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482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docx

《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docx

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

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

第31卷第2期

Vol_3lNo.2

开封教育学院

JournalofKaifengInstituteofEducation

2011年6月20日

Jun.202011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1.02.009

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

——

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

肖智才.蒋利

(1.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2.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湖北应城432400)

摘要:

从唐代文人元稹写《会真记》开始到元代戏剧家王实甫《西厢记》的定型,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历史发展过程.张生,崔莺莺等人物形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越来越深,但是其人物形象却在不断变化,主题

也不断得到深化.从不断演变发展的文本探索其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的变化历程,从而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

义.对于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西厢记》;主题;人物;变化;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9640(2011)02—0027—03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剧坛上一朵绽开的奇

葩,它以思想,内容的惊世骇俗来表现那个时代平民

的生活.同时,由于时代的原因,许多人对它褒贬不

.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在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地

位.然而,作为成熟剧作的《西厢记》,它的主题和人

物形象却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的流变.

主题变迁

元稹《莺莺传》的基调由喜到悲,是一出以莺莺

的悲惨命运为结尾的唐传奇.它以凄婉动人的笔墨

描写了崔莺莺与张生情投意合的过程;同时,又以饱

含同情的基调描写了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结

局,活现了那个时代女子的悲惨命运.在张生功成名

就以后,竟滞留京城不归,不理崔莺莺寄给他信物,

残忍地抛弃了”结发之妻”崔莺莺.更为气愤的是,张

生与朋友谈及此事时.竟深恶痛绝地说莺莺是”尤

物”,”必妖于人”.仿佛自己成了一个无辜的”受害

者”,是受了”尤物”的”勾引”,上了当,现在是”浪子

回头”.这种十分绝情的展示,在作者的笔下有为张

生”文过饰非”的嫌疑.可是,客观上我们能够读到一

曲动人心弦的小说,具有悲剧的力量,起到了对爱情

不专一行为的批判功能.

到了金元时期,着名作家董解元写成《西厢记诸

宫调》,他以元稹《莺莺传》为蓝本,写了一个充满乐

观进取精神,大胆,主动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爱

情故事.因此,《西厢记诸宫调》是关键性的一步,它

为人们进一步创作,改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

说,没有《董西厢》,就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正是

由于他无视封建礼教的大师气概和超凡的创作胆

量,为人们的思想,创作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成就

了后世的作者.

到了王实甫的笔下,他汲取了《西厢记诸宫调》

的精华.抛弃了其糟粕,认为他们的”越轨”行为是合

乎封建礼仪的一面.因此,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以

“情”为纽带的,它并非由于才子佳人的相互仰慕,虽

然张生与崔莺莺是才子佳人.在王实甫的眼里,爱情

是婚姻的基础,只有男女双方”有情”,才能白头偕

老,百年好合.他希望的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不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眼里,这是对封建礼

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从《会真记》到《西厢记》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时

间.谁也没有王实甫提出的口号那样响亮——”愿天

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西厢记》的主旨,正是沿着

这一口号得到了千古流传.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二,人物形象变化

(一)张生

在元稹的《会真记》里,男主人公是一个浪荡公

子的形象,对崔莺莺”始乱终弃”,造就了崔莺莺的悲

剧,而他竞恬不知耻地说莺莺是”尤物”,自己则道貌

岸然地成为了”善补过者”.由于这篇小说写于元稹

26岁时(贞元二十年),而且小说中所写的情事和元

收稿日期:

2011-03—20

作者简介:

肖智才(1981一),男,湖北利川人,西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古代文学,文献学.

?

27?

稹的经历比较吻合,许多人认为这是元稹的自传(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虽然后来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看

法有不当之处,但我们能够从中看出人们的思想倾

向和对”始乱终弃”的张生们的愤恨.

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那里,张生虽然是

个读书人,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但绝对不是一个

书痴,而是一个充满朝气,富有青春活力的年青人.

当他看到貌若天仙的莺莺时.情不自禁地”胆狂心

醉”,竞要拜访莺莺的住所,并说”便死也须索着”.更

为可贵的是,当他爱上莺莺之后,”不以进取为荣,不

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西厢

记》卷一),作者正是以这”四不”形象,完全改变了

《会真记》中”非礼不可人”的张生形象.为了崔莺莺,

他敢爱敢恨,写信求救,退贼解围.保全了崔莺莺一

家.更为可贵的是,当老夫人要他”上京取应”时,他

觉得”功名世所甚重,背而弃之,贱丈夫也”,于是狠

心赶考去了.高中后,他一直魂牵思念中的崔莺莺,

回到了她的身边,成了一个”有始有终”的”伟丈夫”.

到了王实甫的《西厢记》,张生不再是董西厢中

的张生,更不是《会真记》中的张生,当他面对功名利

禄不屑一顾,面对封建礼教奋起反抗时,作者更加突

出他对爱情坚定不移地追求.是一个”情种”.为了

“情”,可以抛弃其他的一切

不可否认的是,张生是一个极具才华,风流俊俏

的人物.他出场时唱的[油葫芦],描述眼中的黄河景

色”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

偃”,充分表现了张生的文采,为后来张生高中作了

极好的暗示.而王实甫的高明之处在于表现张生坠

入情网之后的种种可爱之态.在佛殿撞见了崔莺莺,

他惊呼”我死也!

’,短短三个字.传神地写出了失态的

神情.接着,在道场上遇到红娘.他主动自我介绍:

“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阳人也.年方二十三

岁,正月十七13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反问:

“谁问你来?

