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2781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ocx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ocx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用户名:

xuewuhen6228

杜勇14:

35:

39

密码:

123zxcvbnm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龚建伟罗屹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层面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发展对策,旨在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发展

当今时代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社会需求,由此也对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纲要》主要针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身体素质下降、运动技能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竞技化、师资建设滞后等问题制定。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问题层出不穷,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迫在眉际。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体育课程目标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①课程目标过于笼统。

学校体育的目标都是在我国学校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下形成的统一目标,而没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需求而设定。

②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上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观念陈旧、滞后。

③高校体育教育总是片面强调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情感领域得把握。

④大部分学生最终没有形成终身健身的意识、习惯,其锻炼能力、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也没有等到发展。

2.课程设置近几年,我国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已经做出了改革,大致来说,体育课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两个部分。

尽管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改革还只是局部的和有限的。

各高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多数院校仍是满足于一年级的基本课、二年级的选项课。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几个选项内容,理论课和保健课还只存在于教学大纲中,原有的格局并没有打破。

以既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又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尚没有真正形成。

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准备从教学这个角度来分析课程实施的问题。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教学是指教师以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会采取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法,普遍都是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组织多年来一直严格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显得机械、呆板,学生缺乏主动性,体育课缺乏生机。

因此,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用脑去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4.课程评价现有的体育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就评价的内容而言,显得单一。

体育课的考核标准仍未摆脱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局限于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的进步性等多方面的评定,这实际上是很不公平的,也是很不科学的。

也使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消极被动。

②就评价方法而言,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传统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有其弊端性,忽视了其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

终结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缺乏对过程的评估,即对学生通过锻炼后的进步情况评估。

③就评价的标准而言,现在所采用的依然是一般标准评价。

一般标准评价是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这是很不公平的,体育考核以分数进行评价,只是单纯从生物学理论角度认识体育,用生理指标对学生进行考评、等级划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身提高幅度和努力的程度,没有起到促进教学的激发学生的作用。

④就评价的结果而言,由于上述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上存在的各种弊端和不合理性,导致了评价结果的不准确、不公平。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对策

1.形成以“健康第一”的为指导思想,以“发展体育素养”为教学中心的课程目标《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做了详细的规定。

其总体目标是:

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

这一目标阐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真正的健康不仅是疾病与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

学校体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具有竞争实力的人才。

此外,体育课程教学应以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中心。

体育素养应包括一定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操作要素。

认知要素包括一定的对体育卫生、保健、康复、体育评价、体育欣赏等常识。

情感要素包括喜欢体育运动、主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等;操作要素则包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能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能够处理运动创伤等。

总之,大学体育课应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以育人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生体育为方向。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体育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

在项目的选择上,开展一些比较时尚、流行的课程。

例如瑜伽、定向运动等。

此外,课程设置还应考虑其实用价值,强调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担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例如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等项目,大都是以健身为主要运动目的,避开了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和锻炼方式,这不仅有明显的时代气息,还充分体现了运动项目的大众化及社会价值转移的规律,更具实用性和目的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设置,不仅能扩展体育课程的内容,还能打破全国统一教材的分类体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来制定出具有特色的课程。

此外,体育理论知识必不可少。

理论课的内容不仅是某些项目的技术知识,还应包括应用项目进行健身的知识、方法;项目的历史渊源与传统习惯;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体育保健康复等。

3.把握“评价多元化”这一主线,建立综合课程评价体系体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促进体育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教学主体来谈教学评价。

首先是对学生的评价。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把握“评价多元化”这一主线,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评价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两部分。

本研究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的主要特点有:

(1)淡化以往期末评价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加重阶段性评价的比重。

两者各占总学生最终成绩的50%。

(2)期末评价分为身体素质和专项的素质和技术测试。

由于基础身体素质受学生的先天性条件限制过多,因此应弱化基础身体素质的比重。

(3)专项素质和技术的测试各专项教师可根据专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自定。

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

(4)阶段性评价分为平时课堂表现和平时课外体育锻炼两部分。

本评价体系加重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评价的比重,将学生的出勤、上课的认真程度、积极性与刻苦性以及学生的进步程度纳入评价体系。

