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328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二.docx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二.docx

高一语文必修三测试二

应城一中合作教育中心高一下学期语文测试卷

(二)

2014-2-23

一、基础题(15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簇拥宽慰沾惹雕粱画栋孽根祸胎敛声屏气

B.寒暄烟霭窥探百无聊赖沸反盈天宽宏大量

C.潇洒瞬间拨弄兴致勃勃遍体零伤兴高采烈

D.吞噬粘液脊髓皮开肉绽残缺不全走途无路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chì)歆享(xīn)间或一轮(jiàn)数见不鲜(shuò)

B.便宜(biàn)吞噬(shì)皮开肉绽(zhàn)翘足而待(qiáo)

C.惫懒(bèi)蹂躏(lìn)少不更事(gēng)模棱两可(léng)

D.朱拓(tà)祷告(dǎo)心广体胖(pàng)厚古薄今(báo)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当今社会,环保意思、环保观念已深入民心,新型的环保产品蔚为大观,层出不穷。

B.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

C.那些以权谋利的贪官初次尝到甜头,私欲便急速膨胀,得陇望蜀,一步步滑向深渊。

D.今年的节日祝福一改往日的无声和黑白面孔,绘声绘色的彩信祝福越来越受到手机用户的喜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台一系列产业振兴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B.就在2月20日凌晨4点到了的时候,从ESPN最先传来消息,火箭、灰熊以及魔术达成了三方交易,火箭队的首发控卫阿尔斯通被送走,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笔愚蠢的交易。

C.春节前夕,党和政府向困难群体发放90亿元补贴,受惠人数高达7400多万人。

D.工作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注重学习借鉴其他单位,提升单位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和《战国策》都是编年体史书,善于刻画人物,长于记述战争,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和优秀的散文著作。

B.曹操的《短歌行》表达了渴慕贤才、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语言清新刚健,情怀慷慨激昂,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点。

C.小说《家》中的觉新善良而懦弱,他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又“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作者在对他的批判中饱含同情。

D.《巴黎圣母院》和《人间喜剧》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经典,其作者分别是浪漫主义大师雨果和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30年来中国外交理念之演变

30年来中国在外交领域非常之活跃,通过不断提出新主张、新倡议,来达到优化环境、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和趋利避害的目的。

可以说,如今中国的外交理念已形成一个体系,其基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杠杆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远景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道路是和平外交政策,办法是互利共赢。

中国外交理念变化的第一特征,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中国率先于1953年酿成,随后于1954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提出和平五项原则。

这些原则反映了二战结束之后广大新独立国家维护主权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共同愿望。

在过去30年里,中国领导人在传承与弘扬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力图开拓创新。

其一,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合作”,这是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化,其中包含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传统主张。

随后的发展是:

“睦邻”派生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友好”派生出各种说法的“伙伴关系”如“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互利派生出“双赢、共赢”;“合作”被提升到与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并列的高度。

中国外交中还注入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统因素如“和为贵”、“和而不同”、“以人为本”。

这都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其二,从不同角度确立对象国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叫作周边国家关系是首要,大国关系是关键,发展中国家关系是基础。

中国从原先重视发展双边关系,到后来越来越积极参与多边活动。

其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的意思,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加速社会建设……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发展潮流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对立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冷战后也抛出了不少新提法、新花样。

这些“理论”虽曾风靡一时,但多半是要么夭折,要么用冠冕堂皇的外衣加以包装。

中国外交理念变化的第二特征,是在务实基础上让外界消除误解。

其一,关于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的关系。

和平发展是主观既定方针,和平崛起则是客观表现形态,两者本质相同。

其二,关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评估。

对于中国影响力的评估,既不应过誉,也不必忌讳。

其三,关于“中国威胁论”与“中国机遇论”的较量。

如今“中国机遇论”在国际上越来越占上风,但“中国威胁论”仍有市场。

中国有句名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之,众必非之。

”这也可用来解释“中国威胁论”的诱因之一。

其四,关于建立和谐世界的理解。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内涵界定,如果将其随意解释夸大为“大同世界”,愿望再好,也只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6。

下列对“继承传统,与时俱进”这一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指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提出新举张、新倡议。

B.中国率先于1953年酿成、随后于1954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十年来在传承与弘扬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力图开拓创新。

C.传统的“睦邻”派生出“双赢、共赢”;“合作”派生出“和平与发展”、“和为贵”等。

D.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统因素渗透到中国外交中,这些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7.下列不属于“30年来中国外交理念之演变”的一项是()

A.“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合作”,这是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化,其中包含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传统主张,随后把这一传统主张加以发展。

B.中国从原先重视发展双边关系,到后来越来越积极参与多边活动。

C.中国率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中国外交理念体系的基石。

D.中国外交理念变化的特征表现,一是继承传统,与时俱进,二是在务实基础上让外界消除误解。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整整30年,与国内政策相适应,外交理念也在发展变化。

B.“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内涵界定,如果将其随意解释夸大为“大同世界”,愿望是好的,效果将适得其反。

C.加速社会经济建设需要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所以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D.“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可以说是产生“中国威胁论”的根本原因。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

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

“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

遭受,忍受

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固:

坚持

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烈:

功绩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吊:

哀伤,哀吊

10.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作者“超然物外:

的一组是()

①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②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④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

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曰:

“乐哉游乎”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⑥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作者认为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超然物外,才能不被外物影响,才能达到求祸辞福的最高境界。

C.文章详写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境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和渲染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篇末点题,借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四、(24分)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有人认为“江风引雨入舟凉”的“凉”字用得绝妙,你同意吗?

为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从“实”与“虚”的角度,任选一首进行鉴赏。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