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3161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0.docx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0.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 0.docx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0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

二十二、五人墓碑记

2006年11月19日星期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四.授课安排:

授课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

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

(关于东林党: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

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

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

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

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三.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

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

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

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

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

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

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

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四.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

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

“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

”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

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

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

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

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

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

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

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

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

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五.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

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著有《七录斋集》等。

六.熟悉课文:

听录音朗读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解字、词、句

(一)古今异义:

1.至于今(至于:

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事)

2.去今之墓而葬焉(去:

距离;今义,往)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为:

古义,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举动)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

古义,此,这;今义,常用判断词。

私人:

古义,党羽;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5.按诛五人(按:

古义,考查,查究;今义,压住,依靠)

6.不敢复有株治(复:

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常:

古义,非,不是,否定副词,常,一般,平常,形容词;今义,十分,很,极)

8.视五人之死(视:

比较;今义,看)

9.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金:

银子;今义,黄金)

10.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首领:

古义,头颅,脑袋;今义,常指领导者)

11.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颜色:

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12.吴之民方痛心焉(痛心:

古义,痛恨;今义,色彩)

(二)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又”)(“止”通“只”,仅仅,不过)

夫十有一月之中(同上)

2.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

3.亦曷故哉(“曷”通“何”,疑问代词:

什么)

(三)词类活用

1.人皆得以隶使之(隶:

名词作状语,当作奴隶一样)

2.以旌其所为(旌:

名词作动词,表彰)

3.去今之墓而葬焉(墓:

名词作动词,修墓)

4.其疾病而死(疾病:

名词作动词,生病)

5.为之声义(声:

名词作动词,伸张)

6.缇骑按剑而前(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

名词作动词,出任巡抚)

8.然五人之当刑也(刑:

名词作动词,受斩刑)

9.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

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

10.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记:

名词作动词,作记)

1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乱:

名词作动词,作乱)

1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老:

形容词作动词,老死)

13.亦以明死生之大(明:

形容词作动词,说明;大:

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

14.抶而仆之(仆:

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

15.安能屈豪杰之流(屈:

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16.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哀: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

17.缇骑按剑而前(骑:

动词作名词,马队)

18.不复敢有株治(株:

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9.亦已众矣(已:

甚,太,程度副词)

20.不能容于远近(远近:

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21.斯固百世之遇也(遇:

动词作名词,际遇)

(四)一词多义:

当:

(1)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介词)

(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动词)

(3)然五人之当刑也(判罪,动词)

义: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义愤,形容词)

(2)为之声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正义,名词)

道: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政权,与“当”连用,指当权的人,名词)

(2)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说,动词)

(3)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路,名词)

为:

(1)以旌其所为(做,动词)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从……看,介词)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成为,动词)

(4)为之声义(替,给,介词)

(5)谁为哀者(是,动词)

有: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又”,连词)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有,与“无”相对)

徒:

(1)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名词)

(2)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形容词)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得:

(1)慷慨得志之徒(实现,动词)

(2)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能够,助动词)

记: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记得,动词)

(2)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文体的一种,在这里充当动词,作记)

行: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名词)

(2)敛赀财以送其行(走,动词)

(3)其辱人贱行(行为,名词)

声:

(1)为之声义(伸张,动词)

(2)哭声震动天地(声音)

按:

(1)缇骑按剑而前(有手压或摁,动词)

(2)按诛五人(考查,查究,动词)

使:

(1)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主使,动词)

(2)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动词0

发:

(1)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动词)

(2)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激发,这里指动作开始,动词)

(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动词)

(4)而又有剪发杜门(头发,动词)

(5)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动词蓼洲周公

(6)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出:

(1)且矫诏纷出(颁发,发出,动词)

(2)待圣人之出(特指即皇帝位,动词)

固:

(1)轻重固何如哉(则,那么,连词)

(2)斯固百世之遇也(固然,当然,副词)

之:

(1)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的,结构助词)

(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他们——五人,代词)

(4)慷慨得志之徒(这,这样,指示代词)

(5)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无义。

粘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一个音节)

(6)佯狂不知所之者(往,去,动词)

盛:

(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

(2)呜呼,亦盛矣哉(盛大)

(3)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卒:

(1)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最终,终于)

私: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地)

除:

(1)洒扫庭除(台阶)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整理)

(3)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任命)

去:

(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

(2)为汉家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3)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

(4)只恐夜深花谁去(表示行为的趋向)

望:

(1)探望(探视,过访)

(2)德高望重(名望,声望)

(3)若望仆不相师(怨恨,责怪)

(4)在丁卯三月之望(每月农历十五)

于: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介词,被)

(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介词,对,对于)

(3)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

(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五)句式:

1.判断句:

(1)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用“……也”表示)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

(3)斯固百世之遇也(用“……也”表示)

(4)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用“……者,……也”表示)

(5)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用“……者,……也”表示)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为”表示)

(7)故今之墓全乎为五中人也(同上)

(8)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词“非”表示)

2.被动句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用介词“于”表示)

3.介词结构后置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放在动词“请”的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同上)

(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结构放在谓语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4)不能容于远近(同上)

(5)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同上)