特别注重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后的进步情况,占总成绩的20%。

(5)对于学生进步情况的评价,教师根据各专项特点在每一学期的学期开始、学期中、学期后对学生进行三次学生身体健康,专项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测试,测试的具体内容由各专项教师自定。

(6)规定学生每周除体育课外,有2次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

平时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由教师分班级制定学生锻炼卡片。

卡片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与锻炼项目,具体的考勤和监督工作由各班体育委员与体育骨干来执行。

体育委员每月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锻炼情况信息,教师每月收回锻炼记录,并做好记录工作。

其次是对教师的评价。

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行,必将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

这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必然会增加许多额外的工作量,也要求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师的“教”的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体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对教师的评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的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具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方面;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业务水平等。

具体的操作可以在教师内部成立评估小组,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和表格,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意见反馈等方式。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李伟民.体育课程与教法[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8.[3]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崔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6]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张志成

1 魏 军2(1.吉林农业大学军体教研部,吉林长春130118;2.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断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不断变化,特别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不断变化。

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探究其不足,设计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580(2010)12—0131—02  

一、

当代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现状

1.当代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相关政策1954年,在借鉴原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在部分地区试行的情况,政务院批准并发布了《劳卫制》暂行条例,经过试行和反复修改于1958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实施《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及相关项目标准和测验规则,《劳卫制》还设置了诸如射击、手榴弹掷远、行军、国防知识等内容,建国初期对广大学生和成年人的体制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1964年《劳卫制》改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也开创了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工作的先河。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基本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目标定义为:

学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过程预期达到的目的或结果。

该目标包涵了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二者的关系。

同时,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该目标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他实现如下几个方面重大变革:

第一,实现了过去的“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转移。

第二,实现了“学科中心论”向“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转移。

第三,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学生主体作用受到确认。

2.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模式现状北京大学于2001年实施“完全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即:

给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自觉性,让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设置内容、专业特点、个人爱好、各人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

北京大学体育课程开设的选学项目共有40多项,建立俱乐部20多个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和信任的体育教师、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上课时间。

全校必修体育课考评实行“合格———不合格”考核办法,淡化体育考核的评优功能,注重引导和激励功能。

清华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三自主分层教学的体育课程构建模式,所谓“三自主”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本人特点的课程,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三自主分层教学”就是把学生自主选择与学校和教师积极引导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3.当代我国高校公共体育共同点

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公共必修课程。

其中包括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不合格体育不及格。

同时大学生体育不及格肄业。

二、教学目标与实施过程问题分析学生个体体质影响因素很多,特别是遗传因素影响加大。

每个生物个体增进健康和身体素质提高起点是不同的,所以目标和提高程度也是不同的。

通过测试和考核得出的结果是终结性评价、是社会择优的要求。

所以教学过程中阶段目标与终结目标产生矛盾,阶段教育不能服务于最终教育目标。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矛盾产生原因分析以竞技为主的教学思想产生于很多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如体育局等。

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例:

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每年10亿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涨到每年30亿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体育总局事业费又涨到每年50亿元。

雅典奥运会备战4年,中国就要花费200亿元。

巨大的集体利益促使职能部门不可能主动削弱或放弃手中权力。

同时为了加强利益维护必然在教学中加大竞技成分,以考代课。

四、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建立解决现存问题1.新教学模式的核心包括:

新的教学模式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强调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空间和选择机会,使强制、死板的教学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新的教学模式内涵:

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自主的培养锻炼意识,逐步树立终身体育为目的。

2.构建理论支撑学科构建:

特别是对学生评价不再把重点放在学生技术的评价上,而是关注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以及社会适应的能力上。

这些因素多为不可量化因素。

为了实现学生的最终教育目标应该减少体育评价的功利色彩,现代体育评价应该实现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

心理构建:

许多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讨论的是学生心理发展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体育中技能的形成,技能形成的阶段为三个阶段:

首先,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其次,初步掌握完整的动作阶段。

第三,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也就是说体育课程无论是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体育活动能给人们带来成功的喜悦,增添兴奋的体验;体育活动对于个人的自信、自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活动对良好个性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活动和效果与学习者的动机密切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体育学习内容与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互相作用,相互影响。

生理构建:

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都受生理学因素的制约:

体育锻炼为防止人类机能的退化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对于个体来讲,体育锻炼促进个体各器官、结构与功能提高的必要活动;体育活动受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的制约与影响;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

