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 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docx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 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 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教案与反思
23 祖先的摇篮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
本文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
诗歌共有4小节,结构清晰明朗。
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写出了森林广阔无边、绿荫蔽日的特点。
第2、3小节具体推想祖先在原始森林生活的情景,这些想象都源于真实的生活。
第4小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我”对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深深的慨叹,真挚的感情由衷表露,强调辽阔丰茂的原始森林是祖先赖以生存的摇篮,与开头彼此照应。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这些句子生动地描绘出推想中的祖先的生活场景,极具画面感。
疑问的句式,尽显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的个性。
“摘、掏、逗、采、捉、逮”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儿童情趣溢于言表,这些词语也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范例。
课文配有色彩明丽、内容丰富的插图。
远眺群山,苍茫起伏,森林茂密,郁郁葱葱。
画面近处,树木参天,绿草如茵,松鼠、喜鹊、野兔、蘑菇、蔷薇等形象突出鲜明,与课文描述的事物一一对应。
整幅画面充满生命的绿色,生机盎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教学目标
1.通过依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会认“祖、掏”等生字,通过观察生字结构特点,会写“祖、啊”等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并会写“祖先、原始”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诵读,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小节的问句。
3.通过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通过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能够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学会书写生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动词的使用方法,培养积累词语的习惯。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都是形声字,可以让学生依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猜想生字读音,然后在交流分享中相机正音。
要注意“祖”是平舌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平翘舌音的辨析,如“祖—主”。
教学中,可根据生字特点,激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如换偏旁识记,偏旁归类识记,借助插图或图片识记、随文识记、巩固识记。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祖、啊、浓、摘、掏、忆”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关系,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结构特点。
“祖”右基本等宽,其他字都是左窄右宽。
“祖、忆”是左高右低,“祖”字要写对示字旁;“浓”是左低右高,“摘、掏”是左右等高,注意“摘”字右边不能写成“商”字;“啊”要注意左中右三部分的占位。
“望、蓝、赛”是上下结构的字,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
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2.阅读教学
这首儿童诗语言生动活泼,天真有趣。
作者将感情寓于想象中,情景交融,营造了优美而充满情趣的意境。
教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情境,通过想象理解内容,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2、3小节的朗读,语调应轻松活泼,还要读出猜想的意。
这两节诗要重点指导读好问句,指导朗读应与理解内容相结合。
“我想——”,“想”字语音应稍稍延长些,呈现出回忆、思索的感觉。
“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这一句,要结合理解“可曾”让学生体会这里的问句是一种自我询问和猜测,引导学生入情入景,读出疑的语气,读出猜想、好、好玩的感觉。
教师应发挥范读的作用,让学生在感悟练读中不断提升朗读能力。
其余3个问句,可采取多种形式来读。
比如分句指名读、分组读、师引生读。
第1小节和第4小节都有感叹句,注意结合具体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受。
第1小节可想象一个天真的孩子在听爷爷讲故事的情景。
“真有意思”是儿童的口吻,要读出有趣的味道。
“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用了语气词和感叹号,朗读中应带惊奇、赞叹的感觉,也可指导学生加入自己觉得合适的表情。
最后一句可以想象大森林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语速可稍慢,突出强调“浓绿、遮、一望无边”等词语。
第4小节中的“沙沙,沙沙”,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边读边想象风儿轻轻吹动树叶的情景,朗读要轻柔缓慢。
“又那么遥远……”声音逐渐低柔,“遥远”应适当拖长,读出回味无穷的感觉。
最后两句诗要读出心中的赞叹之情。
“啊!
”语音可延长些。
“苍苍茫茫”一词,第一个“苍”字可读得稍长一些,以表现森林的广阔无边。
“我们祖先的”后面适当停顿,以突出“摇篮”,语调稍高昂。
最后两句诗感情真挚强烈,但朗读声调不宜太高,学生容易高喊式地读,教师应注意示范,让学生练读体会。
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基本要求。
本诗中“啊”出现了两次,要注意“啊”的音变,在“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这句中读“na”,要注意读正确。
3.理解运用
本课学习可以采取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让诗句内容变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反复朗谈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在此基础上,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从课题入手,首先理解“摇篮”。
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没有见过摇篮,可以借助图片辅助讲解。
接着可紧扣“真有意思”展开学习,“为什么说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森林很大?