(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同上)

(7)忠义暴于朝廷(同上)

(8)荣于身后(同上)

(9)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同上)

(10)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同上)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放在形容词“重”的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4.句子成分的省略

(1)况①草野之无闻者欤

(2)哭声震动①天地

(3)断头置①城上

(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①道路

(5)扼腕①墓道(以上五句在①处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6)激昂②大义,蹈死不顾(②处省略“于”,相当于“被”)

(7)抶而仆之(“抶”后省略“之”,指捕人的人)

5.固定格式

(1)轻重固何如哉(“何如”是“如何”的倒装,意思是“怎么”)

(2)是以蓼洲周公(“是以”是“以是”的倒装,意思是“因为这个”,可译为“因此”)

二.翻译全文:

三.作业:

练习一、二、三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

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

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

“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

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

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

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

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

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祠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

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二.讲读第二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

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说明魏阉失败之速。

(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

有什么作用?

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

(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

按:

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

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

“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不少选本的注解都释“吾社”指复社。

有些选本的注解释“吾社”指东林党,谓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故称东林党为吾社。

(按):

张溥组织复社,在崇祯年间。

崇祯初酝酿,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

《五人墓碑记》作于天启年间,复社尚未正式成立。

张溥早年继东林之志曾组织过爱国社团应社,后与郡中名士张采等联合匡社、则社等众文社,合并成为复社。

故从广义来说,“吾社”是有“东林党”及“复社”性质;但如直接释“吾社”为“复社”或“东林党”,似为不妥。

关于“复社”,吴伟业有《复社记事》一文,记张溥、张采及社中诸人活动。

至复社之名则取兴复绝学之义。

(3)缇骑:

缇(ti),帛桔红色。

缇骑,服桔红色服的骑士,本为皇帝(及贵官)出行时的前导或随从,担任警备,后来用为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锦衣卫校尉,清步兵衙门番役皆是。

按:

秦设中尉,掌京师治安,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戒备非常。

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相承。

以服桔红色,乘马,故称缇骑。

此文中指魏阉捕人的差役。

(4)以大中丞抚吴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抚吴郡的人。

巡抚,官名。

句中“抚”字作动词用。

中丞,本汉官职名。

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

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

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

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御史中丞,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衔出任巡抚。

此文中指应天巡抚毛一鹭。

(按):

课本注释云:

“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指毛一鹭。

”查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苏省,“江苏”建省始于康熙年间,以江宁、苏州两地首字得名。

是明代尚无江苏省之名,当无“江苏巡抚”之设。

注文称“江苏巡抚”不妥。

(5)傫然:

课本注解为;“聚集的样子,一说重迭相连的样子。

”其他选本注解,或作“聚集的样子”,或作“依次重迭相连之貌”,或作“凭高聚立貌”。

有一选本注为:

“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

“凭高聚立”,形容“墓”为宜,而此文中“傫然在墓”应指墓中人。

“无声息,无知觉”是从“颓丧”转化而来,又似不合墓中人当初慷慨就义气氛。

“五人墓”为五人并葬,想必依次相连,而非重迭堆积。

故释为“依次重迭相连之貌”为宜。

3、学生翻译。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

(闭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

“谁在哭?

”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

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

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

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4、教师小结。

本段追述五人为周顺昌声义及死难经过。

点明起事时间,着重描叙斗争情况。

由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当权者捕杀为首的五人,并点出死难者五人的姓名。

四.讲读第四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

(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4、教师小结。

第四段:

记叙五人慷慨就义时壮烈情景,并补述由死难到墓葬的情况,突出了五人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五.讲读第五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缙绅绅而能易其志者……

缙绅,指官宦。

作者认为缙绅是知书达理者,应能抵制“大阉之乱”,然能如此者为数甚少,故慨叹“缙绅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并以之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难能可贵。

缙绅:

士大夫,做官的人。

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hu,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

缙,插;绅,大带。

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缙绅,名词作动词。

(2)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

编入户籍之民,亦称编户。

古时平民编户,贵族不编户,故以编伍之民(亦称编户之民或编人、编氓)指平民百姓。

“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意指五人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无闻者”,其身分非“缙绅”。

又“伍”亦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此文中的“编伍”指户籍,非军队。

(3)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诏书、命令。

此种情况古代常有。

阉党捕杀异己时常诈称君命。

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

明末阉党对忤己者,动辄诬之为东林党,加以迫害,故云“钩党之捕”。

(4)不敢复有株治

株,株连,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多人。

株冶,株连治罪。

当时阉党捕人株连甚广。

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敛迹。

(5)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畏义,课本注解为;‘迟疑不决,畏惧正义”。

按:

逡,退却。

逡巡为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貌。

逡巡畏义指因畏惧正义,故欲阴谋篡位而未敢行动。

如仅释逡巡为迟疑不决,未全尽意。

3、学生翻译。

唉!

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

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4、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层层深入地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1)指出五人的行为非同一般。

阉党横行,冤狱遍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缙绅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

而五人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从容就义,谈笑而死,从对比中显出他们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2)用对比说明五人之为死而义难能可贵。

他们生于编伍之间,属平民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