因此,体育的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应该切实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设计。

五、结论和建议1.体育教育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放下本位主义、从实际出发。

2.废除体育考试制度,减少由于体育教学带来的压力。

3.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师素质建设。

4.重学生学习乐趣、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个性差异构建和谐体育教学环境,满足于终身体育锻炼要求,满足于主动从事体育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1]黄甫全·现代教学论学程[M]H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4]张建华·21世纪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体育教育,2001·11·[5]王英武·体育教学最优化的理论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3·[6]咸成云·个性发展与体育教育[J]·吉林体育学报,2004·1·[7]史春霞·体育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教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年8月·[8]曹子毅·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4·[9]陈国苗·论体育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J]·浙江体育科学,2003年4月·[10]王建民·体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个性特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年9月·

培育生命价值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探讨邬燕红

1,季建成1,王红英2(1.中国计量学院体育军训部,浙江杭州310018;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摘要:

文章以“生命教育学”理念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相结合,对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理论构建,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价值,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拓展思路。

关键词:

生命安全教育;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中图

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强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的生命发展的自然的追求,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的生命自我保护是基础。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中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叶澜教授的观点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生命性。

以此教育原理为基础,结合体育的本质,我们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教育学”理念。

即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直面大学生的生命体,以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品质作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围绕保护大学生生命安全、增进大学生机体健康,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这些中心议题,设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模式,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彻底、从一个极端(即以竞技体育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状况)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游戏和健康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运动技能的提升状况)的情况,从整体上提升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价值,让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1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理念1.1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大学生要学会生存,就不能忽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是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提高的基础。

而且人们的生存空间时刻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如何教育大学生保护生命安全?

以往的学校的生命安全知识教育和逃生训练只是针对突发性的恶性事件,治标不治本。

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安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安全应对能力的训练和体能锻炼、体质增强以及安全防卫技能的形成。

因此,我们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中的第一层课程理念,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首先应该贯彻的。

1.2 健康教育理念是在生命安全基础上建立的课程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第二层理念。

它主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向大学生传授健身知识、健康技能、健身法则及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素质和能力。

这是生命个体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不能忽略此内容。

1.3 运动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它主要追求大学生体能的提升和体质的增强,是在大学生个体生命健康的基础上,对身体素质更高的追求。

强健的体魄和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内容之一,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精英,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培养大学生运动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有极大的帮助。

另外,作为生命体来说,个体生命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极限和高超,也是生命蓬勃发展的表现,因此,在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时,不能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替代运动技能教育,它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是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们三者应该互补共存,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品质。

2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基本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起点,其目标要求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又要体现个体发展要求,同时还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2]。

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教学目标从关注学生体质与技能拓展为关注学生未来生活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具体体现在:

运动参与方面:

通过生命安全、生存技能需求与体育运动中身体基本素质、技能的相关性,启发学生关爱生命,重视自身健康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与兴趣。

使体育课程由要求学生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

运动技能方面:

通过对自身健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在掌握各专项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提高学生掌握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逃生技能及自护自救技能。

并结合武术运动中简便易学和实用性较强的攻防技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自卫防身技能。

身体健康方面:

通过各种生存模拟的教学,了解自身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以及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逃生时身体的承受能力,加强学生在各种非正常状态下进行走、跑、爬、攀登、跳跃等素质的提高。

同时,加大学生对身体素质薄弱环节锻炼的意识和力度,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体育锻炼,不断促进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方面:

通过课程教学中犯罪心理分析、案例分析、情商教育及心理拓展项目,增强学生自尊和自信心,在学会生存的过程中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适应方面:

通过团队挑战项目,逃生模拟练习等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团队间沟通、协助、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

通过活动中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亲身体验在困境中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感受。

在学会做人的过程中树立对自我、群体、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  将体育课程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弹性化,针对学生群体和个体进行选择性设计,是历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课程在原有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防卫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和自我救助能力;以及正当防卫法律知识、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等内容[3]。

5 影响课程实施因素分析5.1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将课程综合化。

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并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过程,但在教学改革初期推进阶段,学校有关部对课程内容构建会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如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不鼓励或不支持,学校教学相关部门的干扰。

因此,对课程改革前期的理论构建和可行性分析以及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就至关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