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413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docx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docx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

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

通州中学邵光前

从整体上看,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秉承了江苏历年“稳重、平实”的风格特色,立足主干,试题难易适中。

在命题方式上体现稳步创新的原则,学科能力考查与史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体现多种史观,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有着引导作用。

仔细研究高考试题,无疑对2015年高三复习备考意义重大。

一、试题分析(以2014年江苏高考试题为例)

(一)、选择题部分

1.知识与能力并重

2014年江苏历史试题覆盖面广,尤其是必修模块考点的覆盖面更为均衡而合理,试题进一步呈现突出主干知识,落实基础考查的趋势。

20道选择题都是材料或情景题,但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非常高,80%的选择题离不开教材的基础和主干知识。

2014年江苏历史试题坚持高考“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目标”,通过考查主干知识,强化了考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江苏卷选择题所设置的选项迷惑性不大,难度与往年相当。

举三个例子:

例1.(2014·江苏高考第3题)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制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只能说明冯道用雕版印刷术印刷了儒家“九经”,并不能说明宰相冯道发明了雕版印刷术,A项错误;题干也只涉及到雕版印刷术的使用,并没有活字印刷术的信息,所以B项错误;从题干“书版剧增至十万”、“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书坊遍及全国各地”可以判断C项正确;D项中“限用于”表述错误,不符合“书坊遍及全国各地”的信息。

例2.(2014·江苏高考第8题)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A【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题干信息“1953年”、“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B的时间是1954年,不符合题意;C中关于“覆盖面”材料中没有反映;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

例3.(2014·江苏高考第9题)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C【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的中国外交,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可以判断是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该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不同社会制度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从而促进会议成功,故本题选择C项。

A属于中印之间会谈,不符合材料中“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信息;B是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D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

近年来某些省份的历史试题出现日益专业化、学术化的倾向,而今年江苏试题难易适中,知识与能力比翼齐飞并重,比较符合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这一朴实的风格,体现的是以命题者为中心转向以考生为中心命题理念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也有利于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2.情境设置与开放探究相得益彰

2014年试题对“新材料、新情境”的考查也较为全面有效,强调一分信息说一分话,体现的是学生史证意识的考查。

今年高考试题材料来源仍然相当丰富,有历史文物照片、历史著作、报纸报道、新闻漫画、人物言论等。

大量图文和数据材料的运用,避免了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丰富了试题的表现形式。

大量经典材料和史学大家史料的引用,使历史试题内容变得厚重。

启示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扩大学习的视野,要多读经典著作和史学材料,具备史学研究的知识背景。

这里我举图表类选择题,今年图表类选择题共有4题,其中第11题考查了新增考点“现代中国的教育”。

例4.(2014·江苏高考第11题)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C【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中国教育,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文革后”与篆刻中“科教”信息可以推断出是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故本题选C项;A是在文革期间;B、D属于经济改革探索,不符合篆刻中信息。

图表类选择题此外还有5、6、15题,关于图表类选择题在复习中要进行专题训练,这可以放到选择题系列专题练习中。

关于试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主观题里,放到第二部分非选择题解析。

3.价值观与史学观相得益彰

2014年江苏历史试题更多关注的是历史长效热点。

在命制视角上,试题站在历史学科的角度,关注历史的现实借鉴性,与历年相比,试题的命制更为凸显“以史为鉴”的意义。

至于短期热点,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美国史等,试卷中并无特别体现。

例4.(2014·江苏高考第16题)《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

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此题就考查了一个长期热点和主干知识“罗斯福新政”,题目难度较大,个人认为此题是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道选择题,体现了高考命题的选拔功能。

该题以“罗斯福新政”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通过该题所给时限“1936年”推知此时处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其次对材料中两种“自由”的理解,第一种“自由”即维护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制度;第二种“自由”只能成为一种理想或渴望,因为在任何制度下实现真正的“对财富平等的分享”是不可能的。

新政之前,美国盛行自由放任政策,

在大危机的恐怖中上台的罗斯福实施新政,而新政时代的政府采取了大量与以往不同的措施,集中表现为政府干预的加强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对自由的理解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这集中体现在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上,即“言论自由”

、“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而这些自由的核心体现在公民自由上。

“免于匮乏的自由”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自由,以往政府关注的是人们获得,争取工作机会的自由,此时政府提出基本经济保障是获得工作自由的前提,因而政府主动承担起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责任和义务。

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一次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进步,也是美国国民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

材料中的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正是“免于匮乏的自由”体现,亦即“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

A项为新政的前提,但与题意主旨不符;B项新政没有涉及“对财富平等的分享”,故错误;倡导“政治自由”早在启蒙运动时期就已存在,C项错误。

所以该题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部分(以2014年江苏高考试题为例)

主观题的难度则保持相对稳定。

主观题主要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目标层面着力较多。

1.重视必修,考查渐进。

今年非选择题试题不仅对学科知识逐步覆盖,考查目标也逐步展开。

在考查目标和要求方面,力争考查基本学科能力和素养。

重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适当涉及到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要求,在论证和探讨问题目标上,注意到考查要求的渐进性。

如第23题(13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

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

……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3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

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2分)

答案要点:

(13分)

(1)理由:

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因素:

议会立法。

(2)作用: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

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

横向关系:

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

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解析】该题以“英国是圈地运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描述、阐释以及对圈地运动的论证和探讨能力。

(1)该题有两个答题项,“圈地的理由”和“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针对第①小问“圈地的理由”:

对材料一中的“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加以分开、圈围,……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

这些有效信息(即着重号部分)提炼、概括即可。

对于第②小问“关键因素”:

可由材料一中的“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采集、概括——议会立法。

(2)该题与第一题相同,主要考查考生解读、理解、完整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考生根据所学也可基本答出相关内容,该题难度一般。

由“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可概括为“提供原料”;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