”张生竟不理会红娘.而是”乘胜追击”.

“敢问小姐常出来么?

”在爱情的驱动下,张生由一个

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变成了冒失痴迷的人.引人入胜.

当老夫人”赖婚”时,他是目瞪口呆.气急败坏.竞跪

在红娘面前哭丧着脸,声称要上吊不活了.等他缓过

气来,冲动地不顾礼貌向老夫人发问:

一开El便说

“告退”,不管老夫人是否让他这个小辈说话.也不管

老夫人的反应,都要说下去.说话没有多少逻辑性可

言,但却是合情合理.金圣叹说:

张生”盖满肚怨毒,

撑喉柱颈而起,满VI谤讪,触齿破唇而出.”在爱情

面前,张生气急败坏,语无伦次,充分表明了他对爱

情的执着.也正是因为他的执着,才使自己能够和崔

?

28?

莺莺一起克服爱情道路上的重重障碍,特别是崔莺

莺母亲的百般阻挠,最终功成名就,赢得佳人归.

(二)莺莺

在《会真记》里,莺莺是一个为了爱情婚姻,冲破

封建礼教束缚的叛逆女性.在张生救了莺莺一家,莺

莺见到张生时,她一拖再拖,”久之乃至”,”双脸销

红”,满脸的羞涩,秀气,端庄,这是大家闺秀所独有

的气质特点.当张生来到与她约会的地点,她又说了

大堆”非礼勿动”的道理.这表明崔莺莺具有双重

性格,既有青春时期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又有封建礼

教束缚下的矜持,既渴望获得真爱又害怕被抛弃.尽

管这样,她仍然冲破礼的束缚,以情战胜了礼,得到

了爱情,但最终被抛弃,落得凄苦的下场.

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莺莺的性格更加

鲜明,一方面是少女怀春,对恋爱自由的向往,对外

面自由世界的渴望.另一方面由于母亲”治家严肃”.

从小被礼教禁锢,知书达理,懂得”违礼”的严重性.

她的性格,由压抑着对张生的爱(“辱累先考”卷四

[中吕?

鹃打兔]),到经过长期的内心冲突,最后下定

决心,”报德难从礼”(卷五)作出了惊世骇俗的越礼

行动.

到了王实甫的笔下,莺莺的形象有了质的进展,

与元稹,董解元所塑造的完全不同.《西厢记》时的崔

莺莺,是带着少女怀春的心情上场的.当遇到德才并

举的俊俏书生时,就四目对望,像吸铁石一般牢牢地

将对方吸住.当红娘敦促她回避时,她的反映竟是

“回顾一觑末一下”,完全将”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的礼教规范抛到了九霄云外.正是由于莺莺

对爱情坚持不懈地追求,才使她一步步走上反抗封

建礼教的道路.而且,她追求的只是爱情,而不参杂

其他因素,即使是被当时人们称为仕进之路的科考

也不情愿.张生被迫入京考试.她最后悔的是”蜗角

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她的希

望是: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在她的

心目中,”爱情”才是最重要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

云烟.这种思想,既不同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

的崔莺莺,也不同于其他剧本中追求夫唱妇随的大

家闺秀.她大胆热烈地追求爱情.反抗传统礼教.最

终.获得了成功

(三)红娘

在《会真记》里,红娘只是一个丫鬟,地位无足轻

重.而到了《西厢记诸宫调》里,红娘是崔张结合最重

要的帮手,是崔张爱情发展的纽带.在这里,作者有

意突出了地位低下的红娘的作用,这也从侧面说明

了下层人民对自身力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到了《西

厢记》里,红娘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她

全力促成崔张爱情.最关键的不是对老夫人不守”信

用”的反感,而是可怜天下有情人,对建立在自由平

等基础上的爱情的认同.汤显祖说王实甫笔下的红

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

攻不破,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汤

显祖以”军师”来形容红娘,可见的确给予了她极高

的评价:

运筹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汤

显祖看到了红娘在崔张爱情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

用而发出的.同时,由于她身份的低下,地位的尴尬,

因此不得不在几方之中周旋.既要对付老夫人的命

令.对小姐莺莺的”行监坐守”,又要为莺莺的幸福铺

路搭桥.做二人的”红娘”.还要照顾莺莺大小姐的面

子,默默忍受着委屈.尽管这样,她仍然全心全意地

为崔张二人的美好爱情前赴后继.越是两头做人难,

越能生动地表现她聪明要强的个性,也是一个全新

的形象.

三,意义

《西厢记》的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些变化给了

我们无限暇想的空间,值得我们去研究,发掘.

第一,《西厢记》的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悲剧

发展成了人人传颂的喜剧.成为普通老百姓传诵的

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进人了一个全新

的时期——元代.元代蒙古贵族统治者废除科举制

度,知识分子失去了仕进的空间,民间有”七匠八娼

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使他们同社会

的统治阶层产生离心力,而更接近下层民众,对社会

现实认识更为深刻._3于是转而投向通俗文学艺术.

向市民文学靠进.《西厢记》要表现的是”愿普天下有

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西厢记》的最终成

型,和它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为普通劳动者欣赏打

下了良好地基础.而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性格更

为复杂,健全,更能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人物

形象的变化发展也符合中国传统”大团圆”的审美心

理,有利于文学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发展.

第二,《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礼

教对人的思想控制越来越严重.而人们的反抗意识

也越来越强烈.在唐代,我国在世界处于优先地位,

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文人们处于一个较

好的生存状态,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因此,在元稹的

笔下,文人张生的社会地位明显比崔莺莺要高得多,

写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