP下的贸易顺差减去外资企业的顺差,即:

  贸易顺差(GNP)=贸易顺差(GDP)-A*外资贸易顺差

(1)

  但是这里引出了一个如何计算外资贸易顺差系数A的问题。

因为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方式: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目前所能查到的统计资料都没有把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按上面三种方式分开,而且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都包括中方的股份,它们的出口不能全部扣除。

因此,这里根据既有的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统计资料,计算一个近似的外资贸易顺差系数。

  如表5所示,200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中采取独资企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从47.31%飙升至2005年71.22%,上升了24个百分点。

2000-2005期间,如果假定除独资企业外,外商直接投资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外资股份占30%(考虑到外资企业偏爱股权控制,这个比例不算高),那么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每年的外资贸易顺差系数,然后根据公式

(1)计算GNP核算体制下的贸易顺差。

  

表5:

2000-2005年按方式分外商实际投资额(单位:

亿美元、%)

  

  从表6可以看出,2000-2005年贸易顺差(GNP)分别为227.3、177.0、234.1、192.5、212.8和567.0亿美元,比对应的贸易顺差(GDP)降低不少。

其中,虽然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GDP)达到了创纪录的1020亿美元,但对应的贸易顺差(GNP)只有567亿美元,仅为前者的55.59%,这显然对国际上盛传的中国经济威胁论是一个有利的还击;同时,它也只比1997年高32%,但2005年进出口总额(GDP)却是1997年的4.37倍。

  

表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单位:

亿美元)

  

  三、GNP核算体制下的开放经济战略

  

  综上所述,为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而真正不断提升居民的收入和福利总水平,我们需要在明确GNP核算体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建立国内外统筹的资源开发储备体制、实施进出口贸易平衡策略以及鼓励资源型企业"走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