”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的“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来理解内容,从而感受原始森林的宽广和繁茂。
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一望无边的大森林就像绿色的海洋。
最后引导学生理解:
摇篮本来是婴儿睡觉用的,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进一步体会“真有意思”,并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第2、3小节是对祖先在森林中生活情景的想象、猜测。
应将这两节诗整体理解,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祖先“做什么事情”的词语,整体感知内容。
先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品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并与想象相结合,体会祖先在原始森林简单、自由的生活。
“掏”字的学习,可以先将“掏鹊蛋”换成“拿鹊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揣摩。
然后出示“掏”的字义和树上的鸟禽图片辅助理解,感受用词的准确性。
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运用,用“掏”进行扩词,如掏钱、掏耳朵、掏口袋等。
第2、3小节诗以疑问句的形式呈现,第2小节中的“可曾”学生不易读懂,是本节诗的教学难点。
“可”在这里是副词,用来加强疑问的语气,教学中要结合语境在朗读和感悟中揣摩体会;“曾”是“曾经”的意思。
这是对祖先生活情景的一种不确定的猜测,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联系生活用“可曾”说几个这样的问句,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带着好奇、猜想的感觉朗读。
在学习第2小节的基础上,第3小节相对容易理解。
可以让学生圈画出表示动作的“逗、采、捉、逮”等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并进行扩词运用,如“逗小猫、采蘑菇、捉小鱼、逮蚊子”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在森林中自由嬉戏的情景,将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孩子,读出自由欢快的心情,并注意读好疑问句的语气。
这样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又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
课文最后发出感叹,再次强调原始森林是祖先赖以生存的摇篮。
这节诗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回扣全文,可提问:
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让学生结合前文理解原始森林是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并顺势体会最后一句蕴含的丰富情感:
它饱含着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的美好祝愿。
其中的“苍苍茫茫”可联系第1小节中的“一望无边”理解。
最后联系全文创设情境,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课文描绘了远古时代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但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的认识产生偏差,产生向往原始生活的想法。
另外,如果有学生提出掏鹊蛋是破坏环境行为,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了解,在远古时代,人们过着最原始的简单生活,生存条件非常艰苦,只能通过采野果和掏鹊蛋等方式来维持生存,而现在我们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生活资源,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
课前准备
1.准备生字卡片。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祖、掏”等生字,会写“祖、啊”等生字,正确读写“祖先、原始”等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理解课题,识记生字
1.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
摇篮是干什么用的?
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吗?
请看录像。
2.播放原始森林的视频。
3.过渡:
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
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认读“祖”,引导学生发现“祖”是由“示字旁+且”组成,可以利用熟字换偏旁来识记,如“组、粗”。
通过熟字“祝、福、神”找到规律,明确示字旁的字大多与祭祖敬神活动有关。
6.学生齐读词语“祖先”,明确“祖先”指一个民族或家族的上代,特指年代比较久远的。
教师介绍“祖先”:
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和猿猴差不多,手脚不分地攀爬和奔跑。
经过千千万万年的演变,我们的祖先开始直立行走,这时腾出来的双手就可以做很多灵巧的事情了,他们学会了钻木取火、狩猎捕鱼、结绳记事……由此,人类开始逐渐进入文明时代。
7.过渡:
同学们都知道“摇篮”是什么吗?
那“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呢?
8.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借助图片以及视频让学生认识课题中的“摇篮”,充分感受原始森林的美丽与神秘。
板块二 整体感知,通读全诗
1.通读全文。
(1)过渡: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看看课后双横线里的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哪些还不认识,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3)与老师合作读课文。
2.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适时正音。
(1)课件出示短语“浓绿的树荫”“美好的回忆”。
①学生读词,教师正音。
②引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浓、忆”;用辨别形近字的方法认识“蓝、篮”,明确草字头表示“蓝”与草本植物有关。
③引导学生进行扩词。
④引导学生明确“树荫”的意思是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
(2)读好动词,通过音形识记动词。
摘野果 掏鹊蛋 逗小松鼠
采野蔷薇 捉红蜻蜓 逮绿蝈蝈
①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教师正音,提醒注意停顿。
②字源识记“逮”。
教师用字源图讲解“逮”的字理:
“逮”字的小篆表示追赶并抓住动物。
③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蔷薇”,明确草字头表意,下半部分表声。
④指导学生读词的节奏:
动词读重音,动词后要适度停顿,读出节奏,可借助动作表演读。
⑤齐读巩固。
3.再读全诗。
(1)全班齐读全诗。
(2)指名学生朗读第1小节。
(3)理解词语“一望无边”,指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教师出示“望”字的演变,解说:
甲骨文中指人站在土堆上,仰着头眺望远方的样子;金文又增加了“月”,表示远眺的对象是月亮,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4)聚焦“大”,学生说说表示“大”的词语,如,无边无际、一望无垠、广阔无垠。
结合原始森林的视频资料,感受“大”,印证学生的想象。
板块三 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识记字形。
