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5896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福州三校联盟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II两卷,考试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一位西方学者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A.个人观念淡漠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宗法观念浓厚

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宗法观念浓厚,强调尊宗敬祖,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个人观念淡漠,故A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故B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儒家伦理道德强大,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

2.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推行分封制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焚书坑儒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可知秦始皇反对实行分封制,由此可知秦始皇未解决此问题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排除A,选B。

材料主旨不是要解决边疆少数民族的危机,而是要解决巩固国家统一的问题,排除C;焚书坑儒是文化专制政策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

3.“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后期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故选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末藩镇割据

4.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是指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是指汉武帝时期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由此可知本题选择D。

A、B、C三项都包含在D项之中。

5.韦伯说中国在“长达12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的社会地位概由其官职决定,而不是由其财富决定。

而获得做官资格的又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

”形成这种局面的制度保障是

A.宗法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之科举制。

材料中“会地位概由其官职”“得做官资格的又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说明是科举制度实施导致的。

A属于西周政治制度,和选拔人才没有关系。

察举制是汉代实行选官制度,主要注重品德,而九品中正制则注重门第,由此可见,B和C选官依据都不是通过教育实行的。

古本题答案选择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6.下列有关清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B.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管理

C.中央设立理藩院负责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D.在西南地区继续保留了土司制度,以笼络少数民族上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边疆政策。

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乾隆年间,大部分土司被废除,改为流官统治,这种变化,大大强化中央政府的统治,由此可以判断D说法错误,所以本题答案选择D。

其他三项军符合清朝边疆政策的内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边疆政策。

7.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设置了军机处

C.扩大了六部权限

D.推行了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

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

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

C说法不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措施。

8.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

……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

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

此如现在英国在香港,过去在印度,都设有总督,殖民地总督是直属皇帝的。

”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元朝的行省制度

C.明朝的内阁制度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异族征服了我们”可知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统治中国,AC两项唐、明朝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排除;根据材料“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可知是元朝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的行省制度,B项正确;D项清朝的军机处是中央管制,没有涉及地方管理,排除。

所以选B

9.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当适用。

”其真实含义是()

A.维护中国的关税主权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D.能在列强势力范围“利益均沾”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时间“19世纪末”说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而材料中“无论属于何国,均当适用”说明是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故选D。

A材料中没有提及,与题意不符,排除。

BC说法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

10.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

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

坛、提勺、漏斗、壶,文字分别是“民”、“官”、“政府”、“外国’)。

其政治寓意是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政治。

解题关键要读懂漫画的深刻含义,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末期,民族危严重。

漫画寓意是提壶(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由此可见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本题选择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影响。

11.建立抗俄军事基地,支持曾纪泽与俄国签订《改订条约》收回伊犁的清军将领是

A.李鸿章B.曾国藩C.左宗棠D.林则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能力。

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左宗棠战功不可没,是一位民族英雄。

由此可见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收复新疆。

12.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掀起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A

【解析】

虎门销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北洋舰队“致远号”战舰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情形,“义和团旗帜”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人们掀起的反帝运动,由此可见,三幅图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这一主题,故A正确;虎门销烟无法体现“探索救国之路”,排除B;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封建反侵略,虎门销烟、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都不反封建,排除C;虎门销烟、甲午战争目的是维护清王朝,义和团提出“扶清”,D错误。

13.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中国军队对日军进行堵截,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这次作战的地点是在

A.山东台儿庄B.山西平型关C.湖北枣宜D.江苏徐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指正面战场的战役。

解题关键要知道材料中所反映的战役名称,1938年,日本侵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李宗仁指挥的中国军队对日军进行堵截,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故本题选择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正面战场抵抗。

14.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

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正确的是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理解和对历史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

材料关键词是“日本无条件投降”、“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实际探讨日本投降的原因,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巨大民族牺牲,而题干的两个谜底只是外因,不全面。

而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

故而D项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5.《洪仁玕自述》载“丙辰年破东门向荣。

是年七月,东王升天,北王亦丧。

丁巳,翼王远征。

”材料中的丙辰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提出《资政新篇》

C.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D.发生天京变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由材料中文字“东王升天,北王亦丧”“翼王远征”可以判断是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

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标志。

由此可知本题选择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京变乱。

16.孙中山在认真研究了太平天国的兴衰史后指出:

“洪氏之覆灭,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这段话指出了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C.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由材料中文字“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只知道民族矛盾,而不知道如何去建立新的国家,“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说明太平天国只知道推翻君主,而不知道如何进行民主建设,综合二者说明太平天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本题选择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7.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

“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

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武汉义旗”是指下列的什么事件?

