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625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50分

试卷说明:

本卷共七大题,20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第Ⅰ卷(共45分)

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4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总写万物在深秋竞相活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作者抓住农村中常见的家养动物来表现农村恬静的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通感手法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不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魅力出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周瑜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灭强敌于瞬间。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声声慢》中作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情感融入落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万类霜天竞自由

(2).狗吠深巷中(3).鸡鸣桑树颠(4).间关莺语花底滑(5).幽咽泉流冰下难(6).曲罢曾教善才服(7).妆成每被秋娘妒(8).谈笑间(9).樯橹灰飞烟灭(10).金戈铁马(11).气吞万里如虎(12).满地黄花堆积(13).憔悴损(14).如今有谁堪摘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

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竞”“吠”“颠”“莺”“咽”“妆”“樯橹”“戈”“憔”“堪”。

二、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4分)

2.下列加点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倡女(chàng)悯然(mǐn)贾人(gǔ)钿头银篦(diàn)

B.红绡(shāo)樯橹(lǔ)狼居胥(xū)羽扇纶巾(guān)

C.霓裳(cháng)村酤(gū)拾掇(duō)绕树三匝(zā)

D.稻菽(shū)仓廪(lǐn)佛狸祠(bì)呕哑嘲喳(zh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A项,“倡女(chàng)”中“倡(chàng)”的读音错误,应改为“倡(chāng)”。

B项,“红绡(shāo)”中“绡(shāo)”读音错误,应改为“绡(xiāo)”。

D项,“呕哑嘲喳”中的“喳”字形错误,应改为“哳”。

故选C。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有谁堪摘堪:

能够须行即骑访名山须:

等到

B.如听仙乐耳暂明暂:

暂时低眉信手续续弹信:

随意

C.峥嵘岁月稠稠:

多艰难苦恨繁霜鬓苦:

D.唤渠朝餐歇半霎渠:

他采采芣苢采采:

茂盛的样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B项,暂:

猝然、顿然。

故选B。

4.对下列诗句所运用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情景交融)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夸张)

D.粪土当年万户侯。

(借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D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万户侯”在这里代指的是大地主、大军阀、大官僚,运用的是借代的手法;把“万户侯”比作“粪土”,这是明喻,不是借喻。

故选D。

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行》是一首长篇抒情诗,作者运用了前后对比和相互映衬的手法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与对身世的感慨结合,详写琵琶女而略写作者,详略结合,有力表现主题。

B.《插秧歌》中运用了民歌手法,浅白流畅,选取了日常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农事的繁忙与农家生活的紧张辛苦,富于生活情趣,展现了劳动之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C.《红烛》化用“蜡烛”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D.李清照的《声声慢》以清新朴素的口语入词,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开篇七组叠词的使用,自然深切动人,创意出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A项,“《琵琶行》是一首长篇抒情诗”说法错误,《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

故选A。

6.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词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重在怀古伤今。

C.两首词都使用典故,苏词用周瑜形象反衬词人自我,辛词则通过典故表露词人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引入词作,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和比较鉴赏能力。

D项,“两首词都借景抒情”错误。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句子,有借景抒情,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是用典抒情。

故选D。

7.下列古代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内容以风、雅、颂来划分,而赋、比、兴指的是《诗经》的艺术手法。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买舟东下,在夔州滞留两年写下大量作品,《登高》就是夔州之作。

夔州之作体现了“杜陵有句皆忧国”的特点。

D.《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汉字字形结构的字书,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项,“积极倡导‘古文运动’”错误,白居易倡导的是“新乐府运动”,积极倡导“古文运动”的是韩愈和柳宗元。

故选B。

三、《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7分)

8.下列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洋“家”的概念界限分明不一样,乡土社会“家”的概念是可伸缩性的,甚至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数的。

B.与西方社会家庭团体中以夫妇为主轴,两性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不同,乡土社会中,主轴不在夫妻之间,而在纵的方向上,即父子之间、婆媳之间。

C.在乡土社会中,事业的需要是家庭存在的唯一原因,因而家庭讲究纪律与效率,家有家法,排斥私情,所以男女有别,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D.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

如果事业小,夫妇二人的合作已够应付;如果事业大,则家的范围可以覆盖更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C项,“事业的需要是家庭存在的唯一原因”以偏概全。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阅读和分析可知,家庭存在的原因除事业外还有生育等原因。

故选C。

9.下列是对《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理解与分析,请根据描述填写出相应内容。

(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

”材料主要反映了_____和_____人身依附关系。

(2)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如同一圈一圈向外推的波纹,关系愈推愈远,人情也愈推愈薄。

这反映了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_____格局。

【答案】

(1).农民

(2).土地(3).差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1)题主要阐述的是相对于城里人来说,乡下人就要重本的多啦。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乡下人是万分重视土地的。

他们深深的植根于土地中!

到哪儿都不会忘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因为这样,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的社会。

因此可推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农民和土地的依附关系。

(2)题,在社会结构上,《乡土中国》深入浅出地把社会分为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指的是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而差序格局则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费老还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在水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而所谓伦,也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多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当代中国社会又何尝不是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在办事的时候,人们总是先找关系。

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导致了许多“走后门”的现象,在官场上也导致了很多的贪污腐败的现象。

由此可知这反映了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

第Ⅱ卷(共105分)

四、现代文阅读(27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则人物通讯,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毕昇:

记两院院士王选

王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

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

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

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

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重大的调整,以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

“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

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

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

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

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

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