(1)出示本课要认的生字,引导学生讨论识记方法。
(2)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识记方法。
①换偏旁识记。
“掏”字可以换偏旁和“萄”比较识记,“蔷”可以和“墙”比较识记。
②偏旁归类识记。
“蔷、薇”都是草字头,“逗、逮”都是走之底。
③借助插图或图片识记。
“蔷、薇”可借助该植物的插图来识记。
2.观察书写。
(1)出示“祖、啊、浓、望、蓝、摘、掏、赛、忆”,学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
(2)交流书写要领。
3.教师指导书写,提示要点。
(1)“祖、啊、浓、摘、掏、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关系。
“祖”左右基本等宽,其他字都是左窄右宽。
“祖、忆”是左高右低,“祖”字要写对示字旁;“浓”是左低右高,“摘、掏”是左右等高。
(2)“望、蓝、赛”是上下结构的字,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提示学生注意各个部分的占位关系,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祖”右边“且”的上端低于左边,最后一横的位置要高于第三笔的收笔,并穿插到“礻”最后一点的下面。
“啊”注意左中右三部分的位置分布。
“口”和“可”上端齐平,中间的“阝”略高。
左中部分的总宽和“可”的宽度大致相等。
“浓”顶部“氵”低,底部“农”低,第九笔要写得舒展。
“望”注意“亡”和“月”的穿插关系,第三笔是竖提。
“蓝”中间部分要窄于上下部分,第四笔竖要短于第五笔竖,最后一笔横要宽于“艹”的横。
“摘”左右部分的上端基本齐平,第八笔与第二笔下端齐平,第九笔横折钩的收笔要略低于第二笔。
“掏”左右部分的上端基本齐平,“缶”要写得紧凑。
“赛”三个横画,第三横最长,第二横稍短。
第九笔撇的起笔和第十笔捺的起笔不能相交,分别挨近上面两竖。
“忆”右边“乙”的起笔与“忄”的右点起笔齐平。
注意“摘”字右边不能写成“商”字;“望”的第三笔竖提不要写成竖折;“赛”字中的“贝”最后一笔是点。
4.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个别点评,展示优秀书写示例,出示问题书写示例,并纠正。
6.抄写词语。
(1)抄写词语表生字。
(2)全班齐读词语。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讲的是大自然的场景,并且交流了生字的识记方法,大家下来一定要利用这些方法记一记本课的生字,并且和同桌比一比书写本课的生字。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2.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细读课文,把握思想
1.过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的第1小节,知道了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祖先在这里幸福快乐地生活着,并且学习了本课的词语,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词语。
2.复习词语,检查认读。
(1)出示词语卡片。
祖先 原始 意思 浓绿 一望无边
蓝天 野果 野兔 赛跑 回忆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3.学习第2、3小节。
(1)学生读课文第2小节,思考:
你从哪里知道这都是“我”的想象?
①引导学生抓住“我想”“可曾”,明确这是“我”的想象。
②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我”对祖先生活场景的好奇。
③出示第2小节中的短语,用合适的动词填一填。
( )野果 ( )鹊蛋
④拓展短语:
除了“摘野果”,还可以摘什么?
(2)自由读第3小节,小组同学交流:
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①学生交流,想象画面。
②引导学生感受动词短语“逗小松鼠”“捉红蜻蜓”“逮绿蝈蝈”,通过模仿这些动作,想象小松鼠的可爱,体会用词的准确。
③教师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摇篮里的生活也是这么快乐呀!
把他们的快乐读出来吧!
(3)过渡:
读了课文的第2、3小节,我们想象到了祖先们在摇篮里做了这么多事情,生活过得多么幸福快乐啊!
让我们和着音乐,把这幸福快乐的感受读出来吧!
(4)学习第4小节,回扣前文。
①风儿沙沙的响声,把我们从几十万年前的原始森林又带回到了现实,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这些回忆是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
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原始森林的向往,让学生带着饱满的感情朗读第4小节。
③回扣全文理解诗题,将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是因为原始森林是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板块二 读中感悟,拓展升华
1.过渡:
学生结合教材插图以及补充的照片想象:
如果你像祖先一样在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2.仿照诗歌第2小节,拓展想象。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我们祖先在这个摇篮里还会去哪儿。
学生交流后进行想象创编。
我想——
我们的祖先
可曾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曾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交流,合作创编。
仿照诗歌第3小节,想象在祖先的摇篮里,孩子们还会做什么。
那时候
孩子们也在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在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结:
同学们的想象真好玩!
课后请把你们创作的小诗写下来,读给小伙伴们听、读给爸爸妈妈听,带他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原始森林的乐趣吧!
板块三 课文回顾,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祖先的摇篮
2.发展想象,大胆提问。
(1)让我们展开想象:
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
画一画吧!
钻木取火、集体狩猎、打制石器、建房搭窝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展开想象。
①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会生火做饭的?
②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会搭建房屋的?
3.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大家将课堂上创作的小诗写在卡片上,互相读一读哦!
练习设计
完成《·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重视朗读训练。
教学时,要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直以来,诗歌教学有一定难度,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悟。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配以图片,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优美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祖先们在森林里生活的场景。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训练。
在这首诗中,有动词短语的练习,仿写句子的练习。
在教学时,要通过提炼、读、填,让学生感悟和积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拓展。
【素材积累】
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个多小时,题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