A.兴中会的成立B.武昌起义C.保路运动D.同盟会成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

由材料中文字“丧权辱国”可知是《辛丑条约》签订,“铁路风潮”是指四川保路运动,“武汉义旗”指的是武昌起义,由此可以判断答案选择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8.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

“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达到。

”孙中山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武昌起义后,帝制并没有马上废除,当时存在着南北两个政权;中华民国1911年1月1日成立,此时帝制依然存在。

《临时约法》1912年3月颁布。

因此ABD均错。

1912年2月,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帝退位,帝制终结。

故选C

考点:

辛亥革命

点评:

辛亥革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辛亥革命有关的知识点如三民主义、《临时约法》、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19.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C.决定参加共产国际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说明中共二大依据国情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共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加深,C项正确;A项“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虽属于中共“二大”上的内容,但不符合题干材料“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排除;中共“一大”已经参加共产国际,排除B;1923年的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D。

所以选C

20.“军叫工农革命军,旗号镰刀………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这首词赞颂的是

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广州起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秋收起义。

由材料中文字“工农革命军”“秋收时节”可以判断是毛泽东1927年领导的秋收起义,由此可知答案选择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秋收起义。

21.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

小明同学暑假时将外出旅游,请你为他选择一处目的地,该地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遵义B.上海C.南昌D.南京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

由材料中文字“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应该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一次重要会议——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由此可知本题答案选择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遵义会议。

22.毛泽东诗云: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其中“远征”的原因是()

A.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通过长途行军锻炼革命意志D.日本发动了大规模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文字“红军不怕远征难”可知是红军的长征。

长征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导致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故选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刚刚成立时,红军的根据地没有受到围剿,排除A。

C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日本进行大规模侵略始于1937年,排除D。

23.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记忆。

A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B是北伐战争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D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期间,故D项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2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它反映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而C与此相关,故本题选C。

A属于法治方面,B和D体现的是民族自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不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

25.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

由材料信息“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可知,1954年宪法是经过人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原则指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D项错误。

26.“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

”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可知,新中国颁布的此项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并且赋予不同民族一定的自治权利;由“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可见新中国未照搬苏联的民族制度,而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D;材料只是涉及民族关系,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排除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党派之间的民主,与题意不符,排除B;材料不是表明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排除C。

27.刘少奇同志受到迫害时曾说过: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

……我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

”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A.文革的全面发动

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文革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无情践踏

D.中共中央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后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由材料中文字““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可以判断国家主席已经失去应有的权力,说明当时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由此可知本题选择C。

A时间与题干反映时间不符合,B和D鸟语题干反映内容不符合。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2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最明显的不同是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B.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

C.反对个人崇拜D.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两个会议都是中共历史上重要会议,其不同点主要是处于的历史阶段不同,中共八大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决议。

由此可见,本题正确答案选择D。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29.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于2017年3月26日揭晓,现年59岁的香港人林郑月娥获得777张有效选票,高票当选香港第五任特首,并于4月11日接受了国务院颁发的任命状。

林郑月娥将于2017年7月1日正式上任,她表示将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新局面。

这主要体现了香港

A.享有与大陆完全对等的国家主权

B.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

C.享有高度自治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D.在“一国两制”下享有高度自治权

【答案】D

【解析】

A选项错误,香港特别行政区归中央政府管辖,不能与大陆拥有完全对等的主权;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一个中国”原则;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权和司法权的问题,且说法也错误;D选项符合材料的含义。

30.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D.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答案】A

【解析】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故答案为A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排除B项;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40分)

31.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造……咸属焉。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薝曝杂记》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

(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点?

(4)材料四中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和影响各是什么?

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答案】

(1)秦朝:

三公九卿;隋唐:

三省六部;明朝:

内阁;清朝:

军机处(4分)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2分)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4分)

(4)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的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中央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度,唐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了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明代废丞相,实行内阁制,清代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达到顶峰。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

三公九卿;隋唐:

三省六部;明朝:

内阁;清朝:

军机处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