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92755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2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版.docx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版.docx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场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借重阳佳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古诗,首先是熟读古诗,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

(学生)

2.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和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师生)

3.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自读古诗。

(学生)

2.收集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师生)

3.《元日》相关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用时:

5分钟)

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每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2.板书诗题:

元日。

1.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

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

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用时:

15分钟)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来读。

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用时:

15分钟)

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2.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思考:

(1)“除”是什么意思?

(2)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了解作者王安石。

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

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诵读感悟。

(用时:

5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

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探讨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我希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学诗题、理解诗意使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细读《清明》。

(用时:

15分钟)

1.学生自读古诗,互相交流清明节的习俗。

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思考:

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他们的心情如何?

3.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想象路人和牧童的对话,理解“遥”的妙用。

4.用自己的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相关风俗。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

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二、细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用时:

15分钟)

1.自读古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3.逐句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交流作者。

2.交流重阳节的风俗。

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异”和“倍”。

4.小组讨论:

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什么?

5.自由发言说整首诗的诗意。

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三、再读悟情。

(用时:

8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背诵古诗。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用时:

2分钟)

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

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知作者—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本次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诗意,在读、悟、品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10.纸的发明

课题

纸的发明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时,我先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纸的发明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缺点,最后展示了纸的发明对全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

(用时:

5分钟)

1.教师拿出课本和各种作业本,提问:

这是用什么做的?

2.小结,揭题。

这一张张纸是谁发明的?

是怎样发明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3.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回答:

课本、作业本是用纸做的。

2.小组讨论交流对纸的了解。

3.齐读课题。

由生活中的纸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用时:

15分钟)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3.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注意“携、累”的读音。

2.掌握多音字“累”和“鲜”。

3.认读词语。

4.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自主探究2、3自然段。

(用时:

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2.再读第2、3自然段,说说这些文字记录方式的缺点。

3.与我们现在用的纸张进行比较。

板书:

竹片、木头→笨重

帛→价钱太贵

麻→粗糙

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过程。

纸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再后来,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

西汉时代,用麻造纸。

2.小组讨论交流这些书、纸的缺点。

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四、总结巩固。

(用时:

5分钟)

1.课件出示书和纸的发展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复述。

2.布置课堂作业。

1.通过课件直观感受祖先记录文字的艰难和纸的发展过程,并复述这一演变过程。

2.书写生字、词语。

通过课件直观感受祖先记录文字的艰难和纸的发展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将课文读通顺,并学习生字,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了解纸不断演变的过程,再通过课件直观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2.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品读第4自然段。

(用时:

20分钟)

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根据原文,思考交流: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

1.自由读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及其发明的纸的优点,小组交流讨论。

材料:

树皮、麻头、稻草、破布

过程:

剪碎(切断)、浸、捣乱、捞、晒

优点:

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轻便好用

2.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抓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回答问题。

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概括的表达能力。

二、了解发明意义。

(用时:

10分钟)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内容。

2.联系第一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1.纸的发明意义重大:

传到朝鲜、日本;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2.自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的伟大意义。

小组讨论,研究重点知识,突破重点,这样可以兼顾所有学生,也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乐于表达的热情。

三、拓展延伸。

(用时:

10分钟)

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纸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3.作业:

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

1.交流纸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深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收集资料了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一是赞扬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二是学会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先帮助学生理顺纸的发展过程,再了解发明的意义。

教学思路清晰,最后的拓展延伸,不仅扩展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1.赵州桥

课题

赵州桥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生活在现代的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的认识有限。

因此,在导入部分,我让学生观看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各样的桥,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

最后通过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做纸桥明白建造一座桥的不易,特别是在识记生字时,更让学生体会到坚固的含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学生)

2.收集赵州桥的资料。

(师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自学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赵州桥。

教学重点

识字、读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学生)

2.收集赵州桥的资料。

(教师)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用时:

5分钟)

1.你见过哪些桥?

说说这些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播放图片,展示从古代到今天的桥。

3.板书课题。

4.介绍赵州桥的相关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桥。

2.学生谈对桥的认识。

3.了解赵州桥的相关资料。

通过图片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读文识字。

(用时:

15分钟)

1.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3)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注意多音字“爪”的读音。

3.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究。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自由选择雄伟、精美、宝贵、创举四个词语,让学生感知这四个词语的美感,并为揭示赵州桥的坚固、美感埋下伏笔。

三、初步了解赵州桥。

(用时:

10分钟)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汇报交流。

位置: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建造人:

李春

建造时间:

一千四百多年前

小组交流汇报,积极调动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指导书写。

(用时:

10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语。

(师范写,生仿写)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认真仿写,把字写规范、写漂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用自读课文的方法能使学生熟悉文章,分段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为深入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有效指导,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字词问题,进行重点教学,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深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赵州桥的特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用时:

5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复习本课的词语。

2.点名学生介绍赵州桥的位置及建造者。

1.学生复习、认读词语。

2.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简介赵州桥。

引导复习本课的词语,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用时:

15分钟)

1.自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

(1)赵州桥闻名于世,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赵州桥的雄伟?

(3)哪些句子写出了赵州桥的坚固?

(4)理解“创举”一词的意义。

2.整体观察,从桥长、桥宽等方面观察。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观察课件中的图片。

3.交流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

没有桥墩、小桥洞。

4.品读描写赵州桥雄伟和坚固的句子,全班交流。

5.交流“创举”的意思。

运用小组交流和汇报方式学习本段,让学生更加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与坚固,突出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用时:

15分钟)

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2.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画出体现赵州桥美观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1.自读课文,交流回答问题。

2.课件出示“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子。

图文对照,欣赏图案的精美。

3.对照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通过练习写话这一环节,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四、总结拓展。

(用时:

5分钟)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

1.读最后一段,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学生相互交流我国闻名世界的建筑。

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爱我们的祖国,立志把她建设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精巧,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数字说明的感受,二是图文对照使其形象更直观,欣赏赵州桥的美观,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做最后的拓展,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题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

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探究为主,在初步感知古画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补充省略部分内容,借助多媒体,发现古画的价值。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学生)

2.查找、收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

(师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2.体会作者有序而生动的介绍,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用时:

5分钟)

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

(课件出示图片)

2.板书课题: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3.理解“名扬中外”的意思。

4.这幅画的名字是什么?

谈谈你对这幅画的了解。

1.欣赏图片,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2.理解“名扬中外”的意思。

3.交流收集的资料。

理解“名扬中外”。

(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名声大,世界闻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段朗读,划分段落层次。

1.自读课文,读准多音字:

作、乘、笼。

2.说说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内容。

3.分段朗读,根据内容划分段落。

梳理出《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

画名、作者、尺寸、内容、画的历史、保存情况。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用时:

20分钟)

1.自主学习第2~4自然段。

(1)课件出示突出人多的画面,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人,补充第2自然段省略的内容。

(2)课件出示体现街市热闹的画面,图文对照,理解“形态各异”。

(3)自由诵读第4自然段,用“____”画出体现“最有意思”的句子。

2.再读课文,感受画家的技艺高超之处。

1.自读第2自然段,体会人多的场景,同桌互相交流补充省略的内容。

2.自读第3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形态各异”。

3.读一读第4自然段中体现画面有意思的句子,体会张择端的画的传神之处。

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为总结名扬中外铺垫。

四、总结全文,了解古画价值。

(用时:

5分钟)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回顾课文内容。

1.读文,体会画的价值,感受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2.利用课件,欣赏古画。

感受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先让学生自学交流,抓住主要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描写了图画中的哪些内容,通过多媒体的真实再现,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张择端的画技高超、传神,画中内容丰富,极富趣味。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习俗。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3.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故事,完成习作,展示成果。

4.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5.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介绍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6.积累日积月累中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完成习作。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3.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

(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

这是什么节日呢?

2.你们喜欢过节吗?

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

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

传统节日)

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

4.学生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5.教师进行小结。

三、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

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2)了解传统节日的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了解当地的庆祝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

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5.教师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

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第二课时

(展示成果完成习作)

一、交流评价活动。

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

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2.展开交流活动。

(1)自主交流,谈谈收获。

(2)集体汇报,总结评价。

3.展示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

形式可以多样,例如:

展示自己做的月饼,表演写春联等。

(2)展示成果时,本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3)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二、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可以写过节的过程。

(2)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3.指导选材。

(1)从开展综合性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许多有关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